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4
页码: 628-631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宁河县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中学教育 宁河县 发展历程

内容

宁河县中学教育始于民国2年(1913年),清代举人张世阁等人在芦台镇创办宁河县第一所中学。时,招收2班学生60人,聘请教员4人,雇用职员2人,工友2人,学校定名为“宁河县中学”,为私立性质。民国10年(1921年)有教员6人,学生61人,毕业生9人。1938年转为县立,当时有教职员工5人,学生22人。1940年又改为省立,称“河北省立宁河中学”。直至宁河县解放初期(1949年)全县仅有中学1处,学生460人,教职工40人。
  1954年宁河初级师范招收初中学生230人,向初级中学过渡。是年,学校易名为“宁河县立中学”。1956年,宁河、潘庄、丰台等初级中学相继建成,6所公立中学共有初、高级学生2268名,国办中学教师17名。
  1957年以后,全县相继建成民办中学16处,学生1124人,占全县中学生总数的48%。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芦台镇群立民办的初级中学,共有16班,学生340人,教员9人。最小的是大海北民办初级班,1个班,学生36名,教师1名。民办中学开设文学、汉语、算术、历史、自然、地理、植物、政治等课程。民办中学除讲授必修课外,还侧重劳动技术教育,有些学校农忙季节实行半日制。
  1958年新建公立赵本农业中学和县农场农业中学,原15处民办中学合并为13处。1960年,大部分民办中学和农业中学停办。1961年前后,国家经济暂时困难,全县中学有:芦台一中、芦台二中、宁河中学、潘庄中学、任凤中学、丰台中学、林亭口中学、大中庄中学、工部中学,在校学生5559人,其中完中2所,在校高中学生569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停课闹“革命”,组织红卫兵,进行大串联,领导受批斗,教师受审查,学校机构瘫痪,秩序混乱,财产受到损失。芦台一中、芦台二中校舍被砸烂,“红卫兵”组织不时武斗并杀向社会,领导干部、教师80%以上受冲击或受迫害。1968年,全县“复课闹革命”,上课和“文化大革命”密切结合。主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文化大革命”文件,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课程,但无教学大纲,也无统一教材,直到1970年全国统编教材出版后教材才统一。1971年,中学管理仍无章法,秩序混乱。当时有七年制的学校61所,单设初中14所,完中4所,农业中学2所,初中194个班,在校学生5361人,高中39个班,在校生1789人。初中教职工415人,高中教职工141人。
  1972年,全县招高中生的学校有:芦台一中、丰台中学、宁河中学、潘庄中学、东棘坨公社中学,共有高中63个班,在校学生3114人。
  1974年为发挥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的政治作用,各国办中学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由县统一组织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丰中、宁中、潘中每校2人,芦台一中、二中由县组织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每校3人。1975年全县有社办初中23所,小学戴帽初中班(7年制学校)38所,学生8242人,国办初中只有1所,学生563人。中学共占地845.6亩,校舍建筑46808平方米,教室1169间,高中4180人。全县各类中学有校办工厂13个,校办农场占地2776.4亩,林场471.3亩,果园172亩。
  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给宁河县中学教育造成严重损失。全县123所中学校舍80%倒塌,19%严重损坏,中学生震亡633名。地震发生后,广大师生立即行动起来,一面上课,一面劳动,清理废墟重建校园。
  1978年教育部公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对中学进行了调整和压缩,芦台一中列为市重点中学,丰台中学、潘庄中学定为县重点中学。压缩大部社办高中和戴帽初中,基本上扭转教育发展上的臃肿现象。1983年全县中学37所。其中国办完中7所,国办初中1所,社办(或职办)29所,在校学生总数10824人,占应入学(13——16周岁)青少年总数的43%。1989年全县中学38所,其中国办完中3所,国办高中3所,社办初中32所,在校学生数12220人。
  为了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宁河县很多学校大抓教学研究工作。1984年以来,县教研室的教师制定了教学研究课题,确定教学改革试验点校。
  1986年市教育局举办“普教系统教育科学论文评选活动”,宁河县3篇论文获奖。是年,在“天津市高中学生优秀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论文评选活动”中,宁河县有5篇论文获奖。
  1983年,各校开展了防止和清除精神污染活动。1984年进行了中学政治思想工作调查,健全了学生思想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团队和少先队作用。通过上述措施,学生德、智、体三面均有提高。
  新中国建立后宁河县中学发展情况表
  附:芦台一中
  芦台一中,位于宁河县芦台镇东面的蓟运河畔。现为初中四轨、高中六轨全日制普通中学。为天津市重点办好的中学之一。该较建于民国2年(1913年)8月20日。初定名为“宁河县中学”,为私立学校。时,由原宁河籍社会知名人士、乡绅和军阀刘子明、刘壬三、齐燮元、白宝山、齐翰卿、苏锡麟等组成董事会,负责筹集办学经费(包括个人捐资)和决定校长人选等大事。清奖励举人张士阁为第一任校长,民国8年(1919年)河北省教育厅派杜书田(清秀才,后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任校长,直至解放。
  1938年起,学校转为公办,称宁河县立中学。1940年改为“河北省立宁河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扩为完中。1948年解放,先后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和天津市教育局。1957年更名芦台第一中学。从1964年起,先后被河北省、天津市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芦台一中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历史长,校风严,质量高。原校训为:勤、慎、朴、洁。师生励行标准是:不要说,只要做。形成了勤学、慎行、朴实、整洁、严肃认真,少说多做的校风。新中国建立后经过长期实践,学校已形成“以教学为主、思想教育工作领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艰苦奋斗,质朴无华的传统和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校风。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国务院的奖励。
  学校三遭兵焚,七次搬迁,天灾人祸,历尽沧桑。1976年震后重建,现总面积为98.2亩,校舍布局合理,校园生机勃勃。学校有教职工139名,从1950年到1965年共输送高中毕业生1787名,从1977年至1986年共考入大专院校888名,中等专业学校450名。1987年至1989年共考入大专院校538名,中等专业学校79名。在芦台一中毕业生中,有画家李仲耘,剧作家丁一三(薄殿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部委员于敏,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黎明(郑玉祥),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学会第一副理事长、国际储藏物保护工作会议常务理事靳祖训等。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机构

芦台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76年7月28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