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卷 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63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卷 社会
分类号: D669
页数: 26
页码: 667-6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宁河县的社会生活情况。宁河县的社会生活主要包括丰富多样的风情习俗和民俗活动,如农历春节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放言是当地一种特色的传播方式,通过高声喊叫将各种信息传达给大众。然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谣言和宗教活动,官方加强舆论监管和传媒监督来遏制谣言的传播。宗教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居民信仰传统的中国宗教。总的来说,宁河县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 宁河县 社会 社会生活

内容

第一章 风情习俗
  第一节 岁时习俗
  春节:除夕旧俗,摆有肉、鱼、鸡、酒等供品,祭祀祖先。祭毕,全家共食祭品。有的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祭祖后,吃“年夜饭”,“熬五更”。新中国建立前,富家债主,大年三十逼债,穷人称过年为过关。今俗仍存吃“年夜饭”和“熬五更”,称“三十黑夜吃饺子”,合家观看春节联欢会。至夜间零点,鸣“开门炮”,此俗至80年代重新兴起。时,鞭炮声声,震耳欲聋,烟花飞舞,经久不息。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宁河县旧志记载:“正月元旦,庆节祀神、祭祖、拜尊。长幼以次相拜,又亲友相贺,谓拜年。”鞭炮声中,全家穿戴一新,围聚一起吃饺子。旧时,吃饺子前不准扫地,汲水,动刀剪。前五日,家家吃隔岁饭,“不忘旧之义也。”“自一日至十日,阴晴卜岁之丰耗。元夕前后,城镇悬灯三日,乡村亦插灯相庆,击鼓〓金,陈百戏以为乐。食糖圆。”春节期间,居民多贴春联、吊钱、年画,象征吉祥。写春联按门第身份,或户主所乞求之意。贴年画、贴福、寿字,讲究图案和位置。如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贴在水缸上,象征连年有余(鱼);贴在屋门楣上,象征长命富贵,子孙满堂。福字多倒贴,意谓福到了。春联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庭院福满门”等为常见门对。窗上多贴装饰有肥猪、肥羊、吉祥物的吊钱或窗花。门上多贴有“富贵有余”、“莲花童子”之类年画。新中国建立后,仍有春联年画,但内容大不一样,展示人们翻身解放心情,或配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容居多。80年代中期,福、寿、禄等字传统内容又有出现。年初一,亲朋邻里,互相拜年、祝福。孩童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每人一份压岁钱,此习俗沿袭至今。新中国建立以后,春节习俗,大有改观。迷信旧俗消失,逐步形成新风尚,党政机关与驻军部队互致慰问。“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登门互致问候,已成风气。
  正月初二:旧称“迎财神”。旧时,家家户户都要供财神,烧香叩头。水缸内要挑满水,意在财源不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煮饺子时,都格外小心,以防饺子弄破。意谓饺子煮破了,一年内琐碎事多。“破五”吃饺子习俗,延续至80年代。
  正月初八:按旧例,各商号、买卖铺子要开张营业,意求买卖兴隆。否则,意即买卖倒闭。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民间习俗吃元宵,象征合家团圆,美好和睦。当日,户户张灯结彩,鸣放礼花鞭炮,观灯赏月吃元宵,直至夜间。村镇演大戏,唱皮影,出花会,热闹异常。仅芦台镇的花会就有:罗汉会、狮子会、高跷会、少林会、小车会、大秧歌等20余类之多。有一幅“大闹元宵”的门对写道:“灯照月,月照灯,灯月相照;男观女,女观男,男女同观。”
  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一般农户都以草灰洒地,做成圈形,名曰:“打囤”。在囤内放少许米谷,名曰“填仓”。其意在于祈望秋后能囤满仓流,获得好收成。
  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亦称“懒龙出窝”。当日,天不亮时,家人把缸里的陈水淘净,灌进水壶,从缸的底部开始滴流。细水长流,连绵不断,直引到河边,叫引“懒龙”出窝。然后再用壶从河里灌满水,引到屋内的水缸里,名为引来“勤龙”,这天还要吃饺子或摊春饼。如果这天家中老人有属龙的,则一天内不许动刀,免得伤了龙身,随着时代发展,家家户户已饮用自来水,此俗仅存吃饺子及烙春饼,称为打春之俗了。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传统的“清明节”。当日各家小辈人,带着纸钱、祭品,扫墓祭祖。在坟茔周围插柳,栽种松柏。“族众多合食”,称作吃寒食,儿童放风筝为戏。此俗也可在清明节前10天,或后10天内进行。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机关学校、群众团体也多在清明节前后,祭扫革命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过节时,家家包粽子(用芦苇叶和粘米包成的尖角形食物)。张贴“符篯”,悬挂钟馗像,屋檐下或院门两旁插上“艾草”。另外,还要给小孩腰间或脖子上挂一个小葫芦或小荷包,内装花椒、柳蒿籽等物,意在避瘟消灾。有的还用雄黄酒擦在小孩的额头上,或洒在屋角,以驱除五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有的还在早晨给孩子吃鸡蛋,意在防止生疮。现在过端午节,仅保持吃粽子的习惯。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人们吃炒蚕豆或炒黄豆。旧志记载:“六月六,炒米花,曝衣晒书。入伏造醋,制面酱。是月也,恒望晴,惧淫雨伤稼。”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传说这是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期,喜鹊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妇女们要向织女“乞巧”。其做法是:把一碗或一盆净水,晒在太阳光下,再把绣花针浮于碗或盆中的水面上,视其水底阴影粗细,以鉴评妇女手巧手拙,故为“乞巧节”。此俗已属无稽,不革自除。
  蹲秋膘:立秋日,农民已待收获,稍作短期休息,名曰“蹲秋膘”。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旧俗称“鬼节”。当日晚,僧人乘船,吹打乐器,诵盂兰盆经,俗称“放焰口”。有的地方,还要放河灯。即:把糊好的“莲花灯”顺流下放,河中星灯明灭,甚是好看。传说溺鬼若得此灯,则可复生。许多人家,烧纸敬鬼,上坟祭祖,超度亡灵。此俗,已经易除。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亦称“团圆节”。当日,亲朋好友,互赠月饼、糖果、酒之类礼物。家人团聚喝酒饮茶,有的把河蟹放在盘中爬行,名曰“爬月”。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日。旧志记载:“九月重阳,无登高之会,而田野以其时放生畜。是月也,晚秫早收。”
  十月初一:祭扫坟墓,用纸剪成衣服,到坟地去祭烧,名曰:“送寒衣”。
  腊八节:腊月初八,俗名腊八。原为佛门节日,后传到民间。当日,各家争相早起熬“腊八粥”,意在谁家的腊八粥先熬好,谁家的庄稼就会早熟。粥里一般放栗子、枣、杂豆、粘秫米等杂粮,有象征“五谷丰登”之意。
  祭灶: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这以前人们打扫房屋,意谓怕“灶王爷”把土带走。晚上,先用秫秸插一匹马,预备些谷草及“糖瓜”(麦芽糖做成瓜形、元宝形、圆球形)等物,然后从龛内揭下“灶王爷”画像,口说:“灶君到天庭,好话多说,坏话少说。”说毕,用“糖瓜”粘在灶门上,意思是已把“灶王爷”的嘴粘住了,省得到天上多言多语。之后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至腊月三十,再把新买来的“灶王爷”像放到龛内供起来。50年代初期,此俗只存清扫房屋,以待过春节,及孩子们吃糖瓜之俗。
  第二节 婚嫁习俗
  清代,旧志记载:两姓男女婚配,先由媒人从中介绍。订妥后,男家为女家纳征,即用名帖并酒肉盒礼送往女家。女家将女儿生辰八字庚帖与名帖回复,称为允盟,俗称“过帖”。此后,男家将首饰、衣料等物送往女家,称为“纳币”。也有用彩礼、布匹代币,随同允盟一并行聘。将娶,先择好吉期,具帖送往女家,也有备盒礼一同送去的,名为“请期”,俗称“送日子”。临娶前一天,又为女送冠带,称为“催妆”,女家也要送妆奁到男家,称为“铺炕”,俗称“过嫁妆”。到期,男方请伴郎、轿马、吹鼓乐师,陪同新郎到女家,升堂拜见迎送者,然后上车,执车上绳索而归,称为“迎亲”。也有从简的,只用轿或车迎女到门,男人用红绸带引入,当天行“合卺”礼。男女两新人共饮“交杯酒”。三日后,举行“庙见礼”。先拜见公婆,伯、叔长辈及亲友,称为“拜三”。或八日或双九日,女家邀请其婿携女到岳家款待,称为“回门”。
  民国时期,仍袭旧俗,男女婚姻普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不容男女本人自由选择。大体经过下面几个阶段:
  说亲:媒人向男女双方父母表说彼此家境,诸如:经济状况,人口多少,介绍男女各自容貌、年龄、职业、性格等,如果男女双方家长认可,亲事即可继续进行。
  送压手帖:女方父母同意所提亲事后,要定好时日,把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压手帖”(也称小帖),送到男方家中,以备“合婚”用。
  合婚:“压手帖”到男方家里,男方家长请算命先生合“八字”,以占卜吉兆,看是否冲克“犯相”。冲克有生肖冲克或五行冲克或二行冲克,如:“白马犯青牛”,“鸡狗泪交流”,等等。如合“八字”,吉祥如意,亲事就能初定。不合,即要退“八字”。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媒婆弄虚作假,酿成许多婚姻悲剧。
  换龙凤贴:合婚之后,选定吉日,双方互换“龙凤贴”(贴面为红色并分别印有描金花纹:男龙,女凤,贴里分别为男红女绿)。当日午前,男方派专人用条盒送贴,条盒内还要放些枣子、栗子和“如意”等物品,有万事如意和早立子之意,同时带去“彩礼”。富户人家讲求送“四大金”(金手镯、金耳环、金戒指、金头簪),穷人家只是象征性地送彩礼所谓礼轻人意重。送龙凤贴人,要身着礼服,“十字披红”(胸背间用大红绸料结成十字形)。至女方家中,女方家长接过“龙凤贴”和“彩礼”,然后将自家女儿的“龙凤贴”放在条盒内,送到男方家中。至此,双方亲事就定下了。送彩礼的习俗,沿袭至今,但方法已经简化。有的破除旧习,分文不收。有的象征性送一些简单用物,但仍有索要彩礼过重现象,为社会舆论所谴责。
  送日子:婚前两三个月,男方要将择定的准确婚期通知女方。其做法是修“鸾书”一封,放在拜匣内,委派媒人和一个父母双全的男孩,把拜匣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到鸾书后,一般要遵期行事,不许更改。
  送催妆礼:娶亲的头天午前,男方派人抬着米、面、果子、带皮带骨的猪肉等礼品,随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名曰“催妆礼”。女方收礼后,留下一半,再将另一半返回男方家里,名曰“回礼”。
  送嫁妆:其后不久,女方要送嫁妆。富户嫁妆一般有瓶、罐、镜、铜盆、灯、首饰匣、顶箱、立柜、被褥、毯子、毡子等。旧俗男方要付赏钱给送嫁妆的人,并以酒、菜款待。穷人嫁妆较为简单,有时仅被褥而已。新中国建立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嫁妆越发丰厚,如彩电、洗衣机等。
  迎亲:迎亲日,男方备两辆彩车或两抬花轿,请一位官宦人家或有名望的老妇,到女方家里迎亲。女方也预备两辆彩车或两顶花桥,除迎亲者乘坐一辆或一顶外,另一辆彩车或花轿空着随到男方家中。娶亲的花轿或彩车至男方家门口时,男方先把大门关上,名曰“闭性”,压一压新娘子的小性。然后,头蒙盖头的新娘子在老妇的扶助下,脚踏红毡进屋。新郎新娘并排站在祖宗的牌位前,由新郎举香叩头。礼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新郎用拴有红绸子的布尺或称杆挑去新娘的“盖头”。之后,男左女右,坐在炕上,名曰“坐福”。
  合卺:新郎新娘“坐福”时,喜事操持人(称为大宾)为他们放好炕桌,斟上两盅酒,换盅对饮(一般是沾沾嘴唇而已)。随后,还要吃新娘带来的“随身饭”和“团圆饭”。
  认大小:合卺之后,新娘在别人的指点下,走出洞房按辈份大小先给祖宗和公公婆婆叩头。后,依次相认伯母、婶母、姨、舅等等。长辈要赏与新娘喜钱。
  回姑爷:结婚两天或四天后,新郎就要去拜见岳父、岳母,新娘也随同去,名曰“回姑爷”。等小两口再回到家中,新娘则要严守礼节,勤恳地去做自已该做的事情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男女婚姻自主,多为自已选择恋爱对象。但农村多为经人介绍对象。订亲时,则在家长、子女意见一致后,由介绍人引领女方嫂或姐妹,陪同女青年去男家看人品、房屋和摆设,俗称“相亲”。男方以茶、烟、糖果招待。如若中意,则继续往来;如不中意,当即转告介绍人终止关系。有的男女先行自已恋爱,后征求家长意见,再请介绍人订亲。60年代风行拍“订婚照”为订亲。至70年代后期,流行举办小型订亲宴,请邻里、亲朋、介绍人及双方家长,以宴席为定亲仪式。定亲后,也有反悔情况。
  结婚仪式至70年代和80年代,变化较大。主要方式有:
  旅行结婚:新婚青年至名胜地旅行度蜜月。双方不办酒席,只发喜烟喜糖。
  集体婚礼:一般由乡、镇或县部门、团体主办,数对新婚青年同时举行婚礼。此仪式简单、朴实、隆重,各级领导,多有出席祝贺,提倡喜事新办,亲友到场祝贺,仅以烟、糖果、茶相待。此形式多在节日举行。
  茶点婚礼:即由单位或朋友主持,不办酒席,只备茶点、瓜子、香烟。领导致词,新人谈恋爱经过。仪式以舞会或以放映电影、演出节目结束。但结婚大办酒宴、大收彩礼现象仍时有出现。
  第三节 丧葬习俗
  清代旧志记载丧俗:人死后,移尸停放于堂中,烧纸钱、纸车或纸轿等物,叩拜送于门外,称为送行。然后入室换孝服,举哀哭泣。第二日送路,备齐灯笼、火炬、旗锣开道,孝子手捧灵牌到城隍庙,乡间到土地庙。凡属亲友男女,俱随时接待,来家哭拜不一。三天成殓。逢七日即致祭,以待远道亲友来吊唁。殡葬时,用旗、锣、伞、扇、香亭、棺罩、冥器以及纸糊车、马、禽、童仆、器物等等随葬,各随其家贫富多少不一,名为出殡,没有长时间停柩的弊端。
  民国以后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大体情况如下:
  报丧:人亡后,首先给亡人洗身净脸穿寿衣,然后停于床上(一般放在堂屋或在院中搭设的灵棚中,用三块木板拼成),在床前点上“照尸灯”和“断头香”。大门旁贴出“殃榜”(上写亡者辈份、姓名、年龄,用白布写成),称为“出殃”。同时,亡人家里还要派人向亲朋好友报丧。
  成殓:成殓之先,要“铺棺”,无钱人家铺棺用小灰(柴草灰),富豪人家铺棺用“灯心草”和“香灰”,棺内壁还要用蓝绸子粘好。铺棺后,将亡人仰面搭到棺材内,周围要用棉花、草纸塞稳,在亡人身上放些五谷、五色线、皮麻等物,然后撤出亡人的“蒙脸白”(一块蒙在亡人脸上的白布),盖上“梓盖”。
  送路:丧家“发引”的头一天,举行受吊式,名曰“送路”。预先给亲友发出讣文贴,通知届期光送,所以这一天的仪式跟出殡一样隆重。“送路”时,孝子端着“灵牌”在前,吹鼓手(有的还请来和尚、道士、喇嘛、尼姑,即所谓“四棚经”)及前来送路的亲友在后,吹吹打打,在街上转一圈,然后回到家门口,将灵牌放到纸车内烧掉。
  出殡:出殡时,一般是24人或32人抬棺,孝子(一般为长子)执幡在前,长媳抱罐在后,长女爬棺,吹鼓手和送葬亲朋跟随,陪葬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均为彩纸糊成)都成双成对,车拉人扛,随棺而去,当送葬的人群出了街口,除亡人子女和直系亲属要随灵柩到坟地安葬外,其余的人即可回去。埋葬前,由“炮手”放响炮三声,焚烧随葬品,之后落土埋葬。
  墓地祭祀:死人葬后三天,则要到坟前祭祀,每七天一祭,直到“七期”。再后,有百日祭、周年祭等。此外,每年清明,要到坟地添修坟墓,名曰“上坟”。
  上述多为富户所为,穷人家办不起。俗语说,有钱的埋钱,无钱的埋人,穷人家亡人。好的买一口薄木棺材,俗称“狗刨”,由几个人抬到坟地埋葬。更穷的人家,拿破席一卷而埋葬,算是把人“发送”了。
  新中国建立后,大力提倡火化,丧事简办。1975年,宁河县全部实行火葬,设县“火葬服务处”。后,设“殡葬管理所”。骨灰盒或置于家中,或置于“殡葬管理所”内。火葬前至火葬当日,一般举行追悼会,亲友送花圈、挽联或幛子(绸、缎、布料)以寄托哀思。
  第四节 生活习俗
  一、饮食:清及民国时期,主食以高粱、玉米为主,兼有少量小麦、水稻及豆类。副食主要有白菜、南瓜、芥菜、红白萝卜及小鱼、小虾、虾酱等。城乡一般人家,平日多为高粱米饭、高粱渣粥,玉米面饽饽,野菜团子等。民国26年(1937年),农民常年主食,只有红高粱,仅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点大米或小米。高粱除做粥吃以外,在上层农户,将高粱磨成面子,再加入少量面粉,做蒸糕食用,仍是以虾酱为副食者为多,青菜大都不栽培者多。
  新中国建立后,主食小麦、大米,兼含杂粮、豆类。副食品种增多,主要为猪、羊、牛肉类.鸡蛋、鱼、虾以及四季青菜。如:蒜毫、蒜苔、芹菜、菜花、黄瓜、西红柿、豆角、韭菜、菠菜等,极为普遍。此外,平日还要吃些苹果、桔子、香蕉、西瓜、红果之类的干鲜果品。
  二、居住:新中国建立前,乡村房舍多为坐北朝南的3间正房,院内有东厢房或西厢房或东、西厢房,部分地区习惯住4间正房或5间正房,俗称“四合套”、“五合套”。建筑材料多为土坯或“土基”墙,用秫秸扎成的房把子,糊纸的杂木门窗,杂木檩条,土坯火炕等,青砖瓦房极少。一般人家老少数辈同居1室。民国26年(1937年)胡庄情况调查记载:“村内瓦房仅有4户,其他全部是平房,用土坯打成”。“瓦房:房屋之周围,为石灰之墙壁,内部构造为木材结构。室内一半为温床式的土炕,窗在有炕的一面,上有三尺见方可以上下关启的窗户。外屋有两扇门,多为柳木。”平房之周围,全是土坯。也有中心用高粱杆,外面涂抹泥土(加乱草或麦秸)以防龟裂。木料多方圆杂木。房顶是以高粱杆扎成三、四寸圆的把子,再涂抹上五、六寸泥土。以后,每年春季,都要涂抹一次。周围墙壁也同样以此方法修缮。室内构造与瓦房相同,而材料极为粗杂。
  新中国建立初,房屋座落、建筑样式,基本与新中国建立前相同。但建筑材料,居住条件却不断变化。1976年以后,乡村中有90%以上农户,逐渐盖起砖瓦房。特点是:松木檩、玻璃窗、独门独院。有一些农户还盖起单院二层小楼。县城芦台镇,以三层楼房为主,兼有平顶和起脊的平房,人均居住面积到8.4平方米。住宿,城乡一般人家是同辈同性居住一室,城里多睡木板床、沙发床;农村多睡火炕,也有少数人家使用木板床、沙发床。但多为年轻人或新婚夫妇所用。
  三、服饰:清末民初,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长裙。男穿长袍马褂、棉长袍。后,城镇学生有着中山装,一般居民多着长衫。农民多数穿自织自缝的中式对襟衫、对襟袄和深裆裤,腰肥裆深,束布腰带,绑腿带。幼儿多穿开裆裤,掩襟衣。解放初,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和青年装。1966年至1976年流行军干服。80年代流行夹克装、西装,以及各种衫裙等。质料:建国前富人穿绸缎、皮毛、呢绒和机制棉布,贫民多以自织土布为主。新中国建立初期,多穿机制棉布。70年代开始,多穿化纤制品和毛纺织品等。本县七里海一带,流行打苇穿的口袋布料(帆布)作成的无领无袖衫和牛皮制的绑(鞋)。佩饰:旧时妇女有佩戴手镯、耳环、戒指的习惯,儿童挂长命锁,以贫富决定服饰有无或质料好坏。新中国建立后,此俗逐渐消失,80年代重又流行。
  四、器用:新中国建立前,餐具有陶盆、陶罐、粗瓷碗、竹筷子;茶具有扣碗、带套的瓷壶等;家具有条案、八仙桌、“官椅”(靠背矮)、“美人椅”(靠背高)、条凳(较宽者称春凳)、方凳、三腿凳、躺箱、立柜、靠山镜、帽镜(装在木架上)、掸瓶、吊钟、坐钟等;卧具有炕席(苇皮织成)、炕毡、炕蒙子、皮褥子等;照明和取暖用具有煤油灯、陶火盆等。
  新中国建立初期,尚无多大改观。70年代至80年代,城乡居民室内器用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家庭多用折叠泡沫垫坐椅,双人或多人沙发,大小衣柜或组合式家具,木制板床等,部分用沙发席梦思软床。部分人已添置彩色或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液化气炉灶在城镇基本普及。在乡村,板柜、条凳之类的旧式家具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组合家具,黑白电视机已经普及。
  第五节 陋习流弊
  一、赌博:新中国建立前,赌风较盛,有长年赌客,也有临时赌徒。其形式有:抽签、摇盒、押宝、掷骰子、推牌九、打麻将、玩纸牌等。一夜输赢,少者几千几百元,多者拆房卖地,妻离子散。宁河县芦台镇、丰台镇等较大的城镇,均设有专门赌场。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严禁赌博,查封赌场,收缴赌具,赌博之风渐弱,但未杜绝。
  二、吸毒:吸毒恶习,1937年至1946年日伪时期最盛,仅芦台镇就有烟馆4处:“岳纪膏店”、“大成膏店”、“玉记膏店”、“鹤远膏店”,经营鸦片。还有日本人、朝鲜人(时称高丽人)开设的“白面(海洛因)馆”,丰台镇、宁河镇也有日本人、朝鲜人经营的“白面儿”生意,受害者甚多。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吸毒恶习有所收敛。新中国建立后已彻底根除。
  三、跳大神(巫医居多):新中国建立前,城乡有人以“跳大神”为业,骗取钱财。“跳大神”的有男有女,男的称“某某太爷”,女的称“某某奶奶”或“某某仙姑”。所跳之“神”,假借“胡(狐狸)、黄(黄鼠狼)、柳(蛇)、白(刺猬)、灰(老鼠)”等5大“仙神”。当有前来求“神”、“保佑治病降福”者时,“神婆”或“神汉”,便摆好香案,供上神祇,手舞足蹈,满口胡言,以骗取钱财。此种迷信活动危害极深。尤以前来求“神”治病的人,因不能及时求医诊治,多有伤亡。
  四、求雨:明、清时代,每逢大旱,乡村便有人聚众到龙王庙上供烧香,虔诚祷告,祈求龙王施恩,大降甘霖。并许愿为“龙王”唱大戏、修庙宇,再塑金身。这种求雨活动,多为群众自发组织。当时,有些县令也为表达自已悯民灾难之情,亲临现场祈求或下令全县禁屠三日,其声势更为宏大。
  第二章 方言谣谚
  第一节 方言
  一、方言归属①和分片
  本县方言可分为三片,分属两个官话区的两个方言片。其地域分布如下:第一片是除大贾庄乡、造甲城乡之外的17个乡、4个镇,约占全县总面积百分之九十的地区。语音体系应属冀鲁官话区保唐片的蓟遵小片。第二片是县境西部除赵温、田辛两村之外的大贾庄、造甲城两个乡,约占全县总面积百分之十左右的地区。语音体系应属北京官话区的怀承片。第三片是县西南角上永定新河南岸的赵温、田辛两个村庄,仅占全县总面积百分之一二的地区。语音体系应属冀鲁官话区保唐片的天津小片。
  本节以属蓟遵小片的芦台话为代表点,着重描写芦台话的语音体系兼及3镇、17乡。
  二、芦台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和声母韵母配合表
  1.声母
  芦台话共有声母22个(包括零声母):
  P巴本雹 P’批品怕 m猫敏米 f飞反父
  t低短蝶ts资总最 t′梯统特ts′粗惨错 n南昂碍 1兰老路s私伞素
  t〓支盏泽 ts′吹逞策 s森水涉 〓荣阮肉
  t〓机仅就 t〓′七请确 〓溪响绪
  k刚改各 k'坑口克 x烘火恨 〓鸦往月
  芦台话声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有两点不同:
  (1)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芦台话几乎全带[n]声母(仅“啊、哎、儿”仍为零声母)。如:
  普通话 芦台话 例字
  γ nγ 蛾鹅俄饿鄂腭鳄讹恶厄额
  ou n〓u 欧瓯殴呕滙惬藕偶
  ai nai 碍艾哀埃爱蔼霭挨隘矮捱
  au nau 熬傲鑿袄奥懊
  an nan 庵措暗安按案岸
  〓n non 恩
  ag na〓 肮昂
  ⑵普通话少数读[tsts′s]声母的字,芦台话读[t〓、t〓′、〓]声母。如:
  普通话 芦台话 例字
  tsγ tsγ 泽责仄
  tsγ tsγ 择
  t〓ai t〓ai
  ts'γ t〓′γ 侧测恻策册
  sγ sγ 涩瑟啬
  sγ sγ 色
  〓ai sai
  suo 〓u〓 所
  s〓n 〓〓n 森
  2.韵母
  芦台话共有韵母38个(包括一个自成音节的[〓]:
  〓资此寺 〓知齿式i吉比义 〓r儿耳二u夫土处 y居女玉
  a巴打杂 ia夹哑夏 ua抓瓦卦
  γ俄婆各 ie皆也列 u〓多左坐 ye缺雪月
  ei飞美臂 uei推水队
  ai埃改麦 uai歪拐帅
  au刀早闹 iau交巧妙
  〓u欧走豆 i〓u邮灸六
  an杉暖乱 ian天免羡 uan官晚串 yan捐选怨
  〓n分本恨 in今敏印 u〓n温损俊 yn军允迅
  〓〓方厂丈 ia〓将两样 ua〓光爽望
  〓〓农等粽 u〓〓翁瓮
   i〓京井硬 u〓东拢轰 y〓兄窘用
  〓嗯表示应声或同意的“嗯、哪”[〓na]和表示“你”的敬称“你老”[〓lou]的一部分
  芦台话的韵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有两点不同:
  (1)芦台话无[o]元音。普通话的[o]韵母芦台话读作[γ]。普通话的[uo]韵母芦台话读作[u〓],少数也读作[γ]如:
  普通话 芦台话 例字
  po pγ 玻播拨剥悖钵脖驳博簸泊帛勃渤百①
  P′o p′γ 波坡颇泼婆笹叵破
  mo mγ 摸魔磨模膜抹沫末莫没沉没寞默陌脉
  fo fγ 佛
  nuo nγ 挪懦诺
  luo lγ 洛骆络落
  〓uo 〓γ 若
  xuo xγ 惑
  (2)一些普通话合口呼字,芦台话读作了开口(包括“(1)”所列[u〓]韵母读作[γ]的9个字)。如:
  普通话 芦台话 例字
  nuan nan 暖
  luan lan 滦銮鸾卵乱
  nu〓 n〓〓 弄农浓脓
  tsu〓 ts〓〓 粽
  3. 儿化韵
  芦台的儿化韵跟普通话有参差,主要是收[〓]韵尾的韵母,普通话是[〓]韵尾同前面的主要元音合成鼻化元音后再儿化,芦台话是[〓]韵尾脱落了就儿化,并且主要元音一律成了后元音。如:羊儿[ia〓→iar]、绳儿[〓〓〓→〓γr]
  4. 声调
  (1)单字调
  芦台话跟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但调值略有差异。阴平是个升调34。阳平是22,略微有些降。上声是31,有时有些上翘而成312。去声是个高降调53。与普
  通话比较如下: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普通话 55 妈鸡35 麻急 214 马挤51 骂寄
  芦台话 34 22 31 53
  另外,芦台话有些字的声调归类与普通话不一样。请看681页表一(表中一些字右上角的
  1、2表明一字多读)。
  表一所列多为中古入声字(“|”前为中古入声字),由此可以看出芦台话中古入声字归入阳
  平的比普通话少,归入余下三声的比普通话多。
  (2)变调
  芦台话的变调跟普通话很不一样。
  阴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不变,在去声前变12。
  阳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34,在去声前变12。
  上声在阴平、去声前不变,在阳平、上声前变34。
  去声在前一律不变,但在一些口语词语里作后字时变成214,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单个儿的去声也可读作214(变214的这些去声字多为中古全浊、次浊声母字)。
  于是芦台话就可以归纳为甲、乙两类共10种变调模式。
  ①甲类
  1) 阴+阴=阳+阴
  出师=厨师t〓′u34〓〓34=t〓′u32,34〓〓34
  荒灾=蝗灾xua〓34tsai34=xua〓22,34tsai34
  2) 阴+阳=阳+阳=上+阳
  鲜明=贤明=显明
  〓ian34mi〓22=〓ian22,34mi〓22=〓ian31,34mi〓22
  烟钱=盐钱=眼前
  ian34t〓ian22==ian22,34t〓ian22=ian31,34t〓 ian22
  3) 阴+上=阳+上=上+上
  基点=极点=几点
  t〓i34tian31=t〓i22,34tian31=t〓i31,34tian31
  4) 阴+去=+去
  天地=田地t′ian34,12ti53=t′ian22,42ti53
  星象=形象〓i〓34,42〓ia〓53=ci〓22,12〓ia〓53
  ②乙类
  5)阴+去:吃饭t〓′〓34fan53,214①鸡蛋t〓i34tan53,214
  ①5),6)的调值变得一样了。
  6) 阳+去:鹅蛋 nγ22:34tan53:214
  7) 上+去:很大 x〓n31ta53:214
  扫地 〓au31ti53,214
  8) 去+去:受累 〓〓u53lei53:214
  就地t〓i〓u53ti53:214
  9) 去+轻:丈人 t〓a〓53:214〓〓n22:40
  棒子 pa〓53:214ts〓31:40
  10) 去:大不大?大。
  ta53:214pu34:40ta53:214?ta53:214累不累?累。
  lei53:214pu34:140lei53,214?lei53:214
  (3)轻声
  芦台话的轻声有3级。即:2、3、4。
  ① 阴+轻:
  1) 甲类.34:30孙子 sun34ts〓31:30
  2) 乙类:12:40妈妈 ma34:12ma34:40(“12:40”的读法是少量的)
  ② 阳+轻:22:20棉花 mian22xua34:120
  日头 〓〓22t′〓〓22:20
  ③ 上+轻:31:40 手巾 〓〓u31t〓in34:40
  ④ 去+轻:
  1) 甲类:53〓20 褥子 〓u53ts〓31:20
  2) 乙类:214:40 棒子pa〓53:214ts〓31:40
  (4)声母韵母配合表①
  三、多音字举例
  簿 pu53生死~,pγ53账~
  胚 p′ei34~胎,p′i34人~子(贬义)
  抛 p′au34,p〓u34
  某 m〓u31~人,mau31;mu31自称
  弗拂 fu53,fγ53
  蜕 t'ei53~皮,t′u〓化变质
  挠 nau22阻~,〓au22~痒
  虐 nye53文,niau53白
  骆 1γ53~驼,lau53姓
  略 lye53从~,liau53侵~
  宿 su53~舍,〓i〓31一~
  弱 〓u〓 53文,〓au53白
  缰 t〓ia〓34,ka〓34马~绳
  学 〓ye22~校,〓iau22上~
  蟹 〓ie53,xai31,k′ai34
  阁 kγ22“文昌”,kau22“三道”
  港 ka〓31文,t〓ia〓31白
  耕更 k〓〓31文,t〓ia〓31白
  客 k′γ53~气,t〓′ie31来~了
  鹤 xγ53人名,xau22鸟
  获 xu〓53新,xu53旧
  舀 iau31~粮食,k′uai31~粮食;uai31~水
  我 u〓 31新,nγ31旧
  岳 ye53山~,iau53本地地名和姓
  四、本县三个方言片的主要语音特点
  第一片
  以芦台为代表的除大贾庄乡、造甲城乡之外的15个乡、4个镇的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只是调值有些极细微的差别。部分去声字的214读法主要分布在蓟运河沿岸的一些村镇,其他地方则很少见。
  此外,芦台镇上换新街的换新话比较特殊。声母、韵母主要与芦台话相同,却更接近普通话一些。声调基本上同于天津话。变调则同于天津市的塘沽区。
  第二片
  除赵温、田辛两个村庄在外的大贾庄、造甲城两个乡的方言接近于武清话。单字调和双字组变调模式跟普通话基本一样。声母、韵母跟芦台话基本一样,只是韵母略同于天津话。如:“旅绿”读作了[luei]。靠东的几个村子双字组变调模式略近田芦台话,声母略近于天津话,中古日母字多少不等地读作了零声母。如嵐燃然[ian]、柔[i〓u]西软[yan]、挠[iau]等。
  第三片
  这一片是永定新河南岸的两个村子。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跟天津话基本一致。
  本节说明
  1.本节材料取自笔者1986年带领南开大学中文系4位本科生和一位研究生进行田野调査和笔者1987年再度调査所得材料。
  2. 本节承南开大学杨自翔教授审阅,修改时多次得到杨先生指正,谨此致谢。
  3.本节采用国际音标标音。用5度制数字标调法表示声调调值。变调以冒号在两组数字中间表示由前调变成后调。如:〓i〓22:12〓ia〓53。轻声以数字加0表示。
  第二节 方言词汇
  一、称谓:
  1.父亲:爸爸、爹爹; 2.母亲:妈妈;3.伯父:大爹、二爹、大伯、二大伯;4.伯母:大妈、二妈;5.叔父:大叔、二叔……老叔;
  6.婶母:大婶子、老婶子;7.岳父:丈人;
  8.岳母:丈母娘; 9.丈夫:对像、老头子、那口子; 10.妻子:老婆、老娘们儿; 11.儿子:小子; 12.女儿:闺女、丫头、姑娘、小gun子; 13.祖父:爷爷; 14.祖母:奶奶; 15.外祖父:姥爷; 16.外祖母:姥姥; 17.老太太:老nan子;18.老大爷:老爷子; 19.演员:唱戏的、唱歌的、跳舞的; 20.理发员:剃头的、推头的; 21.炊事员:大师傅、做饭的。
  二、动物
  1.公驴:叫驴; 2.母驴:草驴; 3.母马:骒马; 4.母猪:骒猪; 5.乌鸦:黑老guo; 6.蝙蝠:盐袋蝠; 7.青蛙:清哈蟆: 8.蝌蚪:哈蟆蝌子; 9.蝉:知了、吉利儿; 10.蜘蛛:蛛蛛; 11.蜣螂:屎克螂; 12.金龟子:油克螂; 13.鳖:王八; 14.麻雀:家雀[t〓au312]、老家贼; 15.母鸡:草鸡; 16.猫头鹰:夜猫子、鬼雀[t〓au312]子; 17.壁虎:蝎虎鲁子、蝎了虎子; 18.蜻蜓:妈蛉。
  三、植物
  1.玉米:棒子; 2.稻米:大米; 3.山芋:白薯; 4.蓖麻:大麻籽; 5.南瓜:窝瓜; 6.扁豆:老婆耳; 7.红果:酸了红; 8.花生:落[lau51]生; 9.西红柿:洋柿子。
  四、用具
  1.摩托车:电驴子; 2.火柴:洋火;3.煤油:洋油;4.收音机:电匣子;5.手电筒:电把儿; 6.手杖:拐棍儿;7.香烟:烟卷儿。
  五、时间
  1.早晨:起早儿; 2.上午:头晌儿、前晌儿; 3.中午:晌火、晌火头儿; 4.下午:后晌儿; 5.傍晚:傍黑歇; 6.前天:前儿个儿; 7.昨天:昨哏儿、夜个儿、列个儿; 8.今天:今儿个; 9.明天:明儿儿; 10.后天:后儿个儿。
  六、生活
  1.做饭:奏饭; 2.洗衣服:筹衣裳;3.分娩:做月子; 4.搬弄是非:串白话舌;
  5.闲谈:唠嗑; 6.不务正业者:败家子; 7.说谎:瞎掰; 8.开玩笑:逗闷子; 9.伤口化脓:套脓(na?? 33) 10.作践人:改人; 11.吝啬:小气; 12.做事拖拉或不整洁:沫汲; 13.办事不干脆:粘糊; 14.没本事的人(另指鲩鱼):草包;
  15.讨厌:各应人; 16.关系密切:近乎; 17.作风拖拉者:赖儿搭;18.突然:冷不丁; 19.散步:遛达; 20.稍有目的的散步游览:观(gua)览(la); 21.装腔作势:假装依势; 22.厉害:烈害、邪或;23.连襟:担挑; 24.外孙:白眼; 25.做了丑事的人:现事报。
  七、其它
  1.太阳:日头、日头爷儿、老爷儿;2.虹:绛; 3.流星:贼星; 4.端阳节: 五月当五; 5.中秋节:八月十五。
  第三节 民谚
  一、农业谚语
  农业兴,百业旺,粮食不收断百行。
  种麦不出九。
  春麦种在水上,收在火上。
  立冬不出菜,就怕大雪盖。
  当冷不冷,无好收成。
  今年积下来年粪,莫等春种忙一阵。
  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
  早种一天,早收十天。
  惊蛰快耕地,春分犁不雨。
  立秋定旱涝,处暑看年成。
  冬季生产肥为先。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地不冻,犁不停。
  种地不使粪,等于瞎胡混。
  满地拨个净,来年少虫病。
  犁地犁到边,种地不留尖。
  白露谷子秋分豆。
  麦子青了秕,高粱青了米。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春寒收麦,秋寒收菜。
  勤除草,地皮松,打得的粮食数不清。
  五月六月站一站,十冬腊月少顿饭。
  种麦不倒茬,枉费犁和铧。
  夏至十天麦场空。
  季节一把火,时间不让人。
  九成开镰,十成归仓。
  暑伏不露头,割了喂老牛。
  人不哄地,地不哄人。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人勤地不懒。
  谷锄三遍不见糠,棉锄三遍白似霜。
  芒种不可强种。
  抢收抢收,不收就丢。
  白露高粱到了家,秋分豆子离了荚。
  秋天划破皮,顶住明春犁几犁。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
  麦黄种豆,豆黄种麦,麦不离豆,豆不离麦。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
  秋热不收菜,春热不收麦。
  玉米结婚,子子孙孙。
  追肥追及早,十块麦子九块好。
  夏至东风嚎,麦子水里捞。
  小燕来,有兆头;寒食头,带米来;寒食后,带水来。
  土是根,肥是劲,水是庄稼命。
  庄户人家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
  过了端午节,锄地不能歇。
  七九不动手,八九把地走。
  二、气象谚语
  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无晴天。
  河里鱼打花,天上有雨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早怕东南,晚怕西北。
  鱼鳞天,无雨也风颠。
  青蛙叫得欢,必有阴雨天。
  霜重见晴天
  露水起晴天。
  蜘蛛张网有好天。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晨雾即清,可望天晴;雾不收起,细雨绵绵。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雨衣。
  早蛙阴,晚蛙晴,夜半蛙声过不了天明。
  五月连阴六月旱,七月八月吃饱饭。
  早晨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亮一亮,下一丈。
  东风雨,西风晴,西北老斗儿(指西北风)冻死人。
  东风不过晌,过晌嗡嗡响。
  南风送九,大旱出头。
  老云接驾,不阴就下。
  暑伏凉,浇倒墙。
  水缸穿裙,雨要来临。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立秋北风霜来早。
  黑白黄云搅,这场雹子小不了。
  重阳晴,一冬冷,重阳阴,一冬温。
  冬至东风雪满天。
  隔道不下雨,百里不通风。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晚间“火烧云”,明天晒死人。
  三、生活谚语
  远亲不如近邻,隔壁不如对门。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大雁一声叫,穷汉子吓一跳。
  丑妻近地家中宝。
  饱带干粮热带衣裳。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儿。
  萝卜快了不洗混。
  九河下稍,十年九涝。
  酒色迷人胆,财宝烧人心。
  一尺水行一尺船。
  宁河三件宝:银鱼、紫蟹、芦苇草。
  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准受穷。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将是兵的胆,兵是将的威。
  宁敲金钟一下,不敲破鼓三千。
  脚上的泡自己走的。
  听人劝吃饱饭。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不打也自飞。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真人不说假话,明人不做暗事。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贼偷方便,火烧邋遢。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饱时给一斗,不如饥时给一口。
  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丰年要当歉年过,常将有时当无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磨刀不误砍柴工。
  人怕老来穷,麦怕老来风。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艺多不压身。
  刀不磨生绣,人不学落后。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金水银水,比不上妈的奶水。
  娇养无义子。
  骑驴不知赶脚的苦,站着说话不腰疼。
  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秤砣虽小压千斤。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受多大苦享多大福。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一棵草顶一颗露水。
  蚂蚱也能带一条线。
  锣不打不响,话不说不透。
  四、歇后语
  傻子打鼓——没准点。
  过堂摔碟子——跟老爷对词(瓷)。
  绿豆蝇坐月子——抱蛆(屈)。
  猪八戒玩老雕——什么人玩什么鸟。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瞎子点灯——白费蜡。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
  近视眼看书——近瞧。
  王小航打表叔——公事公办。
  语出:公元1900年,京官王小航在家闲居时为维持社会秩序,组织乡防团,并向民众公布了实行“夜禁”的规定。可是他的表叔因犯了“夜禁”被逮住。王小航不徇私情,按规定打了表叔20大板。从此,在民间流传下来这则歇后语。
  “吉泰”的骡子——肥疯了。
  语出:过去芦台镇有一家名叫“吉泰”的商号,有一匹骡子只知吃料不会拉车,养得非常肥。后,常用此讽刺好吃懒做的人。
  赵老二偷房檩——顶那儿啦。
  聋子宰猪——没听你哼哼的是啥。
  第四节 歌谣
  一、民谣
  南北淮淀:宁走潮河两岸,不往南北淮淀。掺些皮糠辣谷,吃得“黄须”大蛋。脚穿牛皮大绑,手使怀镰大钐。一生奔波劳累,死后破席一卷。
  杨虎子河:杨虎子河,杨虎子河,穷人血泪流成河。日本鬼子收大米,穷人手捧糠窝窝。
  金种河:金种河,金种河,金种河里血泪多。“武士奎”赶来大马车,抢走了麦子,咱们穷人怎么活!怎么活!
  妹妹回娘家:大崩兰,开白花,妹妹欢天喜地回娘家。村里走,乐悠悠,遇见哥嫂在门口。哥哥拉住妹妹的手,嫂子见了身一扭。哥哥说:“打斤肉”,嫂子说:“钱不够”。哥哥说:“买斤米”,嫂子说:“钱没有”。哥哥听后生了气,拽住嫂子要动手。妹妹见了说了话:“哥哥嫂子别强留,看看爹娘我就走”。哥哥一听着了急:“小妹小妹可别走,走了何时才能来?”小妹含泪把言开:“爹娘不死我不来”。
  二、民间曲词
  (一)大刀队:千载荣昌地,哀哀自“七七”。生灵遭涂炭,相邻无鸣鸡。南有天尊阁,北有壮元寺。商旅四方来,丰台小渡津。时有手枪队,百又二十几。个个彪形汉,祸害乡邻里。又有大刀队,一百一十七。抗日旗帜下,四方都来聚。五湖成朋友,四海为兄弟。一坛鸡血酒,生死不见弃。队长刘子规,自幼习武艺,蓟运河边长,英雄有传奇。
  (二)好男儿:时年八月中,大雨似竹帘。围我丰台镇,四方水涟涟。镇中无柴米,灾民号苍天。浩渺汪洋际,扶摇无炊烟。南有芦台镇,水路六十里。方圆数十里,俱为倭盘据。隆隆马达响,远处有战船。倭寇二百余,个个弹上膛。船上有大炮,炮口指城垣。云压城欲摧,战火照天地。话说手枪队,闻风自胆寒。抢鸡又劫米,四下猢狲散。又言大刀队,个个是好汉。子规集队伍,人前早开言:“上下五千年,中华好河山。可恨日倭寇,无故侵我边。人民陷水火,百姓遭涂炭。养兵一千日,用兵在今天。是我盟兄弟,杀敌自当先。为生退半步,诸君自遁远。战尽剩一人,皱眉非好汉。凛凛乾坤气,弃躯又何谈。它年花开日,弟兄相会时。今朝都只为,保家卫田园。弟兄相对视,握别作强欢。流血不流泪,身为好男儿。轰轰炮声起,四处飞枪弹。鬼子炮火烈,守城难上难。长矛斧刀剑,奈何枪炮弹。可叹千年镇,毁却一瞬间。怒目尽眦裂,抽刀胸腰间。路边深街里,展开白刃战。父子齐上阵,少妇挈羸婴。喊声回天际,杀倭呈英雄。
  (三)义士吟:壬戊八月间,外阜有人来。人老古稀貌,青衣小扣开。自言胶州客,义母在丰台。扑扑三千里,此行为她来。群童眼观眼,有翁做旁白:“去岁深秋里,汝母病垂垂。声声呼义士,迢迢不能归。青灯伴长夜,床前无儿男。草草白丧事,四方有街邻。可叹一村妪,空空来去回。此生难报恩,得死可成仁。再三恳老翁,相引至坟茔,与母长相伴,低眉自唏嘘。秋深草凄迷,斜阳寒烟里。云崖出晓月,候鸟自悲啼。字字句句泪,凄凄惨惨声。茫茫苍苍野,点点星儿稀。茔前长祷告,再拜行大礼。两缕浑浊泪,籁籁浸罗衣。”
  三、民歌
  新十二月:
  正月里开迎春,春光属正。毛主席发人马,解放北京。朱德他本是前敌的总司令,彭德怀是前线的先锋。要找这杀敌的英雄,还要找第一营长大武宏。
  二月里开杏花,杏子如豆。要吃饭“起早李”,“全盛酒楼”。要洗澡渡口有个“元兴泉”,坐洋车看戏报,败家子正回头。
  三月里开桃花,桃花鲜艳。往南走十八里,汉沽出咸盐。直鲁军退却把那盐坨抢,抢走了咸盐派到了四乡。派四乡为什么?为的是大洋。
  四月里开梨花,梨花喷香。毛主席周总理成立学堂。新盖的洋房就在街外,有男女分两院研究文章。房前修上了大操场,踢球了,下操了,打洋鼓,吹洋号,响啊叮当,响啊叮当。
  五月里开石榴,石榴腆肚。东小庄出了刘氏烈妇。身穿白服全来送路,“史五爷”做贤僚劝人善书。“邵老爷”亲自来点主,有执事全部尽义务。
  六月里开荷花,荷花水上飘。关帝庙后出了一拨儿高跷。要看罗汉东西都好,老庙园子的“碌碡”又哭又嗥。皇姑庄的“旱船”一个劲地赶,董庄子的“莲花落”逗得更热闹。
  七月里开菱花,眼看立秋。上城里打官司要去火轮码头。“聚桓板厂”在摆渡口,“于兴场”大经理“美浮”洋油。“杨四”的饺子猪羊肉,“同兴成”杂货店海味罐头。
  八月里开桂花,桂花为高。龙王庙紧靠着西大桥。大寺东边倒有李维奇,文成阁大殿比楼还高。靠南走有一条车站大道,道两边有两座烧砖的瓦窑。
  九月里开菊花,菊花爱人。“万合堂”全药店卖有人参。道南边有个“福兴记”.“福兴记”界壁还有个“大同仁”。要找名师“文兴堂”里有,“靳树波”要问病搭救活人。
  十月里开冬青,立呀了冬。日本人大街上摆杆子设电灯。拖累不开歇了业,差灯少线无人管。可叹二万现大洋全部白扔。
  十一月开水仙,水仙尊贵。“盛德成”茶叶店,“茉莉”、“龙井”。“景里”香烟、白兰地”。“大婴孩”、“小剪刀”、“美伞”、“花旗”。
  十二月开腊梅,数九寒天。要想买东西缺少大洋钱。各处债主全来要账,可叹手中无钱为了难。万般处在无呀所奈,藏又躲我才跑到车站那边。十二点小火车它又来到,买张票躲钱债跑到唐山。
  绣兜肚:
  正月里锣鼓喧天,夫妻双双拜新年。姑爷正年少,姑娘似天仙。两口子多和顺,岳母大人好喜欢。住了四天整,二人把家还。
  二月里“龙抬头”,佳人闷悠悠。公婆撵丈夫,出外把财求。小奴不乐意,又难说出口。
  三月里桃花发,书信捎到家。上问公婆好,下写小奴家。不要鞋和袜,要个兜肚褂。
  佳人回绣房,打开描金箱。取出五彩缎,放在织红毡上。穿针引线还要细思量。
  有心绣红缎,又怕颜色娇。有心绣蓝缎,又怕起黑毛。有心绣黄缎,又怕铺子嫌。左挑右选还是白的好。
  一绣汉钟离,头顶双抓髻。手拿鹅翎扇,身穿宽袖衣。
  二绣吕洞宾,他是唐朝人。腰里掖宝剑,双目真有神。
  三绣瘸拐李,麻脸黑肉皮。身背大葫芦,给人看病去。
  四绣张阁老,骑驴过天桥。每逢蟠桃会,他都走一遭。
  五绣何仙姑,本来没丈夫。身背笊篱篓,她走她的路。
  六绣兰采和,吃喝又玩乐。敞怀露肚皮,竟也成了佛。
  七绣曹国舅,横笛拿在手。不愿享富贵,离家把仙求。
  八绣韩湘子,手捧宝花篮。三度下凡尘,夫妻心连心。
  八仙都绣完,兜肚空半边,再绣几个字:“四季保平安”。
  四、儿歌
  扁担歪:扁担歪,菊花开。开几朵?开三朵。东一朵,西一朵,那朵留着唱秧歌。
  抽合门歌:抽啊抽,抽合门,烟袋油子水萝卜。红糖包,白糖包,果子麻花油炸糕。贴红对,好热闹,嘀嘀嗒嗒乐姣姣。骑毛驴,走大道。新郎新娘装害臊。花轿红,花轿绿,新郎新娘合欢被。拜天地,拜公婆,香烟鞭炮子孙婆。子孙婆,婆子孙,人不养人天养人。正是老猫房上睡,儿孙一辈接一辈。
  说明:此歌谣系两个儿童做游戏的对歌。游戏做法是相邻者的手在胸前交叉抽动,称抽合门。对口词就由年龄大的孩子起头,然后连接者下去,传一圈又一圈,也有人少时,就共念此歌谣。
  狼来咧:狼来咧,虎来咧,马猴背着鼓来咧。狼抱柴,虎烧火,小猴上炕包饺子。东一碗,西一碗,不给小秃留一点。小秃来了好生气,拿起扫帚就扫地。一扫扫个秃大钱儿,买块烧饼拿着玩。
  打灯笼:打灯笼,发财了,金马驹,家来了。打灯笼,转悠悠,今年收了过年收。打灯笼,过新年,我妈给我压岁钱,给我一分我不要,给我二分买大炮。打灯笼,笑哈哈,钱攒多了不乱花。
  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溜吱溜叫奶奶,奶奶不理他,摔个仰八叉。
  大公鸡:大公鸡脸子白,夜黑梦见哥哥来。问问哥哥吃啥饭,哥哥要吃刀切面。套上小驴推三转。大箩箩小箩荡,一荡荡了二斤面。瓷盆和,案板按,拿起菜刀切细面。下到锅里团团转,挑到碗里象条线。问哥是咸还是淡,哥说不淡也不咸。
  姥家门口去看戏:打罗罗,拉锯锯,姥家门口看戏去。接闺女,送女婿,高粱饼子就鲫鱼。鲫鱼汤,喝两缸,疙瘩屎,拉两筐,姥姥气得骂外甥。
  种甜瓜:小小子,到南洼,刨个坑,种甜瓜,先长叶,后开花。叶儿绿,花儿黄,摘个大瓜给爹娘,爹说好,妈说好,小小子乐得蹦又跳。
  五、夯歌
  注:单月为上句,双月为下句,曲调同上,词如下:
  正月里妻盼你,元宵佳节。唉咳唉咳呀!
  二月里妻盼你,龙把身翻。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三月里妻盼你,王母娘娘蟠桃会。唉咳唉咳呀!
  四月里妻盼你,脱夹换单。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五月里妻盼你,五月当五。唉咳唉咳呀!
  六月里妻盼你,到了伏天。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七月里妻盼你,牛郎织女会。唉咳唉咳呀!
  八月里妻盼你,月牙儿圆。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九月里妻盼你,重阳佳节。唉咳唉咳呀!
  十月里妻盼你,脱夹换上棉。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十一月妻盼你,大雪小雪。唉咳唉咳呀!
  腊月里妻盼你,祭灶二十三。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家家户户都把年过,唉咳唉咳呀!
  可叹小奴家我无有分钱。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万般处在无几可奈,唉咳唉咳呀!
  将头上的青丝剪下半边。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打发个小孩子走到街上卖,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一百铜钱买了黑面,唉咳唉咳呀!
  一百铜钱买副对联。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打发个小孩端着浆子碗,唉咳唉咳呀!
  走到门外帖上对联。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上一联写的是:风调雨顺,唉咳唉咳呀!
  下一联写的是:囤满仓流。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往上瞧横批上还有四个大字,唉咳唉咳呀!
  那四个字写的是:男女双全。唉咳唉咳呀啊!唉咳唉咳呀!唉咳唉咳呀!
  齐唱曲调无变化。词如下:
  老几位咱们绰夯啊,喂呀喔地外呀!
  小心着手和脚啊,喂呀喔地外呀!
  注意不要马蹄夯啊,喂呀喔地外呀!
  一夯接着一夯啊,喂呀喔地外呀!
  打到那个东头啊,喂呀喔地外呀!
  咱们就回来啊,喂呀喔地外呀!
  两条啊杠子儿啊,喂呀喔地外呀!
  好有一比啊,喂呀喔地外呀!
  比作两条龙啊,喂呀喔地外呀!
  摇头啊摆尾啊,喂呀喔地外呀!
  往前行啊,喂呀喔地外呀!
  六、儿童团歌
  春季里来,春风吹,花开蝴蝶天上飞,大街上哨子吹,儿童团又开会。
  张家的长工,李家的雇农,都来哟,来选举。要选那打鬼子实心眼的,千万别选那坏蛋皮。那怕你背地里多诡计,不抗日的坏家伙,我们绝不选你。
  第三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清代,宁河县信奉佛教的居民较多,官府设僧会司,建有大小佛寺443座。民国3年(1914年),境内有佛寺22座,僧尼6人。民国17年(1928年),信奉佛教总人数达41076人,其中男23002人,女18074人。1939年,境内有佛寺25座,僧人14名,尼姑9名。每年旧历二月二十九日、七月十五日和腊月初八日,为传统的佛教节日。僧侣来源,一为外地云游而来;二为因家贫被送入寺庙的农民子女;三为因功名无望而出家的读书人。僧尼日常以打坐、念经、化缘为主,有时乡间富户聘请他们为死者举行“超度”仪式,参加人数不等。民国27年(1938年),芦台镇建佛教“居士林”组织。受过“三归”、“五戒”的佛教徒为“居士”。居士参加佛事活动的场所为“居士林”,总称“佛教居士林”。聘请县长朱子琦任林长,下设理事长、理事、主任各1名。民国28年(1939年),北京佛教居士林海藏法师到芦台居士林讲经,并向80名教徒签发“萨戒牒”。民国29年(1940年),通州静安寺普化法师到芦台居士林讲经。当时,有教徒200余人。民国30年(1941年),居士林迁址到原镇中街白衣庵,教徒人数达300余人。1945年以后,因该组织理事、主任等离境,无人主持,活动渐少,组织衰落,至1951年消亡。1948年12月县境解放后,僧尼陆续还俗,僧教组织基本消失。
  第二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加特力教”,于清光绪26年(1900年)传入宁河县,隶属北京教区。先后在芦台镇、中心庄、西堤头等地设教堂传教,发展教徒。截止民国3年(1914年),3座教堂共发展教徒600人。芦台天主教堂设在原芦台镇11村,有房舍19间,园地1亩,男女教徒59人。从1900年至1948年,教堂神甫共更换6次。天主教堂曾于芦台镇办教会学较“文我小学”和教会医院“若瑟医院”,以免费治病和子女免费入学来吸引发展教徒。日本侵略军侵华期间,曾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等军国主义观点。1947年底,芦台天主教堂的最后一位神甫调往天津,该教堂再无神甫,其事务临时由会长负责。1948年12月,芦台解放,教堂活动停止。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又称“新教”“东正教”、“耶稣教”,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三大派别。该教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传入宁河县,后设教堂4处:芦台镇、丰台镇、倒流村、西堤头。教徒分布全县26个村镇,共有教徒300多人,执事、会长以上骨干分子11人。
  芦台循道公会:1900年创办,教堂设在芦台镇一街1村,正房3间、厢房2间,先后更换8名传教士,兴盛时,教徒发展到60多人,隶属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天津教区。该会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芦台镇、闫庄、张庄等村镇。
  恳恩会:1937年创建,教堂设在倒流村,有教徒200多人。主要活动于倒流、后流茄、帮道沽、齐家沽等村庄。
  丰台镇福音堂:1940年创建,1941年消亡。
  1960年前后,基督教活动停止。
  第四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该教于清代咸丰年间随着回族迁徙宁河而传入宁河县,后建清真寺3处:芦台镇、丰台镇、大宋庄。伊斯兰教是回族全民性的宗教,宁河县随着回族人口的增加,信奉该教的人数也不断增加。1952年以前,信奉伊斯兰人数665名,到1982年增加到1260人。
  凡教民都必须严格遵守“念、礼、斋、课、朝”五大教规,教民节日除“礼拜”外,每年要集中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回民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习俗,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回民结婚,应请阿訇寄给“依〓卜”(婚书),做宗教活动时还必须先做“大小净”(洗浴等)。新中国建立后,芦台、丰台等地回民,均能在清真寺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处清真寺遭到破坏,阿訇被赶走,清真寺被占用。1980年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建芦台清真寺。规模为: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恢复回民的各种宗教活动。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