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在生命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30
颗粒名称: 永存在生命中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5
页码: 216-220
摘要: 本文作者回忆了他们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的经历,描述了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以及他们在灾难中的互助和抢救学生的情景。作者特别强调了宁河中学的老师们在灾难中的勇敢和无私奉献,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拯救学生。文章最后提到了作者对一名受伤学生的照顾和鼓励,表达了人们在灾难中互相扶持、团结一心的精神。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我的生命已延续了55个春秋,在这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中,经历过政治风云变幻,家人的生离死别。有时静思,回忆的触角,时时帮助我挖出那些昨日的梦,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其中,有些人看似与我不相干,却实实在在与我同生死,共患难,他们在我的心中永生、永存。这就是“7·28八”震中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们。
  孩子,我们的孩子……
  一阵巨烈的颠簸,把我惊醒,还没来得及睁眼,大地又南北东西地摇起来。地震,是地震!住在学校北院的教师们拼命地夺门跳窗逃命,人们刚刚站稳,一股股强大的烟尘,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压下来,轰隆隆——墙倒,哗啦啦——屋塌,咕嘟咕嘟——带着黑沙的泥水突然从我的脚旁冲出地面,不一会就积起了一座一米高的黑沙堆。瞬间,宁河镇死一般的静,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已在告之对方:一场大劫难已降临到我们头上。突然,由近及远传来了呻吟、呼叫、撕心裂肺的哭喊……
  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同时想到了今天要回家过暑假的学生,他们在哪儿?住在北院的十几位老师迅速把自己的孩子安顿在房前空地上,不由分说,飞快地跑到学校。从地震到我们跑到北大门没有超过几分钟,可是校舍在巨烈的震撼中已全部化为废墟。这所以大军阀齐燮元的宅第建起的宁河中学面目全非:二百米长的甬道被扭曲变形,七高八低;甬道西侧那宽敞、整齐的四进四合院消失了,房土、碎砖瓦堆上横七竖八地插着砸断的檩木栿架和破碎的门窗。我们已找不出方位了。借着微明,大家只好面向南一字排开边喊边向前走,搜寻着我们的学生。
  突然听到王老师喊:“快过来,抬房柁!”我们马上跑过去,寻着那一丝丝的哭声,用手扒开碎砖烂土,又慢慢抽出被砸断的铺板,合力撬起直径二尺多,一丈多长的红松房柁,从墙基和铺凳间救出第一批学生。一位教师留下照顾五个姑娘,其他人又向南寻找。在大厅前、四合院中间,西宿舍空场上相继找到一群群抱成一团痛哭不已的学生。当孩子们看见了老师,都扑过来,抓住我们的胳膊死死不放,不放……。
  大约5点多,清点过人数,我们又开始第二次搜寻失踪的学生,有些学生也参加了抢救的队伍。师生们编成了5个小组,对西院学生宿舍和4个四合院中学生宿舍进行仔细寻找,先后又救出了16名受伤的学生,并找到6具震亡学生的尸体。可是七五级文体班的学生赵博宏却不知去向,他的班主任刘教师说:“这个机灵鬼,也许跳窗户跑了。”大家刚刚释然,刘老师又急忙说:“不对,正房和厢房的房山倒在一起,他跑不出去。”听他一说,老师们赶忙估计了一下正房与厢房间的空间位置,开始第三次抢救。一个小时过去了,才在碎砖房土中清出一条道,没想到往前是一堆半人高的地下黑沙!为了安全,刘老师一人轻手轻脚地爬进去,一把一把抠出黑沙。我模模糊糊地看见,黑沙里埋着一只鞋,忙说:“头在东面,别踩着!”说完,老师们爬下去,用手刨起来,终于见到了赵博宏,他脸朝下,一根枣核钉深深地钉在他脑后,两只手死死抓着两把泥,左腿弯曲,右腿直伸着,当我们把他抬出来时,他嘴里还吐着血沫,一双无神的眼睁得大大的。刘老师一把抱起了赵伯红就向外跑,没跑几步,赵博宏就在老师的怀里断了气。我们哭了,痛哭:博宏,老师来晚了!
  早晨7点左右,抢救工作暂告一段落,我们几位女老师回到学校北院,看看自己的孩子,一进北院,我看到孩子们拥在一起,哭天喊地的叫妈妈,我那刚满六岁的女儿,吓得脸发青,张着手喊:“妈妈,我怕,妈妈我怕!”我冲过去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
  在这次地震中,宁河镇水断、电断、通讯断、交通断,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全镇80%家庭都有伤亡,学校和学校农场,在震中房屋被毁,损失惨重,有两名教工、14名学生震亡。
  孩子,我们的孩子。
  7月28日的上午,我们都忘记了劳累和饥饿,先是将七具学生尸体,用薄席和苇席包好,抬到操场最北面,等家长来接他们。然后,在操场最南面搭起两个窝棚,铺上草垫子、安顿好受伤的学生,老师们自动编组开始工作,男老师担任学校的24小时保卫工作,女老师担任做饭和护理伤员工作。
  我和于老师,从伙房灶口钻进了震坍的伙房里,因为房顶是整体砸下来的,里面黑洞洞的,我们俩一手扶着墙边,一手向前摸,两腿跪着,向前爬。大约用了20分钟,终于在对面的墙边摸到了半袋粮食,赶紧前拉后推,弄出了伙房。这是半袋玉米面,我们给受伤的学生熬了点粥,我从家里找来了仅有的一点红糖和咸菜,分给了学生们。
  王立艳这个小姑娘锁骨破砸断,只能躺着等大夫处理。中午,卫生院的大夫用草板纸和绷带把她的断骨固定上。她不喊疼,也不说一句话。只是望着窝棚,不断地流泪……我知道这个在家最娇的小女儿,现在想亲人,就轻轻地握着她的手,握了很久很久。突然,她望着我动动干裂的嘴唇,我说:“立艳,想妈妈了对吧?大夫说,你是轻伤,只要好好吃饭,过两三天就能回家了。”她半信半疑地看了看我,我说:“老师决不骗你。”她使劲拉住我说:“老师,我怕”。我低下头,在她耳边一字一顿地说:“老师从现在起,不离开你”。我和王立艳就这样手拉手默默地相望,直至她的双手热乎了,直至她服药睡着了。傍晚,她终于喝下了我们为她热了几次的玉米粥。
  晚上8点多钟,余震又随着零星小雨降临,这些受伤的孩子,犹如惊弓之鸟,不能动的在窝棚里哭着喊着,有的拖着断腿向外爬。我们几位女老师手忙脚乱地把他们抬到草垫上,抚摸着他们,安慰着他们,弄得满身大汗。晚上蚊虫很多,咬得人很难入睡,我们又从学校废墟中捡来碎席片,每隔一米一堆,点着薰蚊子,又怕呛着这些孩子,就使劲地为他们搧烟雾。夜间,帮孩子们翻身,接尿。整整两天两夜,我们始终守候在孩子们身旁。
  7月30日,公社在宁河小学操场搭窝棚,给一些重伤员住,以便集中抢救治疗。当我们把学校这群小伤员送到新“病房”时,他们都哭了。我走到王立艳铺前,从书包里拿出一身干净衣服,给她换上,并悄悄告诉她:“早晨你们公社来人了,我托他给你爸爸捎信,我想你爸爸下午就会来看你了。”她眼睛一亮,脱口叫了一声“妈妈”。不知立艳在喊她的亲妈,还是……
  孩子,我们的孩子!
  1976年金秋,在粉碎“四人帮”的欢庆锣鼓声中,全体老师在临建棚中吃了一顿喜面。10月中旬新生就要入学了,当时学校里仅盖好了12间简易教室,学生宿舍尚无着落,这样能保证学生按时上课吗?在学校教职工大会上,我们一致决定,以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重建校园,保证学生在一个月内住进简易宿舍。学生入学前这十来天,教师们起早贪黑,清理地基,整理旧木料,修整旧门窗,县里又把抗震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来,保证了盖房的进度。
  开学后,这群经过大震洗礼的孩子们,半天上课,半天盖宿舍,晚上人人桌前点着一盏自制的小煤油灯,刻苦攻读,没人说一声苦,没人喊一声累,好象一下子他们成了大人,扛得住任何重负。就是这样,用我们师生的双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烤火期到来之前,盖起了学生宿舍。在与震灾的抗争中我们取胜了。
  1978年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为了迎接高考,我们的学生又投入了新的搏击。我深知震后重建校园耽误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时间,他们多么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我更知道他们参加高考是肩负着家乡父老多大的希望,他们还要替代那些震亡的同学们努力攀登,这是一种极大的向上力推动着这群少男少女在拼命。作为教师的我,只能心疼我的学生们,只能向这群孩子那样,一切作为要对得起有幸活下来,和不幸遇难的孩子们!
  78年高考成绩创造了宁河中学建校以来的辉煌,高中毕业生240人,被大中专录取了150人。高二三班42名学生中有37名走进大中专院校的校门。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我们的学生,我们这群在强烈地震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们终于以超人的毅力,坚实的脚步,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德钰
责任者
齐燮元
相关人物
赵博宏
相关人物
赵伯红
相关人物
王立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