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 不懈追求——记杨炳余少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76
颗粒名称: 戎马一生 不懈追求——记杨炳余少将
分类号: K820.821.4
页数: 13
页码: 163-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杨炳余,1929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在潘庄小学读了五年书,虽然成绩突出,但因家中无劳力,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与父亲共同担负起养家〓口的重任。
关键词: 宁河县 李恩宝 军旅生涯

内容

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北枕巍巍阴山,西濒滔滔黄河,初夏的傍晚,依然凉风习习。悄然而至的暮色渐渐笼罩了大青山山脉,熙熙攘攘的城市此时也宁静了许多。远远望去,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漫步在营院绿荫的小道上,时而翘首远眺,时而驻足静思,似刀削笔刻的脸上印满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世事沧桑。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原内蒙古军区参谋长杨炳余同志。
  杨炳余,1929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在潘庄小学读了五年书,虽然成绩突出,但因家中无劳力,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与父亲共同担负起养家〓口的重任。不得温饱的生活,家境贫寒的逆境,使他过早地饱受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也使他从小养成了愤愤不平、敢于斗争、仗义结交的性格。他1947年参军,1949年1月入党。历任侦察班战士、排长、连长、参谋、团参谋长、师作训科长、副师长、师长、内蒙古军区参谋长(副军职)等职。1988年9月1日,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工作期间,曾一次入南京军事学院、二次入国防大学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了大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文章。1990年2
  月离职休养,荣获解放勋章。
  一、少年立志 毅然从戎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宁河县潘庄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敌占区成为解放区。1947年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潘庄镇进行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从此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为保卫土改的胜利果实,进一步扩大地方武装力量,政府发出了“广大青年,志愿参军”的号召。当时正值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直接援助下,不断向华北和东北运兵,中国的上空笼罩着内战的阴云。此时参军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与家人的生死离别,但他怀着对人民政府和共产党无限信任的朴素情感,于1947年5月10日毅然从军报国,参加了宁河县大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7年9月,以宁河县大队为基础,与蓟县、遵化、宝坻等县一部分武装合编成分区警备第1团(后改为华北第19兵团第65军194师580团)。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后,便补入了县大队二连,很快就加入了第一次战斗——夜袭南蔡村。
  1947年10月下旬,他所在1营和3营在团长武宏的带领下,攻袭南北蔡村。武清县大队担任警戒,以备阻击天津敌军增援。南蔡村距杨村13公里,距河西务20公里,有保安24团1个中队驻扎于村南;伪平津警备复员军第2支队4个中队驻在村中心;武清县保安大队1个中队、还乡团等百余人,麇集在地主富农院内,共驻敌七百余人。时值严冬季节,天寒地冻,他们忍着彻身寒栗,跑步前进。23时对村庄形成包围后,首先向伪复员军驻地开火。杨炳余同志随1营攻打村南炮楼之敌,但因炮楼坚固,环周有水沟不易接近,天亮仍未攻克。次日,准备再行攻
  取,敌恐被歼南逃。此次战斗共歼敌五百余人,俘敌复员军2支队中队长刘四手下一百余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三百余支。在此次战斗中,由于机智勇敢,灵活善变,他本人一举歼敌4人,并缴获敌步枪3支,荣立了战功。随着全国反攻战役的开始,他又和部队一起参加攻打武清战役。此次战役,消灭武清敌七部,歼敌四百余人,缴获汽车两辆和大批的枪支弹药。由于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受到了军分区表彰。武清战役后,又随部队参加了北宁铁路破交战等多次战斗。
  警备区第1团在组建4个多月内,积极作战,寻机歼敌,继武清战役后,又打了北孙庄伏击战,亮甲店截击战和孔雀店追击战,解放了玉田县城,恢复和扩大了解放区,给敌以沉重打击,战果辉煌,累计毙敌一千余人,俘敌五百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冀东军区根据该团两个月的战绩,于1948年1月3日特通令嘉奖,并给该团荣记集体大功一次。
  1948年1月22日,警备第1团与警备第5团、冀东军区独立团共同组建了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师。为配合东北、华北我军主力作战,编师后,进行了1个半月的军事、政治整训,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技战水平,随即又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全国解放战争。
  二、征战南北鏖战敌军
  为扩大解放区,完成乡村保卫城市的态势,华北野战军主力部队适时发动了西线战役。
  1948年3月21日,为配合主力部队行动,牵制北平敌军西援。独立第5师由老君屯出发,火速向密云地区开进。沿途山地行军,村庄稀少,时遭小股土匪和地主武装的拦阻。经4天急行军越过平(北平)古(古北口)铁路,于24日黄昏进至密云城
  东北的穆家峪一带。当晚便以突然动作攻取石峨、穆家峪敌据点,歼敌五十余人。4月2日,14团进至焦家务、白石寨、丰各庄地区后,遂将据守村落的敌保安团一部歼灭,并立即占领了前、后焦家务西南两山。
  1948年5月中旬,随部队开赴蓟县、三河地区,以牵制敌人。在扫除夏垫据点后,进攻三河县城,但因战斗开始不久,大雨滂沱,敌主力增援,即撤出战斗,转移到平谷及顺义县以北地区,执行破交作战。敌人为使铁路畅通,以相当多的兵力组成保安队护路(团)队,驻扎在铁路沿线。平古铁路是敌控制热河、兵援热河的主要交通干线,铁路两旁碉堡林立,沿途据点遥相呼应。5月下旬,师集结于顺义至怀柔间铁路附近,受到敌人的拦截和袭击。兄弟部队曾先后攻击3次未克。敌人的狂妄,激起了指战员的愤慨,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多次向师、团首长写信请战,并于21日夜将守敌全部消灭。
  6月上旬,师奉命北进,攻击滦平县巴克什营之敌。为隐蔽我军企图,经过3天行军,于6月20日黄昏进抵巴克什营以南12公里组织战斗。巴克什营是敌古北口外围重要据点之一,由敌13军第4师一个营及保安团一千余人据守,防御工事甚为坚固。当晚21时,他随部队一起,从集结地域出发,直扑巴克什营,将敌包围。经过1个多小时的反复冲杀,守敌见势不利,仓惶弃堡溃逃。此次战斗共毙敌一百四十余人,俘敌15人,缴60炮2门,轻机枪5挺,步、短枪四十余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配合了主力部队攻取古北口的行动。
  7月上旬,师进到玉田县杨家套地区,进行了短期休整,总结检讨前期战斗,学习攻打坚固据点的战术技术。
  1948年8月,师在四海县硫璃庙地区与华北野战军主力第3、4纵队会合。经过3周的政治、军事整训后,解决了乡土观念,使全体指战员树立野战思想。遂于8月26日奉命改编为华
  北野战军第2兵团独立第1旅。所在原13团改称为第1团,改编后归属第3纵队指挥。
  10月上旬,辽沈战役鏖战正酣,蒋介石犹如热锅蚂蚁,亲临沈阳督战,并电令“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援东北。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行动,华北野战军适时发动了绥远战役。9月23日至27日,先后攻占丰镇、集宁等7个据点。傅作义见势不利,急调35军、暂编第4军和3个骑兵旅共六万余人,沿平绥铁路向西驰援。10月10日20时至16日10时,先后在青龙桥沙岭、三堡地区同力量数倍于我、武器先进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数次肉搏战,战斗极其残酷。此次战斗,杨炳余所带领的班由于作战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荣立集体战功,个人也受到了通令嘉奖。
  1948年12月3日从易县地区随纵队北上,参加切断平绥铁路的任务。傅作义察其形势不利,急调35军由张家口速返北平。该军是傅作义嫡系部队,起家血本,也是蒋介石在华北战场上的主力。在解放战争中,它曾窜扰绥远、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等省,气焰嚣张,疯狂一时,被傅封为“王牌军”。8日敌盘据在怀来以西的新保安城。自8日至23日多次对敌展开了政治攻势,扫清外围和大大小小的各种战斗,7时开始在兵团的统一号令下,向据守城北之敌发起了总攻。历经十个多小时的艰苦作战,全歼守敌两万余人,敌35军军长郭景云被迫自杀。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战绩突出,杨炳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侦察排长。之后,又随部队跃马大同,回戈北平。
  1949年2月初,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各野战军统一编制序列的决定,13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5军步兵第194师第580团。
  为彻底肃清残敌,华北野战军第18、19、20兵团,西北野战军第7军,东北炮兵第1、4师及晋中部队、太原前线部队,奉命会战太原,消灭阎匪军。太原之战是华北解放战争的最后一
  个战役,也是我军历史上成功的城市攻坚战范例。
  2月28日,部队由昌平地区出发,经27天行军1200里,于3月25日到达太原以南的东浦村地区。千里行军无一人掉队,受到了军的奖励。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准备,于4月20日开始,与其他兄弟单位协同作战,经过近4个昼夜的艰苦战斗,于24日18时战役胜利结束,全歼太原守敌,拔除了敌人在华北的最后一个据点,结束了军阀阎锡山在山西三十年的专制统治,太原城宣告解放。
  三、征程万里 进军西北
  太原解放后,师奉命随兵团进军西北,协同第1野战军迅速解放大西北。杨炳余随师开到介休地区,进行了一个月的军政整训,并于6月9日出发,沿南同浦铁路浩浩荡荡向西安方向开进。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于29日进抵三原待命。7月9日随师奉命由三原进抵乾县以北仪井镇,31日进抵陇山山麓三关口以东地区,沿途消灭残匪数名。8月19日进至兰州以东定远营地区,准备参加解放兰州战役。此次追击,历时30天,解放了六盘山、隆德、静宁、平凉、瓦亭、定西。杨炳余所在的580团7连荣获“团结互助模范连”称号。
  8月20日夜,解放兰州的号角吹响,师采取包围、包抄战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首先对大山岭守备之敌发起了攻击。守敌马匪精锐主力100师,长期利用封建落后的民族欺骗教育,使其士兵养成了对我军盲目仇恨。敌作战时又以后退砍头、金钱刺激等手段督战,迫使其士兵成为又凶又狠的亡命徒,因此,作战异常激烈、残酷。25日7时发起了总攻,26日12时,师一部进入兰州城。
  兰州战斗结束后,青、宁西马匪完全被我分割,准备在中
  宁、金积、灵武、中卫等地做垂死挣扎。为彻底清除残匪,解放全西北,随兵团挥师北进,直指银川,解放宁夏,1949年9月,杨炳余同志因在各次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提升为连长。
  9月初,师在兰州东郊经一周整补后,于10日随兵团沿黄河南岸向宁夏挺进。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0月中旬兵团调整部署,65军奉命与宁夏省军区合并,准备留驻宁夏,建设边疆。
  宁夏地区地处边远,土匪多如蝼蚁,破坏社会治安,当时人数最多、活动最疯狂的是郭栓子股匪,并有张海禄、李成福、杨沙虎、阎延芳等匪首率兵策应,到处抢劫财物,杀害我地方干部。6月初,杨炳余同志随580团组织武工队与兄弟部队一起进入贺兰山剿匪。至9月,郭匪虽受我严重打击,但仍未被全剿。于是,师又派出部分兵力,与武工队一起,采取“集中对集中”、“分散对分散”等战术手段,取得明显战果。终于10月6日在大喜峰沟将其全部歼灭。
  西北解放后,师、团在整训、剿匪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准备安下心,扎下根,劳动建设大西北,9月中旬,《宁夏日报》发了长篇通讯,报道了580团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苦干一年,使“牛王庙的荒滩变了样”的英雄事迹和创业精神。
  四、入朝作战 保家卫国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同年10月美军及其纠集的15个仆从国家的军队,越过三八线大举北犯,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妄图一举灭亡朝鲜,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1950年11月,师接受了开赴国防前线并准备入朝作战的任
  务。于23日出发,经过一个月的徒步行军,12月23日到达了山东省滕县的临城地区,进行了三周的军事训练及“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形势教育,并在此与结婚三年多一直未见面的妻子得以团聚。1951年2月开始向朝鲜开进。24日于长旬河口徒步过江,进入朝鲜国境。经过19天的徒步行军,3月15日到达大坪地区集结,并相继参加了第五次反击战役。
  1951年5月19日,美25师用步兵2个团、炮兵6个营、坦克七十余辆、装甲车11辆,在空军的掩护下,于老里、50.2高地一线向北发动进攻。580团于7时30分奉命占领五龙洞地区阻击敌人前进。从20日7时30分至19时43分,集中火力连续打退敌14次进攻,共毙伤敌九百八十余名。5月22日,团奉命转移至五龙洞东北金谷里、梧山洞,我占领新的防御阵地。当日拂晓美25师及伪2师一部,多点多路地向我发起攻击。历时一天的艰苦奋战,共毙敌二百一十余名,以劣势兵力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为我军部署新的战线争取了时间,受到了兵团的表扬,两次战斗,因战绩显著,分别各荣立战功一次。
  1951年11月,他参加了朝鲜战争著名的开城保卫战。在一次夜间,敌李伪军第11师12联队第2支队,在35门105口径火炮和两个迫击炮连的火力支援下,分左、中、右三路偷袭我指挥所,首先是由一百余人从我左侧向我秘密接近,1个中队的兵力从阵地右侧运动,一股敌军从背后向我指挥所逼近,在人员少,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当时担任师侦察参谋的杨炳余同志主动请缨,带领师直五十余名官兵直捣背后之敌,与敌展开了生死搏斗,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恶战,终将敌击溃,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6支,手榴弹24枚,保护了指挥所及师首长和机关的安全。战后,荣立战功一次。
  在朝鲜战场上杨炳余同志充分发扬了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勇于吃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
  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佬,击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入朝作战,共参加各种大小战斗四十余次,多次荣立战功。1953年10月7日在完成援朝卫国作战任务后,在军的统一指挥下,满载着胜利喜悦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回到了祖国。
  五、潜心研究 谋划军机
  1953年10月,杨炳余从朝鲜战场凯旋回国后,先后当参谋、团参谋长、师作训科长,并与全师指战员一起参加了建筑营房、组织部队训练等工作。在任团参谋长、师作训科长期间,坚持“三从四练”,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和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组织部队开展了以“五大技术”为主的基础训练和近战、夜战等战术训练及“一专多能”训练,师基本上达到了“全能师”的要求。
  杨炳余同志在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
  1957年3月,随师到辽宁绥中县九门至河北省抚宁县牛头崖之秦皇岛一线进行国防施工,全线长一百五十余华里,宽六十华里。1959年至1960年又随部队一起,在茂陵后山,定陵北山,汗包山、龙山、卧虎山、太平庄北山,南口东山、西山、臭泥坑西山、西桥村西山、居庸关南山构筑“地下长城”。在施工中,与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猛顽强的工作作风,坚持以工地为家,长年坚守在施工现场,并按照进度,抓质量、抓生活、抓管理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个人先后四次立功受奖。
  1961年2月至1962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学习期间,努力克服底子薄、文化基础差等薄弱之处,努力学习,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经过年的努力,取得了各门功课全优的优异成绩。
  1966年8月,由于工作突出,提升为师司令部副参谋长,适逢十年动乱刚刚开始,但他始终坚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思维辨别能力,做到了思想稳定、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战备需要为牵引,组织部队进行了战场建设和战备训练,使部队得到了锻炼,作战能力不断提高。
  1972年10月,他又被提升为副师长。两位伟人去世后,他曾先后两次率机关部分人员进入一线阵地指挥所展开工作,带领全师加速做好反侵略战备工作,坚守着祖国的北大门。
  1973年至1974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役指挥系学习,学习了战役学有关理论,提高了战役思想及组织指挥艺术,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3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张家口地区举行了打敌集群坦克研究性演习,演习中,194师具体担负了“加强步兵团阵地防御打敌集群坦克实兵战术演习”和“阵地防御工兵、步兵分队
  打敌集群分段演习”。在演习期间,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战经验,与机关一起,总结出一套打坦克的办法,即“沉着勇敢靠近打,集中火力重点打,步炮协同积极打,军民联防并肩打”,在演习中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由于演练逼真,近似实战,使演习取得成功,受到了总部首长的好评。
  1978年7月,因工作成绩突出,杨炳余由副师长提升为师长。上任后,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他下大力抓了部队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行政管理和军事训练工作,提出了“抓班子带干部”、“抓尖子带部队”的指导思想,指导部队积极开展“尖子班”、“神枪手”、“神炮手”、“全能连”等军事竞赛比武活动,培养出了大批的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1981年3月,率领部队参加了总部组织的“802”军事演习。从3月22日至9月26日在为期6个多月期间,他带领机关有关人员多次深入现场、察看地形;深入团队,了解情况;针对实地,修正预案,提出了“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细、效果要好”的工作标准,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总部首长的好评。
  在任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期间,他做到了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不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1983年4月,因工作需要,他调内蒙古军区任参谋长,1983年9月,第二次入军事学院国防战略研讨班学习深造,使自己的战略谋划、战役指挥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任职期间,认真学习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潜心研究新时期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术文章,对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军衔制恢复的第一年即1988年9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2月,因工作需要离职休养,并由军
  委江主席签署命令,授予“解放功勋”荣誉勋章。
  每当回忆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所取得的成绩和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他都会无限感慨地说:“是党的教育、人民的培养才使我有了辉煌的人生。我将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而当他每次看到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他也无不动情地说:“军功章挂在了我的身上,而真正该拥有他的应该是我的老伴。没有她的支持,没有她的无私奉献,没有她对这个家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就没有我的今天。”
  其妻李秀贤,1930年出生,宁河县潘庄镇东塘坨人,也是一名进步的女性代表。1947年7月与杨炳余同志结婚后,主动放弃了一切,全力承担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和家庭生活的重担,为支持丈夫的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与丈夫相濡以沫,共同携手走到了幸福的今天。
  六、几度夕阳红 晚霞映青城
  1990年离休后,杨炳余同志被安排到内蒙古第一干休所。他离休不离志,退位不褪色,从容地转移“战场”,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到干休所后,房屋破旧,杂草丛生,他与其他老同志一道,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勤奋自建,利用一年多的时间使干休所面貌焕然一新,为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提供了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他心系干休所,时刻关注老干部的冷暖。从到干休所至今,他已连续十二年被选为干休所管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努力改善老干部的居住、生活条件,筹资修建了老干部活动室、棋牌室、台球室、网球场、健身室,配齐了娱乐设施,丰富了老干部的业余生活。他还带领老干部积极参加西部建设、扶贫救灾、助学支教,经常深
  入农村、厂矿、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自己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对子女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如今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他们都继承了父亲优秀的道德品质,尊老扶幼,团结友善,立足本职,默默奉献,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回想戎马一生,杨老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以抒豪迈之情。
  忆峥嵘
  吾生逢乱世,少年倍苦辛。
  为解家国难,参加解放军。
  身经百余战,三年马不停。
  推翻蒋王朝,喜见大业兴。
  美帝侵朝鲜,战火连国门。
  又过鸭绿江,血战三年整。
  晚年守边关,往来拂沙尘。
  甘吃苦中苦,换得国安宁。
  戎马四十载,治军务求勤。
  勤研勤督导,惟恐负党恩。
  党授将军衔,安置在青城。
  庭院风景佳,儿女皆孝顺。
  国泰家美好,足以慰平生。
  回首忆峥嵘,欣然涌诗情。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保民
责任者
刘旭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