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17
颗粒名称: 脱坯
分类号: TU361
页数: 4
页码: 36-39
摘要: 本文讲述了脱坯是盖房的一种方式,使用土坯或叽子两种原料。叽子是在稻田或茅草密集的土地边沿挖出的,而土坯则需要人工制作。叽子的尺寸和用量各不相同,一般使用宽六寸、长八寸左右的叽子。土坯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小坯和大坯用于盖房,中坯用于砌炕、垒炕帮或垒灶台。脱坯需要准备工具和材料,如铁锨、铁三齿、泥叉、平锨、水桶等。黏土和“僵石猴”的土质最适合脱坯,而黑沙土脱出的坯易碎。场地要选择平整、防水且邻水的地方。和泥时需要大量的水,麦秸秆或稻草常用于和泥。脱坯人通常是经验丰富的老人,他们用模子脱坯并把泥供给其他人。脱好的坯要晾晒,遇雨会导致损失。晾晒后的坯要码成坯垛等待盖房时使用。脱坯和盖房过程中,乡亲们会相互帮忙,这种团结合作的场景是令人感动的。
关键词: 宁河区 土坯房 脱坯

内容

脱坯(或挖矶子),主要用土坯或叽子两种原料盖房。叽子要到地里去挖,土坯则完全要靠人工来脱。相对而言,挖叽子是比较省事的,找茅草密集的土地边沿或自家的稻田。稻田要待水稻收割后,用碌碡将稻田轧实,然后人工用五六寸宽,七八寸高的特制的平锨,挖取成统一尺寸的块块儿,然后,把取好的叽子晾干即可拉来垒墙盖房。叽子的尺寸也不尽相同,用量也不一样,一般用宽六寸、长八寸左右的叽子,三间房六千块左右。脱坯就比较费事了,坯有大、中、小三种,小坯约长一尺、宽半尺;中坯约长一尺二、宽六寸;大坯长约一尺半、宽一尺。小坯和大坯是用来盖房的,中坯一般用来砌炕、垒炕帮或垒灶台。小坯是最早使用的,盖三间大房约万块左右。后来人们见大坯省工、省时又极适合垒墙,后来就发展成都用大坯了。用大坯盖房,三间房大约四千块就够,至于准确计算,那就要看房的两个夹山墙是用柁架还是用大坯垒了,如果用大坯垒实山墙则要多用四五百块大坯。
  脱坯时,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所需的材料,如和泥用的铁锨、铁三齿、粘草、水斗子等,脱坯用的坯模子、泥叉、平锨、泥叉、水桶等。脱坯的土质也有好有次,最好是黏土和“僵石猴”的土层,那样的土脱出来的坯坚硬结实,最次的是黑沙土,脱出来的坯不但遇雨易酥,而且及不耐折腾,因为从脱坯到垒墙盖房,中间要经过晾晒、码垛、装车等多次的搬和运。黏土脱成的坯经折腾,甚至摔几个个儿都浑然一体,没有耗损,而黑沙土脱的坯最易折断和摔碎。场地也有讲究,平整的场地,脱出来的坯平整好垒墙。场地要防水还要邻水,因为在晾晒期较长,一旦下雨要能及时排水,否则要是遭了雨水浸泡,马上会化作一滩泥,前功尽弃,所以选择场地一般都在地势较高较平坦的地方。邻水也是选择场地的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和泥要用大量的水,如果有充裕的水源,用水斗子或脸盆供水和泥就省工省事多了,和泥时用铁三齿子或铁锨把土刀起或泛起,撒上粘草然后用力搅匀就可以了,粘草一般都是麦秸秆或稻草。
  脱坯人也叫抹模子的,一般都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虽然相对轻松一些,但手要麻利,且需技巧。会抹模子的人手疾眼快,先把模子的四角用拳头怼实,然后用双手抹面,这样拔出模子后,所脱出来的坯不但四棱见线而且表面光滑,青壮有力的人大多负责和泥和供梭。抹坯的人会按本人抹坯速度的快慢自动排列好顺序,带着用四块木板制作的坯模子和洗涮模子的脸盆或水桶(防止因泥沾模子影响进度和质量),像古代出征的将士带着自己的武器一般。供梭就是把和好的泥供给用模子脱坯的人,供梭有两种方式,一是跑锨,一是挑兜。跑锨就是一人供一人,用平锨或泥叉铲泥,供梭是技术活,要保证一平锨和一泥叉就是一块坯,否则,泥量不足,脱出的坯就不饱满。量大了坯就发凸,不但影响了坯的质量,而且盖房时还会因坯的薄厚不一影响垒墙的水平。跑锨的人腿脚要利索,双臂还要有力,否则,一块坯的分量约有二三十斤,跑不动会影响脱坯进度。挑兜供梭相对就轻松些了,因为有人把泥兜装满,你只管把泥挑走,供两个人同时使用就成了。
  坯脱好了要晾晒,这常常是使脱坯人家忐忑不安甚至提心吊胆的时期,因为这个阶段遇上大雨是最倒霉的了,常常会使脱好的坯毁于一旦。我家1963年盖房时脱坯两次遇雨,多亏了乡亲们全力抢救,但还是损失了不少盖房的大坯,最后靠着乡亲们捐了打炕用的炕坯才把房顺利盖成,使我们时时忆起,一直心怀感恩。待到整个坯边角见白、底边微翘,半干或多半干时,还要原地搬起,一处窄面挨地,其它三面晾晒,晾晒得七八成干后,要码成坯垛等待盖房时使用。码坯垛时,底下要垫上土或高粱秸秆防雨水侵泡,坯垛一般五六米长、一人多高,太长容易倒塌,太高码垛费劲。晾坯、码坯的活一般都是乡亲们抽空帮忙干,特别是遇上雨天,不管是谁家,只要一声招呼,哪怕是深更半夜,乡亲们都是一呼百应,帮忙敛坯、遮雨,甚至把自家的苇席揭来苫坯,因为人们都知道,如果不及时苫护,一场雨会使盖房的坯还原成一摊泥。没人讲任何代价,那争先恐后、争分夺秒的干活场景,实在感人肺腑。且没有一个人在意东家的感谢和他人的夸奖,都认为是乡里乡亲应该做的事,如果搁在现在,很多年轻人怕会被感动得不知该怎样夸张地上网发帖传微信呢。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