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锅和印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64
颗粒名称: 摔锅和印模
分类号: K875.9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本文讲述了这段文字描绘了农村孩子们在春天活跃起来的场景。他们利用泥巴玩摔锅游戏,通过将泥巴摔成盆形并摔出洞来,然后由其他孩子补上洞。他们还利用摔打后的泥巴制作模子,并用模子印出各种图案。模子是用黄土烧制而成的,孩子们用摔好的泥巴填入模子,然后小心地将泥巴从模子上取下,并晾干。模子晾干后,可以用来印模或者烧制成红色。孩子们互相交换模子,并通过比较模子的数量来展示自己的手艺。有时为了得到心仪的模子,孩子们会用其他的模子去交换。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展现了农村孩子们在春天利用泥巴进行各种创作和游戏的欢乐场景。
关键词: 宁河区 摔锅 印模

内容

春暖河开,万物萌动。农村的孩子们活跃了起来,一个个在刚刚解冻的坑边,用被凉水冰得通红的小手,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坑边的不同位置挖出几个小洞,找到自己想要的黑色和黄色的泥巴。
  几个孩子,个个抱着一团团泥巴,找个光滑的石阶,围在一起,开始玩泥巴。“摔锅”是常玩的一种比较刺激的游戏,几个人围在一起,用自己的泥巴,做成一个盆型,称为“锅”。几个人先“手心手背”再“奔桥锅(石头剪刀布)”决定顺序来摔自己的锅,让后面挨着的人给补锅,在锅落地前,摔锅人大声喊着“东来的风,西来的风,北了北了大窟窿”,摔锅人用手托起自己做的锅,口朝下,用力使劲摔,只听“砰”的一声响,底部会嘣出一个或几个洞来。这个洞就让挨着的孩子给补上,怎么补锅事前做出约定,有的把泥团成球,有的把泥拍成饼,泥的大小要正好盖严锅的窟窿。有时有的孩子的锅没有摔出窟窿,这种锅叫做“臭锅”,摔锅的要把做锅的泥一分两半,把一半赔给补锅的人。
  玩一阵摔锅后,就用摔好的泥开始印模子。摔锅和印模子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挖出的泥,属于生泥,印出来的模子在晾晒的过程中会裂,而经过一阵子摔打后成为熟泥,用熟泥印出来的模子就不会裂。和好泥以后,要用棍子反复敲打才能用。
  模子,是用黄土烧制而成的,图案呈凹型,有各种图案,有京剧脸谱、有人物造型、有动物、有植物。那时,模子从走街串巷的推车小商贩购买或用破烂交换。
  印模子时,要把摔好的泥用手团成合适的球,拍扁,按在模子里,用手慢慢的轻轻向四周挤压,当泥把模子挤满后,在轻轻按实,然后用右手拿模子在左手的手心上轻轻地把泥磕出来,磕模子时要双手相对慢慢的轻轻的磕,不能在地上或硬的地方磕,那样会把模子磕破。印出来泥模子要看一看图案是否清晰,如不清晰,就要毁了重新印。印好的泥模子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晾起来,让它慢慢风干。一个模子一次最多只能印十几个,如果印的太多,模子会被泥浸湿,浸湿的模子就会破碎。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印出来的泥模。自己买的模子叫作真模,真模是不会借给别人的,恐怕别人不小心把模子弄碎。
  印好的泥模晾干后,收拾起来放好,有时几个人拿出来比一比,看谁的样子多。为了让它结实,就把晾好的模子在家长做晚饭时,放到烧火做饭的灶膛里,用带火的灰把模子盖严。第二天早上,向外扒灰时,从灰里找出来。这叫做烧模子,烧得好的会成为红色,烧不好的,有的成半红半黑,有的就是黑色,还有的被烧碎。总之,烧出成色好的比较少。
  有手巧的孩子,用印好晾干的泥模,再印出凹形的模子也做出外边,晾干烧好后也当真模子用。如果谁有了新图案的真模子,孩子们都会纷纷找他去印或去换,有时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图案的模子,要用几个或十几个才能换回一个。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洪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