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10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75.1
页数: 7
页码: 14-20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使用旱茬收割和冰茬收割两种方式来收割苇子。旱茬收割是在深秋以后,将苇田的水放掉,待地面结冰后,使用镰刀割取芦苇,这样可以割得更重,但速度较慢且辛苦。冰茬收割是在深秋以后,灌水使芦苇根部结冰,然后使用冰搓或钢板铣等工具在冰面上割取苇子,速度快且相对省力,但芦苇分量较轻。选择旱茬或冰茬收割取决于苇田的地势和水情,地势高低不平或水少的苇田适合旱茬收割,而地势平坦且雨水充足的苇田适合冰茬收割。收割苇子的最佳时间是冬天的早晨和上午,此时芦苇根部较脆且容易割下。无论是旱茬还是冰茬收割,都需在中午之前结束,因为此时太阳会使芦苇根部变软,难以割取。收割苇子是一项辛苦的劳动,但人们乐意为家庭和生活辛勤工作。
关键词: 宁河区 收割 苇子

内容

收割苇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旱茬收割,一种是冰茬收割。旱茬收割,就是在深秋以后,村里统一把苇田里的水放掉,到了冬季,天气冷,地面冻得结实了,组织人开始用各种镰刀收割芦苇。这种方法收割芦苇的好处是,割的时候靠近芦苇根部,割下来的芦苇分量重。缺点是收割速度慢一些,还费力气。冰茬收割,就是在深秋以后,由村里统一组织往苇田里灌水,大水把芦苇的根部没掉,等到冬天,芦苇根部结成冰面,冰茬收割不用镰刀,而是用“冰搓”收割苇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造甲城村的群众发明用方头的钢板锄铣直接在冰面上“铲”芦苇收割。冰茬收割芦苇的优点是速度快,比较省力气,缺点是不如旱茬收割的芦苇分量重。
  旱茬收割和冰茬收割主要看苇田的地势,如果地势高低不平,水少了,地势高的苇田灌不上水,水大了,没在水里的苇子割起来损失大,这样的苇田就采用旱茬收割。如果地势比较平坦,当年雨水又充足,则采取冰茬收割。不论旱茬还是冰茬收割,都必须是冬天的早晨进行,乘着寒冷,芦苇根部很脆的时候收割。白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太阳一晒,芦苇根部就发软,有韧性不好割下来了。所以,打海收割芦苇都是在冬天的清晨和上午进行,中午以后就收工回家了。
  旱茬收割
  早晨四点多钟,生产队的社员们陆陆续续到小队部集合,此时天还很黑,星光还没有退去。三三两两、一队队的社员蒙着各色头巾,穿着帆布口袋裤褂,腰上扎着一根苇腰子,脚上穿牛皮绑,朦朦胧胧的走在打海的路上,就像黑暗中全副武装、穿着马靴出没于山林之中的草莽英雄,不声不响走向战场。
  到了苇田边上,随着生产队长“都站好了”的吆喝声,人们聚拢到一块儿,等待着队长给分段。
  割苇子“分段”干活,是民间体现公平合理的良好方式。就是一个生产队根据每天去的劳动力人数,大体上能完成的工作量,实行“分段”计量干活责任制。所有劳动力都是一个标准,都是差不多的工作量,抽签决定工作面的顺序,大伙谁也没意见。
  这时候,队长先数好人数,用镰刀从旁边割下一把带毛的芦苇,有多少人就数出多少根芦苇。他攥住苇毛的下部,背对着大伙儿,让每个人在他身后都攥住一根芦苇根部,他开始扽出一个苇毛,后边攥住苇子根部的那个人就知道是自己了。他喊着一号,攥住这根芦苇的人一答应,他就松开手,这个人从他背后把这个芦苇拉出去,然后,他再拉一根,依次喊着二号,三号……直到每个人都被叫到号了,他手里的芦苇没有了,回过头来,然后就从地头开始,迈着大步量尺寸,一个人大概十多米一段地,一直把所有的活儿分完了,他自己最后一段地,也和大伙的工作量一样。生产队带工的一般是副队长,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好劳力,他既得管理,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量,所以大伙都服气他。当大伙依次站到自己的责任段以后,分别用脚自动踩好工作的界线,把带的干粮放在那作标记。队长再吆喝一声:插镰吧!大伙立即就猫腰开始干起来了。
  割苇子需要技巧,方法很多。一种是打苇子,就是用镰钐打,用这种方法主要是相对矮小的芦苇,一般五尺以下又相对稀疏成片的芦苇用这种工具。这种方法主要是干得快,干活前,先选好地点,从一头开始打“趟子”,打的时候,要紧擦着芦苇根部打,主要是为了保证芦苇的分量。“趟子”打出来一般宽五尺左右,一直向前延伸,打到头以后再到对面返回打,这叫“回趟子”。“回趟子”时要打透,并且使打割下来的芦苇都朝着一个方向,以便于捆芦苇时省力。如果打不透,还有没打割下来的芦苇,捆绑时就麻烦了。生产队长时常还要停下手来检查,如果打的“趟子”不齐不透,队长就要骂你,让你返工。另一种是割苇子,割苇子主要用八镰,凡是芦苇高大又稠密的苇田,只能用这种方法。因为高大稠密的芦苇用镰钐打不动,只能用八镰割。割的时候,要叉开腿,猫下腰,一手握镰刀,另一只手从芦苇的中部侧面拢过来一小抱,用镰刀从底部割下来放倒。放倒后用脚向前踢着已经放到的这一小抱芦苇,再拢过来一小抱芦苇割倒,一般三小抱为一堆。堆成一堆以后,再进行下一堆的操作,如此反复,直到割到边界为止。割的时候也是尽量贴近根部,如果割的茬口过高,带工队长检查出来,就会照你屁股踢一脚让你返工。如果是苇田的一些旮旯犄角的边缘地方,就可以用小镰收割了,小镰刀割的好处是轻松省力气。
  等到日上三竿,已经割了几个小时,干活的人也开始乏累了。队长直起腰来吆喝一声“歇活了”,大伙于是开始放下镰刀,陆陆续续的坐在割下来堆成堆的芦苇上,喝水的喝水,吃干粮的吃干粮,磨镰刀的磨镰刀。大伙带的干粮一般是白面做的馒头或蒸饼、咸鱼,也有生咸菜或者咸鸭蛋之类的,几个人凑在一堆儿,互相串换吃着各自带来的东西。活累,饿了以后吃的很香甜,吃完以后再喝点带来的凉水,休息半个多小时,队长一吆喝,就又开始干起来了。
  大约干到上午十一点,队长直起腰看看太阳,这时气温也上来了,他直着嗓子喊一声“收工了”,这一嗓子是社员们最爱听到的话。平时大伙开玩笑常说,谁的手表也不准,只有队长的表最准,他说收工,一天的活计才算结束。所有干活的都直起腰,立即开始收拾家伙准备收工了。
  虽然干了一早晨和一上午,都挺劳累,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都会各自长出一口气,还会评论着今天谁干的快慢好坏,互相开几句玩笑。收工的脚步是快的,想到马上回到家,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温馨,也就淡忘了劳累。人们就这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苦劳作生活着。
  冰茬收割
  如果是要收割冰面上的苇子,也是在早晨趁着冰冻开始。社员们先到生产队把冰搓子装好,两个人一组,推一个冰搓子。
  冰搓子底下有一片宽约半尺、长约三尺半的钢板。钢板底面磨得很锋利,就像磨好的菜刀一样。钢板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裤子”,与钢板立面成直角,各插入一根约一米长的直立木杆,木杆顶端横着安有一根稍微粗一点的木杆,把直立的木杆再横着连接起来,横着的木杆两头各长出约半尺。这样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四方形的框,地面是钢板,其他三面是木杆。使用的时候,是钢板的锋利面对着冰面,两个人并排站立,让冰搓子与冰面成四十五度角,钢板锋刃紧贴冰面,两人用腹部顶住上方的木杆,双手再握住这根木杆,然后身体向前倾斜躬身,利用腹部和双手的力量用力向前推。
  用冰搓子割苇子,也是先分好段,两个人一组,每人分出几十米的工作面。横着排列站好,稍微斜着向前搓。一般搓一次推出五尺左右,再挨着推下一搓子。搓到工作面以后,再挪到已经搓好的芦苇杠对面向回搓。要点是,必须把芦苇杠底部的芦苇全部搓透搓下来,形成一面倒的芦苇“杠”,这样捆芦苇的时候就方便了。
  再有就是用钢板铣铲苇子,这种方法和用冰搓子搓芦苇的原理基本一样,区别是一人一把钢板铣,擦着芦苇根部向前铲芦苇。在冰面上铲芦苇非常省力气,干得还快,这种方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才发明的方法。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