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芦台镇古建筑和庙宇的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87
颗粒名称: 关于芦台镇古建筑和庙宇的回忆
分类号: K879.3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芦台镇是一个古建筑和庙宇繁多的地方。它的地形风貌特点是有数十个河湾,河湾上生长着修长的芦苇,形成了一条白练千回百转的河道。芦台镇有三座高出民房的古阁,形如城门,在商业区域担任重要角色。庙宇方面,有大小庙宇近二十座,包括东大寺、文昌阁、魁星楼和天齐庙等。其中东大寺规模最大,每逢年节都有众多进香者。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成为当地文人朝拜的圣地。魁星楼供奉魁星,人们会来摸他手中的灵验毛笔。天齐庙是商业区中门庭若市的庙宇,主要供奉关帝和火神爷。庙后的公所组织人们约束自己不吸烟、不饮酒,只闻鼻烟,还陈列着一支精巧的木制海船模型。
关键词: 芦台镇 古建筑 庙宇

内容

芦台镇的老人们都知道有四句描写当地风貌人情的话,这就是:
  三山不露头,河水反弓流。
  富贵无三辈,功名不到头。
  这后两句说明此地没有出过世代勋爵和富贵,也没有出过金榜第一名的状元。而前两句确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当地的地形风貌的特点。
  芦台镇地处蓟运河畔,常年河水浸蚀堤岸,形成了数十个河湾,湾湾都生长着修长的芦苇,造成一条白练千回百转之势。而“三山”又是从何谈起呢?芦台本是退海之地,一望平川,哪里有山呢?这“山”是指芦台镇内三座高出民房的古阁。
  芦台镇本不是县城所在地,蓟运河不仅是养育他的母亲,而且还是保护他的天然屏障。因而这个以运输和商业贸易起家的小镇,既无城也无门,而在中街的东、西、中段各修建了一座阁。其形如城门,在拱形门洞内装有厚厚的木门。这是进入芦台镇商业区的咽喉。这三座古阁始建何年,已不可考,但门洞中车来人往,大门上贴满红红绿绿的广告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中间的两道阁的阁楼檐下,高悬着一支黑缎子白底的朝靴,十分引人注目。“清官留靴,贪官留帽”,这是古老的传统,而这又是哪朝哪任县官留下的呢?有人说这是明万历朝,从石匣中获得一卷天书,而后在东海成仙的袁了凡留下的,这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了。
  由于士农工商各层人等,聚居在这水陆交通便利的重镇,不同阶层的人都需要有自己崇拜的偶象,做为精神上的寄托,因而形成了在这方圆不大的地方竟有大小庙宇近二十座的繁盛局面。真是儒、释、道;寺、观、庵;应有尽有。一年四季的各种节目,它们便成为善男信女,游人香客,商贾小贩活动的热闹场所。
  (见附图)
  庙宇中规模最大的要属东大寺,每逢年节,山门大开,进香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进山门,则见威严的四大金刚分列两旁,他们手持琵琶、宝剑、龙伞等法物,怒目注视着前方。院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铁香炉,不断地吐着青烟,缭绕在炉上。大雄宝殿中央端坐着主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佛。两侧的黄帷幕半掩半映着被经年累月的香火熏成的黑色铜佛,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殿的东西两山下塑着十八尊金身罗汉,比真人还大好多。他们有的端坐入静,有的在思索深奥的佛理,有的在为人世间生老病死的烦恼而紧锁双眉,有的好象心有所悟,有的好象正以逼人的目光看穿香客、信士的隐私,有的却玩世不恭地在与老虎嬉戏,而有的则凡根未断,佛的说教听不入耳,无可奈何地打着呵欠。十八尊罗汉形状不同,塑得栩栩如生,各极其妙,远比那高高在上的西天我佛更有人情味。所以每年名驰京东的芦台东西罗汉会,都要在此对他们顶礼膜拜一番,然后才能起会。
  三世佛的背面便是端坐在重叠错落的假山中间的观世音。《西游记》中的各种人物都攀缘在假山之上。第二层大殿很早便被隔出去办了小学校,那是当年的经堂,还是供奉神佛的地方,就不得而知了。大寺的东西配殿也供奉着各种金面、红面的神像,而唯有那手持金鞭,横跨猛虎的黑脸赵公明的殿门常开,香火不断。这位被姜太公封为武财神的元帅最了解香客们的欲望,尽管面目狰狞,但所得香火还是很盛的。
  和东大寺相去不远,而气氛迥然不同的庙宇要算文昌阁了。这是在一片水沟和芦苇环绕的地方,环境可算清雅幽静,门前垂柳摇曳,庙内铁马叮冬,一对雕琢古朴的石狮蹲踞在庙门前。庙内院落不大,十几级石阶把人们送上一座高台,台的短墙上卧着一对石龙,龙下的石座上刻着“春华秋实,风虎云龙”八个大字。正殿中间供着文昌帝君。因为芦台不是县城所在地,没有建文庙的资格,所以文昌帝君便受用了孔夫子的香火,成了当地文人朝拜的圣地。殿内右侧供着明末名臣杨继盛的像,这是一位刚直不阿,挺身而出,敢于弹劾宦官魏忠贤的五奸十大罪,而被害惨死的清官。所以被后世奉为入仕文人的楷模。老人们说他“读书饮酒四十年,功名第一不爱钱”,人们总是以崇敬的目光看看这三绺长髯的老者,希望现任官吏也能象他一样。
  殿的右侧是人们最信奉的吕洞宾的塑像,在他右面墙上挂满密密麻麻的签纸,求签问卜的人们总肯于花几个香钱来这里讨个结果,结果虽然会更使人迷茫,但确实也养活了守庙人的一家大小。
  文昌阁是这平原地区难得的高层建筑,骚人墨客,重阳登高,这里便是最理想的去处。为了雅集,文人们又集资在殿堂的右侧建起了一座四角小亭,取名“彥秀亭”。每当秋风瑟瑟,蓼红芦白的时节,登亭远眺,则见黄云覆地,银练翻波,使人有陶然出世之感。
  与文昌阁遥遥相对的一座庙宇,便是西小河畔的魁星楼。楼的院墙早已破败,楼为两层,有木梯相通。登上第二层,只见楼上四壁皆空,唯有一个坐北朝南的方木台,台上卧着一条似蛙似鱼的怪东西,人们叫它螯,在螯的头上又有一位面目难看的神,单脚站立着,取名为独站螯头。据说这位主宰人民智慧之神的魁手中握着的毛笔十分灵验,因而有许多父母抱着自己的孩子来摸那支毛笔,希望孩子将来能写出一笔好文章。
  那常年门庭若市的确要属天齐庙了,由于它地处最繁华的镇中商业区,庙虽老旧,但庭院宽广,拉洋片,卖熏鸡、毛肉(兔肉)火烧、糖堆儿、烤山芋、煎焖子、冲茶汤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常常有几个人围着熟食摊大解其馋。
  天齐庙的主要神像,人们已经不大介意了,而那二层殿里的关帝像,人们还是尊敬的。据说关帝像前的小像是每年要被隆重地抬出来,有人给牵着聚泰斗店养的枣红马,两人抬着一口大铁刀,吹吹打打地在芦台镇巡视一次。而与关帝平分秋色的是三支眼睛的火神爷,人们对他是既敬且畏。每当哪里发生火灾,被救灭之后,本主和水会的人都要来给他上香磕头,请他下次不要发火,保佑地方安宁。
  天齐庙后的一个小院内的三层正房,有老子、观音和济公的画像。那里有专人看管,人们称之为公所。凡是公所的成员,相约不吸烟,不饮酒,只喝茶水,闻鼻烟,人们称之为在礼。凡在礼的人,如遇别人送给烟时,只要双手一拱说声“我有门坎”别人就不能再给了。因此有好多人为了戒烟、戒酒,加入了这个组织,用来约束自己。但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要算是陈列在屋内的一支木制多桅海船的模型,制作得十分精巧。
  象天齐庙一样,在芦台还有几座独具特色的庙宇。如盐母庙和小神庙。芦台是长芦盐区的中心,有滩户和盐工在这里生活,一座盐母庙成了他们集结的地方。小神庙是供奉河神的地方,规模虽小,但它寄托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渔民的心愿,这些终日漂泊在水上的渔民,要到庙里求河神保佑他们生命的安全。
  此外,芦台还有真武庙、白衣庵、药王庙、三官庙、关帝庙、娘娘庙、观音堂、财神庙等等。
  这些名目繁多的庙宇,说明了我国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成为麻痹人民思想的手段之一。它虽然是迷信的产物,但它也是芦台发展的历史见证。而那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那古朴的石雕,那宏伟的殿堂,都是我县民间能工巧匠的艺术结晶,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有所了解。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文介绍了宁河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概况,包括宁河旧八景、宁河新八景、田庄坨古遗址、芦台稻史话、水运、渔业生产合作社、开滦矿和芦台闸口缘起、火车站史话、烟囱的故事、古建筑和庙宇、芦台一中、板桥小学建校始末、天尊阁与丰台小学、丰台木板年画考察记、丰台花会、芦汉会、宁河故教育家杜书田先生传略、津门知名画家李昆璞、王照的二三事、聂士成和苗如兰的一桩私案、白宝山的兰、四事、阎海的发家术、齐燮元的生平事略以及税收工作和武装斗争与税收的配合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