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1
页码: 691
摘要: 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宁河县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佛教寺庙的数量、僧尼的人数以及佛教节日等。同时,还介绍了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在解放后,僧尼逐渐还俗,佛教组织基本消失。
关键词: 宁河县 宗教 佛教

内容

清代,宁河县信奉佛教的居民较多,官府设僧会司,建有大小佛寺443座。民国3年(1914年),境内有佛寺22座,僧尼6人。民国17年(1928年),信奉佛教总人数达41076人,其中男23002人,女18074人。1939年,境内有佛寺25座,僧人14名,尼姑9名。每年旧历二月二十九日、七月十五日和腊月初八日,为传统的佛教节日。僧侣来源,一为外地云游而来;二为因家贫被送入寺庙的农民子女;三为因功名无望而出家的读书人。僧尼日常以打坐、念经、化缘为主,有时乡间富户聘请他们为死者举行“超度”仪式,参加人数不等。民国27年(1938年),芦台镇建佛教“居士林”组织。受过“三归”、“五戒”的佛教徒为“居士”。居士参加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居士林”,总称“佛教居士林”。聘请县长朱子琦任林长,下设理事长、理事、主任各1名。民国28年(1939年),北京佛教居士林海藏法师到芦台居士林讲经,并向80名教徒签发“萨戒牒”。民国29年(1940年),通州静安寺普化法师到芦台居士林讲经。当时,有教徒200余人。民国30年(1941年),居士林迁址到原镇中街白衣庵,教徒人数达300余人。1945年以后,因该组织理事、主任等离境,无人主持,活动渐少,组织衰落,至1951年消亡。1948年12月县境解放后,僧尼陆续还俗,僧教组织基本消失。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子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