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广播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82
颗粒名称: 地震中的广播站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5
页码: 28-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广播站在地震后的作用和广播站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文章通过描述广播站工作人员在灾后立即行动,修复扩音设备和广播线路,以及他们不畏艰辛、团结拼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章中提到的李志军、晏凤林、杨素娟等人都具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他们在恢复广播和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20年前,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那时广播站是业务上唯一隶属于宣传部的单位,全站共14人,负责机务、线务、编播。地震后的前三个日夜,我是在广播站度过的,耳闻目睹了那里的一切。他们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团结拼搏的工作作风感人至深。
  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夺去了16000多宁河人的生命,房倒屋塌、桥折路断,全县20个公社一下子完全失去了联系。通过什么渠道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呢?领导们首先想到了广播。地震当天早晨,幸免于难的县委、县革委领导举行的紧急会议上,要求县广播站用最快的速度把有线广播恢复起来。
  那时的广播站在芦台北街,是地震中的重灾户,三排房子倒了两排多,机房和播音室全部倒塌。当晚睡在站里的9个人,4人压在废墟里。虽然有的人遍体鳞伤,所幸的是没有一个伤筋动骨。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排险救人一结束,大家立即分头行动,抢修扩音设备。甄秉章等几个人,从废墟中清出了仅存的一台破坏不很严重的扩大器,又从倒塌的房子底下刨出发电机,很快就在一个堆满小纸喇叭的棚子里建起了临时的简易机房。接着,他们又一连几天跑遍了受灾特别严重的10个公社,逐个查看公社广播站的受灾情况,帮助公社尽快修复了广播设备。李志军和晏凤林等几个人,冒雨检查和修复了芦台镇的每一条广播线路。之后,又趟泥涉水,冒着酷暑雨淋,走遍了全县的重灾区,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检查维修,扶直了一根根东倒西歪的线杆,接通了一处处拉断的广播线。一连几天都是天刚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来,每天是一身泥巴,满脸汗水。那年月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夜里还要持枪值班保卫。
  广播站人数不多,但那是个特别是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20多岁的副站长李志军,年轻体壮精力充沛,既抓线务,又搞编播,是个精明干练的指挥员,也是个冲锋在前的战斗员。晏凤林,高高的个头,粗壮的身板,不仅有娴熟的技术,而且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在他面前仿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是位不善言表但极有奉献精神的硬汉子。地震中他家有几位亲人伤亡,但他没有沉浸在悲痛中,稍稍安顿了家人之后,一大早就来到了广播站。当时还是播音员的杨素娟,年纪轻轻,竟能两天两夜没合眼,一直守在简易机房里现场直播。在那蚊蝇肆虐酷热难捱的环境中,她把仅有的一台破旧的台式电风扇,始终放在日夜工作着的500瓦扩音器旁,为扩音器降温,生怕机器出了故障,影响抗震救灾工作。甄秉章是站里资格最老的技术人,多年来一直负责机务工作,在震后恢复芦台乃至全县的有线广播中出力很大。他干工作善于动脑筋,很有技术人员那种既能实干又会巧干的特点。记得当时县里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原县委后院临时搭起的一个大席棚里,距广播站有一二百米,但中间无路可行,人们只能踏着废墟来往传递信息。夜里一片漆黑,高一脚低一脚非常不便,有几个人跌跟头还摔伤了腿。他发现这种情况,很快想出了办法,第二天就接通了从广播站简易机房到县指挥部的直通电话。吴士连是广播站的专职编辑,又是记者。他冒着余震搞采访,及时报道广大干部群众抗震救灾情况,张云海、杨再森、朱中清,刘斌……,个个能打硬仗.人人勇挑重担。
  芦台镇的广播,当天中午以前开通了,震后第三天,全县20个公社通了广播。最先广播的稿件是《中共宁河县委、县革委告全县人民书》。高音喇叭中传出了清晰响亮的声音,它告诉全县人民,县委还在,县革委还在,正在同全县人民一道抗震救灾。有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全国各地的无私支援,宁河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能够战胜震灾,重建家园。这份告全县人民书,后来又反复广播了好多遍。它象一道动员令,将遭受劫难的人们动员起来,鼓起艰苦奋斗的勇气,坚定了战胜震灾的信心。当天下午,县供销社主任赵宝珍和物资局等几个大的局的负责同志先后来到广播站,通过广播向本系统、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了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动员。
  在震后的最初几天,广播站全天24小时上岗工作。县委、县革委的紧急通知要通过广播下达,县里抗震救灾的重大部署要通过广播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中去,抗震救灾中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要通过广播来宣传,甚至连抢救伤员,防火防疫,掩埋尸体等许多具体工作也要靠广播来指挥。在那些日日夜夜里,广播成了县委指挥全县人民抗震救灾的重要工具,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县广播站被评为出席全国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副站长李志军代表广播站参加了党中央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天津电视台录制了《震不垮的广播站》专题节目。可惜的是,这盘珍贵的录像资料年久受潮严重坏损,那些真实的动人场景无法再现,实在令人遗憾。
  多少年来,每当忆起这段往事,总要唤起我对站长车可夫同志的无限怀念。早在五十年代我在芦台二中上中学时,他是我们的校长,后来我参加工作当了教员,他又是我们的局长。他的书法很有功力,写一手极漂亮的仿毛体草书和魏碑,因此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广播站工作的那些年,虽然广播站是宣传部的“基层单位”,但我一直把他看成是我的老领导,总是习惯地称他“车校长”。他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老资格,家住芦台街里,却经常与同志们一起睡在站里值夜班。地震中,好几位和他同住一排房子的年轻人被埋在废墟里,而这位腿脚残疾的老站长竟奇迹般地跑出来。他家的房子倒了,但他没有马上回家看看,却立即组织脱险的职工干部排险救人。住在广播站附近的组织部干部任树荣一家5口全被埋在倒塌的房子里面,由于抢救及时,全家得救。在他的组织指挥下,广播站从废墟里救出了几十人。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的老伴和两个女儿虽然幸免于难,但震后无处存身,一直在断壁残坦旁被雨淋着,他却在一大早首先派人看望家住芦台的职工和家属。地震前一天他买了10斤鸡蛋还没有来得及送回家。震后,他见大家两天还没吃上一顿饭,(其实当时也没有东西可以充饥)便拿出劫后仅存的几个鸡蛋用铝盆煮熟给大家吃。夜里他操持年轻人抓紧时间多睡一会儿,而他却总是说自己年纪大睡觉少不肯早休息。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计名利,不争荣誉,在广播站有着极强的凝聚力。虽然他没有亲手扶起一根歪倒的线杆,没有接通一条震断的广播线,但他是县广播站抗震救灾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领头人。
  20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洗下,人们已很难找到地震的痕迹。宁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广播站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局”了,不仅能转播中央和全国各地二十多套电视节目,而且宁河电视台还能自办节目,每天播放《宁河新闻》。当年,在那个被誉为“震不垮的广播站”抗震救灾的人们,如今大多已是领导干部、技术骨干。令人伤感的是,车可夫和晏凤林二位同志被病魔纠缠,过早地离我们匆匆而去了。我想,如果真有在天之灵,今天,看到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宁河县广播电视事业有如此飞速的发展,看到日新月异的宁河新貌,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瑞祥
责任者
李志军
相关人物
晏凤林
相关人物
杨素娟
相关人物
吴士连
相关人物
张云海
相关人物
杨再森
相关人物
朱中清
相关人物
刘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