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51
颗粒名称: 轧场
分类号: F325.2
页数: 3
页码: 149-151
摘要: 本文本描述了麦子的轧场过程,包括晒麦、碾压、分粮等环节。人们在太阳底下轧碾麦子,奋力劳动,充满喜悦和紧张。轧场完成后,麦子被分粮给家庭妇女和孩子,而余下的麦子则入库保存。轧场是收割季节中重要而紧张的环节,象征着丰收和生存的希望。
关键词: 宁河区 麦子 垛麦

内容

轧场比拔麦还要紧张,拔麦可在早晚,避免日晒,轧麦不行,太阳越火爆越好,所有人都要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干活。轧麦之前要先晒麦,把那些铡好的麦头在场上拆散摊开,在太阳底下暴晒,还要不停地用麦叉翻麦。老队长口头禅,“叉子尖上有火,越翻麦子干的越快”。大约到中午十二点左右,把麦子晒得用手一搓,麦粒哗哗爆出,队长会兴奋地把手中的麦子一扔大喊一声,轧场啦!准备好的轧场人员,就会像演马技一般闪亮登场,各自牵着戴好箍眼的马、骡等大牲口,套上二百左右斤的碌碡,在各自限定的范围内,开始轧场。那神气活现,催马扬鞭的情景,那马蹄踏踏,碌碡滚滚,麦穗哗哗爆响的场面,非常的激动人心,人人汗流浃背,但各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就连赶来围观的孩子们也欢呼雀跃,因为他们也知道,轧完场即刻就会分粮,香喷喷的馒头、大饼马上就要到嘴啦!
  轧完场,牲畜、碌碡都撤出场地,早已急不可耐的人们一涌而上,熟练地操起叉子(木制的三股叉、五股叉等)挑走麦滑秸(轧后的麦秸叫滑秸了)。然后,身强力壮的小伙们拉起大刮板或抄起小刮板,开始攒堆。扬场手们手持小簸箕,早已试好风向,站好位置,准备扬场。供梭手都是队长精心指定的棒小伙,因为扬场的速度快慢,在扬场手,更在供梭手。扬场手可以弯腰直腰,而供梭手只有手持木锨撅着屁股弯腰供梭,只有扬场人停下,供梭手才有片刻的喘息之机。但是没有人怕累,都巴望着早一点把麦子入仓为好。扬麦子要比扬高粱容易的多,皮轻、籽粒也轻,有一点儿风就能扬干净,甚至没有风,有经验的扬场手也能出手生风,把麦皮之类的杂物扬出。
  场地的一边早已清扫干净,集合着叽叽喳喳等待分粮的家庭妇女和孩子。会计、保管的则在泵秤上早排上各家的手戳了(不用人去排队),家庭妇女眉开眼笑地拿着口袋在听着招呼等着分麦子呢。分了麦子互相帮忙运回家,一口袋麦子一百五十斤左右,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干脆扛回家。生产队长则在张罗着将没有分的麦子入库,争取一天之内,麦光场净,哪怕有再大的风雨也美哉悠哉,无忧无虑了。轧场可以说是与拔麦同样紧张而又精彩的,人人争分夺秒,齐心协力,虎口夺粮。
  精选的麦秸秆可以编帽子、编织扇子和工艺品,但大量的麦秸秆都做烧柴,或盖房时脱坯和泥房时的粘草。
  麦收,不仅仅是收获麦子,更是寄托着穷人家的生存期望。因为麦熟以前,正是人们所说的青黄不接的时节,粮食不够吃的人家,自留地的麦子刚收浆时,就可以收下来来充饥,做成粘转转,非常好吃的。全年有无细粮,也在于麦秋有没有收获,过日子仔细的人家或粮食紧张的人家,还会用麦子去外村兑换些糙粮调剂来吃。记得小时候,麦黄时节,顽皮的我们在麦地里玩耍,捉“叫归”、捡鸟蛋时,常常将圆鼓鼓的麦穗扯下来,用火烧熟后搓粒吃,尽管因抹得满脸灰烬,嘴头黝黑遭到大人们的斥责,但沁心的麦香,六十多年后回忆起来还回味无穷。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机械化成为了发展的趋势,旧时过麦秋的那种火热紧张的景况没有了,见证那个年代过麦秋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多见甚至已经失传,但那些齐心协力、虎口夺粮过麦秋的热烈场面,融注了时代的印痕,走进了历史的记忆。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