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民间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34
颗粒名称: 宁河县民间节日
分类号: K892.4
页数: 8
页码: 112-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民间节日习俗的情况,包含了春节、立春、元宵节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民俗 节日

内容

宁河县民间节日产生,反映了这一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生产要求、文化风俗、宗教观念。
  我们祖先为了农业生产不紊乱定了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除24个节气外,人民根据当地气候,风俗,习惯,生活,生产希望,宗教观念。产生了许多自己的节日。宁河县的民间节日概述如下:
  一、春节: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正是这一地区农闲季节,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因之春节期间庆祝活动,比其他节日来得丰富多采。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许多多风俗习惯。
  ①扫尘:就是打扫房我县城镇乡村住户,在腊月下旬前后,拣个晴朗天气,实行打扫房,把室内外打扫干净,清洗家俱,擦玻璃,糊窗户,来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过春节。
  ②挂年画:它是随着春节来临送旧迎新,渲染节日气氛的一种活动。最初是由除秽避恶产生的。绘二神像贴在门左右,左神荼,右郁垒;相传他们是两弟兄能除恶鬼。古时人贴他俩画像以求除祸降福。后来逐步演化成套色木板年画;到了明末清初,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民间木板年画最为著名。题材多以五谷丰登、莲生贵子、吉庆有余。也有春牛,风景花鸟,历史故事,戏剧片断等。
  ③贴春联:春联又名对联。最早是由消除灾害,祈求吉祥的“桃符”演变而来的。古时人们用两块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挂在门前避邪。到了五代后蜀孟旭自拟一付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腊月二十九日我县家家户户贴春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④贴窗花:(剪纸)过去我县家家户户在打扫房以后在洁白崭新的窗户纸上(那时玻璃窗户很少)贴上红绿相配的窗花。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⑤粘长钱:“长钱”是我县丰台镇大多数妇女精巧的手工艺术产品。入腊月以后,她们精雕细剪,花样百出,各种图案,层出不穷。我县各户一到春节,把长钱粘在门楣上或窗楣上。随风飘荡。
  ⑥放鞭炮:春节燃放鞭炮是我国古老民间习俗。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除夕之夜,我县不管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村,鞭炮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
  ⑦守岁:年三十晚上人民习惯上称为除夕。是旧岁到此夕而除迎接新岁之意。我县城镇乡村家家户户,在年三十这天都把庭院门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家老少共饮年酒。入夜,青年男女儿童换穿新衣鞋帽,妇女们抹粉涂脂,靓妆齐整,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守岁。我县民间守岁的习俗是由来已久的。
  ⑧包饺子:除夕之夜家家妇女边守岁边包饺子。除夕子时一到,听到新年的钟声,新年到了。屋外燃放鞭炮,屋内开始煮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万事吉利,辞旧迎新。
  ⑨拜年:春节拜年是我县民间传统习俗。除夕之夜,一交子时,新年开始,吃完饺子后,晚辈先给长辈拜年,平辈相互拜年道喜,长辈给孩子们押岁钱。正月初一开始到戚朋友家贺年。早晨走出家门遇着邻里亲友,见面彼此作揖。辛亥后鞠躬,解放后行握手礼。这拜年的习俗一直延伸到正月初五,还说拜个晚年。
  二、立春:
  立春是24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二月四日前后立春。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说明一年的农事活动,又要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县大部分农户在这天有喝春酒、吃春饼(是炒好罗卜丝,绿豆芽卷饼)咬春(是在这天吃生罗卜)等习俗。
  三、元宵节:
  古时正月叫元月,夜叫宵,所以把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元宵节又名“灯节”。元宵节之夜,过去我县城镇乡村,大街小巷,都有张灯结采的习俗。如宁河(现宁河镇)芦台、丰台、潘庄等乡镇,大都由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悬灯结采三天各种花会上街表演。十四日叫踩街,十二日正式出会,十六日叫余兴。各种花会以芦台镇来说,有东西罗汉高跷、秧歌,背歌,中幡,碌碡,旱船龙灯,狮子,少林会等十余种。夜十二时以后,放焰火,点盒子灯。(盒子灯直径一米多灯彩,能变幻二十多种。芦台崔哑吧是制造盒子灯的高手)。燃放鞭炮一直闹到深夜。
  元宵节吃元宵是应节的食品。看罢灯景归来,合家吃元宵,被认为大团圆的标志,吉祥的象征。
  四、填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过去我县乡村农业户,在这天“黎明即起”,在自己的院子里,或堂屋地上打谷场上,用白粉子划上大小不等的园圈,粮食囤形状。中间放些五谷杂粮,写“粮食满囤”四字。
  五、年九节:
  元宵节刚刚过去,人们余兴尚浓,沿袭古老“社火”的遗风,又迎来了当地民间节日,“年九节”。过去我县民间各乡镇组织的“火会”(那时没有消防队)在农历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天向所谓“火神”献祭。各住户,商号和灯节一样悬灯结采三昼夜。各种花会也都向“火神”献技。现在这个节日已被淘汰。
  六、春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春龙节。又名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前后是惊蛰,经过冬眠的龙,应该抬头出穴,到江湖河海里去治水了。过去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把水缸动一动,用粪箕盛柴灰边走边洒,并喊“懒龙出窝”,一直送到蓟运河畔。这天各户吃饼叫龙鳞饼,吃面叫龙须面。
  七、三月清明节:
  这一节日反映了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重大变化。《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天时气候,这时皆清洁而明净,故曰清明。”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个重要节气。
  我县民间在这天家家户户到墓地除草添坟,祭祖,用红绿纸条压在坟头上表示思远之意。实行火葬后,大部分人们到殡仪馆,捧出骨灰盒祭奠。
  各学校团体,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寄托哀思,表示怀念之情。
  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我县人民不过这个节日。
  八、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娘娘庙会:
  传说:这天是遵化景忠山三霄娘娘的生日。过去芦台各行各业以及民间火会,组织向景忠山进香大会。
  九、农历五月五日叫五月节,又叫端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普遍隆重的节日。根据闻一多教授说法:最初起源是我国祖先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全国人民为了纪念屈原,又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包粽子投江中不让鱼蟹等啮食他的尸体,以表哀思。
  我县民间过端午节有缝花椒红布葫芦插艾蒿、吃粽子,改善生活等习俗。这天家中男子早起,到村外采艾蒿,插在门首。妇女们则佩带事先做好的内装花椒红布葫芦;还制成小笤帚,小粽子,小蛤蟆等佩在身上。并用大红纸剪成五毒—蛤蟆、蛇、蜈蚣、蝎子、壁虎等形状及剪子作张开形状,作绞杀五毒的样子。贴在门板上,窗框上,水缸上。插艾蒿和剪绞五毒,这都象征着避除疾病,五毒危害,祈求生活幸福的愿望。
  十、农历六月六日谷秀节:
  我们祖先首先发现的种植物,就是谷子。谷子分多少种,有“稷”大粒黄米,“黍”粘黄米,还有不粘的黄米,一般叫小米。过去我县农户人家,到农历六月六日老少结伴到地里看看谷子秀穗与否,以定一年收成的好坏,这一传统习俗,表达了人民希求有好收成的愿望。
  十一、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又名女儿节。
  夏秋之夜,晴空万里,繁星满天。在那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各有一棵闪烁的星星,遥遥相对,那就是天牛星和织女星。我县民间习俗是“七夕”白天妇女向织女乞巧,晚上坐看天牛织女星。神话故事中传说:这对夫妻男的名牛郎,女的叫织女,每天男耕女织,勤勤恳恳,从事生产劳动。可是在封建伦理观念,认为他,她自由结合,是不正当的。硬把这对小夫妻拆散,只准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一次。通过这一瑰丽、坚贞勤劳、耕织的神话故事,充分说明我们祖先以农业为基础的朴实愿望。
  十二、农历七月十五日盂篮节:
  这个节日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称为盂篮会。这个节日与清明节相似,也要祭祀祖先。但宁河县过去的乡风,在这个节日,已没有祭祀祖先的乡风了。只是在这天夜里用渡河的大摆渡船,扎成彩船,把各庙宇的和尚聚集在一起,唪经,说是超度亡魂。念经的彩船,由曹庄子河湾起,顺着落潮的水流,到董庄子河湾止。顺流大放荷灯。当时寸长空明月皎白,河中荷灯荡漾,煞是好看。此节已淘汰不过了。
  十三、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为仲秋,十五日又在月中,所以把这天称之为中秋节。由于秋季空气清洁,看着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清澈。
  我县民间,城镇乡村都过这个节日,庭院里,摆起月饼和各种瓜果祭月,并取一双活的河蟹,盖上粘燃腊烛,名为“爬月”。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观赏月色。有的老祖母,指着月中黑影,给孩孙辈讲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
  我县还有“八月十五日云遮月,正月十五日雪打灯”的谚语。
  十四: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名老年节
  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节。金秋送爽,菊卉傲霜。我县民间对这个节日,没有任何形式。
  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我县城镇乡村各户居民,买些寒衣纸(红绿纸)夜间九时许在自家门前或到村外焚化,名为送寒衣。
  十六: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腊八节
  我县城镇、乡村住户,每到十二月初八,人们要过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这天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在这天都用各种谷类果实做成粥供佛,叫作腊八粥。过去我县有的城镇乡村住户,用稻米、秫米、小米、黄豆、红豆、小豆、枣、栗子等八样做成腊八粥食用。旧时我县儿童都在私塾上学,一人一个书匣子,腊月初八放假。所以叫“腊八抱匣子”。我县民间腊八节传说有几句谚语:①“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这句谚语说明农民对粮食丰收的愿望。②媳妇媳妇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③“媳妇媳妇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十七、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节,俗称过小年
  旧时这一天我县民间有祭灶神的习俗。在神话故事传说中,说灶神是殷纣王渑池关总镇张奎,死后祀为灶神。上古时代先民们吃带毛的生禽兽肉,渴了喝禽兽的血或冷水。自从有了火的发现,生活上开始有了重大的变化。吃熟食,喝开水了。灶火是先民饮食生活一时不能缺少的。在春秋时代孔夫子仲尼就谈过:“与其媚于奥(西南角屋神)无宁媚于灶”。可见灶火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过去我县城镇乡村家家户户都举行祭灶仪式,并用糖饴粘在灶门上。说是粘住灶神的嘴巴,使他不能乱说坏话。在旧社会普遍在灶头贴上春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关于过春节,我县民间有儿句概括性的谚语:
  “二十八吃菜瓜”。(就是用粗粮,秫米面或玉米面稍粗的白菜帮包大饺子)二十九贴“道有”。(在水缸上贴上用方红纸写的“道有”二字)“三十熬油”。(就是除夕之夜全家守岁。过去没有电灯,只有油灯,所以叫熬油)。“初一磕头”。(就是大家相互拜年)。
  宁河县民间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已经注入了新的内容。人们以古老的传统习惯和现代的审美情趣欢度节日。
  本文参改书《说文解字》《尔雅.释天》《宁河县志》《中国傅统节日》资料写成。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增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