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48
颗粒名称: 拔麦
分类号: F325.2
页数: 5
页码: 143-14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拔麦是收麦的第一步,也是收割工作中最繁忙的时刻。早晨是最佳的拔麦时机,人们低头猫腰,挥动双臂用力拔起麦子,整个麦田弥漫着尘土,场面壮观。拔麦是紧张的时刻,也是互相竞争的时刻,谁快谁慢一目了然。拔麦需要用力,手要把麦子攥紧,向后甩动,以甩掉麦根的土壤。在拔麦过程中,打腰是一个重要环节,打腰快的人可以大大提高拔麦的效率。拔麦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麦田长满芦草或带刺的野生植物,会使手受伤。此外,孩子们也会随大人一起去麦田捡麦穗,感受劳动的热烈场面和颗粒归仓的美德。
关键词: 宁河区 麦子 拔麦

内容

说“麦熟一晌”,是有道理的。早晨看麦子还是黄中带绿,只一个中午的日头暴晒,下午再看就蜡黄了,就可以收割了。蜡黄的时候收割最好,不但不掉粒,而且出面率也高,如果一旦麦子熟过了头,只要用力一攥,或装车时用力压挤,麦粒会自动爆落,损失就大了。
  所谓“虎口夺粮”也绝不是耸人听闻。夏天天气多变,雷雨无常,一场飓风或一阵冰雹,可能会使一场眼瞅着到手的丰收灰飞烟灭,所以收麦犹如虎口夺粮,既令人兴奋又提心吊胆。
  拔麦,是麦收的第一仗,也是男女老少收割忙的最壮观的场面。早晨是拔麦子最好的时机,天蒙蒙亮时,满田遍野已是人欢马乍。趁着凉爽,麦穗也经夜间的温洇锋芒收敛,攒足了力气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拔着麦子,整个麦田弥漫着尘土的硝烟,像一缕缕缥缈的云雾,此起彼伏的哗哗拔麦声,像农夫们齐心合力弹奏的一曲曲妙不可言的丰收之歌。
  在收麦的过程中,拔麦子是一项累活,因为不但要低头猫腰且几乎头点地,还要挥动双臂使出浑身的力气。有经验的人,会在手臂上缠一条毛巾用来擦汗,甚至套上手指套防止勒手而打血泡。拔麦是紧张的时刻,也是互相较量的时刻。数百亩麦田,平平坦坦,一望无边,毫无遮拦,谁快谁慢,一览无余。况且那是个显示谁英雄、谁怂蛋的节骨眼儿,用庄稼人的话,靶上看箭的时刻到啦!所以,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没有人肯甘心落后,特别是俊男靓女,早已跃跃欲试。生产队长一声令下,都玩了命般地拔麦,只见麦海金黄,人头攒动,尘土飞扬,壮观非凡。
  记得那年,我们生产队挑选了20名青年小伙子去黄庄支援拔麦,因为我们这一带,祖祖辈辈一直大面积种植高粱,人们耪地的技术可谓娴熟。而黄庄一带麦田多,人家拔麦子的功夫可谓了得,简直叫人望尘莫及。尽管照顾我们的脸面,客主分开在麦田的两端各自拔麦,但一望无垠的麦田,没沟没堎没有遮掩物,谁快谁慢,显而易见。不大的功夫,黄庄的男人们就把我们超过去了,又一会,黄庄的青年妇女们也把我们超过去了,这下,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们都挂不住脸了。打头的哥哥小声问我,咱冲上去?!我那年刚参加生产队劳动,心里没跟,有些胆怯地问哥哥,行吗?哥说,不行也得试试,宁可累死也不能吓死!哥说着,就猫下腰,抡圆双臂,像箭一样窜了出去,身后腾起一溜烟尘。不一会,就超过了黄庄女人们,又一会,不但追上了黄庄男人们而且把他们也超了过去。这时,黄庄的男人们拔麦的行列里也冲出了一个人,与我的哥哥竞争起来。只看见茫茫麦海,看不见人,只有两溜白烟在向前。整个麦田都震惊了,人们都直起腰来,观看着,喝喊着。更有意思的是,一年后,黄庄那个青年妇女队长来我家相亲,一见是我哥哥,喜出望外,俩人的婚事立马就ok了,又一年后就成了我的嫂嫂。
  拔麦是自由结组,三人一伍,领头的负责打腰(读药音,即负责打好捆麦子的腰子),最后一人要负责捆麦,中间的那个人往往是力量比较薄弱的,除负责自己拔麦,还要接应一下捆麦的人。拔麦的快慢,除看拔得快捷与否,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打腰。打腰最快的当属“狗抻腿”。即在紧张的拔麦中,用其中的一只手拧一小把长着的麦子飞快地就地打结,然后顺势拔起其中的一半,在地上铺开放麦,另一半还长在土里的麦子,则由捆麦人拔起用来捆麦。这样打腰的缺点是容易带土坷垃,所以不是较劲儿或竞赛的时候,一般不用,队长也不让用。打腰最慢的要数“王八大晒盖”了,即飞快地拔够一把,放在地上,从容打腰。也有“怀中抱月”的,即把麦子揽在怀抱中打腰。记得那时向老农们请教拔麦技巧时,他们绘声绘色的演示还有给打腰起的美妙名称,令我们目瞪口呆,惊叹不已。他们还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绝招,如果你打头,而第二个人想超越你,在力量不相上下,速度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你可以一鼓作气,狂甩双臂,尽量把麦根的土猛猛地甩向身后,这个想超越你的人,会忍耐不住土坷垃抛头砸脸,十有八九要知难而退的。
  拔麦时,要全身用力,特别是手要把麦子死死攥住,猛地拔起,手臂向后猛甩,把麦根的土甩掉,甩不掉的,在脚上狠磕一两下也就干干净净了。如果遇上干净的麦田,那是拔麦人的幸运,如果麦田长满芦草或棘棱狗子(一种带刺的野生植物)会使你的手勒得血泡棱棱或扎得鲜血淋淋,痛苦极了。
  大人过麦秋,小孩也有活,那就是要随大人到麦田里去捡麦穗。记得我上小学时,生产队常常组织小学生去地里捡麦子,天蒙蒙亮就要出发,我们小朋友都愿意参加,不仅满田遍野人欢马乍,热闹非凡,更具诱惑的是太阳初升时,生产队的炊事员会赶着小毛驴车送来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和浓浓的绿豆汤(那时生产队蒸馒头的场景很吸人眼帘,盘上几个大锅灶,燃起熊熊柴火,一人来高的笼屉,蒸出来的馒头用大笸箩盛着)。其实,我们根本记不清能捡多少麦穗,但却深深记住了那热烈的劳动场面,感受了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和颗粒归仓的美德。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