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发展看芦台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42
颗粒名称: 从地名发展看芦台的变迁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3
页码: 281-2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芦台在地震后的重建和地名发展的历程,包括街道、里巷、住宅楼和高层建筑名称的发展。通过展示芦台的地名发展,证明了芦台这个地名和这块宝地的不可摧毁性。同时,文章也展示了芦台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型城镇的规划蓝图,重建家园,建设新芦台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20年前,震惊中外,为世人所关注的唐山大地震,使宁河遭受到严重损失,特别是县城芦台被夷为废墟。芦台还能不能站起来?芦台这个地名还能不能存在地图上?如今,新芦台的崛起,地名的发展是最圆满的回答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地震摧不毁芦台这个地名和这块宝地,更摧不垮、震不倒英雄的宁河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指挥下,按照新型城镇的规划蓝图,重建家园,建设新芦台。
  笔者不想用更多的词汇去描述,仅以地名(街道、里巷、住宅楼和高层建筑名称)的发展(震前与震后的对比)展示芦台的变迁。
  一、街道名称
  街道是构成城镇的主体框架,是城镇外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城镇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芦台的街道从清代至地震前的10条发展到现在的118条。自清代起,镇内有4条街道,东西走向的3条(南街、中街、北街),南北走向的1条(摆渡口街)。1944年,从芦台至火车站又修建1条路,名为明德路。另有芦台至芦汉公路、赵家园、国家园和津榆支路至火车站的5条土便道。
  地震后至1996年,芦台的重建、扩建和大县城规划建设是街道发展的两大阶段,也是街道名称发展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在老区重建并向东至火车站,南至赵家园、国家园,北至东大营的扩建阶段。规划建设街道53条:东西走向的有光明、沿河、震新、朝阳路等26条;南北走向的有商业、新华、团结道等27条。第二次飞跃为1992年至1996年大县城规划建设阶段。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发展,振兴宁河,决定以芦台为中心,向南、北两翼规划建设大县城。南至汉沽区界,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集中工业区)和居民区。规划道路16条;东西向有春华、一纬、二纬路等8条;南北走向的有金煌、一经、二经路等8条。
  北为桥北新区(包括贸易开发区),在赵庄乡境内。规划道路49条,东西走向的有长春、长丰、长泰路等15条;南北走向物有嘉兴、大兴、绍兴道等34条。
  二、里(巷)与住宅楼名称
  代表城镇居民地风貌与特征的里(巷)和住宅楼,在地震前的芦台均为零。如今有里(巷)名称73条,住宅楼名称33条(不指住宅楼幢数)。住宅楼名是以集中的小区块楼群或独立的为一条名称。如北小区的晨光、霞光、曙光、晓光、春光、风光和育光等7条楼名形成了系列楼名。
  三、高层建筑名称
  地震前的芦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楼房,如县招待所、交通局、劳动局为三层建筑,建委、五金商店、财税楼为二层建筑,高层建筑为零。震后,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建起的以楼、场、厦为通名的芦台百货大楼、新新商场、五金交电大厦、芦丰商厦、富利大酒店及正在兴建中的芦阳大厦、邮电大楼等遍布芦台商业道两侧。十二层的高层建筑——建设银行大楼,以其独特的风韵,在1995年拔地而起,加之其他金融单位及各行政机关的建筑群构成了芦台镇浓郁的现代化氛围。芦台的城区面积从1.53平方公里拓展为约17平方公里,地名的数量由零(街道为10条)发展为238条,如此悬殊的比例,说明芦台这个地名不仅没有从地图上消失,反而发展新生更多的地名,芦台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发展速度这么快,建设规模这么大,而且知名度越来越高。
  笔者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宁河精神激励下,宁河人将把芦台建设得更加辉煌。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津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芦台百货大楼
相关机构
新新商场
相关机构
五金交电大厦
相关机构
芦丰商厦
相关机构
富利大酒店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