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后棘坨村地主剥削实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67
颗粒名称:
后棘坨村地主剥削实例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236-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社会地主通过雇工和出租土地等手段剥削农民,程度深重,导致贫苦农民生活困苦。
关键词:
宁河县
地主
剥削制度
内容
旧社会地主如何剥削农民,采取什么手段,剥削程度如何,应该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有个具体的了解。
我们以宁河县后棘坨村为例剖析一下。
后棘坨村,在宁河县的东北部,现属后棘坨乡管辖。该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抗日游击区,存在着两面政权,一面是日伪汉奸政权,一面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即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两面政权(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逐步向一面政权转化,由共产党领导的宁河县政府管辖。
后棘坨村在辛亥革命以前为皇粮庄子,土地所有权全部为皇家所有。全村地租(银子)每年秋后由该村二地主王学孔送到北京。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变为自耕村,也叫富份村或富份庄子。富份村这个名称,是与由外村大地主几乎占有全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佃户村相区别的。
据档案记载:1944年该村共有196户,1125口人,总耕地面积10020亩,人均8.9亩。各阶级(指土改复查时所定)人口及占有土地情况如下:
贫农117户,533人,占地1058亩,人均1.9亩;
中农(包括上中农、下中农)44户,289人,占地2145亩,人均7.4亩;
富农21户,191人,占地2832亩,人均14.8亩;
地主14户,102人,占地3985亩,人均39亩。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全村近70%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而占73%的贫农、中农却只有30%的土地。许多农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忍痛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或去扛长活;而地主、富农则以土地为资本,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使劳苦大众长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困苦生活。
该村的地主、富农以土地为资本,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剥削的形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雇工,一种是出租土地。
我们先看第一种形式,雇工。
后棘坨村最大的地主朱春林,拥有土地18顷,大牲畜5头(4骡1驴),车5辆(含小车子两辆),每年雇长工14人,春秋农忙季节还要雇临时短工500—600个(折长工4人),合计每年雇长工18人,依靠地主自己的生产资料耕种。产量以每亩120市斤(6斗)计算,全年共可收粮14.4万市斤。种地花费如下:
种子1800市斤(每亩1斤);肥料若干车(全部靠人粪、畜粪、炕坯、炕灰、院土等),5头大牲畜料粮,加上每年农忙季节(按6个半月计算)每头每天增加料粮5市斤,共需饲料粮7200市斤,年均养4头猪,饲料粮1200市斤,三者共10200市斤。
还有工人的伙食开支。1年按9个月(雇长工一般是上半年农历正月十五上工,六月二十下工;下半年是六月三十上工,十月二十下工)计算,每人每天用粮3市斤,(其中包括副食折粮1市斤),每人全年用粮800市斤。加上端午节、中秋节和上工时的“犒劳”(即改善伙食),连同每年发的草帽、毛巾等,每人每年共折粮食900市斤。18个长工为16200市斤。
再有工人的工资。工人的工资平均1200市斤(打头的即领头的长工为1600市斤,另有800市斤、1000市斤的不等)。一个长工全年的总开支折合粮食(含长工伙食)2100市斤。全部工人开支是18个2100市斤,为37800市斤。
加上前述种子、肥料、饲料等花费,共折粮48000市斤。全年收入14.4万市斤减去全年各项花销4.8万市斤,剩下的9.6万市斤粮食全部归地主所有,近总收成的67%(农具购置、磨损和柴草收入相抵,未计算在内)。而长工们成年累月地辛劳(好天在地里干活,遇到刮风下雨天,还要推磨、铡草、起牲棚、扎笤帚等),包括吃饭在内,只能得到总收成的33%。为了活命,不得不再订来年扛长活的契约。长工们说:“工满价齐衣裳破,不定来年(指长工活)没法活。”
再看第二种剥削形式,出租土地。
出租土地就是地主、富农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以收取地租的手段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从统计资料中查到,抗日战争期间,该村有37户贫苦农民租种地主、富农的土地886亩。这些土地大多是四(地主得)六(贫苦农民得)分粮(这样分粮因土地较好),也有三七分粮、二八分粮的。此外,每亩地还要租种土地的贫苦农民交纳15市斤花销(也称官差,即纳税)。按四、六分粮计算,每年秋后,租种每亩土地,农民要交给地主、富农亩产量(120市斤)的40%,即48市斤,还要交花销15市斤,两项合计是63市斤。这就是说,农民交出的粮食数,是每亩产粮数的50%以上。贫苦农民没死没活地操劳一年,却只能得到所收粮食的一半还不足。只能靠吃糠、挖野菜活命,即所谓“糠菜半年粮”。
地主依靠剥削,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大地主朱春林家,仅有16口人,却住着40多间磨砖对缝的高级住房。室内家俱考究,摆设豪华。他们吃的是米面鱼肉,穿的是绫罗绸缎,出门坐小车子。而长工们却长期住在低矮潮湿的棚子里或破漏房中,吃的是粗粮卤菜,穿的是破衣烂衫。有些既无土地又无劳力的户,只能靠讨饭为生。据不完全统计,当年该村靠乞讨为生的不下十多户。有的甚至于逃荒在外,背井离乡,卖儿卖女,挣扎在死亡线上。
剥削的罪恶,于此可见一斑。
以后,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减租增资、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接着,又进行了土地复查和土地平分,贫苦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
朱守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