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9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595-6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文物古迹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生物遗存、出土文物、墓志、碑记、馆藏文物、纪念文物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化 文物古迹

内容

第一节 古遗址
  一、田庄坨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
  距县城芦台镇北20公里,板桥乡田庄坨村西南200米处,时代为战国——汉代
  
  。1953年发现,地势高于其他地面,现为耕地。1979年曾试掘,面积为25万
  
  平方米,文化层深度为0.4米。地面散布大量夹砂红陶、灰陶等残片,现出土
  
  较完整的有陶器、罐、瓮、瓮棺、钵、弹丸、网坠、纺轮。陶罐有6种以上类
  
  型,并有石器、斧、铜器、盆、镜、剑、棒、铁器、炉、骨器、骨笄、漆器
  
  、盘、货币、五铢、半两、燕、刀币,其它有红烧土堆积蚊蛤、牡蛎和零散
  
  的蚌、糜鹿角、狗头金瓦当、板瓦、棺木、人骨架等。器物纹饰为:弦纹、
  
  绳纹、条纹、小方格纹、兰纹、附加堆纹等。其它残片有:甑、釜及带戳记
  
  陶口沿,当时为战国——汉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1956年9月7日定为河北省
  
  省级保护单位,1973年定为市级保护单位,1982年7月9日再次定为天津市级
  
  保护单位。
  二、双坨西汉古文化遗址
  距县城芦台镇西35公里,潘庄镇西塘坨村西1500米处。时代为西汉,1975年
  
  发现。地势较其他地面高出1米许,面积为3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度为0.3至
  
  0.4米。暴露遗物多有泥质灰板、筒瓦、陶釜、陶缸口沿,夹砂灰陶缸口沿及
  
  绳纹砖等。器物文饰有方格纹、菱纹、布纹、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兰纹
  
  等。有少量黑陶片及五铢钱,是西汉时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1959年定为县
  
  级保护单位,1981年再次定为县级保护单位。后,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包括墓葬群)。
  三、林节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芦台镇北15公里,宁河镇林庄村东南500米处,时代为战国——汉代
  
  。1977年发现,面积为22.5万平方米,文化层深为0.25至0.4米,暴露遗物
  
  有砂红陶釜、瓮、泥质灰陶盆残片及筒瓦板等。为居住遗址和墓葬地。
  四、北大岭汉代古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芦台镇西25公里,俵口乡洛里坨村东1.5公里处,时代为汉代,面积
  
  为3000平方米,遗址在该处岭地上。1964年发现,文化层深度为2米左右,暴
  
  露遗物有夹砂红陶、瓮、缸、釜、夹砂灰陶瓮残片及绳纹瓦等。为居住遗址
  
  和墓葬地。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桃园岭汉代古文化遗址
  位于县城芦台镇西27公里,俵口乡俵村南口800米,时代为西汉。1964年发现
  
  ,面积为8000平方米,文化层深0.4至0.5米,暴露遗物有绳纹夹砂红陶釜、
  
  盆、泥质灰陶盆、甑和夹灰陶瓮等残片,为居住遗址和墓葬地。
  六、王家碓元代——明代古文化遗址
  位于宁河镇林庄村东南650米处。1971年发现,在林节遗址旁,面积4900平方
  
  米。年代为元代和明代。1977年发现时,文化层深度为0.5米,暴露遗物有:
  
  磁州窑采磁片、青花瓷片、素面陶片等。为居住遗址或窑藏。
  七、后七里海北岸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
  宁河县后七里海北岸,由潘庄至桐城一带,有一条高出地面的长堤,群众称
  
  为海档。遗址有:老安甸村的八里堂,大海北村的西城顶子,张庄村的东城
  
  顶子,杨庄的张码头,躲军店的窑台子、小海北的桃园,桐城的城尔坨等七
  
  处均为战国——汉代遗址。1957年发现,文代层深度为0.5至1.5米左右,暴
  
  露遗物有夹砂红陶和泥质陶两种。有缸、盆、甑、壶、瓮、甬等残片口沿和
  
  五铢钱,布币大泉五十、板瓦、甬瓦、瓦当绳纹砖,铁块、红烧土和零星贝
  
  壳分布,同时还有冶炼作坊遗迹,曾为居住遗址和墓葬地。
  八、前七里海北岸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
  在前七里海北岸也有一条长堤,由潘庄镇小南村至岭头一带。遗址有:西塘
  
  坨村遗址、双坨遗址,东塘坨村墓群,俵口村桃园岑的老坟地、东大水坑、
  
  杨家岑遗址,洛里坨的北大岑遗址,岭头村的岭头遗址等共8处,均为战国至
  
  汉代居住遗址和墓葬地。1957年至1977年发现,文化层深约0.4—2.0米,暴
  
  露遗物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三种,有釜、罐、盆、豆、甑残
  
  片,绳纹板瓦,筒瓦,五铢钱、陶仿玉壁、铁块,并有少量贝壳散布。
  九、分布于宁河县其他地区6处辽、元、明古遗址
  ①县南部地区的大北乡中心沽村“庄伙地”遗址;②苗庄乡苗枣庄“庄伙岗
  
  子”遗址;③中部地区的宁河镇林庄村“王家碓”遗址;④北部地区的大辛
  
  乡大月河村“假皇帝”遗址;⑤赵本乡高景庄村“庄伙岑子”遗址;⑥高家
  
  庄村“高庄乡岑子”遗址。除庄伙岑子遗址有辽代遗物外,其他均出现元代
  
  和明代遗物,文化层均在0.2至1.5米左右。暴露遗物有磁州采瓷片、褐釉瓷
  
  片、红灰陶片、泥质灰陶片、素面瓦片、黑褐色粗厚碗底、口沿等。遗址均
  
  高于周围地势,经过多次勘察为辽、元、明各代遗址或窑藏地。
  第二节 古墓葬
  一、大尹庄墓地。位于董庄乡大尹村东北500米处,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挖津塘运河又出土铜刀铜戈各一件,分别距地表5米略多。同时还有木
  
  板等物。
  二、田庄坨墓群。位于板桥乡田庄坨西南200米处,年代为汉代。1954年发现
  
  ,1977年清理瓮棺葬一座,出土五铢钱数枚。1979年清理汉墓一座,出土有
  
  五铢钱、陶罐、麻胎漆盘等。
  三、东塘坨墓群。位于潘庄镇东塘坨村东北300米处,年代为汉代。1971年发
  
  现,面积为3万平方米,在盖房取土坑中经常出土绳纹砖等。
  四、双坨墓群。位于潘庄镇西塘坨村西750米处,时代为汉代、辽代。1962年
  
  发现,东西约1公里,南北0.5公里,有水渠穿流墓地,暴露遗物颇多,有绳
  
  纹砖、沟纹砖、麻纹砖等。(包括7个墓)为市级保护单位。
  五、杜立德家族墓地。位于宁河镇四村东100米处,年代为清代。杜立德为清
  
  代康熙礼部尚书、大学士。墓地有石人、石马、石碑等。1964年平坟时被毁
  
  。现存出土的墓志铭一方及杜立德玉章一件。
  六、刘兆麟家族墓地。位于丰台镇西村西50米处,时代为清代。刘兆麟为湖
  
  广巡抚。墓地原有封土及享殿。包括刘氏九代墓葬,两侧排列。石雕有华表
  
  、镇兽、石狮、石马、石羊、石骆驼、石人等,“文革”时被破坏。地面尚
  
  有石狮一对。墓内出土有墓志、凤冠、金手饰等。
  七、王锡朋墓地。位于董庄乡董庄村西,时代为清代。王锡朋为清代著名四
  
  总兵之一,抗英英雄,1842年牺牲在浙江定海。墓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四
  
  周有砖砌花墙。1964年被毁,现存墓志拓片和饰物等。
  第三节 古建筑
  一、天尊阁。又名太乙观。位于县城芦台镇北30公里,丰台镇南村。自成院
  
  落,座北面南。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该阁为清代初期康熙
  
  年间重修(建造年代记载不详),据《丰润县志》载:“太乙观在丰台中,
  
  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徽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
  
  ,形势壮立,高八丈余,康熙年间经湖广巡抚刘兆麟重修。”该建筑为道教
  
  供奉原始天尊、西天王母、紫徽大帝等神象的寺庙。
  阁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之上。为三层木结构楼阁,高为17.40米,面宽5大间
  
  ,进深4间。各层檐下斗拱为:下层为一斗三升,中层为一半三升交麻叶,上
  
  层为三踩单下昂。阁顶为九脊歇式,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侧脊
  
  头、大吻相对,各垂脊头及两头的飞檐上站有各种走兽。阁内有8根通天柱,
  
  东侧有楼梯通往各层。三层前檐下楼板伸出露台,并设有木栏杆,可登临远
  
  眺,是天津唐山滨海一带现存唯一的一座高层木结构古建筑。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发生强烈地震后,丰台镇烈度为8.8度,周围建
  
  筑倒塌严重,除山门配殿被毁外,该阁依然巍巍矗立,经专家鉴定以及天津
  
  、河北文物地质建筑部门勘察,认为该阁对研究三百年来津唐地区地震和房
  
  屋抗震、防震可提供科学研究价值。
  其主要特点:(一)阁内有8根通天圆柱,由平地直达阁顶,高达12米,直径
  
  0.6米,加强了全建筑的牢固和稳定性。(二)节只为榫卯结构,有良好的弹
  
  力和柔性抗震能力。(三)基础好,整个楼阁建在砖石台基上
  
  (20.24×11.70×0.90米),地基没有下沉现象,据说在建阁时曾打下了不
  
  少柏木桩。
  1976年至1984年由中央、市陆续拨款13万元,维修、彩绘、增添消防设施、
  
  避雷装置并重建围墙。1959年和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
  
  7月9日定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宝塔寺。位于芦台镇内北街东部。此寺原有山门、前殿、后殿和配殿组
  
  成两进跨院,有钟鼓二楼,面积3600平方米。供奉如来佛像等。明天启、清
  
  乾隆、嘉庆时均重修。始建年代不详。建国初期被毁,现有石碑一通,记嘉
  
  庆时修寺经过,碑呈长方形楷书字体,碑体完整。
  三、兴隆庵。位于岳龙乡岳龙村内。时代:清代。清顺治六年始建,乾隆时
  
  重修,建筑有大殿、山门、配房组成,面积约540平方米。1976年地震被毁,
  
  现有乾隆《重修兴隆庵记》石碑一通,记修茸经过,清乾隆十四年立,记载
  
  顺治修建,乾隆重修事宜。
  四、关帝庙。位于大辛乡江洼村内。时代:清代。始建年代不详,乾隆重建
  
  ,有殿房6间,分供佛象和关羽像,毁于1976年,现存同治修庙碑一通,记载
  
  集资捐款而刻石立碑情况。
  五、镇海庵。位于淮淀乡北淮淀村内。时代:清代。此庵原有大殿一层和东
  
  西耳房、厢房,面积900平方米,供奉天仙圣母。1976年地震被毁,仅存碑一
  
  通,记载光绪25年祀天仙圣母诞立。
  第四节 古生物遗存
  本县境内共发现15处早期动物骨骼出土地点和23处古海贝壳堆积。
  一、长牡蛎,俗称千层蛤,又称蠔。大者一尺多,互相粘结成块,坚硬如石
  
  ,故称牡蛎礁。这种动物多生活于浅海与河口地带。本县发现牡蛎堆积,一
  
  般距地表4至6米,以县南部为多,中部次之。其中以蠔口、北淮淀、东已坨
  
  、姜庄子、裴庄等地最丰富,面积可达数百平方米。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碳14测定,北淮淀长牡蛎,年代为2443±85年。说明,该地区曾是2000多
  
  年前战国时代的河口所在,清县志载有“蠔山”、“蛤山”说。
  二、姜庄子牡蛎土样。松、蒿、香蒲占50%以上,此土样位于亚热带气候的
  
  河口一代。
  三、板桥乡张子铺村海豚骨骼遗骸。于距地表深4.7米处,黑灰色细沙层中发
  
  现。经鉴定,为亚化石。
  四、鳁鲸骨遗骸。宁河县集中出土两处,一为县境东部蓟运河下游沿线,最
  
  北处为大辛庄(距海40公里)。另一处为本县与天津之间的狭长洼地。鳁鲸
  
  体形巨大,仅本县乐善庄出土一具,全长12米,下颚骨长达2.5米,据碳14测
  
  定,海生动物遗骸年代,多在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
  五、贝壳堤。群众称作“岑子”、“坨”或“堼”(音亨),由各种海生介
  
  壳动物的残骸组成。其中最多的是蛤和蚶,还有蛏、螺、蜗牛、扇贝等。这
  
  些“岑”、“坨”、“堼”一般高出平地1至2米,长数百米至十余公里,宽
  
  20多米至百余米。各岗“堤”走向多与现代海岸走向大体相同,若断若续。
  
  是海岸线移动和宁河平原陆地向海伸展的标记。本县境内贝壳堤较为明显的
  
  有4道。第一道,在大龙湾、史庄、姜庄、东己坨、后大安、高景庄、田庄坨
  
  、张子铺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四千年以前。第二道,从北郊东堤头(原属
  
  宁河县),经赵温庄、造甲城、西塘坨、大海北、桐城、俵口、岭头、马安
  
  子、苗枣、小茄庄至丰南县大关庄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之
  
  间。第三道,由永定新河起,经南淮淀、北淮淀、小八亩坨、南涧沽、董庄
  
  、芦台、闫庄、裴庄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两千年前。第四道,由塘沽、北
  
  塘、汉沽至本县东南一线,大约形成于距今七百年左右时间。4道贝壳堤的走
  
  向,均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另,县境内还有“岭地”6道。高出地面1至7米,并成堤状,亦为贝壳堆积遗
  
  迹。这6道为:东大岭,由潘庄至岭头一线,全长27公里左右,是县内较高并
  
  较长的“岭地”;北大岭,由潘庄至小海北一线,全长10公里;拉口岭,由
  
  西塘坨,经赵温庄,向西南延伸,长20公里;南大岭,由淮淀至赤土,在境
  
  内长20公里;东道岭,由后辛庄至小海北,是北大岭的分岭,长4公里;西道
  
  岭,由后辛庄经西董庄,向北延伸到东董庄,长5公里。
  六、糜鹿(亦称四不象)遗骸。糜鹿,又称泽兽,生长在沼泽、洼淀、河海
  
  交接地带,以芦苇、香蒲和其它耐盐性植物为食。糜鹿角在本县境内,除北
  
  端以外中南部均有发现。如板桥乡赵学庄、大北乡忠兴沽、潘庄镇大龙湾、
  
  东己坨乡东己坨、板桥乡板桥村等,其石化经鉴定为亚化石。
  七、宁河县洛里坨。田庄坨等战国到西汉文化层上,覆盖有海生贝壳的自然
  
  堆积(洛里坨)或淡水蚌螺的自然堆积(田庄坨),时间约为公元前47年前
  
  后。
  第五节 出土文物
  一、陶瓮。质地:泥质灰陶。时代:战国。器形较大,通高46厘米,口径25
  
  厘米,腹径48厘米,圆唇外折短颌,鼓腹较深环底,器身呈长圆形,上有绳
  
  纹组成的带状平行纹饰两周。1973年出土,地点:田庄坨遗址。
  二、大陶罐。质地:泥质灰陶。时代:战国。通高41厘米口径18厘米平底。
  
  底部有小方格纹。1973年出土,田庄坨遗址。
  三、陶罐。质地灰陶,小口,圆唇短颌,折腹,印有云纹、环底底部有条纹
  
  。1968年出土,田庄坨遗址。
  四、陶网坠。共两种类型,一为长6.5厘米,宽3.5厘米,厚30厘米,呈长方
  
  形状。一为长6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呈长圆形状,四周印有两道系槽,
  
  为渔具用品,色呈红色。1968年出土于田庄坨遗址。
  五、陶纺轮。泥质灰陶类,直径为6厘米,厚0.1厘米,中间有穿孔,印有布
  
  纹。为纺线用具,1968年出土于田庄坨遗址。
  六、戳记口沿。为夹砂灰陶部分口沿,有“大富牢罂”模印记4字,“大富”
  
  为“吉祥”语,“牢”为坚固,“罂”(即甖)为“罐子”。长10厘米,宽6
  
  厘米,1967年出土于田庄坨遗址,为这一代少见带字器物。
  七、沟纹砖。长31.5厘米,宽15厘米,厚5.2厘米,一面有数条深沟,俗称沟
  
  纹,质地坚固。为汉代砖,1980年出土于双坨遗址。
  八、绳纹砖。长17厘米,宽10厘米,4.7厘米厚,一面印有绳纹,为宋代砖。
  
  1979年出土于双坨遗址七郎墓地。
  九、瓦当。瓦径为17.8厘米,印有千秋万岁(部分已残),1956年出土于大
  
  海北村的“西城顶子”遗址,属汉代。
  十、四采瓶。时代:宋。高31.5厘米,腹径6.5厘米,瓶颈带有四采,釉为青
  
  色。1977年12月出土于淮淀扬水站工地。
  十一、木船。宁河县董庄乡大尹村北津塘运河古河坡处,距地表深约为5.2米
  
  处。霸县信安公社海河民工营挖河时,发现木船一条。大小和现代般体一佯
  
  ,挖土时,已与泥土不分。同时发掘出战国时期铜戈和小刀,推为战国时期
  
  木船。
  十二、鼎。发现于宁河县丰台镇。该鼎为铜质,两耳三足,鉴定年代为西周
  
  时期。
  第六节 墓志碑记(碑文略)
  一、庙碑
  (一)宝塔寺碑。在芦台镇北街东部,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3米,
  
  厚0.19米,上刻楷书字体,碑体完整,记嘉庆时修寺经过。
  (二)兴隆庵碑。岳龙乡岳龙村内,为乾隆《重修兴隆庵记》碑一通,记修
  
  茸经过和重修事宜,清乾隆十四年立。碑额书“呈仁为美”,碑阴书“合庄
  
  古刹”,碑高1.81米,宽0.7米,厚0.19米。
  (三)关帝庙碑。大辛乡江洼口村,碑为同治年间为修寺庙经过和集资捐款
  
  而刻石立碑,碑额为“万古流芳”。高1.32米,宽0.55米,厚0.23米,楷书
  
  字体。
  (四)镇海庵庙碑。淮淀乡北淮淀村内,光绪二十五年为祀天仙圣母圣诞表
  
  诚心而立。碑高1.43米,宽0.54米,厚0.18米,字迹清楚较完整。
  (五)兴隆庵碑。芦台农场岑头村内,清嘉庆五年立。高1.44米、宽0.70米
  
  、厚0.23米,碑额书“皇阁永固”、“万古流芳”,碑阴记雍正、乾隆、嘉
  
  庆诸朝修庵、庙产、契约等经过。
  二、桥碑
  (一)卧龙桥碑。丰台镇北村北50米,碑高1.20米,宽0.50米,厚0.30米,
  
  碑文题“卧龙桥记”,刻有清光绪年间修桥立碑经过。
  (二)重修普济桥碑。芦台镇西大桥居委会西。碑高1.74米,宽0.55米,厚
  
  0.30米,碑额刻“万古流芳”,字体楷书,嘉庆二十二年立,记述阁村乡镇
  
  重修普济桥和芳名等情况。
  (三)重茸丰乐桥碑。丰台镇西村,碑高2米、宽0.35米、厚0.22米,楷书记
  
  光绪5月26日重修石桥经过。
  三、兴学碑
  (一)兴学碑。在丰台镇南村内,为清光绪三十年树立。高0.94米,宽0.23
  
  米,厚0.20米,楷书,碑文记述“学堂添修房舍花费”。
  (二)兴学纪念碑。在板桥乡板桥中学,碑为长方形,高1.34米,宽0.52米
  
  ,厚0.20米,碑额书“兴学纪念”。记载板桥学较1916年由当地各界捐助改
  
  建学校时情况。
  (三)宁河县中学校董捐款兴建校舍碑。芦台镇东芦台第一小学校内,碑高
  
  1.09米,宽0.58米,厚0.22米,碑额阴刻“永垂不朽”,民国13年立。记筹
  
  资修建较舍经过,保存完整。
  (四)陈遹云纪念碑。丰台镇南村丰台小学校院内,民国19年立,孙奂侖撰
  
  书,正方形,边长0.48米,楷书。碑文记述陈遹云在乡里兴学、治河、修桥
  
  和建国防的事迹。
  (五)李子星先生墓表。北淮淀乡乐善庄南,民国年间立,华世奎书。高
  
  1.68米,宽0.79米,厚0.22米,记清末民初时李子星在乡里办保甲局,修河
  
  坝,办学堂事迹。
  四、农田、水利、贸易碑
  (一)丈量土地碑。在东棘坨乡东棘坨村,嘉庆二年立,高1.20米,宽0.58
  
  米、厚0.21米。四周刻龙纹花卉。额刻“永垂不朽”字样,楷书。碑文记述
  
  东棘坨丈量公产经过。
  (二)重修小月河沟洫碑记。在大辛乡小月河村内,清乾隆五十年立,高
  
  1.55米、宽0.6米、厚0.21米,碑额刻“五福捧寿图”,两侧为荷花纹饰,碑
  
  阴刻有云龙纹,楷书。碑文记竣治小月河沟洫情况。
  (三)重竣小月河沟洫碑记碑。在大辛乡小月河村内,同治二年立,高1.48
  
  米、宽0.51米、厚0.19米,碑文记载康熙、乾隆、同治年间历次竣治小月河
  
  经过。
  (四)苇席免税碑。在丰台镇南村内,康熙六十一年立,碑头篆刻“万古流
  
  芳”,碑文楷书。记述了东丰台镇苇席贸易情况和自康熙八年苇席免税规定
  
  。高2.2米、宽0.69米、厚0.10米。
  五、墓
  (一)杜立德墓铭一方,在宁河镇四村村东。1977年发现,一方刻有清皇
  
  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加二级谥文瑞杜公墓铭。
  
  一方刻有杜立德的职位、出身、家庭情况及其功绩及立碑时间,呈正方形,
  
  边长87厘米,厚0.14厘米,汉白玉石刻,康熙三十一年立。
  (二)刘兆麟之父刘善微墓铭,在丰台镇西村村西,呈正方形,边长83厘
  
  米,厚0.16厘米,汉白玉石刻,一方刻清皇诰封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加从一品善徽刘公墓铭,一方刻为其出身职位功绩和立碑时间,
  
  顺治十四年立。
  第七节 馆藏文物
  一、陶瓷类
  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罐和汉代拆肩环底印纹陶罐及陶弹丸、网坠、陶钵、小陶
  
  纺轮,宋代油四采瓷罐,元代龙凤罐,明代白釉陶、瓷罐,清代青花酒盃。
  二、铜器类
  西周铜鼎,战国铜戈小刀,汉代山字铜镜、素面铜盆,唐代铜铙、明代铜佛
  
  、三足小水盂、宣德炉,清代铜镜及秦汉至清代的部分年号钱币等。
  三、金、石类
  有田庄坨、西棘坨、张广庄出土石斧、石器三件,宋代石造像,明代铁炉,
  
  清代杜立德玉制印章和刘兆麟墓地金镯、项圈等。
  四、书画及其他类
  清代王锡朋墓志铭拓片和使用过皮箱,高庆恩等人书扎、小航文存、戴影元
  
  书团扇。1943年手抄本《宁河县志》(残一本)。
  第八节 纪念文物
  一、于方舟烈土故居
  距县城芦台镇西30公里,俵口乡俵口村解放路北。建于民国32年(1943年)
  
  ,自成院落,座北面南,占地面积3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于
  
  方舟烈士曾与周恩来同志在天津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创建“新生社”,为中
  
  共天津市委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27年12月30日在玉田县领导农民暴动时被
  
  害。
  该故居原有砖坯正房四间,庭院和围墙,1976年地震被毁。后由市拨款按原
  
  貌修复,粉刷油漆,美化庭院。修复后为:西跨院设有门楼一座,和正院相
  
  接中有月亮门。故居砖坯正房4间,东西间为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西间为复
  
  原室,故居门前题写“于方舟故居”金字横匾。房前正院东侧墙,建有一座
  
  由天津市市长李瑞环题写的“津门之光”陶瓷壁一座。外有围墙,院内设有
  
  花池通道。1959年和1981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定为天津市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于方舟衣冠塚墓地
  于方舟衣冠〓墓地建在宁河县烈士陵园内。衣冠〓墓地高于地面一米,面积
  
  为7.6米×8.7米的方形台基。正面石阶周围为护栏和短墙,均为花岗岩制作
  
  。台基中央为墓碑,由刘格平同志书写“于方舟烈士之墓”。正面上端镶有
  
  烈士瓷像。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碑后石棺一具,内放遗物,均为汉白玉
  
  制作。塑像建筑地为圆形甬道。中央为烈士半身塑像,汉白玉(花岗岩)制
  
  作。像基呈四方型,正面为李瑞环市长题“津门之光”。
  1987年,宁河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第一阶段在全县逐村进行文物普查和重
  
  点文物复查,第二阶段搜集和整理资料。此次文物普查,发现一些古代遗址
  
  、碑碣、桥梁、墓葬、庙址等205处,整理出大量文物资料,绘制出《宁河县
  
  文物分布图》。宁河县列入全国文物地图集的重点文物55处(不包括古生物
  
  )。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