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畔的星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813
颗粒名称: 七里海畔的星火
分类号: K265
页数: 6
页码: 30-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西部地区的抗日历史。1941年起,日伪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但在1942年日伪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结束后,该地区出现青纱帐,为抗日活动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宁河县 抗日战争 统一战线

内容

天津东北方向的渤海之滨,北宁铁路以北,蓟运河以西,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土地。这里地处九河下梢,盐碱低洼,芦苇丛生,十年九涝,是远近有名的穷困地区,这就是宁河县的西部地区。有一首歌谣说:“有福之人生在条河两岸,没福之人生在八亩坨子淮淀,脚穿牛皮大绑,手使怀镰大钐,身着破衣烂衫,肚里吃的是黄蓿大蛋。”这就是过去人们对蓟运河西部地区人民穷苦生活的写照。从1935年开始,日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步控制这一地区,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这里的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的践踏下,生活无着,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
  1941年3月以后,日伪调集重兵,对华北地区连续进行了三次“治安强化”运动,1942年4月,日伪又推行了以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铁壁合围”、“捕捉奇袭”、“辗转剔抉”等残暴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冀东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县区干部惨遭日伪军杀害,在此情况下,县区干部被迫采取了转移、隐蔽的方式随县基干队(青英部队)转移到长城以北的山区进行活动。
  1942年6月,日伪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结束,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撤离冀东,田野里又出现了青纱帐,为抗日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共冀东地委决定丰、玉、宁联合县委和武装力量赶赴丰润、玉田、宁河一带,尽快恢复被敌人蚕食的地区。
  月末,丰、玉、宁联合县委决定组织一部分力量,到路(北宁铁路)南敌后去,建立比较隐蔽的抗日根据地。不久,路南工作团成立,为了活动方便,经研究工作团决定分组活动,由郑辉、刘征、马良、孙英、王大连五人组成一个武工队,负责宁河县蓟运河西部地区的开辟任务。
  宁河县位于天津、唐山之间,是京津东大门,水陆交通便利,蓟运河通达南北,航运发达,北宁铁路从境内通过,成为连接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当时的宁河县辖有塘沽港口和产盐区汉沽,还有方圆百里的七里海和大片荒草地,芦苇茂密,便于隐蔽,情况紧急时,抗日领导机关和工作人员可以到这里转移。这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都十分重要,因此,日伪早已在这里加强了统治,普建伪大乡,设保甲联座制,筑碉堡,修公路,架电话,驻重兵,安插情报员,被敌人称之为“模范县”。由于日伪势力强大,据点林立,封锁严密,加之保甲制度的控制和日伪的反共宣传,群众对抗日顾虑重重,在这样的地区开展抗日工作确实相当困难。武工队临行前,青英队队长田心根据冀东地委指示,全面分析了形势,介绍了宁河地区的情况,指出那里日伪统治森严,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要有牺牲的充分准备,希望同志们不要辜负党的期望,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
  武工队员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充满信心地踏上了征程。从丰、玉、宁六分区的大泊(现属汉沽农场)出发,跨过北宁铁路,渡过蓟运河,绕过孟家〓,西奔兴隆淀、齐家埠、邢家坨,又向北转到大月河村、小月河村。由于对敌情缺乏细致的了解,日伪戒备很严,通讯联络方便,武工队员每到一处,总是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击。一天一夜行程100多里,仍不能摆脱敌人,于是武工队又返回了大泊村。经和田心同志研究,认为用老根据地的办法,依靠基本群众打开局面是行不通的;多派进人目标大,行动不便,必然引起敌人注意,只有以短小精悍的队伍化装成探亲访友的行人,以秘密方式进入,采取联络上层,利用伪乡保长,九宫道首,“广交朋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方法开展工作。同年7月,刘征、马良、孙英三人化装进入了芦台、汉沽之间的小田庄,以朋友介绍朋友,亲戚介绍亲戚的方法,在开明人士家站住脚,然后对伪保长进行争取工作:一、宣传共产党、八路军是打日本、救中国的;二、以生动事例,讲述日军暴行,申明只有抗日救国,才是唯一可行之路;三、告诉伪保长不许暴露武工队同志,要忠于抗日,表面上可以支应敌人;四、对敌人摊派的粮、款、物坚持少交,迟交的原则,有重要情况及时向武工队报告。经过武工队同志耐心宣传教育,一般的保长都表示拥护八路军政策,愿意为抗日工作出力。
  小田庄打通以后,西进桥沽村。该村在周围村庄中,九宫道活动盛行,于是武工队通过一个九宫道徒的关系,请了香,买了点心,由九宫道徒引见进佛堂,摆点心,烧香磕头,九宫道首出来迎接,用三教九流的行话问武工队员,武工队员对答如流,于是九宫道首确认来人是道徒,便接上了关系。
  经过艰苦曲折的工作,桥沽被开辟以后,继续西进兴隆淀、齐家埠、八亩坨、邢家坨、南淮淀、造甲城等村庄。这些村庄能吃、能住、能存站以后,武工队员返回丰、玉、宁六分区,向田心同志详细地汇报了工作,田心同志指出:这种方法可行,你们要继续努力,深入工作,稳步前进,扩大地区。武工队员又以兴隆淀、齐家埠、邢家坨三村为基地,向宁河县西部发展,将桐城、前大安(前蛤蜊堼)、后大安(后蛤蜊堼)、东棘坨、西棘坨、大丛庄、小丛庄、鲁庄子、小月河等村庄开辟出来,南部则开辟了金钟河两岸村庄。金钟河沿岸村庄多住着从山东过来的移民,他们苦大仇深,易于接受革命道理,对共产党、八路军有基本认识,没费太大力气,就逐渐将这块地方开辟成抗日干部能经常活动的游击区。
  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吃的是黄蓿籽,蒿子籽和日军配给的混合面,许多人都饿得浮肿,不成样子,虽然此地生产稻谷,但日军不许老百姓吃一粒,统统作为军谷交给日军,谁要是吃大米,就是犯罪,但是老百姓得知武工队是为穷人翻身解放而出生入死的,他们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想方设法用石头砸一些稻米,给抗日同志们吃,尽管米中掺着没有砸净的谷粒,同志们吃起来仍是津津有味,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和武工队员鱼水相依的关系。武工队的活动,引起了日伪的注意,他们加强了伪大乡、据点和各特务组织并经常派出特务,密探,甚至化装成抗日工作人员,侦察搜捕武工队同志;有时敌人扮成便衣,不时地在路口守候,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式,武工队同志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改为走田间小路或穿插庄稼地。并千方百计地搞情报,把敌人路卡搞清,因此能在敌人设卡以前进行活动或躲过路卡。武工队员的工作方法也经常改变,晚上在村中开展工作,夜间则到野地里过夜。真可谓: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虫咬,一夜换几处,安全尚难保。
  根据工作进展情况,1942年底,晋察冀十三专署专员焦若愚先后派佐天、铁锋、陆英、继光等同志到宁河县蓟运河西部工作;1943年春,寒松、云龙等又进入宁河,同年夏天,王书文也分配到这里,从而壮大了这一地区的干部队伍。
  随着人员的增多和地区的不断扩大,原来的斗争形式(即使伪政权表面应付敌人,暗里同情或利用伪政权的合法组织支持抗日),已不能适应斗争的需要,因此,经研究决定,每个村选出一名忠实可靠、有民族气节、能保守秘密的办事员负责抗日工作,让这样的人员住在村边偏僻的房子里,便于和抗日工作人员接触,并负责传递信件,提供情报,安排抗日人员食宿等,支应敌人时,仍山保长出面,但须得到办事员同意。
  经过一年多的开辟工作,采取了由秘密活动到半公开,由上层到下层,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方法,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南北开花,全面发展。在政策上,开展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的群众性的教育,不征粮征款,不使群众增加负担,对伪军、伪组织一般不予打击,主要是利用矛盾,分化争取,通过上层人物及其家属、亲友等关系对其进行工作,教育他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不当铁杆汉奸;对极少数罪大恶极分子秘密处决,以减少开辟工作的阻力;对乡保长等贯彻两面政策,只要不妨碍抗日,保守机密,允许他们支应敌人。武工队员采取多种形式,灵活机动地讲解革命道理,宣传抗日的主张,逐步将一面政权转化为抗日的两面政权。当时群众中有许多传颂:“八路军是神兵,会飞檐走壁,来无影,去无踪”,“八路军是千里眼、顺风耳,谁是坏人,千里能见;谁说坏话,千里能听”。“抓汉奸如取物,对穷人亲如弟兄”。从此,穷苦百姓精神振奋,日伪汉奸胆战心惊。
  开辟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建立抗日政权的条件日益成熟,1943年7月,经晋察冀十三地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武(清)宝(坻)宁(河)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了政府机构——武宝宁联合县办事处。王书文任工委书记,寒松、佐天、马良为工委委员,寒松任办事处主任,继光任民教科长,陆英任办事处秘书,并按开辟的区域划分了三个区,分别任命了区委书记、区长和助理。
  工委和办事处建立后,狠抓了对敌人斗争、建党建政、武装建设等项工作。到1944年底,工委、办事处相继建立了各个职能部门,党政机构健全,游击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记载了宁河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有关历史资料,包含了艰难岁月、先烈足迹、革命回忆、史海钩沉、民俗风物、古镇谈古、工商邮政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守宽
责任者
王书文
相关人物
佐天
相关人物
马良
相关人物
继光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42年4-6月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