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哀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32
颗粒名称: 剪不断的哀思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5
页码: 225-22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件宁河县发生的灾难,这场灾难给当地人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文章描述了作者亲身经历了地震,与家人和邻居们一起面对灾难的场景,同时也提到了一些亲人和朋友在这场灾难中不幸丧生的悲痛。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那场举世震惊的劫难,在宁河人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亲友话旧、漫步方舟公园(宁河县抗震纪念碑矗立在园中)。每年7月28日道路两旁焚化纸钱的残迹……只要触及“地震”或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就不免勾起埋在心灵深处的缕缕哀思,剪不断的哀思……
  一
  那天晚上,燥热难耐,加上心中有事,难以入睡。13岁的孩子在一中上初一,按照学校的安排,于26日去距学校40里的板桥公社张子铺校办农场“学农”。他初次离家,自治能力又差,我担心他不能照顾自己,放心不下。一种莫名的烦躁使我久久不能入睡,只好开灯看书。不知过了多久,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已是凌晨三点来钟了。
  我在朦胧中似乎听到风声,接着滚来一阵阵沉雷。“要下雨了”,刚想到这,只见窗外闪着强光,一种从未见过的强光,先是蓝色,继而是桔红色。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震颤、上下颠簸,我还没有苏醒,就下意识地从床上滚到地下。同时喊着:“起,地震!”妻和女儿应声翻下床。妻喊:“开门,出去!”“来不及了”我边喊边把她们一按,三口人就蹲在床下边靠门口的地方。此时随着颠簸摇晃的加剧,一声巨响这百年老屋倒塌了,我紧紧闭上了眼睛。
  过后,我试着动一动,身子还受意识的支配,叫着她俩的名字,都答应,我舒了口气。伸手一摸,紧挨我身边的竟是巨大的房柁。我知道这房是五檩三柁的结构,于是我摸到了两根柁之间的薄板。用力一推,薄板掉了一块,立刻进来了光亮和凉风,同时也看到了外面的天空,我又试着用脚踹那木板,几乎没费多少劲面前就出现了一尺左右的洞,我马上钻了出去,又立即把她俩拉了出来。
  此时外面下着小雨,周围死一般的静,静得瘆人。低头一看我们就立在坍塌的房顶上,向远望去,犹如置身于旷野之中,看不见一间房子,再看院子,也完全和“房顶”一样高了。以后在清理废墟时看见我们的屋内几乎都埋严了只留下了我们三人蹲下的一块空地。女儿睡觉的地方,恰好立着一棵木檩,将床铺腿“钉”入地下约半尺深。我们身后的旧式硬木八仙桌竟被掉下来的房檩砸得碎了十几块。看来,地震时一念一差,往往是生死攸关呢!
  这时闻到了一股烟味,一看是我家外屋的炉子引燃了坍塌下来的苇簿。上面就是碎椽断檩,如不马上熄灭,干柴遇烈火,后果不堪设想。同院一个叫小健的男孩子也出来了,于是我们四人奋力清理炉子上面的芦苇、檩木,用手捧土将炉火压灭,一场次生的火灾避免了。
  接着我拼命喊叫睡在西房的母亲和两个外甥女,一点回声没有。我们三人赤手空拳搬瓦片、移断檩、扒泥土、拽苇箔,效率之低可想而知,紧迫之时爱人工作单位的志民、再林二位老师来了,在他们的协助下,在两条房檩之间救出了还在熟睡的三岁小外甥女,(是我妹妹的孩子,她出差把孩子送到姥姥家暂住)。而后又在两棵断檩架成的十字下面救出了尚有微弱呼吸,神智已不清楚的母亲。
  大外甥女张玲,自幼丧母,是姥姥一手拉扯大的,刚刚在本县一个较好的工厂上了班。同在一间屋内,一个床上,一老一小都幸存下来,唯独她却默默了地走了。她没有外伤,没有痛苦表情,就这样离开了她仅仅生活了20年的世界。
  我将家人安顿在一块空地上之后,约摸已十点多钟了,几个小时的战斗累得我精疲力尽,我瘫坐在地上,几乎连动也动不了了。手脚上几处外伤流血不止,多年的腰椎增生发作,使我站不起来。这时,我猛然想起那“学农”的孩子。他怎么样了?那里的震情如何?还有我的学校怎样了?我的同志,我的学生……容不得多想我强忍着疼痛,拄着一根破木棍蹒跚地向一中走去。
  二
  沿着南街往东走。一路上看到的是惊恐的人们,惊恐的眼睛,几乎没有听到多少哭声,路旁是一具具尸体。有的地方被尸体挡住了,我不得不迈过去。看着这一切,我的心碎了,神经麻木了,手脚象没有了反应。
  在路上,遇到了学校的人,告之我学校农场灾情严重,农场一位老师和带队的胡振培老师震亡,学生亦有伤亡。我的孩子能逃过劫数吗?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
  我拄着棍子走进芦台一中,这里的抢救工作已经结束。眼前是断壁残垣,一片瓦砾。那以“子明室”、“八角房”为代表的老建筑和以礼堂、红砖教室为代表的新建筑,共500多间房屋都已荡然无存。这所有60年历史,经历磨难,在天津、河北一带享有一定声誉的芦台一中,竟然在这场被称为“本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的浩劫中毁于一瞬。
  更令人痛心的是校园里排放着震亡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尸体。这次劫难共夺走11位同志和107名(包括在家遇难的)学生的生命。
  多么好的同志,多么好的学生啊。他们就这样突然地离我而去。
  任登阁:一位标准的中国农民,五十年代的全国劳模。他是以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的身分进驻芦台一中的。他感情朴实、人品正直,是我心目中值得尊重的长者。他注重干实事,赏识干实事的人。他主张学生要好好学习,教师要认真教书。因此他受到了人们的拥戴。他以没有进过学校没有读过书为憾事,然而这所本县“最高学府却成了他永久的归宿。
  赵九洲:这个部队转业的团级干部,一生坎坷。文革初起正在河北劳大工作,老伴因不忍看他遭受的非人摧残而饮恨自杀。到一中任支部副书记后,又组织了比较美满的家庭。他是那样自觉地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在那种政治气候下,他曾几次对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他却没有等到“好起来”的这一天。
  胡振培: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负责,热爱学生,他是为协助一位女教师工作而主动要求去农场的。60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服从组织分配来芦台一中任教,这个生在巴山蜀水的农家子弟,远离故乡2000多公里的宁河县板桥公社一中农场竟成为他的归骨之所!
  还有那众多的学子,其中不乏品学兼优的人才,不乏文娱、体育的尖子。他们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然而,他们的人生旅程太短暂了。
  下午,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满腹的忧伤回到了“家”。
  母亲的神智已清醒并已能进食。家里人已搭起了简单的能栖息的窝棚。去农场学农的孩子出人意料的赤着脚、披着一个破褥单回来了。据他说:后半夜一个小同学因不耐蚊虫的叮咬,非要睡在他的蚊帐里。他只好移到靠近窗户的一个铺位,还没睡着就地震了,他从窗口跳到了外面。而那个小同学,和其他10名少男少女却永远留在他们第一次学农的农场了。
  三
  20个春秋匆匆而过,如今我那一双儿女都有了他们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两棵房檩间幸存的小外甥女,业已成了一所部队高校的教师;我和老伴均已退休,过着安宁而舒适的生活。
  20个春秋匆匆而过。历经沧桑的芦台一中又一次焕发了它的青春。在芦台一中旧址上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公寓式的学生宿舍楼已破土动工。这雄伟的建筑群,预示着这所80年的老校将成为跨世纪的人才的摇篮。为培养跨世纪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将做出新的贡献。
  蓟运河畔的人们正以抗震精神重新塑造宁河形象。
  这一切一切,都用以告慰罹难于震灾中的亲朋好友和不知姓名的父老乡亲吧!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崔承枢
责任者
张玲
相关人物
胡振培
相关人物
任登阁
相关人物
赵九洲
相关人物
胡振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