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不知老将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60
颗粒名称: 丹青不知老将至
分类号: K825.7
页数: 5
页码: 215-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仲耘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宿舍的老人,从事山水花鸟画创作,在电影美术事业中有着很高成就。他的画作俊逸淡雅,达到很高艺术境界。
关键词: 宁河县 李仲耘 电影事业

内容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我们来到北京市北太平庄。在这车水马龙的闹市,有一座红色的中式四层小楼,这就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因为是如约来访,为我们开门的正是李仲耘老先生。老人家虽早已年逾古稀,但身体还很健朗,行动间没有一点老态,只是因为从年轻时便重听,对来访者的问候反映得有些迟缓。
  老人的居室虽不讲究,但还舒适。个人画室,十分敞亮。淡米色的画案上铺着大玻璃,壁间的橱柜里积满了资料和画具。墙上挂着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陈半丁老先生的行书条幅,在卧室与画室的相通处悬挂着一方黑色匾额——“听雨楼”。
  老人家1918年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芦台,这样一座依靠蓟运河水滋润养育的小镇上。对乡土的深厚感情,让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我家世清贫父母早丧,是靠祖母抚育成长的。先父李洁尘是乡里书画能手。记得父亲善画关公象,还能画牛和兰草,并工写小楷和行书。每逢过年,总要为亲友书写春联。我七岁时,便跟父亲学习写字画画,常为父亲伸纸磨墨。后来,也为父亲代笔写字应酬。曾记得为人家写过《懿德常照》,《天作之合》等匾额。父亲见我如此热爱书画,便托人把我引荐给地方宿儒张信儒先生,宁中校长杜心耕先生,求他们指点我书画学习。
  待年龄稍长,我又去天津和同乡张壮一先生一起学习,从事装璜美术设计工作。
  1940年,我二十三岁时,经族兄李锡五先生介绍,到北平拜国画大师陈半丁先生为师,学习国画。并在天津明星印刷厂担任画师。不久宁中老校长杜心耕先生又邀我回母校任教图画课。这段教学生涯虽然不长,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由于求学心切,1946年,我辞去了教学工作,赴北平考入辅人大学美术系学习国画,从此离开了我所热爱的家乡。”
  老人呷了一口清茶,继续回顾着往事:“辅仁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几座名牌大学之一,在这清静幽雅的恭王府花园内,汇聚着我国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溥雪斋、汪溶、陈缘督、陆九如、陆鸿年、启功、溥松都是名满华夏的画家与学者。我国最早留学英国的水彩画家关广志先生也在系里任教。我在他们的亲切教诲下专心攻读l山I水、花鸟画,使我眼界大开,画学益进。由于我学习勤奋、刻苦,进步也较快,被推为班长,因而常与系主任溥雪斋先生联系交往,颇蒙这位道光皇帝的五皇子亲王之孙,清世袭贝子爵的老先生的关心与照顾。1953年,我与溥先生的七小姐结了婚,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姻亲。”谈到这里,大家看到静静地坐在一旁的端庄贤淑的老夫人嫣然一笑,觉得气氛十分和谐。
  老先生今天兴致非常好,要为我们画一幅画。大家围在画案的一边,先生慢慢地理纸磨墨。先是提起一支斑竹捍的大兰竹画笔,如书狂草一般地在纸上挥出了疏落有致的几条苍劲的藤蔓,遂后扬扬洒洒地画了几组藤叶,又以数种颜色合着点染了几串晶莹的藤花,顿时画面上如春风抚动飘飘曳曳。当李老最后点上几只俏皮的小蜜蜂时,在场的人无不发出惊叹声,大家被李老笔下的生气深深感染了。一位古稀老人能对生活中的一枝一叶如此充满感情,而且能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真是精妙绝伦!
  老人休息片刻又和我们谈起了自己在电影美术事业上的成就。1949年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到1984年离休。老人在电影美术事业中默默耕耘了四十个春秋,许多著名影片的摄制工作中都有老人倾注的心血。在《梅兰芳舞台艺术》这部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片的制作过程中,李老与著名剧作家,本片导演吴祖光先生密切合作,深入研究了梅氏的舞台资料,充分发挥了李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老人负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摄制工作时,他刻苦研究了张大千所有的展出过的作品,并做了详尽的速写记录。由于老人又精于书法,融合各家之长,运笔挺拔劲健,章法落拓不凡,形成了个人淡雅清新的书风,所以许多著名影片,特别是毛主席接见外宾的若干影片的片名都是由李老题写的。
  李老除了在电影美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成为当代名家,自己还一直在山水花鸟画领域从事创作。早在五十年代初,即有《向黄河进军》、《咱们一齐长大》、《春天》、《鹫峰春早》、《川江航运》、《藤花》等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出国展出,其中不少作品被出版、收藏。
  老人治学非常刻苦,勤恳耕耘,苦学不辍,作画常常通宵达旦,不以为苦,而以为乐。他学古人而不拘泥,取现代素养而不呆滞,收放自如,意在功在。他常说:“画山水,要讲求“情景”,画花鸟要看“情趣”,而人物画则要求“情节”;艺术之所以产生引力,不只是完善地表达物象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有省思不尽的意念和情趣。因此,老人的画作总是充溢着俊逸淡雅的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老人是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的代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成员,是中国电影美学会的理事。
  1984年离休后,老人的艺术生涯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他集中精力潜心于书法、绘画的创作与研究工作。在短短的数年间,完成了千余件书画创作作品,并在几十种辞书、报刊上介绍、发表。老人离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于1985年回归故里,举办《李仲耘探乡书画展》用了一周的时间访问故乡,母校旧友,进行了书画表演活动。1989年又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举办了《李仲耘书画展》。1992年又在台湾出版了《李仲耘书画集》。在北京大学印制了《中国山水画》的讲稿。此外还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纪念性文章。
  1989年夏天,老人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以来,书画交流活动更是日益频繁,与许多名家及同行朋友朝夕相处,相互磨砺、研讨。
  1992年5月老人还应老同学董玉林之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做友好访问,广会海外旧友,饱览域外风光,考察了当地的美术活动及画廊的情况,并在新加坡首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李仲耘书画观摩展览会》,每日宾朋踊跃,喜庆满堂,老人载誉而归。至今还不断有友人热情邀请再游东南亚诸国。
  老人热心公益事业,曾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非洲人民抗灾,为抢救大熊猫,为希望工程酬集资金参加义展,义卖活动,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老人还不断应邀去各地讲学,参加笔会,为大宾馆创作巨幅国画足迹大江南北,有时还飞往海南。
  老人还担任了许多社会公职,为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师大二附中等名牌学校讲授山水、花鸟、书法课,并在高参干休所《天津书画研究社》任课。老人还是辅仁大学校友会理事,中山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社顾问以及海峡两岸书画联谊会的理事。为此北京电视台对老人曾做过专题报导。
  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虽然老人的情绪还很好,但我们怕他过劳,就准备作别。老人站起来为画题写了“青藤紫雪点春风”的诗句,落上了“古稀叟李仲耘”的下款,送给我做纪念。
  老人说:“名利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已经无所谓了,我的事业和生活都很充实,我所看重的是艺术的创新和人间的真情,对于家乡、故土、旧友我总是满怀深情的……。”由此,我想到前些年老人曾为天津宾馆宁河会堂创作了7米长的巨幅国画——“芦汀帆影”,并书写了歌咏家乡的物阜民丰的诗句,更体会到老人真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妙笔挥洒无限情。”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扬
责任者
陈半丁
相关人物
李仲耘
相关人物
陈半丁
相关人物
李洁尘
相关人物
张信儒
相关人物
张壮一
相关人物
李锡五
相关人物
溥雪斋
相关人物
汪溶
相关人物
陈缘督
相关人物
陆九如
相关人物
陆鸿年
相关人物
启功
相关人物
溥松
相关人物
关广志
相关人物
溥雪斋
相关人物
吴祖光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