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71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史概述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2
页码: 621-6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 宁河县 教育 历史

内容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沈浚在县治正南建学宫一处。设教谕、训导各1人,由举贡生员担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知县关廷牧修葺文昌祠,增设厢房数间,讲堂、书舍、斋厨次第就理,名“渠梁书院”。书院的主讲由知县聘请,多延聘在籍的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充任教师。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彭瑞麒将捐赈余剩银3500余两发商生息作为书院膏火。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丁符九督令重修书院报准捐资。学生称“生童”,书院每年“额设正课生童各十名,附课生童各十名,学品兼优者俱官给奖赏”,“时谈经讲学者遍及海陬。”私塾书院施科举制度,不分学制。学生程度不同,入学年龄不受限制。入学后便学认字,识得千余字后,开始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以及五言、八韵等。教学方法是诵、读、唱、念,死记硬背。训导方面则以棍棒教育为主。其宗旨是培养忠君、尊孔封建意识,培养效忠王室的官吏。清代,宁河自分邑以后,至光绪六年,进士19人,举人112人,贡生294人。《宁河乡土志》记载:清末,“业儒者近万人,专门课读别无恒产者不下二千人”,当时分甲乙两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宁河籍礼部主事王照在芦台三官庙创办宁河县第一小学堂,以后宁河、丰台、潘庄等地先后建起小学堂。宣统二年(1901年)前后,又建起芦台女子小学堂等。至此延续数百年的科举制度遂废。民国时期,学堂增多,多改称国民小学,但仍有私塾(私学)办学形式。习字和作文是塾中常课,有的还设珠算课,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入学者多为富户子弟。时,新兴学校学制,初等为四年,高等三年,中学四年,学龄程度大体相近,分班划级,但教育思想仍是尊孔尊儒,学而优则仕。1928年学制改为初等四年,高等二年,中学为三三制。
  民国初期,设劝学所一处,所长1人,劝学员1人,划分学区4部分。1913年,芦台创办宁河县中学校、宁河实业学校(工业)。民国15年(1926年),县设教育局,设局长1人,督学1人。民国27年(1928年),县政府设教育科,科长1人,科员8人。民国28年(1939年)县政府由宁河镇搬到芦台,设教育科。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县民主政府设教育科,组织领导解放区教育工作。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设立教育科,设科长1人,督学1人,科员2人,办事员3人,每区设助理员1人。1951年改称文教科,1953年复称教育科。1958年建宁河县文教局。1962年曾一度改为文教卫生局,1963年文教、卫生分设局。经过“文化大革命”,1968年3月建“文教革命领导小组”,下设教育组、文化组、政工组、办事组。“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1977年教学秩序始恢复正常。1981年改文教局为教育局,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育科、财务科、人事科、体卫科、师资培训科、工农教育科等科室。全县22个乡(镇)设有乡总校长、业教校长,负责领导本乡镇的普通教育和工农教育工作。时,师资力量严重缺乏。1984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已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中学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全县教育事
  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始面向本县经济,设农业职业中学、工业职业班等。1988年,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财经、外贸等4个专业。
  社会教育方面:新中国建立后以提高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为主,80年代工农教育内容转向技术教育,岗位培训和提高工农干部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函授电大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