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乐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63
颗粒名称: 童年的乐趣
分类号: K875.9
页数: 13
页码: 208-22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波区童年的乐趣包括摔锅和印模、打尜儿、打瓦、甩鞋排、抓子、打片瓦情况。
关键词: 宁河区 童年 乐趣

内容

摔锅和印模
  春暖河开,万物萌动。农村的孩子们活跃了起来,一个个在刚刚解冻的坑边,用被凉水冰得通红的小手,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坑边的不同位置挖出几个小洞,找到自己想要的黑色和黄色的泥巴。
  几个孩子,个个抱着一团团泥巴,找个光滑的石阶,围在一起,开始玩泥巴。“摔锅”是常玩的一种比较刺激的游戏,几个人围在一起,用自己的泥巴,做成一个盆型,称为“锅”。几个人先“手心手背”再“奔桥锅(石头剪刀布)”决定顺序来摔自己的锅,让后面挨着的人给补锅,在锅落地前,摔锅人大声喊着“东来的风,西来的风,北了北了大窟窿”,摔锅人用手托起自己做的锅,口朝下,用力使劲摔,只听“砰”的一声响,底部会嘣出一个或几个洞来。这个洞就让挨着的孩子给补上,怎么补锅事前做出约定,有的把泥团成球,有的把泥拍成饼,泥的大小要正好盖严锅的窟窿。有时有的孩子的锅没有摔出窟窿,这种锅叫做“臭锅”,摔锅的要把做锅的泥一分两半,把一半赔给补锅的人。
  玩一阵摔锅后,就用摔好的泥开始印模子。摔锅和印模子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挖出的泥,属于生泥,印出来的模子在晾晒的过程中会裂,而经过一阵子摔打后成为熟泥,用熟泥印出来的模子就不会裂。和好泥以后,要用棍子反复敲打才能用。
  模子,是用黄土烧制而成的,图案呈凹型,有各种图案,有京剧脸谱、有人物造型、有动物、有植物。那时,模子从走街串巷的推车小商贩购买或用破烂交换。
  印模子时,要把摔好的泥用手团成合适的球,拍扁,按在模子里,用手慢慢的轻轻向四周挤压,当泥把模子挤满后,在轻轻按实,然后用右手拿模子在左手的手心上轻轻地把泥磕出来,磕模子时要双手相对慢慢的轻轻的磕,不能在地上或硬的地方磕,那样会把模子磕破。印出来泥模子要看一看图案是否清晰,如不清晰,就要毁了重新印。印好的泥模子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晾起来,让它慢慢风干。一个模子一次最多只能印十几个,如果印的太多,模子会被泥浸湿,浸湿的模子就会破碎。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换印出来的泥模。自己买的模子叫作真模,真模是不会借给别人的,恐怕别人不小心把模子弄碎。
  印好的泥模晾干后,收拾起来放好,有时几个人拿出来比一比,看谁的样子多。为了让它结实,就把晾好的模子在家长做晚饭时,放到烧火做饭的灶膛里,用带火的灰把模子盖严。第二天早上,向外扒灰时,从灰里找出来。这叫做烧模子,烧得好的会成为红色,烧不好的,有的成半红半黑,有的就是黑色,还有的被烧碎。总之,烧出成色好的比较少。
  有手巧的孩子,用印好晾干的泥模,再印出凹形的模子也做出外边,晾干烧好后也当真模子用。如果谁有了新图案的真模子,孩子们都会纷纷找他去印或去换,有时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图案的模子,要用几个或十几个才能换回一个。
  打尜儿
  提起打尜(gá)儿,恐怕人们并不陌生,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些快速飞转的陀螺,一群群孩子手舞各式的鞭子在冰上或光滑的地面上用力抽打的情景。
  看到此,不禁又想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尜的情景。那时打尜有不同的玩法,危险系数比较大,需要较大的场地,现在再也看不到了。但当时的玩法酷似现代的绅士运动高尔夫球,我认为可以称做是中国的高尔夫球,但从比赛的方法和参与的人数来比较,要比现代的高尔夫球更有情趣。
  打尜时首先要达到每人一个尜,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就要自己做尜。做尜前要先找1节一寸多长,3厘米粗细的硬木棍或木块,削成一个圆锥形,就是要玩的尜了。玩的尜有的自己削,有的让家长或大一点的伙伴削,有的从街上的小贩买,尜的大小不一,木质不一。有了尜以后,再找一段长1尺左右,直径2厘米左右的硬木棍,把它削光滑,这个像擀面杖样子的棍叫做尜棒。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玩了,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玩。如果玩的人多,在玩前要找一块宽敞的地方,在四周画上线,在所画的范围内玩,场地大约长三十几步,宽二十几步。在场地的一边画上一条横线,在四个角和场地的中间各挖一个小坑,也就是挖5个小洞,也叫做“窑”。场地布置好后,玩的人把自己的尜都放在横线上,首先各自打自己的尜,以离横线的远近来争打尜的先后顺序,离横线远的为先,以此类推,如果有人把尜打入小洞中,以入中洞的为先,然后按东南西北分。谁第一,谁定玩的方法,如果有一个人把尜打出场地外排在最后,如两个人以上打出界外,就让出界的再打排出顺序。
  顺序排好后,就开始打尜了,按顺序把自己的尜平放在横线上,用自己的尜棒打自己的尜,把尜打出后,打尜人和其余的人手拿尜棒紧追打出的尜,如尜落地后是旋转的,打尜人可用尜棒继续打尜,不过打旋转的尜时,要把尜棒扔出去砸,打后如继续旋转可捡起尜棒再砸,一直把尜打到四个角事前挖好的任意一个洞中,再从洞中拿出尜,向其他的洞中再打,如果打出去的尜落地后不旋转,这个人就不能再打。尜在旋转时,其余的人也可以用尜棒砸旋转时的尜,把尜打出界外,那个人就算输了第一杆。
  排在后面的人也跟前面的人一样,从横线打起,以此类推,但后面的人打出的尜不能碰到前面别人的尜,如碰到别人的尜也算输掉一杆。
  按顺序横线打完后,再打第二轮、第三轮……第二轮还是按第一轮的顺序,把自己的尜打向离自己尜近的洞,再从这个洞打向其他的洞,最后打入中间的洞。在以后几轮中,打出的尜落地如是旋转的可以象第一轮一样,用尜棒去砸。反复循环,先打完5个洞为胜。如果排在后面的人,先打完5个洞,排在他前面的人就没有继续比赛资格,就算输了,排在他后面的人继续比赛。不管在哪一轮中,凡是把尜打出界外都算输,如果参加玩的人,都没有把尜打入洞中,那这场比赛就算平局。
  定出输赢后,所有输的人要给赢的人哈足。所谓的哈足,只是一种取乐的方法。输的人把一只手的大拇指和小拇指伸起,把其余三指合拢,用嘴含着大拇指,猫腰或蹲着,有时甚至要趴在地上用小拇指拨动自己的尜,一直拨到事前讲好的洞里,一边拨,嘴里还要一边说“哈、哈……”。
  哈足后,可以继续玩。
  打瓦
  看到现在孩子们玩的飞镖,不禁使人想起上世界五六十年代儿时玩的一种打瓦游戏。
  打瓦游戏是最简单、最有趣的一种游戏,它不受场地和玩具的限制,玩时还会了解很多历史故事,在玩游戏中,使孩子得到启迪和教育。
  空闲时,几个人凑在一起,不分老幼,都可以一起玩。玩前,每人准备两块瓦片,瓦片在村前屋后就能找来。当然,瓦片以破缸的碎片为最好,因为它光滑、厚重、结实,如找不到缸瓦片,就用一般的瓦片或砖头也可以。
  把瓦片准备齐后,找一块几米长,两三米宽的平坦空地就可以玩了,也可以在屋子前、小过道玩。在这块场地的两边画上三条横线,一条打瓦线,一条取瓦线,一条摆瓦线。取瓦线离摆瓦线相距1尺左右,打瓦线距离取瓦线可根据玩的人的大小而定,有的可相距3米或4米。
  游戏开始前,参加玩的人把自己的一块瓦片竖着摆放在摆瓦线上,如立不住可挖个坑或培上点土让它立住,但不能埋得太深,达到一砸就倒。摆好瓦后,如人多就用手心手背的方法排出顺序,最后两个用“锤子、剪刀、布”的方法排出顺序,排在第一位的先打瓦。
  打瓦时,玩的人要站在打瓦线的外面,看热闹的站在两边,摆瓦线的前面不让站人,以免用瓦砸着。打瓦人站在打瓦线外,掷出自己手中的瓦片,击倒摆瓦线上的任何一块,如击不中或击不倒,就由后面的来击,以此类推。如击倒了,打瓦人要从打瓦线外单腿“格楞”到取瓦线边,单腿站立,弯腰取回自己打出的瓦片,取到瓦片后在单腿格楞回来,被打倒的瓦片要马上摆好,继续打的瓦片。每个人玩的顺序一直到完成所有规定的动作为赢。在完成规定的动作时,如没有把瓦打倒,或在取瓦时踩到取瓦线,或没有取到瓦,或单腿站不住,或没有格楞回来,或碰到别的瓦,这些都算坏了,按顺序轮流往下玩。轮流一个回合后,继续下一个回合,接着自己完成的动作往下做。
  玩的规定动作有很多花样,一般由简到繁。开始的第一个动作叫做“平分秋月”,打瓦人直接把瓦打出击倒任何一块瓦片,按动作要求取回瓦片。第二个动作叫作“张飞蹁马”,即打瓦人抬起一条腿,用手从抬起的腿下面把瓦打出去,击倒对面任何一块瓦后,按第一套动作要求取回自己的瓦片后,接着第三个动作“苏秦背剑”,把瓦放在自己的后背上,猫腰走到取瓦线跟前,转身、起立,用滑下的瓦击倒立着的瓦,单腿站立,取回自己的瓦格楞回到打瓦线外,继续做第四个动作“二郎担山”,把瓦放在脑门上,昂着头,双臂平伸,手心朝下,从打瓦线走到取瓦线内,不许踩着取瓦线,低头用掉下的瓦把立着的瓦击倒,仍按前面的方法取回瓦片后再格楞回来,接着第五个动作“如雷贯耳”,把瓦片放在自己的耳朵上,侧着头来到取瓦线前,侧头把立着的瓦击倒后按前面的动作回到打瓦线外,接着做第六个动作“肩担日月”,把瓦片放在自己的肩上,走到取瓦线前,弯腰用肩上的瓦片击倒立着的瓦片,再按前面的动作取瓦,单腿格楞回到打瓦线外,接着做第七个动作“韩信受辱”,即一个人站在打瓦线上,双腿叉开,打瓦人从这个人的胯下把瓦打出,击倒立瓦,按前面的动作取瓦,单腿格楞回到打瓦线外,接着做第八个动作“盲人摸象”,即打瓦人站在打瓦线外,蒙上双眼,直接把瓦打出击倒任何一块瓦片,按动作要求取回瓦片。还有很多动作和名称,都是根据玩的人商量,玩哪几种动作,有时只玩其中的两三种动作。
  因为有的动作很难做,有时半天也玩不全所有动作。这种游戏的输赢就是看谁先做完事先约定好的动作,有时玩着玩着就散了。
  甩鞋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穿的鞋都是家长做的千层底方口布鞋,有软帮、硬帮。由于当时的布比较紧张,有的鞋穿的都开口断线,有的鞋底磨落,穿着不跟脚就趿拉着,这给孩子们造就了一种游戏——甩鞋排。
  这种游戏不论几个人都可以玩,玩时找一块空地或是在街道上,每个参加玩的人,拿出一只鞋,把鞋立着摆放在一起,称之为鞋排。在鞋排的前面画一条横线,叫做甩鞋线,在距离甩鞋线十几米的地方再画一条线,叫做砸鞋线。
  甩鞋时,人站在甩鞋线的横线后面,把另一只鞋的鞋跟套在脚后跟上,脚趾踩着鞋的前脸,用力把鞋从头顶甩出去,谁甩的离甩鞋线远,谁第一个砸鞋排,以此类推,谁甩的离鞋排最近,谁就要去护鞋排,如同足球的守门员一样。
  砸鞋排时,按甩的远近顺序,站在砸鞋线外,逐个用鞋砸鞋排,护鞋排的人可用各种方法护住鞋排不被砸倒,如都没有砸倒,再重新甩,重新开始玩。
  如果在砸鞋排时,鞋排被砸倒了,护鞋排的人要赶紧把倒的鞋排摆好。在摆鞋排时的同时,砸鞋排的人可用鞋底或鞋帮打摆鞋排人的脑袋,在打的同时一边打一边念叨“哆哆帽,哆哆帽,谁打没打不知道。哆哆帽,哆哆帽,轻打重打不知道。”一直打到他把鞋排摆好。
  在玩时,有的人怕摆鞋排的人报复,怕轮到自己摆鞋排时打过的人使劲打,就在别人摆鞋排开始时,跑过去趁人多,拿起别人的鞋打几下,扔鞋就躲一边,然后再找自己的鞋,并大声嚷嚷,我还没有打着呢,目的是给摆鞋排的人听,来表白自己没有打你。
  摆鞋排时,有时因几个人一起打,会把摆鞋排的打哭,大伙就一哄而散不玩了,有时为了继续玩下去,就一个一个的打,这样就避免了有人成心使劲打的现象。
  甩鞋排,只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游戏,它可以锻炼孩子们各关节的灵活能力和抗击打的能力,由于现在人们穿的鞋子的变化,这种游戏已经不存在了。
  有时候,想想童年的游戏,便掩口一笑,生活嘛,本来就是颇让人寻味的。
  抓子
  抓子又叫欻子,是以前女孩子常玩的一种游戏。所用的玩具很简单,用小瓦片、砖头等砸成2厘米左右的小块,再磨成方形或圆形,有的用石子或猪肘骨做成,一副子有五粒。
  几个孩子,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台阶上、桌面上、炕上,围在一起,各用各自的玩具。
  玩的形式很多,可几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一个人玩,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玩的花样也比较多,几个人玩时,先商量好玩什么,用“手心手背”和“锤子、剪刀、布”的方法排出顺序。
  大多数的玩法都是一边抓子一边唱,唱的类似儿歌,通顺、通俗,但都与抓子的动作有关,你做什么动作,抓几个子都要唱出来,让别人听到、看到你抓的子和你唱的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算错了,让下一个来玩。
  抓子时,先用一只手把五粒子都抓在一起,然后把手中的任意一个子高高抛起,并随即把其余的四个子放在地上,放完四粒子后,再把抛起的一粒子接在手中,在抛和放、接的过程中,口中唱到“我一个老猫和”,随即把接住的子抛出,唱到“我两个,小孩捉”,并立刻从地上抓起一个子后再接住抛出的子,在唱的同时,再把手中的两个子抛出一个,把另一个放在地上,跟着抓起地上的两个子后再接住抛出的子,做着反复抛、放、接的动作,同时唱着,唱的词要和手中的数量一样。“捉小三,拿四红,都不动,一条龙,我的三,我的两,我的四,排成行,给桃吃,桃好桃——”
  如果几个子放的时候距离比较远,不能按规定同时抓起时,可以用手指拨动拨动,但在拨动时,不抓地上的子,每拨动一次,也要把手中的一个子抛起一次,拨动完以后再接住,口中唱出:“拨一拨,动一动”,如果认为可以抓着子了,就唱出和动作一致的词。
  在抓子过程中,抓的和唱的数量不一致,或接不住抛出的子,就算这把坏了,按排好的顺序接着玩。依次轮换着玩,这种抓子游戏,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并没有输赢之分,在当时可能是孩子们的玩具比较少,一个个玩的十分开心,有时就连大人也会跟孩子们一块玩一会儿。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手指和关节,并能培养孩子们的说话的能力。
  打片瓦
  “打、打、打片瓦,不是一个就是俩,俩不够,噼里啪啦一大溜。”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手里拿着一摞破瓦片,站在一望无边的水坑边,嘴里喊着的同时,不住的把手中的瓦片打向水中,水面上溅起一个个小小的圆波,密密的波纹涟漪,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欢呼,“瞧!那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我的一大溜!”不住的争吵声,停止了手中的打片瓦的动作,于是又引发了一场打片瓦的比赛。
  片瓦,就是孩子们在村前庄后,找来的一些薄的瓦片,其实那时没有多少真正的瓦片,只是一些坛坛罐罐的碎片和碗的碎片,片大一点的要砸成小片。有的孩子找不到这些碎片,就用泥团成球后拍成合适的圆片,稍加晾干就可以用了。
  比赛,就是看谁用瓦片在水面上打出的水圈多,看谁的瓦片在水面上漂浮跳动的远。比赛可以一个一个按顺序打水漂,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打水漂,其余的人负责给数数。打瓦比赛时,打瓦人嘴中喊着上述的童谣,手中的瓦片飞向水面……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洪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模子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