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武官王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28
颗粒名称: 文人武官王燮
分类号: K827
页数: 10
页码: 687-6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王燮是清代著名将领王锡朋的曾孙,擅长诗文书法。袭承祖荫补任京城右营都司,升至左营游击,后加总兵和仓场待郎衔,特加二品衔。光绪二十六年,被义和团误杀身亡。有诗作《秦园诗草》,辑诗词152首传世。
关键词: 宁河县 武官 王燮

内容

王燮(1848—1900),字襄臣,号湘岑,宁河县芦台镇人。清代著名将领王锡朋的曾孙,著名语音学家王照的大哥。擅长诗文书法。袭承祖荫补任京城右营都司,升至左营游击,后加总兵和仓场待郎衔,特加二品衔。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被义和团误杀身亡。有诗作《秦园诗草》,辑诗词152首传世。
  (一)
  王燮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祖父王锡朋,出身行伍,善骑射,曾任寿春镇总兵,久经战场,战功累累,1841年10月,在定海抗击英军中壮烈殉国。祖父王承泗,曾任山西代州知州,署蒲州知府。其父王楫太学生,承袭都骑尉兼云骑尉武职。清咸丰年九年(1859),王燮不幸丧父,他年仅11岁,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二弟就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最早的文字语音的改革家——王照;三弟王焯和王照一样,都考中了进士,在吏部任职。王燮的父亲病故后,由母亲带着兄弟三个
  节俭度日,生活拮据,二弟王照由叔父王〓收养。王当时任刑部员外郎(注1)。同治七年(1868)王燮补县学生,娶妻刘氏。同治十二年(1873)举行顺天乡试,王燮因家庭生活困难而错过了参加乡试的机会。后来,靠袭职候补官缺,也就是这一年,25岁的王燮补任了京城右营都司。这是清朝政府的步军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统领下的武职,为正四品顶戴。对于初步仕途的王燮来说,这官阶品级可算不低。他感谢皇恩浩荡,格外尽职尽责,成绩突出,很快提升为左营游击(从三品),后又特加二品,赐总兵衔和仓场侍郎衔。
  王燮任京城左营游击一职期间,时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运动也风起云涌,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大批涌进京城,治安秩序非常混乱。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日,八国联军有二千余名进犯北京,在天津和北京之间的廊坊落垡遭到了义和团的阻击。这时的京城治安形势日趋严峻。涌入京城的大批义和团仇杀洋人,查拿奸细,烧洋店铺,烧教堂,割电线,砸车站邮局,团民的过激行动也严重地伤及无辜。比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1900年6月16日)那场大火,有关史料就有这样的记载:“火烧大栅栏是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颇具影响的事。有些论著谈及此事时,只讲烧了老德记西药房,将延烧大片民居事加以讳饬;有的甚至对此事加以颇高的肯定评价,以为表现了义和团反帝和‘严厉禁贩售洋货’的决心。这显然是片面和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事实上,由于一场大火给数千家居民带来灾难。”(注2)在这样的治安形势下,王燮冒着生命危险每天坚持巡逻,惟恐失职。这时清廷为加强京城治安,特命专职京师团练大臣会同五城御史稽查巡逻。义和团的行动是杀灭洋人,但也仇视私通洋人的官军。就在王燮巡逻遇害的前几天,清廷西太后连续四天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招抚义和团。六月十九日慈禧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列强宣战。就在官军同义和团联合抗击外敌的情
  况下,王燮在六月二十一日巡逻中,被义和团拿获,误认为是私通洋人的奸细,惨遭杀害。时年52岁。
  (二)
  王燮在幼年读书时就喜欢诗文和书法,曾拜师书法名家戴彬元。戴彬元(1836—1889),是宁河县小刘庄人,翰林院编修,书法颇有名气,时京城有南黄(黄自元)北戴之称。他的书法主要师承颜真卿而又有发挥,出名后求他写字的人颇多,以能得到他写的字为荣。在光绪十二年写的《司空诗品》曾经石印刊行于世。戴彬元比王燮年长12岁,他们的关系既是师友,又是同乡,感情甚厚。
  戴彬元死后,王燮十分悲痛,作了一首“故翰林院编修戴公彬元”哀悼诗。从这首诗中,不仅看出他们同乡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可对他的书法造诣略见一斑。诗的全文是:
  论书善变平原法,
  蝯叟雄姿媲石庵。
  近代奇瑰谁第一,
  得公崛起已成三。
  传人艺业吾乡望,
  雅度汪洋庶类涵。
  援笔昔时承指授,
  灯窗回首独何堪。
  译释成白话:
  论及书法这门艺术,你在师承颜体的过程中又善于有自己的创新变化,其书法奇特、雄伟、强劲的风格可与何绍基、刘墉相
  比美了。如果有人要问,在清代谁堪称书法第一大家,除刘墉、何绍基,再加上戴公就是你们三个人了。你在书法艺术上的业绩,给咱家乡增添了光彩,你那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襟怀,就像汪洋大海那样的博大精深。我过去跟着你学习书法,曾受过你的指教,如今你不在了,让我一个人面对孤灯,回首往事怎么承受得了呢!
  这首诗作于戴彬元病故的光绪十五年(1889)。前四句颂扬戴公生前的书法造诣,其意境之深邃,非一般熟知书法艺术的人所能理解。后四句,主要是尊崇和怀念戴公的品德,回顾生前的友情。诗中所引用的人物,都是我国书坛著名的书法大家。如第一句中的“平原”二字,是指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曾任平原太守,后封鲁公,所以后人称他为“颜平原”或“颜鲁公”。第二句中的“〓叟”和“石庵”,乃指何绍基和刘墉。清代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清道光年间进士,“工书,得力于颜真卿而参以北碑及唐欧阳通、李北海笔法,书风遒劲、峻拔,别具一格”。刘墉(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乾隆、嘉庆两朝先后拜协办大学士和体仁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注3)他的书学董其昌并承颜真卿、苏轼等,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在清代书坛也是有名的书法大家,在诗中排序从时间上应列何绍基之前,这里是求押韵而做了颠倒。王燮诗中颂扬戴彬元是近代(当时指清代)继刘墉、何绍基这两位书法大家之后的第三位。诗的前两句是说戴公的书法师承颜真卿而又不拘泥于颜体,能在书中求变有独自的风格,其造诣可与刘墉和何绍基媲美。后面两句称他们三人都是清一代书坛上的佼佼者。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燮对书法艺术造诣是很深的,如果没有对书法史的深刻了解,没有对各大名家的深入研究,要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写出这样的诗句是不可能的。遗憾的是,王燮
  在内乱外患的战火中丧生,生前遗稿遗墨传世很少。这首悼亡诗,是《秦园诗草》中的一首。
  (三)
  王燮的诗也很有特色,是晚清诗苑一束盛开的奇葩,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一块瑰宝。现仅存的《秦园诗草》,共三卷,是他三弟王焯从灰烬中找到的,后记为清代著名学者贺涛所作。诗集共辑诗词152首。其中咏物68首,赠友21首,哀故11首,和吟8首,感怀29首,叙事4首,词11首。
  王燮在补县学生和袭职进京后,常和文人名士交往,虽为武职,却常以文会友。他在自家院内建起书斋,名曰“漏月轩”,取“林深漏月”之意,并自号“骚坛小都尉”。清代著名学者贺涛、吴汝纶都是他的文友。吴是桐城才子,字挚,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任内阁中书,曾在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佐僚多年,“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奏疏多出汝纶手”。(注4)是当时名噪京师的古文学者。他和贺涛的事迹,在《清史稿·文苑传》均有记载。贺涛是吴汝纶的门生,任刑部主事,在古文诠释方面造诣很高。王燮的诗词受这些名家的影响,古文底韵深厚,有人赞誉他“屡以古学冠顺天”。王燮死后六年,吴汝纶在吏部见到了王燮的弟弟王焯,并将收藏的一篇诗稿交给了王焯,这才连同从灰烬中找到的三册刻印成册,吴并受王焯之托,为王燮撰写了墓志铭。
  王燮自幼生长在芦台,进京当官以后,对家乡深怀眷恋之情,他的好多咏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爱,对岁月的感伤。下面辑选几首供读者品味:
  野眺
  郊原风日暖,孤客意闲闲。
  绶带随春去,轻车载句还。
  冰痕裂渚外,芳信动林间。
  回首芦台望,烟尘起市圜。
  天津道中
  曲径苍茫古树阴,
  马前一片积水涔。
  车掀白浪二三里,
  霜染红霞千万林。
  落叶有情还恋树,
  秋风无客不沾襟。
  行踪到处原难定,
  且任狂生放浪吟。
  京师道中
  虫吟古道欲三更,
  独自轻车古道行。
  黑暗深林疑鬼瞰,
  荒凉孤冢有狐鸣。
  长天夜静星光白,
  细草香飘雾气清。
  隔岸树中寒犬吠,
  遥知村店在前程
  秋赴北塘
  望眼拓荒遐,鱼盐近海涯。
  天光入遥野,云影点平沙。
  风爽盈鹰鹘,溪寒绝蝇蛙。
  寂寥孤垒外,斜日起悲笳。
  南涧沽晓渡
  半规斜月没寒云,
  野径苍茫曙色分。
  日出平原瞻鸽背,
  草迷曲岸卧羊群。
  棹歌隐隐随河转,
  牧笛迢迢隔树闻。
  帽影鞭丝榛莽里,
  征衣何日净尘氛。
  北塘道中
  烽火传鲸海,孤城隐豹韬。
  书生能默识,大将任贤劳。
  身世嗟如梗,风尘防不毛。
  十年分鹤俸,未忍就诗豪。
  散步宁河城南堤调寄蝶恋花
  午睡觉来闲眺瞩,碧草萋萋,恨煞春波绿;搴得芦芽才满掬,风中偶度归来曲。绶带斜飘人懒束,且棹轻舟,撑过重杨渡;信是溪南春意足,柳花阴里蜂相逐。
  王燮这些诗词中的景物和地名,都是在家乡司空见惯的。他二十几岁离乡,久居京城,然而对家乡的河光海色、芦涛树影,依然是那样历历在目,那样念念不忘,足见其对家乡眷恋之深,思念之甚。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既充溢着“落叶有情还恋树”,家乡难忘,落叶归根的浓浓思乡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帽影鞭丝榛莽里,征衣何日净尘氛”,感慨乱世之秋,厌倦武官生涯,期盼脱掉战衣早日回乡的感伤。
  王燮出身宦门,但他也体察平民生活疾苦,不同于那些为富不仁和麻木不仁的官僚,当社会出现大的灾难时,他从内心发出哀诉,对难民表示深切同情。光绪三年,北方大灾,饥民逃亡甚多。王燮得知后,心绪难宁,特赋诗一首,记述灾民的惨状。
  哀饥民
  光绪三年,北五省大饥,畿辅难民相望于道,有交河县人赵永平,绝粮于芦,而嫂与叔争鬻子女,以奉其叔父者,余既嘉其义而又悯之,因赋此篇。
  天狼光冷风怒号,
  北地冻裂夜天高。
  大儿啼饥小儿绝,
  满街击柝杂嘈嘈。
  渤海孤臣罢夜读,
  不忍侧听鬓屡搔。
  爰命仆人出慰问,
  云自西河来遁逃。
  年已荐饥冬末雪,
  来岁那得种麦莜。
  流民之难画难状,
  匍伏僵蹶遍四郊。
  交河老妇面如鬼,
  入门哭诉时艰遭。
  骨肉九人未忍离,
  相扶叔舅老悴憔。
  阿侬小叔直且鲁,
  诚将鬻子充腹枵。
  贫妇安肯斩其嗣,
  愿鬻吾女甘一抛。
  我闻斯言独太息,
  冻饿犹解礼让标。
  可知身被圣人化,
  何以未免今嗷嗷。
  芦蒲健儿喜游荡,
  纨袴相炫矜奢骄。
  叶子摴蒲日徽逐,
  惯餐珍味轻江瑶。
  谁怜流落弃恒产,
  寒饿空觅粕与糟。
  救苦扶危岂难事,
  九牛不肯拔一毛。
  忆昔世宗入嗣位,
  上承祖德崇唐陶。
  神文圣武光宇宙,
  四海鼓腹兴歌谣。
  即今苏淞达京洛,
  长河输运粮万艘。
  仁主洒涕念民依,
  行将亲慰鸿嗷嗷。
  驽钝才疏愧温饱,
  问世何人能为我后分忧劳。
  王燮是京师的一名武官,他的诗词带有特定的时代的痕迹和生活气息,是当时晚清社会的一个缩影。他的诗作,措词生动,意境深远,状物细腻,写景逼真,风格简淡而传神,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其诗作看其文学修养,不愧是一个饱学之士,从他修词润句的娴熟程度,可以看出他古文底韵的深厚,其技巧也超出了一般文人的俗套。
  注①吏部员外郎:清代官制在吏部设考功司,设有郎中,郎
  中以下设员外郎四名,其中满员二名,蒙汉各一名,官
  级为从五品。
  ②引《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165页)。
  ③根据《清代职官年表》(大学士及部院大臣)查考。
  ④引《清史稿·文苑传》。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王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