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13
颗粒名称: 画家李津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9
页码: 569-5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李津凭借着天赋和勤奋,步入画界后不断攀登,留下了闪光足迹。他酷爱画画,童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的画作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他注重现场写生,足迹遍布偏远地区和古迹遗址。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得高度评价。
关键词: 宁河县 画家 李津

内容

一、他凭着独有的天赋和勤奋步入画界,之后,便如登山勇士向着艺术巅峰奋力攀登,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
  从小就酷爱画画
  李津出生在天津海河西岸。父亲李荫培,母亲于愫,二人是四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生有三男一女。李津排行老三,乳名李三,李小哥。出生后几个月,母亲因工作太忙,就把他交给芦台姥姥家,跟姥姥长大,上学后,一放假,还是往姥姥家跑,他离不开那些朝夕相处的小伙伴,眷恋那条碧波涟涟的蓟运河,思念那些普通而又有趣的一切……
  李津天生就爱画画,画起画来,如痴如迷。小时候,画画缺少纸,就用草纸在写过的作业本的背面画。他记忆力很强,在外头看见什么,回到家里就凭想象画。有时正吃着饭,忽地想起了什么,就趴在桌子上画。他跟小伙伴一起玩,见到小猫小狗,见到马拉车,觉得有意思,拣起树枝就蹲在地上画,为此常常掉队。一年,他去天津碱厂找三舅,爬到热电车间最高处,顶着似火的骄阳,画天碱全景,下边的职工们看了都替他捏把汗,生怕他不慎掉下来。
  李津小时候的好多画,就很有想像力,很有生活。有一次,他画几个人排着长队走路,最前面的那个老头无意间将拐棍往后一抡,正巧打着后头人的脑袋。大家看了都捧腹大笑。几岁的小孩就有这样的构思,很让人刮目相看。那时,大人们就说:“这孩子有绘画天赋,要是能进美术院校深造,准有出息。”没想到,这句话真的灵验了。
  步入画坛
  1974年,李津考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染织专业,因学业优异,毕业后留在校教务处。1979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进入美院,为他登上艺术巅峰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他充分展示才华和天赋创造了条件。
  李津小时候,最崇拜他的表姨周思聪。他16岁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后,第一次在北京白塔寺东廊下与表姨周思聪、表姨夫卢沉见面。表姨创作的《长白青松》和《山区新路》,在他心中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从此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他把表姨当成艺术顾问,经常带着问题向她请教。表姨也非常喜欢这个天姿聪颖的学生,教起来特别认真。在表姨的指导下,他开始画水墨画小品,画速写和水墨人物画写生,去图书馆翻阅了大量中外画册,绘画水平迅速提高。可以说,李津的水墨画技法,以及他别具一格的独特画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表姨周思聪艺术思想的影响,正因如此,当1996年1月21日表姨周思聪突然辞世时,他悲痛万分,竟不思茶饭,不握画笔,多日沉浸于生离死别的苦闷之中。
  “寻遍奇峰打草稿”
  李津很注重现场写生,而且是专拣那些偏僻艰苦的地方,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去,可谓“寻遍奇峰打草稿”,在那里,融造化之中,感悟人生,体验世俗百态。
  他爱山。1978年,他同史国良、王彦萍一起去北京延庆县山区写生;1980年,与宋永平赴河北涉县山区写生。山民的憨厚纯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对他画风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
  他爱古代文明。1981年,他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深深为祖国灿烂的文化古迹所折服。他尤其喜欢北魏的《舍身赐虎》,临摹了一遍又一遍。在敦煌,竟乐不思蜀,一住就是3个月,他感到少有的美好和充实。在甘南拉布楞寺,他第一次见到喇嘛庙、喇嘛、虔诚的藏族朝佛者和牧民,受到莫大震撼,对西藏更加神往。转年,他故地重游,再次去敦煌及甘南、肃南等地,与老师吕云所到他的家乡太行老区写生,受到古朴民风的浓烈熏陶。
  1983年,李津大学毕业,他以藏族生活为题材创作了《炊烟》。因他对西藏有浓厚兴趣,校方同意了他援藏的申请,1984年赴拉萨西藏大学艺术系讲学,历时一年。期间,他考察了藏北草原和山南等地,观瞻了许多寺院,平生第一次看到天葬,深深地为那里的自然环境和宗教氛围所打动。一年后回内地。1992年重返西藏,与西藏大学艺术系教师梁丽莎结为伉俪。在拉萨,他赴藏北无人区,长途跋涉,露天而宿。那奔跑着的羚羊,湛蓝蓝的水,红彤彤的天,都给他留下美好印象,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作了大量写生画,并满怀激情,创作了大量反映藏族风情的作品。
  硕果累累
  李津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进入了旺盛创作期,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术佳作,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参展和举办个人画展。
  1984年,他在西藏画的一组《西藏组曲》水墨系列,与王彦萍合作的《月亮河》,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
  1985年,应邀参加在湖北举办的“中国画探新作品展”。
  1986年,参加并策划了“天津美院四人展”,在天津美术界引起轰动。
  1989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1990年,应美国费城维〓诺瓦大学艺术系邀请参展,并参加艺术家粟宪庭主持的日本东京“中国现代水墨展”。
  1994年,参加在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的“天津美院五人展”。
  1996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96十五人展”,奥地利维也纳镜花边画廊举办的“李津画展”,德国柏林博物馆、哈勒博物馆、TTT艺术中心举办的“新水墨艺术——来自大陆三位艺术家作品巡回展”,同时在北京汉世画廊举办“李津新墨画展”。
  1997年,赴新加坡参加“翰墨情境”画展,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当代中国画展”,上海艺术馆举办的“水墨八家”翰墨春夏展。
  199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画家》学术邀请展”,3月接受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专栏专访,参加在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举办的“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北京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国画家邀请展”。
  1999年,参加并策划分别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和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对话·1999年艺术展”第一、第二回展。
  2000年,参加在上海、南京举办的“新中国画大展”,在瑞典举办的“李津水墨人物展”。
  2002年,参加《有关素描》的学术性较强的国际展。
  二、在西方技法与传统中国画技法的融合上,李津是成功地维持了其艺术良心及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忠诚的天才式艺术家
  在茫茫艺海中闯出一条新路
  近些年来,围绕中国画要不要改革及现代化,西方的绘画技法与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到底融合到什么程度,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等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些人甚至越争论越纠缠不清。李津是在对传统中国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与西洋画法进行反复对照比较,以其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探索出一条二者巧妙结合的新路。
  李津是个有个性的艺术家。他是有争议的人,包括他的作品。然而他没有停步,他在不停地追求、思索与创新。还在天津美院上学时,他就关注新美术思潮,开始摸索绘画风格由写实向变形转变。后来,他长期到西藏写生,那里的质朴、纯洁、天然,仿佛一下子使他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从而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他说:“在西藏,我感悟到了人之初的东西,重新找到了‘自然’。由此想到绘画。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写实技法已登峰造极,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只能在中国古典画法和西洋画法中间找到一条小小的缝隙,奏出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李津是个成功的演奏家。他以娴熟的手法,演奏了一曲悦耳动听的乐章。他的作品,采用一丝不苟的工笔技巧,加上挥洒自如的写意手法,使你无法给其贴上现成的现代主义还是正统画家的标签,这也是李津作品所以耐人寻味、让人忍俊不禁的原因。
  画俗人俗事
  李津的画,取材相当广泛,然而,画的最多的还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俗人、俗事。
  他爱画“普通人的普通活法”。画洗澡、挖耳朵、抱孩子、小憩,画种草、养花、养金鱼、游春、散步、听鸟啼,画吃肉、吃茶,画剃头屙屎、生儿育女,画娇老婆、粗汉子,画夫妻二人同床睡觉、同盆沐浴、富有性意味的亲昵,画半裸女孩姿态撩人的肖像,画暴饮暴食的场景……总之,一切具有家常趣味的人和事,他都感兴趣,都入画。
  李津的人物画,多运用夸张、变形手法。画年轻都市女子,衣服裹不住丰腴肥脂,俗艳得近乎酸丑,却是那样悠然自得,没有一点羞涩的感觉。画许多女子形象,都是肥肥的丑丑的,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如紧绷的衣扣等都一丝不苟,更显得肥艳,从里向外透着诱惑。画男人沐浴,一双小眼睛画得细细的,长长的,眯成一条线,一看便知这是沐浴带来的飘然欲仙的舒服感觉。他画人物,既变形,又不失逼真,让人在似与不似之间充满遐想。如画养鱼图,条条肥胖的金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荡,养鱼姑娘见了,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舒展长裙,仿佛也跟鱼一样在自由世界飘游起来。
  李津的人物画,都源于他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即所谓的“我心画我画”,通过对人物生活趣事的描绘,表达他的生活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笔下的好多男人形象就是以自己为模特儿,女人形象则常常有他太太的影子。乍一看,不大像,越端看,就越像。这就是李津人物画的高明之处,绝妙之处。他是用情感作画。他画他太太,或沐浴,或入睡,或坐,或卧,或立,都是那样柔媚多姿、含情脉脉,一看就让你忍不住发笑。所以至此,就在于画家的笔端洋溢着对妻子的爱,一笔一画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俗”,是李津画的一个特点。但“俗”中含着诙谐。这也是最体现他的才气之处。这种诙谐,不是类型化的,也不是漫画式的,画中的人物,你无法辨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无法简单地概念化地区分他的身份、职业,但那些人物确确实实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部分。画家笔下人物的诙谐,看上去是丑丑的,但“丑”中透着“美”,是丑得可爱又可笑,而不是丑得让人生厌。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没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没有得心应手的娴熟技巧,是不可想象的。
  李津的画,也可以说是新文人画。他不像古文人那样钟情于风花雪月,没有那种超脱人世的闲情逸致,也抛却了文人的淡泊与高雅,而是满怀激情地表现那些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那些平平常常的普通人的“活法”,以此表达他个人的生活感觉。因此,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评论他的画说:“身边的俗世,个人生活的场景,相对私密的空间,‘饮食男女’们细碎琐事中的平庸与诗意——这就是李津的画。画中人摘下了‘人格面具’,呈现出来的样子——能感觉到个人真实、个人呼吸、个人欲望、个人疼爱的样子。”
  三、李津天性爱玩、散淡诙谐,应该说,他那种不循守常法的画风,也是这种性格决定的李津出生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然而,他的经历却造就了一种叛逆陈规旧习的个性,他无拘无束的画风就体现了这样的品性。
  李津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天生一副“嘎”样,在大人堆里,非常“抢眼”,谁见了都喜欢。他经常跟长他6岁的三舅等一帮小伙伴玩。在蓟运河畔,在田间小路,撒欢似的“疯”跑。跳进河里游泳,下池塘摸鱼,钻入草地逮蛐蛐,爬树,上房,“淘”得出奇。下河逮着小鱼小虾,放在嘴里就生吃,胆特大,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满不在乎的样子。“淘”是“淘”,可做起事来,却是那样纵情,那样认真。他画画,执着得入迷,就像战场上一往直前的勇士,纵有千难万险也不回头。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艺术上必然有所创新、有所作为。直到现在,他的性格中依然是谦和中带着一种霸气,说话练达而透彻,具有美学家的透视力,又富有哲人的深邃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中国侠文化的某些特色。
  他爱画“野味”,野情、野景,一切原始的东西。这与他散淡自由的个性不无关系。他从小长在芦台,蓟运河水的奔放,田园风光的秀美,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至今,他还常常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他成长的“摇篮”在芦台。
  在绘画上,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可在日常生活中,却散漫得可以。还是在上中学时,就不修边幅。穿衣、洗脸马马虎虎,看上去邋里邋遢,所以姐姐送他个绰号“泥脖耳”。在美院学习期间,居然蓄起了长须,这一反常之举,在学校引起轰动。有人称他“李克思”,很不理解。他却不以为然。后来在谈起蓄须这件事时,他幽默地说:“其实这倒不是刻意追求的。起初是因为忙,顾不得剃须,它长出来了,慢慢地就习惯了。万物竞自由嘛,这也叫顺其自然吧。”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确
责任者
于增会
责任者
李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