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武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15
颗粒名称: 画家武艺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8
页码: 599-6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武艺是画家,出生于画家世家。他的作品古朴雄浑,笔意大胆深沉。1993年,他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他的作品被专题介绍和刊载于多个专业刊物,并被多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先生认为武艺的画是“现代逸品”,并赞扬他的用笔感觉和表意笔墨。
关键词: 宁河县 画家 武艺

内容

武艺出生在画家世家。祖父武国勋晚号未央公,30年代就学于京华美专,从蒋兆和、邱石冥、陶一清、周怀民诸先生习画。画风古朴雄浑,笔意大胆深沉。父亲武铁汉是那种执著而勤奋的人,60年代因家长的“政治问题”被美术院校关在门外,但受困厄而不消沉,笔下的木刻、油画、水墨作品不失大家风范。母亲王慧在现代女画家中以严谨细腻受人称道。武艺和他的妹妹武术、弟弟武将分别考取艺术院校,走着各自喜爱的艺术道路。
  武艺画画是从在小学课本上画火车开始的,因为他常梦见自己当火车司机。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七八岁的时候,在父母指导下开始画素描,是临摹前苏联素描教学画册中的步骤图。先画骨骼,然后画肌肉,最后画皮肤。1977年冬,上小学的武艺在长春市文化宫与二三十岁的“叔叔”、“阿姨”们一起画《大卫》、《石膏眼的素描》、《老人头像》,而且频频受到嘉奖。高中时期开始临摹蒋兆和、周思聪等大师作品,同时几乎画遍了他所认识的同学。
  198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198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
  1991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
  1992年至1993年完成研究生毕业创作《辽东组画》及毕业论文《用笔墨塑造情感》;
  199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在北京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
  1994年春创作《夏日组画》;参加中国美术馆《张力的实验:表现性水墨展》;
  1995年赴河南淮阳、渑池写生并创作《淮阳组画》、《黄村组画》;参加中央美院画廊《青年画家邀请展》;
  1996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水墨联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中国水墨现状展》、国际艺苑美术馆《水墨延伸·人物画邀请展》、《中国当代名家珠海作品邀请展》,应邀为英国伦敦国家电视台大型专题片《中国》绘制封面;
  1997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当代中国素描艺术展》和《97中国水墨画邀请展》;
  199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开放水墨——六人现代艺术展》、加拿大《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当代中国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
  1999年参加《世纪末艺术之旅第三回展》、《水墨延伸——99中国画人物肖像作品展》、《都市水墨展》;
  2000年参加《新中国画大展》、《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学术邀请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2001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个人作品展》、《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水墨延伸——2001年展》、《中国实验水墨20年展》、《当代中国艺术家招贴设计展》。
  他的作品被专题介绍和刊载于台湾《雄狮美术》、《艺术家》、《炎黄艺术》,及内地《美术》、《美术研究》、《江苏画刊》、《画廊》、《美术观察》、《美苑》、《荣宝斋》、《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中国画研究》、《艺术家》、《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传呼》、《美术大观》、《文化月刊》、《中国诗书画》、《中国现代线描精选》、《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意手稿》、《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集》等专业刊物。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苑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电视画廊、深圳华韵文化艺术公司及德国、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先生认为:“可以把武艺的画称为‘现代逸品’。在画坛为人所重的是他90年代中期之后的表现,从《夏日组画》、《丁村组画》一路过来,他的画愈发显露出一种轻松与随意。与已有的传统形式远去,与自己的心性贴近。”“他的作品是在平平和和、不急不躁状态下画成的。无焦点也无中心。画中的形任意地落在画面随意之处,有时候很多向边缘发展,呈零散之状。与这种造型相关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笔墨趣味。他把墨色控制在灰色的、亚光的色域之内,好像男中音控制了高与低两端音阶,在限制的区域里谋求墨色的丰富性。这种墨色,加上他散淡的、率意的笔法,于是构筑出一个相当平面化甚至有‘解构’意味的图景。许多人评他的画‘品位’很高,不无道理。”
  范迪安先生还说:“武艺的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那种无‘法’可拘的用笔。他甚至把用笔的感觉降到‘法’的零点。若按传统笔法衡量,其中有很多错笔。但水墨的语言就是允许有修养和有感觉的‘错’,在‘法’上的错可以变为‘意’上的对。武艺作品‘逸品’的特征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表意笔墨,这是承传中的创造。”
  武艺的创作方式有他的独特性。他说:“我创作时喜欢这样一种方式,一种东西打动我以后,会把以前的东西尽量忘掉,而围绕新的感受去创作一批作品。如果说没有联系是不可能的,但这种联系是在潜意识里的,并不是仅仅局限在画面形式上,我会对面前的感受更加在意。《西北组画》是1997年底带学生去西北考察时的感受。我觉得对传统东西的吸收是一种需要,到时候你不自觉地就会主动关注它。就像我原是一种需要,到时候你不自觉地就会主动关注它。就像我原来上学的时候放假回家,我爷爷每次都会给我讲一些青铜器方面的东西。但那时就提不起兴趣,那时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将人物画得充分上。但是爷爷去世后,我把他的一些书都带回来,现在就慢慢地能看下去了。所以对传统的需求,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就像齐白石一直在体会徐渭的东西,到80多岁了还在临摹。那种临摹不是对形式的模仿,而是在体会其精神内涵。”
  表现效果的强弱,来源于写实功底的厚薄以及对生活感悟的深浅。武艺认为,他前些年的作品一直是一种状态的反映。如《辽东组画》,它的过程就是导师让他带着笔墨、宣纸去生活中体会、感受的结果。当时是按草图去画的,准备回来放大,笔墨的流露很真实。如果放大、修饰了,效果却未见得更好。现在看,那批画的意义就在于笔墨上的一个突破。著名艺术理论家刘骁纯先生谈当时对这组画的感受说,是“从徐悲鸿、蒋兆和以来的写实主义水墨画向写意与表现方面的蜕变”。其实,这组画是笔墨与精神的统一体,和他原先的创作思路一下拉开了距离。武艺说:对传统的理解是当代艺术家遇到的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感受传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因为东西方艺术的最高点实质上是相通的。有些人舍不得花时间去感受和关注、研究传统,认为这样不会马上见效,原因是浮躁。
  武艺绘画讲究画面的协调,但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表象协调。他认为这是超出技术之外的东西,有时很具体,有时却很抽象,处理画面诸项因素,开始时很想协调却画不协调;等琢磨到感觉协调了,又发现画面未能表达出应有的内涵,希望马上打破这种协调。如此反复的过程让你痴迷,以至于使下一幅画是什么样子成了未知数。这种状态令人兴奋不已,反映到画面上效果肯定不一样。这种不确定性对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建立一种个人样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调整与突破它,这一过程在创作中很有意义。
  武艺说:“我在传统绘画中最为推崇金农和徐渭的作品。金农的作品每一张都在真实地记录着一种情感,他不是在重复,而是在寻找心灵的感应。画面虽淡,但其真情却始终在打动着你。其实这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真谛。徐渭作品中笔墨的表现画风,显得在传统中‘格格不入’,其本质还是他的性情所致,得以构成这独有的笔墨味道。我个人在笔墨这个问题上则强调直觉,强调特定情感下流露出来的与其相应的笔墨语言,这一点我很看重。笔墨最终还是性情的产物,为笔墨而笔墨,或不断地重复这种笔墨样式,这样的作品无论在社会或商业上取得何等‘丰收’其内涵都是苍白的”。“从表面上看,艺术中个性似乎比共性还重要。但我强调的是在达到一定品位之上的个性的释放,这与当代人们对个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当代艺术标新立异者及强调个性者甚多,但在没有共性的前提下去谈个性,未免显得浅薄。只有到了你从来不谈个性的时候,也许你的作品中才真正蕴藏了属于你自身的那些东西了。”
  艺术领域里的创新在于对传统的理解不断沉淀后的迸发,而这一过程有时是在无意中逐渐形成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在鲁迅美院教书时,在卡纸上用丙烯画了一批黑白画。这些作品当时只是一种尝试,是在不经意的心态中进行的,创新意识并不强烈。但现在看来,这批画对他的图画结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谈到这件事时他说:“艺术这东西,当时对你的定位是好是坏,可能都不重要,因为艺术的魅力是超越时空的。就像我们去西北,几千年前的墓室壁画让你感觉很亲切;往往现在的一些为现代而现代的东西反而让你感到很落后。这种辩证的关系,尤其在这个时代应该特别在意。”从这个层面上看,逸品并不是想画就画出来的,只能像精灵一样,从知识蕴积的厚土里、从传统参悟的升华中、在不断求索的基础上,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轻轻地飘出一个“逸”字来。
  想起卢沉先生为武艺的毕业画展写的前言。把这位既是恩师又是前辈的艺苑老人的话抄录下来,算作本文的结尾,也是对武艺的一段评说和期盼:
  “武艺,是我教过的研究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看似腼腆、随和,在艺术上却执著、自信、很有主见。
  此次毕业汇报,展出了他几组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显然,他不想把自己固定在一个理性选择的模式中创作,重复某种程式,这有悖于他的艺术思想。
  有两幅人物写生、陕北组画,是他在大学本科时画的,色墨混合皴擦,造成丰厚的肌理,精到入微,十分耐看。
  毕业创作《辽东组画》纯用水墨,不取制作效果,直接用笔墨表现自己的感情,作品大气,单纯强烈。这种更富表现色彩的艺术取向,与陕北组画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很喜欢他在卡纸、速写本上画的一批小画。铅笔淡彩、水墨、丙烯,情之所至,不拘一格。画幅虽小,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着迷人的视觉效果。
  突破传统规范,多元发展,这是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必然趋向。我高兴看到自己的研究生艺术实践并没有局限在‘笔墨’之内。
  武艺初出茅庐,虚心好学,有一个自由创造的心态。毕业后即将留校从事教学工作,我寄厚望于他的将来。”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斌
责任者
武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