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军事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6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军事建制
分类号: E289.21
页数: 6
页码: 569-57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清代及清代前营汛、民国时期武装和人民武装的情况。其中,清代营汛包括芦台军、芦台巡检司、梁城守御千户所、海防守御千户所等;民国时期武装包括守备队、警备队、伪保安队、红枪会等;人民武装包括丰玉宁联合县大队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军事 军事建制

内容

第一节 建制
  一、清代及清代前营汛
  (一)芦台军。唐大顺元年(889年),刘守光首设“芦台军”于“海口镇”,后撤销“军”建制,设“冯桥镇”(“海口镇、冯桥镇”均系今芦台镇古称。“军”、“镇”分别为唐代军事建制。“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镇”。)唐乾宁元年(894年),刘仁恭筑“梁城”(今宁河镇)屯兵,复“置芦台军,亦曰乾宁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统军镇守芦台,亦称“芦台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澶州刺史房知温统芦台军。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军、镇设置结束。
  (二)芦台巡检司。明建文二年(1400年)设置,清代废。
  (三)梁城守御千户所。明建文二年(1400年)设于梁城(今宁河镇)。明时设指挥佥事1人,统管千户事。下领百户数人,兵员1120人。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前设千总,后废。清时设守备1员。
  (四)海防守御千户所。明永乐三年(1405年)设,驻防芦台南。
  (五)通永镇。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设,驻芦台。总兵下辖17营。次年移防北塘,古北军进驻芦台,芦台设墩台1座,增驻防兵3000人。北塘添增炮台3座(原2座),炮位20个。
  (六)芦台总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于芦台镇。由军门1人统掌其事。下设:中营游击、左营游击、右营游击、都司、守备、左营左哨千总、左营右哨千总、右营左哨千总、右营右哨千总、芦台汛千总。芦台总镇兼巡北塘口,设北塘营游击1人,守备1人,北塘汛千总1人。千总下属把总数人。
  (七)武毅军。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始驻芦台,由直隶提督聂士成辖原淮军30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称“北洋武卫前军”,建制不改。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撤除。
  (八)团练(民团)。起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御外侮,“大村团练数百人,小村百人或数十人,互相联络,置墩瞭望,一有警急,团练亡民麋至。”
  二、民国时期武装
  (一)守备队。民国9年(1920年)前成立,由县国民政府设置,实行连、排、班建制。分驻宁河镇、芦台镇、潘庄镇、新河镇、汉沽镇。民国27年(1938年)后演变为日军特务、情报组织。至民国29年(1940年)消亡。
  (二)警备队。民国6年(1917年)前组建,称“京师东路警备队”。民国19年(1930年)县国民政府建“警察队”,辖45个巡逻区。民国28年(1939年)后侵华日军重新组建,分驻芦台、汉沽、宁河、新河、潘庄、丰台等镇及板桥、艾林各据点。同时,大队部(司令部)驻芦台镇,由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和一支水上警备队,日军在芦台设宪兵队。
  (三)伪保安队。亦称“绥靖军”、“治安军”,系为驻宁河的侵华日军附属武装。民国27年(1938年)前后建立,县长兼副队长,下设3个中队,以配合日军清乡,维持日军统治为主旨。总部设在芦台。
  (四)红枪会。民国27年(1938年)前以帮会形式组成的农民武装。以大八亩坨村为中心,分布于任凤、淮淀、造甲城一带,亦称“大刀队”。民国27年(1938年)10月曾在丰台镇与日军交战,近百人阵亡。日军死伤数十人。该武装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解散。
  (五)宁河县伪保安大队。民国30年(1941年)3月成立。由伪县长吕光田任大队长,田德寅任副大队长,下设8个中队,18个分队,分驻宁河、汉沽、潘庄等镇及各据点。总部设芦台镇。
  (六)宁河县伪保安联队。民国33年(1944年)3月成立,伪县长李振镛兼联队长,田德寅任副联队长,下设3个大队,9个中队。民国37年(1948年)8月解散。
  (七)宁河县民众自卫总队。建于民国35年(1946)1月,县长刘景星任总队长,总部下设书记室、副官室、参谋室。辖3个大队,4个中队。
  (八)河北省保安23团。民国37年(1948年)4月,由保安大队和民众自卫队合并组成。下辖3个营12个连共700多人。
  (九)宁河县清剿团。民国37年(1948年)11月由县长刘维濂组建,仅存在十多天即被击溃解体。
  三、人民武装
  (一)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大队
  民国30年(1941年)秋,各区随着抗日政权的建立,部分区开始配备脱产武装人员。因此,各区先后成立了以民兵为主的区人民武装——区小队,每个小队由10至20人组成。民国32年(1943年)8月,中共冀热辽特委五地委派丰玉宁联合县武装科长赵化一,组织各区脱产武装人员,成立丰玉宁联合县大队,赵化一任大队长。
  民国33年(1944年)5月,中共十三地委派张洪武接替赵化一职务,并对原部队进行整顿,组成3个排,部队兵员141人,配备冲锋枪两支和部分步枪。由于装备较差,县大队夏季多活动于油葫芦泊一带,冬季则转到敌人兵力薄弱的铁路(北宁)南地区修整,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民国34年(1945年)初,组建有10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生产地雷、手榴弹,同时开始修造枪支。不久张洪武兼任联合县武装部长,卞华任副队长。民国33年(1944年)5月,部队实行整编,第4区队改由18军分区领导,原4区队1连和郭瑞生排以及县大队编为丰玉宁支队,杨正春任支队长,县委书记张士英兼任政委,戈亚明任副政委。整编后部队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得到迅速增强,在丰玉宁联合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开展游击战,牵制和消灭敌人。
  (二)武(清)宝(坻)宁(河)联合县支队
  民国31年(1942年)7月,青英部队队长田心派遣刘征、马良、孙英等组成武工队,进入蓟运河西部八亩坨、造甲城一带开辟工作。民国32年(1943年)8月,郭子兴带领1个排进驻宁河配合武工队开辟新区,并逐渐扩充兵员。民国33年(1944年)9月,13军分区4区队3连连长王全荣奉命到武宝宁联合县领导武装工作,旋即在7区大唐庄、运家庄一带对原有部队进行整编精简,留下精干战士16人,正式成立武宝宁联合县大队,王全荣任队长。
  当时,县支队武器装备仅有8支旧枪。为使队伍得到发展,他们准确捕捉战机,歼灭小股敌人,缴获武器,充实自已,使队伍很快发展到60多人,编成两个排。民国33年(1944年)11月,武宝宁联合县工委书记石青兼任政委。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县大队发展成两三个连,加上各区区小队,兵力达5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武宝宁联合县支队和区小队编入15军分区第58团。
  (三)宁河县大队
  民国35年(1946年)6月,冀东军区15军分区派武宏同志到宁河县组建县大队,并任命他为县委委员、县大队长。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副连长姚立忠、副排长蔡焕忠、赵宝成及王子峰、许友、李庆、刘春风等正副班长共16人,带来50支旧步枪、两挺机枪、一门小炮和部分自制的手榴弹。6月底开始组建区小队,派班、排干部任区小队长,各区小队战士由数人至50人不等。7月,由各区小队挑选120名干部战士正式组成宁河县大队。第一连石青任政治委员,孙小川任副政治委员。8月,15军分区调蓟县县大队80人,冀东军区直属队7人到宁河县大队,编为第一连,原一连改为二连。10月初,军分区派来一个工兵班,县大队从两个连中各抽调部分骨干,在桐城编第三连。到民国36年(1947年)8月,县大队共缴获敌人机枪10挺,步枪1000多支。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并增编第四连。
  民国36年(1947年)10月3日,为支援主力部队,县大队留下二、四两个连,其它全部编入15军分区警备1团,武宏任团长。二、四两个连继续扩编,重新组建县大队,由王杰任大队长,于光任副大队长,石青兼大队政委,朱奎任副政委。当月,县大队扩编为军分区警备6团,驻守宁河。民国37年(1948年)2月,警备6团改为警备4团。3月,又改为县大队,11月编入主力部队,留下一个连,由区小队补充组建县中队,陈庆喜任中队长,刘顺华任指导员。
  (四)县人民武装部
  县人民武装部始于民国30年(1941年)成立的“战勤委员会”和民国36年(1947年)建立的“武装委员会”,于1949年10月组成。武装部成立后,县大队旋即由地方武装部重新归入部队体制。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政委1人、副政委1人,下设作训、动员、政工3个股,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区委书记兼任武装部教导员,区团委书记兼任副教导员。区武装部设部长1人、助理员1人;乡、村建民兵连,党委或支部书记兼指导员,设专职连长1人。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武装部,配部长及助理员。
  1955年7月,县兵役局成立。武装部仅保留建制,武装部长任兵役局长,名为两机构实为一个办事班子。局下设动员、征集、预备役军官管理、统计登记、民兵5个科,设参谋、助理员若干名。区设专职武装部长和助理员,编制为50人。1959年“芦汉合并”,武装部、兵役局均属于唐山军分区。1961年“芦汉分开”,隶属关系变更为天津军分区。1973年8月归属天津警备区。1983年至1986年武装部改设军事、政工、后勤装备科。
  (五)宁河县公安队
  1948年12月12日建立,接受宁河县公安局领导,负责县公安局各分驻所执勤及机关警卫。1949年10月4日前后,冀东警备六师一个连划归宁河县公安队。自此,接受宁河县公安局和天津专员公署武装科双重领导。
  (六)公安军河北省第九团
  1952年8月由“宁河县公安队”改编而成,第二连一个排驻宁河执勤,1955年8月1日撤销建制。
  (七)宁河县人民经济警察队
  1955年8月1日建立,接受宁河县公安局领导,负责县社、银行、粮食仓库警卫工作。至1957年撤销。
  (八)宁河县公安局武装民警队
  1955年8月1日,由“公安军河北省第九团二连”驻宁河1个排改编成立,隶属于宁河县公安局。1962年撤销。
  (九)公安军宁河县中队
  1962年由“宁河县公安局武装民警队”改编成立。至1966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宁河县中队”。自此,宁河县公安部队隶属关系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由宁河县人民武装部领导。
  (十)宁河县中队
  1966年建立,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武装,接受宁河县武装部领导。至1976年1月撤销建制。
  (十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河县中队
  1976年1月由“县中队”改编成立。自此,宁河县地方武装划归武装部队建制。
  (十二)预备役部队
  1983年7月成立,番号为:“天津市预备役步兵第三团”,隶属天津市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一师建制。
  第二节 驻军
  一、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9月20日,八国联军占领北塘炮台;28日,联军攻占芦台、闸口、汉沽等地,并在西塘坨、俵口一带驻扎,侵入县城宁河镇。10月,俄军马步400多人,带行炮6尊占潘庄,并以此为大本营攻打宝坻、黄庄。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联军头目瓦德西命令英军300人留驻芦台,开设守备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守备队”裁至279人。
  民国元年(1912年),德国借口滦州新军起义,向芦台一带派驻德军94名。
  二、军阀部队
  民国11年(1922年)4月14日,奉军15000人屯驻宁河境内。民国13年(1924年)9月,张作霖亲抵军粮城,并设前沿指挥所。17日发布攻击令,通电全国向吴佩孚宣战。是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民国15年(1926年)3月,奉系军舰驶达北塘,骑兵1个营驻扎丰台镇。
  民国15年(1926年)4月,直鲁联军和张宗昌、褚玉璞军进驻丰台镇,并有逃亡白俄跟随。“驻兵于学校,学生废学”。
  三、国民党正规军
  民国20年(1931年)6月,国民党第29军何柱国部进驻宁河。其中丰台镇驻扎1个营。至民国22年(1933年)5月撤出。
  民国22年(1933年)8月,石友三部近千人驻扎板桥老家庄一带实施整编。
  民国34年(1945年)10月24日,国民党94军两个营驻守芦台。民国35年(1946年)9月以后,先后进驻宁河、丰台两镇及板桥等地。
  民国35年(1946年)10月,国民党62军第452团进驻宁河镇。同时,94军驻守芦台镇的兵力增至两个团。另外,国民党92军数百人活动于大八亩坨一带。
  民国36年(1947年)7月,国民党第92军进驻宁河县境。驻扎在芦台地区,另一个团驻扎于潮庄。
  四、民国时期外国侵略军
  民国15年(1926年)8月,日、美、英、意等国增加侵华兵力。美军管区芦台至滦州(今滦县)驻军1400人;意大利军队驻宁河县境内,兵力380人,管区为芦台镇至大沽铁路沿线。
  民国24年(1935年)3月,侵华日军沿北宁铁路西进,在芦台至塘沽一带进行巷战、野战为主课目的军事演习。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宁河镇,并设“守备队”驻防。民国28年(1939年)春,日军在芦台镇设立守备队、宪兵队,兵力达3800人。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后撤出。在此期间,丰台、宁河、潘庄等镇及造甲城、马从、江洼口、板桥、艾林、大八亩坨等地均建有守备队、警备队。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抢占芦台镇并驻扎,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撤出。
  五、朝鲜警备队
  民国28年(1939年)初,侵华日军在宁河境内建“蓟运河电化水利组合”农场,强掠朝鲜农民4000人来农场植稻。“朝鲜警备队”即由朝鲜籍人组成的场内常备武装力量,实行连、排、班建制,由日军辖制。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在境内双庄接受改编时兵力为2个连。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守光
相关人物
刘仁恭
相关人物
聂士成
相关人物
任凤
相关人物
吕光田
相关人物
田德寅
相关人物
李振镛
相关人物
刘景星
相关人物
刘维濂
相关人物
赵化一
相关人物
张洪武
相关人物
卞华任
相关人物
郭瑞生
相关人物
杨正春
相关人物
张士英
相关人物
戈亚明
相关人物
丰玉宁
相关人物
刘征
相关人物
马良
相关人物
孙英
相关人物
郭子兴
相关人物
王全荣
相关人物
石青
相关人物
武宏
相关人物
姚立忠
相关人物
蔡焕忠
相关人物
赵宝成
相关人物
许友
相关人物
李庆
相关人物
刘春风
相关人物
孙小川
相关人物
王杰
相关人物
于光任
相关人物
朱奎任
相关人物
陈庆喜
相关人物
刘顺华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张宗昌
相关人物
石友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