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戏剧
分类号: J892
页数: 2
页码: 591-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较为流行的剧种包括京剧、皮影、评剧和河北梆子。早在1879年,就有私人组建的河北梆子戏班。1920年,评剧五大明珠之一明月珠在芦台演出评剧改良戏《杜十娘》、《珍珠衫》等。新中国建立后,戏剧在宁河县迅速发展,全县共有33个业余剧团。1954年,艺新剧社改为“宁河县评剧团”,活跃在全县城乡,演出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茶瓶计》、《画皮》、《闹严府》、《红娘》等。1989年,宁河县举办首届业余话剧小品大赛,并在天津市组织的比赛中获得佳绩。
关键词: 宁河县 戏剧 文学艺术

内容

京剧、皮影、评剧和河北梆子是本县人民较为喜欢的剧种。早在清光绪五年(1879),本县就有私人组建的河北梆子戏班,名为“裕泰和”。1920年,评剧五大明珠之一明月珠(杨玉春)来芦台演出评剧改良戏《杜十娘》、《珍珠衫》等,以后各地戏班多次来芦台、丰台、宁河三镇演出。
  新中国建立以后,戏班艺术在宁河县迅速发展。1950年10月成立“艺新剧社”,农村普建村剧团,大量上演新戏,节日期间进行汇演。至1951年,全县共有33个业余剧团,其中话剧团9个,歌剧团12个,评剧团11个,皮影剧团1个。
  1954年,艺新剧社改为“宁河县评剧团”。剧团活跃在全县城乡,演出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茶瓶计》、《画皮》、《闹严府》、《红娘》等。1960年,评剧团演出《恩与仇》,并参加唐山市14县的戏剧汇演。演出剧目是宁河县自编自演的评剧《红旗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解散,演员改行。1969年从县直各单位抽调一批文艺骨干,配合当前的形势组成宣传队下乡演出小戏曲、小歌舞等。后排演“样板戏”及话剧《艳阳天》、评剧《山鹰》和自编自演的话剧《龙湾之春》。1975年自编自演的评剧《战斗堡垒》,参加了天津市戏曲专业剧团的汇演。1976年移植影调戏《迎风飞燕》。后,县评剧团恢复建制,排演评剧《夺印》、《蝶恋花》,并恢复上演传统古悲剧目,如《十五贯》、《秦香莲》等。时,仅《秦香莲》一剧就连演20场。后又排演《张羽煮海》、《杨三姐告状》等。1984年,县评剧团带12个剧目去河北省演出,观众达14万人次。1986年以后演出较少。1989年有职工29人。
  1989年,宁河县举办首届业余话剧小品大赛。讽刺小品《农药风波》、《罚款》,通过天津市组织的初赛、复赛、决赛,被推荐为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的“南开杯”电视小品大奖赛。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