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32
颗粒名称: 配套工具
分类号: K875.2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本文描述了过去人们使用石碾石磨加工粮食时,相应的工具如箩子、笸箩、簸箕等的广泛使用和修理情况。修理匠和杵磨工人大多不是本地人,被称为南蛮子和老北,他们会以特色的吆喝声和修理技艺吸引人们的注意。值得赞叹的是,当时人们不仅互帮互助修理工具,而且以信用为基础,可以欠账而不拖欠,这体现了民风的淳朴和民心的纯洁。手艺人们常常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并且与村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关键词: 石碾 石磨 配套工具

内容

随着人们对石碾石磨加工粮食的使用,相配套的工具也相继多了起来,如筛面的箩子、箩床、筛子、盛面的笸箩、簸箕、撮子等,都必不可少。那时,这些东西几乎家家都有,而现在,这些东西有的在米面加工厂还可以看到,在各家各户已经很少看到了。
  这些用具有些破损时,许多人家舍不得花钱买新的,就靠自己修修补补,实在不行了,就花钱请专门的修理匠来修。磨也如此,用的年号久了,原来的磨纹磨平了也要重新錾,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杵磨”。这些用具的修理匠和杵磨的基本都不是本地人,修理笸箩、簸箕的大多是南方人,当地人管他们叫“南蛮子”,而杵磨、杵碾磙、碾盘的,大多是北方山里人,当地人喊他们为“老北”。记得小时候,每到农闲时节,那些南来北往的修理匠、杵磨的就会出现在东棘坨、七里海一带村庄,南腔北调的吆喝声,响遍大街小巷,各具特色。北方来的杵磨人,会用他们粗犷雄浑的嗓音高喊,“杵磨的来啊,杵磨的有,谁家杵磨啊,赶快出来瞅……”特别有趣的是那些南方修箩子、簸箕的修理匠,他们身上挂着一串似铜似铁的东西,走街串巷时上下甩动,产生很大的“哗啦、哗啦”的声响,并夸(kuǎ)声夸调、抑扬顿挫地喊着,“张麻—易箩哦—张麻易箩!”引得孩子们跟在后面嬉笑追逐。尽管那时我们还很小,听不太懂他们的话,但一听那个“哗啦、哗啦”的声音就知道是干啥的来了,有心的孩子会跑回家问问大人修不修笸箩簸箕的。如有凑巧,赶上摇着拨浪鼓的货郎、麻绳换泥人儿的、磨剪子抢菜刀的、锔盆锔碗锔大缸,手艺人都来游街穿巷……,此起彼伏的声音会使村庄显得无限情趣。时到今日,也还有很多老人对他们的呼喊声记忆犹新,不信可去问问他们,备不准老人们会饶有兴趣地学上几句“杵—磨—的来啊”或“张麻—易箩哦”,甚至高亢地来一段“磨剪子来啊,抢菜刀!”。
  值得记忆和赞叹的是,如果杵磨或翻新、修理箩子、笸箩、簸箕时,一时手头短缺或根本没有钱也不要紧,可以欠着,那些杵磨的和修理匠很好说话,他们会很大度地告诉你可以明年再给,或再晚一年给也行。手艺人们大方大度,村民们看在心里,感动在心头,也就极守信用,没有讨价还价的,更没有赖账的,哪怕是经手的大人出了意外,家人也会记得还账。有的人家也会以管饭的方法兑换费用,总之,都非常的和谐,彰显了民风的淳朴,民心的纯洁。那些出卖手艺的人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哪个村都会有人热情地收留他们,不用担心有坑蒙拐骗的事情发生。大概是感恩村民们的善待,那些手艺人从不与村民们计较费用的多少,而且活计干得非常的到位,与村民们混熟了,来年再来时,还会带些当地的土特产分散给乡亲们。记得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一些人家盖房,就是北方山里那些曾经来这里杵磨的人给联系着买的檩子、木料。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