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效节军葬身芦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40
颗粒名称: 四、效节军葬身芦台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州效节军是唐末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经历了多次哗变和权力更迭。最终在唐明宗的智谋下被解除武装并成为芦台军的葬身之地。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芦台 效节军

内容

效节军,也称魏州银抢效节军,是节度使的一支亲兵。天雄军节度使驻魏州。这支节度使的亲兵原来叫“牙兵”,世代相承,形成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在唐末天祐六年(906年),后梁朱温用阴谋和武力灭掉这支“牙兵”,屠杀“牙兵”家屠八千户,连婴儿也不留一个。“牙兵”从唐广德元年(763年)起,共存在一百四十四年。后来,后梁大将杨帅厚做了天雄节度使,为培植个人的军事力量,便效仿“牙兵”旧制,建立了魏州银枪效节军,兵力有八千之众。杨师厚培植的这支亲兵,军士与统帅均父子相称。军士所用的银枪都是用特殊的材料制做的,军士个个都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待遇也十分优厚,但也十分骄横凶残,横行无忌。在杨师厚死后,这支骄兵屡次更换统帅,屡次哗变闹事。到了后唐,已成为了唐明宗的一个心腹大患。最后,唐明宗智用权谋,以换防为名,把魏州银枪效节军调到芦台军戍防,并全部除掉,芦台最终成了效节军的葬身之地。
  魏州效节军在到芦台之前,曾经有两次比较大的哗变。
  第一次,在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梁末帝听从大臣之言,为了削弱银枪效节军的实力,决定将其一分为二,一半驻魏州,一半分出驻相州。想借杨师厚死后更换主帅之机削弱其实力。决定调平卢军节度使贺德伦任天雄军节度使,统帅这支效节军。根据这个决定,分驻相州的效节军的军士家属,都要随军从魏州迁徙他乡。就在贺德伦督促军士和家属上路之际,有狂徒聚众闹事,说:“朝廷以我军府强盛,军门父子,姻族相连,未尝远出河门,离亲去族,一旦迁入外郡,生不如死。”(《旧五代史》)于是,在三月二十九日夜间哗变,杀死贺德伦的亲兵五百人,囚禁贺德伦,提出很多条件,协迫恢复旧制,让贺德伦向朝廷请奏。但所提条件,都被梁末帝逐一拒绝。最后,协迫贺德伦兵变,投降于晋。这样,晋王李克用就轻而易举地得到魏博大片领地,大大改善了梁晋争雄的战略地位,并拥有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这样,魏州银枪效节军因灭梁有功,深受厚赐,使其更加骄纵无厌。
  第二次,在唐庄宗失政之时,天下离心,军内大乱。以军卒皇甫晖为首,阴谋暴乱。“劫其都将杨仁晟,曰:唐能破梁得天下者,以先得魏而尽有河北兵也。魏军甲不去体,马不解鞍者十余年,今天下已定,而天子不念魏军久戍之劳,去家咫尺,不得相见。今将士思归不可遏。”(《旧五代史》)煽动众将士和他共同起事。杨仁晟不从,立被斩首。又推出一名小校当帅,小校不从,也被斩首。皇甫晖拎着两颗人头,协迫裨将赵再礼当上了效节军的指挥使。从下面的记载,可见效节军的凶残。“(皇甫)晖拥甲士数百骑,大掠城中,至一家,问其姓,曰‘姓国’。晖曰:‘吾当破国’,遂尽杀之。又至一家问其姓,曰:‘姓万’。晖曰:‘吾杀万家足矣’。又尽杀之”。(《旧五代史》)
  骄纵无厌的银枪效节军,已成为后唐的心腹之患。唐明宗听从了效节军指挥使赵在礼的意见,让皇子秦王从荣统领效节军,并想办法借机除掉。于是,在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皇帝下诏令,以防备契丹入侵为名,遣效节军九指挥到芦台军戍防。由龙晊统领,“军发之日,不给兵甲,惟以长竿系旗帜,以表队伍,军士颇自疑惑。”(《新五代史》)就这样变相解除了这支骄兵的武装。据历史资料记载,龙晊所统领的效节军九指挥所属三千五百人,补充到芦台军大营的东寨。当时任芦台军镇守使的是房知温。
  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要将房知温调回,派易州刺史兼北面水陆转运招抚使乌震到芦台军接任房知温。天成二年三月乌震到任。房知温因事先不知情,对乌震的到来感到心情不快拒不交印。当时“芦台戍军夹水东西为两寨。”房知温在东寨设宴招待乌震,结果在酒席宴上吵了起来。在东寨驻防的大多是龙眰所统领的效节军,房知温借机煽动效节军闹事,当即将乌震杀死在酒席宴上。据《旧五代史》记载:“乌震为招讨副使,代知温还镇。知温怒震遽至,有怨言,因纵博,诱牙兵(指效节军)杀震于席上。”
  乌震被杀,芦台军营大乱,房知温急忙出门上马,军卒拦马执辔留知温说,主帅你走我们怎么办,房知温欺哄军卒说,东岸全是步兵,骑兵全在西岸。于是“知温跃马登舟渡河入西寨。”芦台军西寨的统领是安审通,也是一员赫赫有名的带兵统领,曾任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善长指挥骑兵,曾授单州刺史、齐州防御使,兼诸道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天成元年(926年)他奉诏北征,随房知温戍防芦台。从领兵官员的职级可以看出当时芦台军的重要军事地位。酒席宴上房知温曾授意安审通先脱身到西寨,准备骑兵,按兵不动,待房知温渡河到西岸大营,同安审通用船渡,将骑兵运到东岸,然后乘乱之机,尽杀魏州效节军。这场乱战,史书记载的确切时间是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三月二十一日。“夏四月辛已溯,房知温奏:前月二十一日,芦台戍军乱,害副招讨宁国军节度使乌震,寻与安审通斩杀乱兵乞。”(据《旧五代史》明宗纪)战乱从中午宴席上房知温与乌震发生口角,遂被杀开始,一直战到第二天黎明时分,惨烈情形可想而知。三月二十一日,“震与房知温博于东寨,日亭午,大噪于营外,知温上马出门,为甲士所拥,且曰:‘不与儿郎为主,更何处去,’知温统之曰:‘马军皆在河西,步卒独何为也。’遂得跃马登舟,济于西岸。”(据《旧五代史》明宗纪)房知温与安审通调动骑兵到东寨列阵威严整齐,同时调动其他驻防的兵力到芦台军东寨助战,将魏州效节军乱兵逼迫南逃。台南是滨海地区的荒野沼泽,驻无村,行无路,乱兵南逃者惊魂失色。在前无退路,后有骑兵追杀的情况下,乱兵多数被杀死在乱草丛中和沟塘沼泽之中。天黑连夜战斗,挑着火把肆杀乱军,横尸遍野。当有幸脱逃的乱兵回到芦台东寨时,已经火光冲天,大寨已被放火烧毁,只好乘夜潜逃。对这段战事,史书有如下概括:“安审通按骑军不动,知温与审通谋伺使攻之,令乱兵卷甲南行。骑兵徐进,部伍严整。叛者相顾失色,列炬宵行,疲于荒泽。迟明,潜令外州军别行,知温等遂击乱军,横尸于野,余众复趋旧寨,至则已焚之矣。翌日,尽戮之,脱于丛草沟塘者十无二三,适夜窜于山谷,稍奔于定州。”(据《旧五代史》唐书一)
  在芦台军刺杀大将乌震一事,本来是房知温一手策划的,但最终嫁祸于魏州效节军及其统领龙晊。唐明宗为失去乌震这员大将废朝一日,并下诏,对效节军统领龙晊等九指挥斩首示众。据《新五代史》记载:“夏四月庚寅(927年),芦台军将龙晊等伏诛”。“明宗下诏,悉诛其家属于魏州,凡九指挥三千余家,数万口,驱至漳水上杀之,漳水为之变色。魏之骄兵,于是而尽。”(作者注:漳水原为海河上源)
  后唐惊世的芦台之乱,唐明宗心知肚明,是由房知温一手策划的。但借这场大乱之机,终于除掉了骄纵无忌的魏州银枪效节军,从此除去唐明宗的一个心腹大患,因而不但不追究房知温的责任,反而加官进级。“明宗知变自知温起,释而不问,徙镇武宁,加兼侍中,历镇天平、平卢。”就连房知温的部将安审通也“以功授检校太傅、沧州节度使。”“齐州防御使安审通知检校太傅,并赏芦台之功也”。(引《旧五代史》唐书一)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杨师厚
相关人物
贺德伦
相关人物
安审通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