一、古代鲍丘水与蓟运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62
颗粒名称: 一、古代鲍丘水与蓟运河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蓟运河是天津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承德地区兴隆县的罗文关或青灰岭,全长301公里。它因在蓟县九王庄汇合而得名,初见于清代,是从明代“蓟州运粮河”简化而来。在1915年出版、1937年修订本《辞源》中,蓟运河被注为“俗名潮河,运粮河,又名白龙港”,但有辞书条注认为,蓟运河已不尽是古代鲍丘水的入海故道。
关键词: 古代 蓟运河 河道

内容

蓟运河,现为国家一级河道。它的上源主要有州河、泃河,发源于承德地区兴隆县罗文关或青灰岭,在蓟县九王庄汇合始称蓟运河,在今汉沽区和塘沽区之间的北塘口入海,全长301公里。它因漕运直达蓟州而得名,初见于清代,是从明代“蓟州运粮河”简化而来,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蓟运河。在1915年出版,1937年修订本《辞源》“蓟运河”条注称:“蓟运河,俗名潮河,运粮河,又名白龙港。……流至蓟县以下始称蓟运河,为古鲍丘水入海故道。”有的辞书条注认为,蓟运河已不尽是古代鲍丘水的入海故道。这主要指宁河县北部的江洼口以上河段,因改道淤湮变化较大。现今宝坻县境的鲍丘河,就是鲍丘水的遗迹。江洼口这个名字,有的史书错写成“江湟口”。这里是还乡河、窝头河交汇的三叉河口,水深河阔,《宁河县志》所列八景之一的“江口渔歌”,指的就是这一带河口风光。而自江洼口以下的蓟运河,有中流深通,“自昔无劳浚治”的记载,“其上游每为宝坻患,自入宁河境而安然奔流赴海矣。”因为蓟运河流经,地域,都是粘土,加之两岸芦苇植被保护,河水含沙量低,这是不易改道的主要原因。在蓟运河下游,都是籍芦苇编篓织蓆之乡,俗称“蓟运河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芦苇是沿岸农民的“铁杆庄稼”,自然形成了保护芦苇植被的意识。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今北京)东,……又南过潞县(今通州)西,又南至雍奴县(今武清地),北屈东入于海。”在汉代,宁河、宝坻均属雍奴县。“雍奴者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据《辽史》二)当年鲍丘水向大海宣泄,使天津滨海平原的九河尾闾地带,到处是湖沼洼淀,包括著名的夏谦泽和七里海等古代巨泽,都是泄洪储水之淀。夏谦泽在三河县境,早已淤湮,今史留夏店之名。《水经注》云:“鲍丘水又南经潞县故城西,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矣。屈向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的渔阳太守,后宠杀,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险伐之,军于是(鲍丘)水之南,遗壁故垒存焉。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渺望无垠。鲍丘水又东与泃河合,”……这就是史书上出现的“夏谦泽”。明末顾炎武《考夏谦津》辑入《京东考古录》,认为三河县之夏店可能就是夏泽。“今天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迳其下,而泃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于海。”这就是归流于今天的蓟运河。枕河滨海的“千年雄镇古芦台”,其悠久的历史何止千年,唐初称海口镇,俗称“将台”,称芦台军,有谁知它成人烟聚落在何代?只有考古发掘能改写传说的历史。芦台海口大约成陆在五千多年以前。据《天津市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标载,芦台镇西南、蓟运河东岸的董庄和大尹庄之间,有一处规模很大的牡蛎堆积。经C14测年断定,形成于5280年(±110年)。就是说约五千年左右,芦台就是靠近海岸的河口。牡蛎,俗称“千层蛤”,它是浅海潮间带生长的贝壳动物,其生活习性与蚶、蛤等不同,要求水质条件较高,只适合在河口与滨海泻湖的淤泥质滩地繁殖。只有海口在入海的三角洲地带,牡蛎才能大量自行繁殖。因而,这处牡蛎堆积证明古鲍丘水的入海故道,同时也说明芦台海口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宁河县芦台出土铭文砖,文曰:‘竟宁元年,太岁在戊子,卢乡刘吉造’。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氛围亦日渐浓厚。”(据《天津古史寻绎》韩嘉谷)竟宁元年是西汉元帝年号,为公元前33年。“卢乡”的卢字,就是“芦台”,史书所标写的芦台军,都是用的“卢”字。在1974年津塘运河施工中,在芦台西部的大尹庄和王家坟附近,出土比汉代还早的战国时期军器和盛有约两千枚秦代“半两”钱币的陶罐。为说明蓟运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故道犹在,从芦台董庄往南,沿蓟运河两岸还发现三处牡蛎堆积,分别在汉沽区的大田村南、茶淀镇的东辛庄和营城水库内。这是大约在2500年、2000年和1000年以前,海岸线三个稳定时期,蓟运河入海口的标志。
  蓟运河的名称很多,见诸各类史书记载的有十几个。汉代称鲍丘水,因发源于塞外的鲍丘山而得名;隋代称沽水,因其上源与发源于沽源县的沽水相通而得名。到了唐代复称鲍丘水,又在流经潞县东(今通州)与原河道合流,这就是至今在宝坻境内尚存的鲍丘河。唐末五代时期,改称泃河,是以上源的泃水而冠名。到了宋代改称潮河,其含义是“潮汐往来”,但确切的含义是承上源潮河之名,在这个时期,潮河也从蓟运河下游泄海。古代的巨梁水也从蓟运河泄海。史书上常见的“梁河”,是刘仁恭占据梁城(今宁河镇)称号“大梁”而得名。《明史》记载的“梁河”、“粮河”、“运粮河”,都是今天的蓟运河。明代开凿直沽新开运河转运粮饷,主要是避开海上运输风险。原来往蓟州及辽东运输粮饷,主要是从大直沽转运出海,由北塘海口进入蓟运河。《明世宗实录》记载:“先是海口淤塞,漕舟从天津出海,复折入梁河而达蓟州,道远水湍,舟数败。议者谓:直沽东有二道,一曰新开,一曰水套,北接梁河,径四十里,可以疏浚成河,改由北道,无涉海之虑,谓之新河。”此处出现的“梁河”,就是蓟运河潮河的名称历经明清两代。《宝坻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收录的八景之一“潮河银练”,就是描绘蓟运河漕运张帆行舟胜景的。在宋辽战乱期间,蓟运河为辽所辖,西部的海河曾是界河。在《辽史》对蓟运河有芦水之称,主要以闻名的芦台而冠于水名。元朝定都北京,粮运任务很大,把往通州粮仓运粮的通惠河和连通的潮河,统称为大都运粮河,北京当时是元大都。蓟州防兵军粮,主要来自南方到直沽寨(天津)的转运仓储,先是出海复折入蓟运河,后是通过新开河转运蓟运河,直达蓟州。以后《明史》记载出现的“粮运河”、“粮河”、“运粮河”,皆出自元代。除此之外,蓟运河还有众多的俗名见诸于典籍。如“东路河”、“白龙巷”、“沽水”、“泻肚河”、“窝头河”、“北塘河”、“芦台河”等。潮河称白龙港的典故不仅记载于《方舆纪要》,在明代的《天府广记》也有记载:“潮河在宝坻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源自梨河、泃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为粮运河,入于海。”所谓“白龙港传说潮河上游有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浴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潭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昌平山水记》顾炎武著)想“白龙港”之名源于此传说。在蓟运河流经玉田境内也有长沿河和柳沽河之称。所说的北塘河、芦台河这都出自近代,外国侵略者以主地名给河流命的名。特别是日本驻屯军在二十世纪初,窥集经济情报所写《冀东综览》和《天津志》都是称蓟运河为“北塘河”、“芦台河”。日本撰写的资料称:“北塘河的发源地之一,是万里长城罗文关附近的乾河。经遵化州,在果河沿同果河相汇合,由蓟州至白龙港。另一发源地是发源于将军关附近的涧河,在平谷县与朱龙河相汇合,成为潞河、蓟运河。进而在八门城流至宝坻附近,与鲍丘河相汇合。另外,在(江)洼口同还乡河相汇,成为芦台河,与涧河及通向海的运河相汇,自北塘入海。北塘河的流域甚为辽阔,所到之处有舟楫之便”。民国年间,乘潮火轮船可上行至宝坻、蓟县。当时据日军测探,蓟运河下游河段,平均河阔为二百米左右,水深三十到五十英尺。这就是从汉代到近代蓟运河的基本变化。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