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人高庚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29
颗粒名称: 清代著名文人高庚恩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697-6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高庚恩是清代著名文人,文才出众,著述丰富,擅长书法。他曾任四川学政使、陕西汉中道台等职,后因义和团运动告老还乡。他一生勤奋好学,勤于著述,作品数量之多,学问之广博,涉及领域之广泛,名列天津文人之首。他清廉自守,很讲求洁身公正的文人节操。终老乡里,享年78岁。
关键词: 宁河县 文人 高庚恩

内容

高庚恩(1840—1917),字曦亭,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后升任四川学政使。清代著名文人,也是芦台三翰林中文才最出众的一位。一生著述七十余部,诗七千余首。著述之多,名列天津文人之冠,在全国亦属少见。
  高庚恩,祖居北塘,后迁居芦台。同治元年(1862)考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入翰林院,初为庶吉士,继授编修、侍读、侍讲等职。后授资政大夫,官职为太常寺少卿,弘德殿行走,不久升任四川学政使,陕西汉中道台等职。
  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册立总理大臣载漪的儿子溥隽为大阿哥。因为慈禧太后非常欣赏高庚恩的学识,把他召回宫中做溥隽的老师。没想到时间不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溥隽的父亲载漪因唆使义和团围攻使馆,被各国公使指责为罪魁祸首,结果载漪被充军新疆,溥隽被废,当老师的高庚恩至此也就告老还乡离开了清宫。回到乡里,他在芦台镇药王庙园子,买下半亩园田养
  菊种菜,还盖了几间茅屋当做书斋,并为书斋取了个名字叫“破四万卷之庐”,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远地偏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高庚恩出身书香门弟。祖父高天秩,著有《独树斋集》传世;父高静,有《慎庵古近体诗》传世。高庚恩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小受诗书的浓郁熏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至老,仍手不释卷。一生勤于著述。作品数量之多,学问之广博,涉及领域之广泛,名列天津文人之首,在全国也极其少见。他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深沉凝重,端庄有力,门人求教者甚多,尝云:“几辈门生争树立,此间风气不轻开。”至今,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都有他的墨迹。
  高庚恩做官清廉自守,很讲求洁身公正的文人节操。当年芦台镇另一位翰林刘沛然出任安徽太守,高庚恩为他送行,酒后吟诗道:“今把一麾下淮郡,将与召杜争循良。壮怀遂渡江海阔,别忘直与云天长。我欲从之无舟楫,液荷禁柳牵衣裳。”勉励他的同乡要像“召父杜母”那样,做个清官,做个有“惠政”的地方官。最后,又作诗给他的同乡好友:“子之去兮一马羸,子之来兮五马黄。肥马何荣羸何辱,愿载清风归故乡。”意思是说,“先生您离家的时候啊仅有一匹瘦马相伴,先生您回来的时候啊已是五匹肥壮的马为您拉车了。可是肥壮的马能有多少荣耀,羸弱的马又有什么耻辱啊,我只祝愿您满载着高风亮节回到故乡!”
  高庚恩的文章诗赋格调清雅,造诣精深,当时在北方很有影响。他和一位姓蔡的巡检有莫逆之交,他回乡以后,与蔡巡检相邻而居,过往甚密。蔡巡检病逝时,高庚恩甚是悲伤,可他只送上一副挽联,再也没有其他祭礼了。然而,礼轻义重,联文令人读之落泪。上联是:“君由幕而官,由官而隐,隐处常无买酒钱,请看杜老篱边,斜日每教扶醉去”;下联是:“我以客为主,以主为邻,邻墙共汲浇花水,那料阮公宅畔,东风忽卷哭声来!”
  高庚恩主要著述达七十多部,主要有:《思贻斋古近体诗》二十一卷,存诗约七千首;《周易大象应大学说》一卷,附《卦画生数》;《思贻斋日录迂言》;《古今箴铭集》四卷;《历代儒言要醒集》六卷;《蜀中先正文选》四卷;《清晖校士录》六卷;《土默特志》八卷;《芦中唱和集》二卷;《芦园感旧集》八卷。在上述著作中,有些著作至今在天津、北京图书馆等仍有珍藏。
  高庚恩终老乡里,享年78岁。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宝迎
责任者
高庚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