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访芦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80
颗粒名称: 震后访芦台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4
页码: 20-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天津市领导和电视台记者前往灾区进行报道和救援。在芦台镇,房屋大多倒塌,居民死亡惨重。记者们通过搭乘小船过河,拍摄到了现场的惨状。他们还采访了当地居民和救援人员,记录了人们在灾难中的坚强和勇气。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1976年7月28清晨,局里接到市里电话,说市领导的车已经向地震灾害最严重的芦台开去了,让电台、电视台记者赶快跟去。我作为电视台负责人,局里让我带队去。我同电视台记者彭宏业、马育明、田颖、许连明,电台记者王昭、张绍周乘一辆天津旅行轿车立即出发,司机是刚从技校毕业不久的赵强国。
  天空阴沉,小雨淅沥。市区车辆稀少,行人也不多,一幅惨淡的景像。汽车出了市,过西堤头,越东堤头,上了芦台公路。一路不见人影,静得让人害怕,不祥的疑虑袭上我们的心头。当汽车过桥时,司机非常担心,因为桥梁都已不同程度受损。过了潘庄约一、二十里地,突然发现公路上有10多人,车临近时,他们把车拦住了。有的使劲敲车,有的用脚踹,让我们下车。这些人都急得什么似的,我们连忙下了车,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围了过来说:他们是路边村庄的,房子都坍了,死伤了许多人。其中一个人哭着,突然跪下对我们说:你们城里当官的可犯了罪了,苏修扔原子弹,你们躲了,不告诉我们,坑了我们了,让农民遭殃。说着,就连推带搡,让我们进村里去看。我们解释说是地震,不是原子弹。但他们已经急了眼,根本听不进去。这时,还是老记者王昭有经验。他有在农村多年采访的经历,又是唐山人,口音和当地老乡差不多。他和老乡一边周旋,一边小声跟我说,你赶快让司机开车,你们一起走,在前边等着我。他这一招还真灵。趁老乡不注意的时候.我们往前跑了几里路。等了约半个小时,王昭赶上了。车到了芦台,大桥已经坍了,中间一截已经掉在河里。百多米宽的蓟运河涨水了,无情的河水已经齐唰唰地漫到岸边。原来,河岸下边的漫坡上都种着高杆庄稼,现在,只在水面上露着高梁穗,玉米穗。四周一个人也没有,面对着汹涌而鸣咽的河水,我们望洋兴叹。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发现对岸几百米以外,影影绰绰地有一条小船。我们便急忙顺着大堤跑,迎面向对岸大声喊。真幸运,船上还真有人,是一名解放军。当我们说明身份后,他一个人撑着船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有高杆庄稼挡着,船到不了岸边。我们只好把车锁好,留在堤上,举着摄影机,淌着齐胸深的河水上了船。到了船上,一问这名战士,才知道市领导也是被这条船摆过去的。
  到了对岸,眼前景象把我吓懵了。镇上的房屋已大半倒坍,四周一片瓦砾,连虫鸣鸟叫的声音都没有,寂静得让人害怕。我真不敢相信,目睹的凄惨景象就是我半个月前曾采访过的繁华热闹的芦台。大家沉默不语,心情压抑,每个人都只顾在泥泞的路上小心地寻道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一切都陌生得让人触目惊心。这里好像是刚刚经历过一场战争,一切都在劫难中被摧毁。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县委大院后门的地方,房子都已平了。最熟悉的宣传部那几排起脊的灰色平房已经全部趴在地上,我们只好一脚高一脚低地踩在上边来到县委楼前。楼虽然在,但也被震坏。天上下着雨,楼前汪着一片水,地上有十几具遇难者的尸体,躺在水中。不知是什么人把这些尸体集中停放在这儿的。望着这情景,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正在我们转圈找不到人的时候,县武装部一位领导带了一名战士来了。我们彼此介绍了一下,也没多说,就一起利用几根杆子,几件军用雨衣搭起一个棚子。当战士开始向外发报时,我们去找县广播站。到了广播站,已不见原来的房屋,只见在废墟旁刚搭起的棚子,站长车可夫正指挥着站里的同志建临时广播站。有的调扩音器、有的接电源、有的拉线、有的往杆子上挂扬声器。播音员杨素娟和他的爱人正紧张地备稿。
  见到老车,彼此非常高兴,我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半个月前,老车和县报道组的一位同志还在站里向我、彭宏业介绍农村生产情况。现在,老车安然无恙,真是幸事。但使人特别惊奇的是,房子倒了,腿脚不利索的老车在地动山摇的一刹那间是怎样从屋子里逃出来的?老车乐呵呵地说:当时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神劲,从床上一跃就从窗户跳出来了,刚出来,房就坍了。如果下地穿鞋,再开门出来,那非砸在里面不可。刚脱险,他便招呼站里的同志抢救周围的居民,用手把被压在砖瓦底下的人扒出来。先后被他们抢救的居民有二、三十人。我们无不被老车和广播站同志表现出来的这种临危不惧、舍已救人的高尚精神所感动。
  老车和我们单位的许多人都很熟。他的人品及文品平时即为大家所称道,尤其是他的一手好书法,更有名气。他经常招待我们喝芦台春酒,大家都赞美酒瓶标签上他写的“芦台春”秀逸遒劲的三个字。在这场强烈的大地震中,老车依然这样乐观、热情,尤其是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精神,实在让人感佩。
  在县委领导下,全站同志顽强拼搏,克服了种种困难,临时建立的广播站很快地发出了令人激动、振奋的声音。这传遍了芦台的声音给人以信心、以鼓舞。党的喉舌又在宁河人民群众中发挥出宣传,鼓动、教育的巨大作用。在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广播又一次显示出它的优势和威力。我们把广播站同志在地震中坚持办好广播的动人事迹拍成了电视片。电台记者也写了新闻稿。
  当日傍晚,我们又回到了县委院里,在棚子里遇到市革委会主任解学恭,县委书记邢国俊。七时左右,又发生了一次六级强震。眼见棚子左右摇晃,杆子嗄嗄作响。震后,天已经黑了。大家刚觉得肚子饿了,一天从早到晚还粒米未吃,滴水未进。邢国俊带着王昭等人找到一处倒坍的副食商场,从缝隙钻进去,弄了一些混着泥土的点心、让大家充饥。解学恭没吃就走了。我们几位狼吞虎咽起来,想喝点水也没地方弄去。
  29日,天放光明。全镇的人都忙碌起来了。我们紧张地拍摄英雄的芦台人民抗震救灾、安顿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动人事迹。这次到芦台进行不寻常的采访报道令我们终生难忘。强烈的地震使许多人伤亡,许多房屋建筑物被毁,经济损失惨重。但是,具有悠久革命传统的宁河人民并没有在严重灾情和巨大伤痛面前低下头来,而是勇敢地同震灾进行斗争,向困难开战。我们采访他们,报道他们,同时也接受了他们的教育。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旭才
责任者
彭宏业
相关人物
马育明
相关人物
田颖
相关人物
许连明
相关人物
王昭
相关人物
张绍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