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危险的时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25
颗粒名称: 在最危险的时刻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6
页码: 190-195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一位工人在化肥厂工作时,在造气班班长和车间团支部书记的职责范围内,处理气柜气体氧含量升高的经验。在操作中,他们都非常精心,特别对氧含量这个指标,控制得非常严格,不敢有丝毫大意。在某个夜晚,气柜气体氧含量升高,班长和李春华同志迅速采取措施,通过提前加煤和放气等步骤,成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气柜爆炸事故。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那年,我在宁河县化肥厂工作,担任第二车间造气班班长和车间团支部书记。我们化肥厂主要生产的是碳酸氢铵,俗称“气肥”。我所工作的造气工段是生产化肥的关键岗位,生产的半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是生产碳酸氢〓的主要原料。
  这个工段是全厂各工种中最脏最累且要求技术最高的工种,而且也是最危险的工种。
  记得当时厂里传达全国小化肥厂生产形势时,特别提到像我们这样的化肥厂,由于操作或工作上的马虎大意,致使气柜气体中的氧含量升高,超过指标,引起气柜爆炸,造成厂毁人亡。那几年全国大约是一年炸一个。还记得一则事故通报,河北省某县化肥厂停车检修,造气工段因有一个造气炉的炉盖没有打开,使管道中充满煤气,遇到明火,发生爆炸,管道、阀门飞出几十米,当场炸死、炸伤20余人。
  这些重大事故案例,给我们敲了警钟。因此我们在操作时,都非常精心,特别对氧含量这个指标,控制得特别严格,不敢有丝毫大意。
  造气生产车间,是一座高约20米,面南背北的三层楼,一楼为除灰室,二楼为运行检查室,三楼为操作主控室和造气炉加煤用的吊车。造气炉炉口在炉的顶部,基本上与三按地板平行,运行时炉盖紧闭,平常用吊车把煤运至炉口,停炉后打开炉盖加煤。楼内共有3台直径1.98米的全自动造气炉,当时使用两台,3号炉停炉检修。楼房西面约30米处,有一座高约8米容量为1000米3的气柜底座,气柜在底座上随气量多少可上下移动,气柜容量达1000米3,可高达16米左右。三楼西侧墙开有一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小门,可在楼内直接观察气柜的高度。
  7月27日晚,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天,正值我们上夜间12点至早8点的大夜班。在午夜11时50分左右,我们准时来到三楼车间接班。接班时,气柜容量不足200米3,因气量不足,后工段减量生产。检查炉内情况,炉内煤层较低,燃烧不太好,气质化验反映氮气偏高。接班后,我及时向车间主任汇报了接班情况,安排好全班人员的工作,与当天的值班操作工李春华同志商量了尽快使生产恢复正常的调整方案。到2时左右,炉内反映基本正常,气柜容量已达到600米3,气质化验已基本符合要求,后工段已满负荷生产,生产运行状态良好,大家精神十分昂奋,都盼望今天能打一个漂亮仗,创造出班次出肥量的最高记录。
  3时20分左右,车间主任许士轩同志,付主任孙万选、张士艳同志,在后工段召集各班长开了一个简单的生产碰头会,大约在3时30分左右散会。会后,我向造气楼走去,这时,虽然是后半夜了,但我仍感到十分的闷热,天阴沉沉的,似乎下着濛濛小雨。我急步跑上三楼,透过西面的小门,看到气柜高度已达1000米3了,李春华告诉我说,现在2号炉已停,只使用1号炉,气柜太高了。我问:“什么时候加煤。”他说:“1号炉4点钟加煤。”我看了看表,将近3时40分,便说:“趁现在气柜高,提前加煤。”他听后,便马上把停着的2号炉打开,把1号炉停了下来,做好加煤准备。这时,大家打吊斗的打吊斗,开炉盖的开炉盖,待1号炉盖打开后,我发现炉内燃烧反映很好,就是炉内煤层北高南低,于是,我就绕到煤斗的南面,等吊斗在炉口徐徐下降时,我就向上一跃,抓住煤斗的下降杆环,用力向南面拉,目地是想把煤多降落在南面一些,好使炉面煤层平衡均匀。就在我抓住铁环,全身悬空,用力向南拉时,突然我感到整座楼猛地向上颠了一下,然后就像一只在巨浪中的小船上下左右地颠簸起来。所有的灯全灭了,面前一片漆黑,耳边轰轰的,不知什么响,强烈的震动,猛地一下把我甩到了地上。我急忙爬起来,可又被摔倒了。我的脑袋轰的一下,感到有斗大,心想,坏了,气柜爆炸了。我大喊了一声:“不要慌,”可那时楼在晃动、耳边轰轰地响,其它的人也不知被甩到了什么地方。我从地上又拼命地挣扎着爬起来,向西望去。我看到气柜黑呼呼地矗立在那里,气柜还在,没有爆炸,我悬着的心忽悠一下放下了。气柜没有爆炸,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想也可能是后面哪个工段发生了恶性事故,得赶紧把我们工段的事情处理好,不能引起连锁反应。首先必须把气柜的煤气放掉,里边还有1000米3的煤气哪!不及时处理,万一爆炸,必将给我们厂、周围的工厂附近居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想到这,我急忙找到一个铁搬手,摸黑跑向楼口。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按房还有些颤动。我突然想到,气柜顶部的放气阀很久没有动了,如果锈住了,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我回头看到李春华刚刚从地上爬起来,我向他喊了一声:“春华,赶紧和我上气柜放气去。”他二话没说,就跟在我身后,奔下楼梯,向气柜跑去。
  这时,可能是地震后三二分钟,我们俩跌跌撞撞跑到气柜前,发现气柜已经倾斜,我摸到铁梯,春华紧随我后,向上爬。气柜还在不住的地晃动,心想,我们这样爬上去,还不一定下得来呢!
  如果突然发生爆炸,就粉身碎骨了,我做为班长有危险存在就有责任进行处理,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迅速爬到16米高的气柜顶部,跑到中间放气阀前,我双手抓住搬手,扣住阀门,用力一搬,没有搬动,再用力搬一下,阀门打开了。听到气体丝丝地向外冒着,我对春华说,赶紧下去。”我们爬下气柜,感到脚下很湿,低头一看,我们都踩在半尺多深的水中了。真奇怪,刚才还没有水,怎么仅2-3分钟,就有这么多水呢?我再一看地面上有几处裂缝正在外冒着水和泥沙。这时,我才意识到,厂里没有爆炸,可能是地震。我们跑到造气楼口,楼上的同志们都下来了,聚集在门口,议论着什么,我清点了一下人数,全班人员一个不缺,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我们看到,造气楼整个向南倾斜了,约有20°度左右,特别是三楼,倾斜的更厉害,门、窗上的砖都已经塌下来了,整座楼摇摇欲坠。真是万幸啊,如果地震再大一点,我们楼上几个人,一个也出不来。我正要同车间主任联系,忽然想起了2号炉的炉盖还没有打开,这意味着楼里的管道还充满着煤气,三楼南面阳台上2个蒸气包的阀门也没有打开。不行,还得上三楼。我不顾楼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向楼内跑去。大家喊我:班长,你不要命了,楼都这样了,怎么还上楼?”我说:“2号炉炉盖还没打开,必须立即处理。”大家见拦不住我,操作工郑玉祥说:“我和班长一起上去。”我们俩人小心地跑到三楼上。我对郑玉祥说:“你去阳台上把汽包的蒸气放掉,我去打炉盖。”按常规讲,打炉盖是要经过吹风阶段把炉内的煤气用氮气冲出后,才能打开的,尽管那样,还容易发生空气与煤气相遇,发生炉口爆炸的情况,如果躲闪不及,头发、眉毛、甚至脸部都会被烧焦烧伤。但那时,全厂都瘫痪了,不可能再用氮气冲去煤气,只有冒着炉口爆炸、被烧伤的危险硬开了。我用脚踩住炉盖,扭开旋纽,顺着炉盖的轨道向后迅速地一拉,炉盖打开了,还好没有发生爆炸。我又跑到南面阳台上,帮郑玉祥把蒸气包阀门打开。尔后跑到楼下,我才感觉到两手都是汗,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湿透了。直到这时,我们工段已完全处于安全状态,消除了一切危险隐患,我彻底地舒了一口气。
  从地震开始,到把一切问题处理完毕,仅用了十来分钟,这个过程是惊心动魄的。我把全班人员集合在一起,带到安全地带。这时,车间主任许士轩满头大汗,从锅炉工段向我们跑来,问我:“士忠,怎么样?”我说:“现在造气工段一切处理完毕,人一个也不缺。”他说:“好!”我又问:“是不是地震了,其它工段怎么样?”他说:“是地震了,还很大,前所未有,现在各工段基本处理完毕,就是锅炉工段30多米的大烟囱倒了,砸在了锅炉房上,人员伤亡还不清楚,你赶紧带人到锅炉房那边集合。”我听到指令后,就带领全班同志跑向锅炉房。自此以后,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抗震救灾的战斗。
  这是我在地震正发生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距今已整整20年了。它使我终身难忘。在地震的一刹那间,我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带领全班同志,果断、安全地处理了恶性事故隐患,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赞扬。记得我在地震后两天,有事到化肥厂家属宿舍,好多职工拉着我的手说;“多亏了你哪!抢险及时,如果气柜爆炸了,这一大片家属宿舍也就完了。”许多前来援助的外单位职工,听说在楼房倾斜后还进楼打炉盖时,都表示惊讶和钦佩,非要见见我不可。8月,我被批准“火线”入党,后又被评为出席县、天津市的抗震英雄,上了市、县电台,登了报纸。河北、河南等省市的中小学生给我来信,表示慰问和学习。
  9月1日,我被评为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的模范人物,出席了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受到了中央领导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些荣誉将激励着我永远前进。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士忠
责任者
李春华
相关人物
孙万选
相关人物
张士艳
相关人物
许士轩
相关人物
郑玉祥
相关人物
华国锋
相关人物
叶剑英
相关人物
汪东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河县化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