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情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98
颗粒名称: 七里海情思
分类号: K820.821.4
页数: 9
页码: 417-425
摘要: 我回到家乡宁河。县里的同志,对我这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半拉子文人,很是照顾,专门从招待所拨了一间房子,我就在家乡第二次落户了。
关键词: 宁河县 七里海情思

内容


  我回到家乡宁河。县里的同志,对我这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半拉子文人,很是照顾,专门从招待所拨了一间房子,我就在家乡第二次落户了。
  这招待所不仅吃住方便,出门口就是汽车站,我下乡访问什么的,抬腿就上车。由招待所往西,是县直各机关,我常去那里找人聊天,县里一些同志,有时也来我这里坐坐,我们从历史上这个县曾经出过一个杜阁老,一直聊到现在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举办乡镇企业……使我增加许多知识和见闻。
  这天,一位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来了,他手里拎着一个蒲包儿,进门就说:“让你看看稀罕物吧!”打开来,里边是半下子活的——在家乡一带已经绝迹多年的河螃蟹!
  “这确实是稀罕,”我说,“从那里闹来的?”
  “从七里海抓来的。那里移养河蟹成功了!”
  然后他告诉我,河蟹这东西,不仅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两栖动物,还有个海生河长的特点;秋天,它们顺着河道爬到海里甩子儿,来年春天,海水把子儿孵化成小蟹苗,再随着潮水流到河里来生长。
  “只是那些年,”副县长说,“由于盲目兴修水利,把海河和蓟运河的入海处都修上大闸,结果断了河蟹的生路,所以才绝了种!”
  “那现在是怎么移养的呢?”我问。
  “这要感谢一位老同志,”副县长说,“春天,他离休回到家乡,从南方海里带来一些河蟹苗,撒到七里海的苇滩里,结果个个都活了,只是日子短,才长得核桃大。但它说明,河蟹是可以移养的。我设想,明年再撒它二百公斤蟹苗,那样,用不上两年,天津又可以吃上顶盖肥的七里海的大螃蟹了!”
  “那可太好了!”我高兴地说,“只是,二百公斤蟹苗太少吧?七里海的地方不是很大吗!”
  “不算少了,”副县长说,“因为,那蟹苗每个才小米粒大,一公斤能称十万只,成活率按百分之五十计算,还有一千万只。成蟹每斤称五只,那该有多少斤呀?”他说着,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计算器,按了几下说:“吓,二百万斤!每斤按现在五元钱计算,就是一千万元的收入,当然,我们不光是算经济账,恢复绝种的土特产,这也是一种拨乱反正!”
  接着,他又讲了七里海这几年的巨大变化,说要去县委汇报养蟹的事,就走了。我顺手牵羊,从蒲包里抓了两只小蟹,放在洗脸盆里养了起来。
  这两只小蟹,开始在盆里转圈儿爬了一气,后来便伏下来吐沫儿。那“噗嗤”、“噗嗤”的声音,一下子使我回到遥远的童
  年,想到了七里海,和那些热情豪放的船工们……
  二
  八九岁上,我就听说有个七里海了。
  那时,蓟运河里常过船只,吸引着小孩子们去看。“走哇,看过大船去呀!”我们呼喊着,成群结伙地跑上河堤。
  河里过的,多是那种运货的对槽大船,有的载盐,有的装苇,有的从北山运来核桃、柿子等山货。这些船,就都是从七里海来的。
  听老人们说,七里海在家乡西南七十里远的地方。那里河流汇集,四通八达,人们都以驶船为业,而七里海又以产苇出名。于是,人们装上一船苇,顺着蓟运河,北上蓟县、玉田换山货,南下汉沽、北塘运海盐;入煤河,东去唐山装煤,沿金钟河西下,就直达北方的最大城市——天津了!
  三
  这些船,如果顺风顺流,便都扯起白色的帆,风把帆吹得鼓鼓的,船像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如果遇上顶风,船工们便下到岸上来拉纤,他们背着长长的纤绳,迈着沉重的脚步,有人领头唱起号子来:
  三月的麦苗青又青呀,
  ——咳唷!
  哥哥行船遇上顶头风呀,
  ——咳唷!
  妹妹对我若是有情意呀,
  ——咳唷!
  就帮哥哥来拉纤——你说
  中不中呀?
  ——咳唷,咳唷,咳唷唷!
  船走远了,号子声听不见了,但我们还呆呆地站在那里。于是,那远去的船影,那动人的号子声,便深深地印在童年的记忆里了。
  这些船,有时也靠岸停泊,船工们用运来的海盐或山货,担到附近的村子去换粮食。我们便和一些船工熟识起来,其中,有个叫顺顺的,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顺顺是个小船工,比我们大几岁,当时也不过十三四的样子。热天,他也和我们一样,光着屁股,那身肉晒得像黑地梨似的,在岸上拉纤,也没见他穿过鞋。
  就是从他嘴里,我们知道了:七里海并不是海,而是一个长四十里、宽二十里的大苇泊。也知道了,那里的人给孩子取名,多带顺字,像大顺呀,小顺呀,全顺呀……那是为了图吉利,驶船时求顺风顺流的意思。同时,也就有了许多禁忌,驶船的人从不说翻字,非要说的时候,就用折字来代替,比如烙饼翻个儿,就说折个个儿!
  七里海也并不是家家都有船,更多的人,是给船主当船工的。到冬天,当大河封冻,不能行船的时候,就去有苇的地主家割苇打短工。也有些人不当船工不打短,光指着打鱼摸虾过日子。因为,七里海的水面大,鱼虾很多,特别是螃蟹顶出名,据说过去给皇上还进过贡哩。
  有一天,顺顺他们那条船又过来了,是运的海盐。船靠了岸,其他船工都到附近的村子去卖盐,只留下顺顺一个人看船,我们便围过去:
  “顺顺,船上没别人,你让我们坐坐船吧!”我们一起要
  求着。
  “船有什么好坐的!”他说,“你们没有坐过船?”
  “我们到哪坐船去?这里不像你们七里海,谁家也没船。”
  “要是那样,你们就上来吧!”他答应了。
  我们走下河堤,踩着跳板上了船,这才发现,顺顺在船尾下钩正钓蟹呢!于是,我们就七言八嘴地说起蟹来。
  在河边上长大的孩子,有谁不会捉蟹呢?春天,我们在浅水的河沟里摸蟹,夏天,栓上蛤蟆腿钓蟹,特别到了秋天,螃蟹最肥最多,也最容易逮。傍晚,它们都爬到岸上来觅食,你到河边或高粱地里去找吧,到处是“噗嗤”、“噗嗤”吐沫的声音,抓都抓不过来;夜里,也可以拿灯去照,把提灯放在流水的埝边,那蟹喜光,便都顺流爬来,一只跟着一只……一个晚上能抓一麻袋!
  但顺顺说,他们七里海由于水面宽,旱岸少,逮蟹的方法也特别:主要用捯绳和蟹篓捉蟹。
  那捯绳是用一条一条的绳子做成,每隔一尺左右在绳子上拴个高粱穗,然后撑船下到半人深的水里。捯绳的两端,拴在插牢的木棍上,让高粱穗在水底悬着,螃蟹贪食,夹住高粱穗不放。再撑船去捌,一边捯一边用捞网去抄,半天能抄半船舱大蟹!
  至于用蟹篓捉蟹就更绝了,那篓儿是用竹篾或苇批编的,长圆形,带眼儿,头里有个倒卷进去的喇叭口;篓底放上食儿,蟹从喇叭口钻进去吃食,就再也爬不出来了。头天成排的把篓儿下到齐人深的水里,第二天去起篓,里边都爬满了蟹,也不用把蟹拿出来,原篓儿就运到天津去卖了。
  我们从没见过这种逮蟹的方法,都觉着新鲜,就对顺顺说:“我们这里,正愁深水里的螃蟹没法逮呢,你下次来,就给我们带个蟹篓来吧,让我们也学一学!”
  “不用带,”顺顺说,“我们船上就有人会编篓,等会儿,求
  七里海人用蟹娄逮蟹他给你们编一只吧!”
  可是,那个会编蟹篓的船工还没来,船主先回来了。那是一个很厉害的老头子,他一见我们上了他的船,离着很远就骂开了:“小兔嵬子们,谁让你们上的船呀!要是跺捯漏了怎么办?下来,都给我滚下来!”
  我们就叽哩咕噜地“滚”下来了。
  四
  以后,我们就学会了用捯绳和蟹篓逮螃蟹,但却见不到顺顺了。那是因为,日本鬼子侵占了家乡,敌人不仅到处修炮楼,立据点,听说大河西有了游击队,也把蓟运河给封锁了。
  河里,代替原来那些运货的对槽大船,是不断鸣枪打炮的,敌人武装巡逻的小火轮!
  敌人经常下乡“讨伐”,我们没心思,也不敢到河边上看过船了,倒是成天跟着大人们跑敌情,常常被“讨伐”队追得呼哧乱喘,丢鞋甩袜;在春天的麦垅和秋天的高粱地里露宿为家。
  我们也早把顺顺给忘了。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傍晚,有六个穿灰衣服的人来到我们村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八路军。他们属于地工人员,是到我们这一带来开辟地区的。
  他们召开全村大会,号召人们团结起来,抗日救国,连我们小孩子也成立儿童团……
  在这六个“老八”中,有一个大个儿,他就是过去在河里行船,拉纤时爱领头唱号子的那个,我便向他问起顺顺,他说,顺顺也早参加抗日队伍了,是在游击队里当侦察员。接着,他给我讲了顺顺一个故事:顺顺非常勇敢,常常一个人到敌人的据点去摸敌情。一天,他到七里海西边的潘庄去了,腰里插着盒子枪,过敌人岗哨时,被伪军抓住了。
  他被带到伪军连长那里。伪连长问:“你是什么人?”
  “跟你一样——中国人,”他说,“不同的是,我是打日本鬼子的,而你是狗汉奸!”
  伪军连长大怒,用枪一拍桌子说:“我枪毙了你!”
  他倒嘿嘿一笑,笑着说:“就怕你不敢,不然,我就让你八个人来抵命!”
  他说出了八个人名字和住处。伪连长吓傻了,原来,这八个人不仅有他的父母、兄弟和姐妹,还有一个他最近姘靠的情妇。
  伪连长忙让左右的人退下,对顺顺说:“方才是误会,我把你放了行不行?”顺顺说:“放我可以,但要答应两个条件:一、今后你跟鬼子去‘讨伐’,不许打骂百姓抢东西;二、今后我要常来,你要命令你的岗哨,凡是摸到谁腰里有硬家伙,一律放行,不准盘问。当然,我们来主要是对付鬼子的,只要你不再干坏事,我也不给你找麻烦。这些,你能办到吗?”
  “能办到,能办到!”伪连长忙答应着。他在把枪交给顺顺的时候,小声地问了一句:“我有一事不明,我的亲属,包括我那
  个相好的,你怎么都知道呢?”
  顺顺笑了:“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是侦察员,干的就是这种工作。不仅是你,凡是这里的伪军,他们平时干了哪些坏事,我们都记着账呢!因此,你们要看清形势,不要再做恶,日本鬼子快完蛋啦,你们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他从敌人的据点里,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当时把我听迷了。应该说,它对我们儿童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我自己曾经下过决心:等长大之后,也像顺顺那样,去当一个机智勇敢的侦察员。
  但是,当我长到比枪高的时候,不仅抗日战争早已结束,解放战争也取得了全国的胜利。一九四九年那场大水,倒是把我冲到天津学徒去了!
  五
  现在,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七里海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那位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说,今天的七里海,真正成了鱼米之乡,人们近水种稻、养鱼和养苇,使她成为金海(稻)银海(鱼)和铁海(苇子是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加上兴办起许多乡镇企业,人们迅速地富起来了。表现在人们生活上,是家家盖新房,电灯闪闪亮;自来水一拧哗哗响,柏油马路修进庄……吃的是大米和白面,穿是涤纶呢绒和绸缎……
  我忽又想起顺顺。解放初期,我曾打听过他,但由于不知道他的大名,没法打听到。只是听人说,七里海是老区,那里许多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都随军南下了!
  现在,那个为家乡带来河蟹苗的离休老干部,该不该是他呢?因为,从年龄上说,他也该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从经历上说,也只有从小生在七里海的人,才能对河蟹的生长规律掌握的
  那么详细!
  于是,听着那两只小蟹“噗嗤”、“噗嗤”吐沫的声音,我决定到七里海去——那是我一直想往并受过许多激励的地方!
  一九八六年五月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万国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