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心声的艺术倾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09
颗粒名称: 炎黄子孙心声的艺术倾诉
其他题名: 苏本一的中国画魂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5
页码: 541-5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苏本一是一位多产画家,他的画作涵盖了山水、花鸟、耕牛和人物等多个主题。他的画作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宁河县 画家 苏本一

内容

读了苏本一的画,总觉得他那多姿多彩的画面,正在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究竟倾诉些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对他的画作些研究,才能有中肯的回答。
  山河在倾诉什么?“元气淋漓”,是徐悲鸿为傅抱石题画的词语。在苏本一的《朦胧春色洒沂蒙》画前,就会有这种感觉。沂蒙儿女是用乳汁哺育过斯民健儿,用碧血洗染过壮丽山河,用生命为中华民族的新生作过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人民。浩渺飞动的山光云气,不正是对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崇敬心情的流露吗?那劲枝上的点点红花,意味深长,诱人遐想。而一幅幅江南景色的画面,则使人仿佛或置身于水乡石桥之上,迎着微微清风;或登临在江畔岩石之巅,心潮随着那点点白帆而去;那牧歌,那橹声,阵阵入耳;好一派锦绣渔米之境尽收眼底。在苏本一的山水画中,有壮丽之美,有秀丽之美,也有奇丽之美,笔墨色彩的多样,反映出祖国的辽阔广大。这丰富的艺术形象,难道不是诉说着作者对炎黄子孙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山水水的深情厚爱吗?这种爱国挚情,对于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为中华的勃兴献力,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花鸟在倾诉什么?有谁会在《祖国颂》画前而不激情骤发呢?在浓密枝叶的掩映下,那绚丽多姿的牡丹竞相盛开,可谓根深叶茂花艳。重笔大写,给人以震撼心魄的感受。酣畅的墨彩,宣示着炎黄子孙世世代代追求的中国繁荣富强可望可及。苏本一的花鸟画,蕴含着“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界相和谐的哲理情思。那枝头相和的鸣禽,那荷塘中的蛙跃,那戏水的鸭子,那松枝、红梅、翠竹、紫藤、山花、游鱼……,画笔都赋予了勃勃生机,一幅幅自成天趣的画面,组成了既多样又统一的乐章。尤其令我叹赏的,是那其貌不扬、其体不硕的松鼠。这些小小的生命体,在大千世界中似乎无足轻重,但仍以其自身的灵性,参与到大自然的氤氲造化之中。体小形陋,并未减弱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间万物,芸芸众生岂可藐哉!具有如此人文精神的画作,怎能不引导人们萌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趣呢?怎能不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呢?
  耕牛在倾诉什么?苏本一笔下的牛,是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耕牛。耕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地把一切奉献给人们,这就是耕牛精神。对于以农耕为生活根基的中华民族来说,耕牛更是衣食之所仰,幸福之所寄,因而产生了爱牛情愫。随着时代的前进,耕作可能不用牛了,但耕牛精神和爱牛情愫,将恒久地蕴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铸造为中国富强而奋斗所需品格之要素。苏本一画中的牛,是与人同辛苦、共欢乐的朋友。从一则题识中可知,他曾去农村放过牛。一头状似骆驼的老水牛与他相处甚厚,常以其神态向他吐露衷肠。当这头牛18周年祭日时,苏本一还画了一幅《骆驼牛》,抒发对这位“老友”的怀念。我看了那牛的传神的目光,似乎也听到正在“诉说”着什么至理真言,因而不由地想:其画也,如斯情丝,岂止牵于牛乎?
  人物在倾诉什么?苏本一的画路甚宽,题材甚广,除醉心于山水、花鸟、耕牛,还描绘古人或传说中的古人。人们会看到近现代许多大师画中的古人,气质都很逼真。人们还会看到,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画家,在山水画中点缀着神态逼真的古人。然而这些画都能很好地表现出时代精神,不但不使现代人在感情上受到阻隔,而且更能启迪人们在现代生活中追求美的意境。这是因为画中古人的气质和神态,亦即画者自身所景仰、所倾慕的气质和神态,而画者的心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从苏本一的《颂孔明》、《隆中对》、《李白》、《孔子》等画中,会心的观者当不难明白作者在用艺术形象表现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中国画最讲究精神气质。传神如何,写气如何,是评定中国画品位如何的最重要标准。所谓精神气质,是贯穿于笔墨丹青之间的灵魂性的东西,即所谓画魂。画,有魂则生,无魂则死。苏本一的画魂,就是显现于他的画中的炎黄子孙的心声。
  众所周知,中国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历史,既是中华民族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仆后继地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历史。炎黄子孙所魂牵梦绕者,莫过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随着中国的新生,民族独立已经实现,中国人民已经扬眉吐气地在世界上站立起来,当前正在走向国家富强的过程中。苏本一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对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人民的灾难有切肤之痛,年少之时就许身国家,积极投入争取中华民族新生的战斗。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虽历经艰辛、坎坷和曲折,但报国之心,兴国之志老而弥坚。中国人论画,亦如论诗,历来认为“功夫在画外”。苏本一虽然自幼就被人称为“小画家”,15岁时就办个人画展,但中国新生和重建事业的繁重和困苦,使其搁下画笔达40年之久。40年风风雨雨的磨砺,为他的画业有成积累了丰富的人生体味和生活经验。因此,当他近年来重新拿起画笔时,便能笔走龙蛇,把炎黄子孙的心声,化为一幅幅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作。
  苏本一的笔墨之所以能够书写出中华民族之心声,还应归因于他对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源于《周易》观物取象的哲理,中国画自古就具有与具象性相统一的抽象性,以及与书法艺术相联系的书写性和以简驭繁的特点,其创造艺术形象的方法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象征性表演手段极为相似或相近。艺术程式的简括更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变化和艺术魅力的展示。欧洲绘画,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塞尚、梵高等绘画大师自觉地不满足于写实主义的摹绘而着力于主体感受的表现。中国画则具有以抒发心声为第一要务的悠久传统。到了近现代,适应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之需要,造就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等一批为时代传神写气的画坛巨匠。他们或在传统基础上出新,或在融合西法中求变,大大向前推进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这些大师的画作,尽管风格和韵味各异,但其笔墨丹青中都跳动着一颗渴望祖国独立富强的中国心。苏本一的绘画功夫,虽幼有师承,他也常常怀念和非常感激恩师的教诲。苏本一的款识中累有师崇李可染之语。但中国的良师以孔子为楷模,都不鼓励学生紧随老师亦步亦趋,而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可染精于欧洲画法,又拜在承续了吴昌硕画风的齐白石、黄宾虹门下,成为入室弟子。由此可知苏本一所受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们的感染有多么深厚。
  苏本一自言其画并不成熟,并不完美。但是,有谁见过十全十美之画作呢?在具有崇高追求的画家中,又有谁自认尽善尽美而固步自封呢?艺无止境,画无顶峰。我深信,随着时光的推移,苏本一会不断地跨入更高更新的画境。
  作者简历:江焕湖,1930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教授,画家,艺术评论家,《当代思潮》常务副总编辑,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本文原载《苏本一画集》)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江焕湖
责任者
苏本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