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卷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667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卷 军事
分类号: E289.21
页数: 16
页码: 567-582
摘要: 本卷介绍了清代及清代前营汛、民国时期武装和人民武装的情况。其中,清代营汛包括芦台军、芦台巡检司、梁城守御千户所、海防守御千户所等;民国时期武装包括守备队、警备队、伪保安队、红枪会等;人民武装包括丰玉宁联合县大队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军事 地方军事

内容

第一章 军事建制
  第一节 建制
  一、清代及清代前营汛
  (一)芦台军。唐大顺元年(889年),刘守光首设“芦台军”于“海口镇”,后撤销“军”建制,设“冯桥镇”(“海口镇、冯桥镇”均系今芦台镇古称。“军”、“镇”分别为唐代军事建制。“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镇”。)唐乾宁元年(894年),刘仁恭筑“梁城”(今宁河镇)屯兵,复“置芦台军,亦曰乾宁军”。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统军镇守芦台,亦称“芦台军”。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澶州刺史房知温统芦台军。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军、镇设置结束。
  (二)芦台巡检司。明建文二年(1400年)设置,清代废。
  (三)梁城守御千户所。明建文二年(1400年)设于梁城(今宁河镇)。明时设指挥佥事1人,统管千户事。下领百户数人,兵员1120人。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前设千总,后废。清时设守备1员。
  (四)海防守御千户所。明永乐三年(1405年)设,驻防芦台南。
  (五)通永镇。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设,驻芦台。总兵下辖17营。次年移防北塘,古北军进驻芦台,芦台设墩台1座,增驻防兵3000人。北塘添增炮台3座(原2座),炮位20个。
  (六)芦台总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设于芦台镇。由军门1人统掌其事。下设:中营游击、左营游击、右营游击、都司、守备、左营左哨千总、左营右哨千总、右营左哨千总、右营右哨千总、芦台汛千总。芦台总镇兼巡北塘口,设北塘营游击1人,守备1人,北塘汛千总1人。千总下属把总数人。
  (七)武毅军。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始驻芦台,由直隶提督聂士成辖原淮军30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称“北洋武卫前军”,建制不改。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撤除。
  (八)团练(民团)。起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御外侮,“大村团练数百人,小村百人或数十人,互相联络,置墩瞭望,一有警急,团练亡民麋至。”
  
  二、民国时期武装
  (一)守备队。民国9年(1920年)前成立,由县国民政府设置,实行连、排、班建制。分驻宁河镇、芦台镇、潘庄镇、新河镇、汉沽镇。民国27年(1938年)后演变为日军特务、情报组织。至民国29年(1940年)消亡。
  (二)警备队。民国6年(1917年)前组建,称“京师东路警备队”。民国19年(1930年)县国民政府建“警察队”,辖45个巡逻区。民国28年(1939年)后侵华日军重新组建,分驻芦台、汉沽、宁河、新河、潘庄、丰台等镇及板桥、艾林各据点。同时,大队部(司令部)驻芦台镇,由县长兼任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和一支水上警备队,日军在芦台设宪兵队。
  (三)伪保安队。亦称“绥靖军”、“治安军”,系为驻宁河的侵华日军附属武装。民国27年(1938年)前后建立,县长兼副队长,下设3个中队,以配合日军清乡,维持日军统治为主旨。总部设在芦台。
  (四)红枪会。民国27年(1938年)前以帮会形式组成的农民武装。以大八亩坨村为中心,分布于任凤、淮淀、造甲城一带,亦称“大刀队”。民国27年(1938年)10月曾在丰台镇与日军交战,近百人阵亡。日军死伤数十人。该武装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解散。
  (五)宁河县伪保安大队。民国30年(1941年)3月成立。由伪县长吕光田任大队长,田德寅任副大队长,下设8个中队,18个分队,分驻宁河、汉沽、潘庄等镇及各据点。总部设芦台镇。
  (六)宁河县伪保安联队。民国33年(1944年)3月成立,伪县长李振镛兼联队长,田德寅任副联队长,下设3个大队,9个中队。民国37年(1948年)8月解散。
  (七)宁河县民众自卫总队。建于民国35年(1946)1月,县长刘景星任总队长,总部下设书记室、副官室、参谋室。辖3个大队,4个中队。
  (八)河北省保安23团。民国37年(1948年)4月,由保安大队和民众自卫队合并组成。下辖3个营12个连共700多人。
  (九)宁河县清剿团。民国37年(1948年)11月由县长刘维濂组建,仅存在十多天即被击溃解体。
  三、人民武装
  (一)丰(润)玉(田)宁(河)联合县大队
  民国30年(1941年)秋,各区随着抗日政权的建立,部分区开始配备脱产武装人员。因此,各区先后成立了以民兵为主的区人民武装——区小队,每个小队由10至20人组成。民国32年(1943年)8月,中共冀热辽特委五地委派丰玉宁联合县武装科长赵化一,组织各区脱产武装人员,成立丰玉宁联合县大队,赵化一任大队长。
  民国33年(1944年)5月,中共十三地委派张洪武接替赵化一职务,并对原部队进行整顿,组成3个排,部队兵员141人,配备冲锋枪两支和部分步枪。由于装备较差,县大队夏季多活动于油葫芦泊一带,冬季则转到敌人兵力薄弱的铁路(北宁)南地区修整,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民国34年(1945年)初,组建有100多名工人的兵工厂。生产地雷、手榴弹,同时开始修造枪支。不久张洪武兼任联合县武装部长,卞华任副队长。民国33年(1944年)5月,部队实行整编,第4区队改由18军分区领导,原4区队1连和郭瑞生排以及县大队编为丰玉宁支队,杨正春任支队长,县委书记张士英兼任政委,戈亚明任副政委。整编后部队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得到迅速增强,在丰玉宁联合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开展游击战,牵制和消灭敌人。
  (二)武(清)宝(坻)宁(河)联合县支队
  民国31年(1942年)7月,青英部队队长田心派遣刘征、马良、孙英等组成武工队,进入蓟运河西部八亩坨、造甲城一带开辟工作。民国32年(1943年)8月,郭子兴带领1个排进驻宁河配合武工队开辟新区,并逐渐扩充兵员。民国33年(1944年)9月,13军分区4区队3连连长王全荣奉命到武宝宁联合县领导武装工作,旋即在7区大唐庄、运家庄一带对原有部队进行整编精简,留下精干战士16人,正式成立武宝宁联合县大队,王全荣任队长。
  当时,县支队武器装备仅有8支旧枪。为使队伍得到发展,他们准确捕捉战机,歼灭小股敌人,缴获武器,充实自已,使队伍很快发展到60多人,编成两个排。民国33年(1944年)11月,武宝宁联合县工委书记石青兼任政委。至民国34年(1945年)9月,县大队发展成两三个连,加上各区区小队,兵力达5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武宝宁联合县支队和区小队编入15军分区第58团。
  (三)宁河县大队
  民国35年(1946年)6月,冀东军区15军分区派武宏同志到宁河县组建县大队,并任命他为县委委员、县大队长。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副连长姚立忠、副排长蔡焕忠、赵宝成及王子峰、许友、李庆、刘春风等正副班长共16人,带来50支旧步枪、两挺机枪、一门小炮和部分自制的手榴弹。6月底开始组建区小队,派班、排干部任区小队长,各区小队战士由数人至50人不等。7月,由各区小队挑选120名干部战士正式组成宁河县大队。第一连石青任政治委员,孙小川任副政治委员。8月,15军分区调蓟县县大队80人,冀东军区直属队7人到宁河县大队,编为第一连,原一连改为二连。10月初,军分区派来一个工兵班,县大队从两个连中各抽调部分骨干,在桐城编第三连。到民国36年(1947年)8月,县大队共缴获敌人机枪10挺,步枪1000多支。部队发展到1000多人,并增编第四连。
  民国36年(1947年)10月3日,为支援主力部队,县大队留下二、四两个连,其它全部编入15军分区警备1团,武宏任团长。二、四两个连继续扩编,重新组建县大队,由王杰任大队长,于光任副大队长,石青兼大队政委,朱奎任副政委。当月,县大队扩编为军分区警备6团,驻守宁河。民国37年(1948年)2月,警备6团改为警备4团。3月,又改为县大队,11月编入主力部队,留下一个连,由区小队补充组建县中队,陈庆喜任中队长,刘顺华任指导员。
  (四)县人民武装部
  县人民武装部始于民国30年(1941年)成立的“战勤委员会”和民国36年(1947年)建立的“武装委员会”,于1949年10月组成。武装部成立后,县大队旋即由地方武装部重新归入部队体制。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政委1人、副政委1人,下设作训、动员、政工3个股,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区委书记兼任武装部教导员,区团委书记兼任副教导员。区武装部设部长1人、助理员1人;乡、村建民兵连,党委或支部书记兼指导员,设专职连长1人。人民公社化后,公社设武装部,配部长及助理员。
  1955年7月,县兵役局成立。武装部仅保留建制,武装部长任兵役局长,名为两机构实为一个办事班子。局下设动员、征集、预备役军官管理、统计登记、民兵5个科,设参谋、助理员若干名。区设专职武装部长和助理员,编制为50人。1959年“芦汉合并”,武装部、兵役局均属于唐山军分区。1961年“芦汉分开”,隶属关系变更为天津军分区。1973年8月归属天津警备区。1983年至1986年武装部改设军事、政工、后勤装备科。
  (五)宁河县公安队
  1948年12月12日建立,接受宁河县公安局领导,负责县公安局各分驻所执勤及机关警卫。1949年10月4日前后,冀东警备六师一个连划归宁河县公安队。自此,接受宁河县公安局和天津专员公署武装科双重领导。
  (六)公安军河北省第九团
  1952年8月由“宁河县公安队”改编而成,第二连一个排驻宁河执勤,1955年8月1日撤销建制。
  (七)宁河县人民经济警察队
  1955年8月1日建立,接受宁河县公安局领导,负责县社、银行、粮食仓库警卫工作。至1957年撤销。
  (八)宁河县公安局武装民警队
  1955年8月1日,由“公安军河北省第九团二连”驻宁河1个排改编成立,隶属于宁河县公安局。1962年撤销。
  (九)公安军宁河县中队
  1962年由“宁河县公安局武装民警队”改编成立。至1966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宁河县中队”。自此,宁河县公安部队隶属关系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由宁河县人民武装部领导。
  (十)宁河县中队
  1966年建立,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武装,接受宁河县武装部领导。至1976年1月撤销建制。
  (十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河县中队
  1976年1月由“县中队”改编成立。自此,宁河县地方武装划归武装部队建制。
  (十二)预备役部队
  1983年7月成立,番号为:“天津市预备役步兵第三团”,隶属天津市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一师建制。
  第二节 驻军
  一、八国联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9月20日,八国联军占领北塘炮台;28日,联军攻占芦台、闸口、汉沽等地,并在西塘坨、俵口一带驻扎,侵入县城宁河镇。10月,俄军马步400多人,带行炮6尊占潘庄,并以此为大本营攻打宝坻、黄庄。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月,联军头目瓦德西命令英军300人留驻芦台,开设守备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守备队”裁至279人。
  民国元年(1912年),德国借口滦州新军起义,向芦台一带派驻德军94名。
  二、军阀部队
  民国11年(1922年)4月14日,奉军15000人屯驻宁河境内。民国13年(1924年)9月,张作霖亲抵军粮城,并设前沿指挥所。17日发布攻击令,通电全国向吴佩孚宣战。是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民国15年(1926年)3月,奉系军舰驶达北塘,骑兵1个营驻扎丰台镇。
  民国15年(1926年)4月,直鲁联军和张宗昌、褚玉璞军进驻丰台镇,并有逃亡白俄跟随。“驻兵于学校,学生废学”。
  三、国民党正规军
  民国20年(1931年)6月,国民党第29军何柱国部进驻宁河。其中丰台镇驻扎1个营。至民国22年(1933年)5月撤出。
  民国22年(1933年)8月,石友三部近千人驻扎板桥老家庄一带实施整编。
  民国34年(1945年)10月24日,国民党94军两个营驻守芦台。民国35年(1946年)9月以后,先后进驻宁河、丰台两镇及板桥等地。
  民国35年(1946年)10月,国民党62军第452团进驻宁河镇。同时,94军驻守芦台镇的兵力增至两个团。另外,国民党92军数百人活动于大八亩坨一带。
  民国36年(1947年)7月,国民党第92军进驻宁河县境。驻扎在芦台地区,另一个团驻扎于潮庄。
  四、民国时期外国侵略军
  民国15年(1926年)8月,日、美、英、意等国增加侵华兵力。美军管区芦台至滦州(今滦县)驻军1400人;意大利军队驻宁河县境内,兵力380人,管区为芦台镇至大沽铁路沿线。
  民国24年(1935年)3月,侵华日军沿北宁铁路西进,在芦台至塘沽一带进行巷战、野战为主课目的军事演习。民国27年(1938年)10月,日军攻占宁河镇,并设“守备队”驻防。民国28年(1939年)春,日军在芦台镇设立守备队、宪兵队,兵力达3800人。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14日后撤出。在此期间,丰台、宁河、潘庄等镇及造甲城、马从、江洼口、板桥、艾林、大八亩坨等地均建有守备队、警备队。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抢占芦台镇并驻扎,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撤出。
  五、朝鲜警备队
  民国28年(1939年)初,侵华日军在宁河境内建“蓟运河电化水利组合”农场,强掠朝鲜农民4000人来农场植稻。“朝鲜警备队”即由朝鲜籍人组成的场内常备武装力量,实行连、排、班建制,由日军辖制。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在境内双庄接受改编时兵力为2个连。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兵役制
  一、募兵制
  自唐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均实行屯兵制。元至元四年、宋咸淳三年(1267年),丞相脱脱主持于宁河屯田,是为县境民屯初始。招募乡勇“演武操兵”,“有事从征,事平还复为民”。
  二、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实际上是抽壮丁。以保为单位将适龄壮丁编号,每期征兵前间接抽签,各保中签的同一号码者即为壮丁,中签者如不愿入伍,可出钱雇人替代,称为“买壮丁”。贫苦农民无钱雇人又不愿当兵,只得逃避起来,于是征兵当局四处追拿,即所谓“抓壮丁”。民国34年(1945年)10月,国民党宁河县政府成立兵役委员会,先后3次征兵,方式一是按村摊派兵员,由农民集资雇佣。阎庄乡3次征兵,每次20人,小村1人,大村2至3人。本人不愿入伍即出2000公斤玉米免赎。二是地主雇用地痞流氓入伍。三是直接抓捕青壮农民当兵。民国35年(1946年)仅芦台一次抓兵即带走14人。军阀部队过境时亦有强行抓丁现象。
  三、志愿兵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武装如“县大队”、“区小队”等部队,在群众志愿的前提下采取秘密动员吸收入伍的办法补充兵员。主要途径:一是部队直接动员吸收入伍,二是由党的基层组织动员输送入伍。兵员性质均属于志愿兵。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兵役制
  一、志愿兵役制
  新中国建立初期,多采取个别动员的方式吸收入伍。抗美援朝开始后,即以行政村为单位,召开青年大会集体动员,在规定年龄内,经自愿报名体格检查合格和审批后方能入伍。仅1953年就有21237人报名,550名入伍。
  二、义务兵役制
  195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公布,7月4日国务院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草案)》,自此实施义务兵役制,一般每年征集一次,由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具体承办。征集方法采取逐级动员,自愿报名,目测评议,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经送兵单位、征兵机构与接兵部队共同商定入伍对象,最后下达入伍通知书应征入伍。
  三、现行兵役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行,规定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是为现行兵役制度。
  四、预备役
  1955年7月,在民兵中进行预备登记,并对复员、退伍、转业军人按照条件履行预备役士兵和军官登记。县兵役局设预备役军官管理科。1961年后,预备役登记停止。1983年7月,在基干民兵团的基础上组建预备役部队。
  第三章 民兵
  第一节 民兵组织建设
  民国31年(1942年)县内党组织初建时,民兵组织作为党的地方武装力量随之形成,战勤委员会和武装委员会均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建基层民兵组织。民兵人数由初期的20多人,发展到1949年的3000人。1951年发展到24690名。到1955年全县71个乡的民兵发展到27042名。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指示,民兵组织建设发展为高潮期,全县建立民兵师35个,团42个,连(营)373个,民兵总数达到84574名。同时,还建立基干团35个,预备营35个。1969年民兵组织的各项制度和活动更加落实。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民兵组织调整方案,民兵数量减少,专业技术分队加强,使民兵组织从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型发展。到1985年全县基干民兵为16600人。1985年中央下发了22号文件,提出民兵工作“提高质量、减少数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的十六字方针。1986年对全县基干民兵工作进行调整,减少到6840名,为适应新时期民兵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民兵组织更趋于精干、合理。
  第二节 民兵军事训练
  新中国建立后,民兵军事训练曾有两次高潮。一是1964年军事大比武期间;二是197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期间,民兵训练非常活跃、广泛,全县469个民兵连队,69833名民兵均开展军事训练,民兵普训率平均每年完成91.5%。训练内容以射击、投弹、刺杀为主,方法多由村民兵连组织实施。乡、县两级武装部每年抽查考核验收一次,训练时间通常安排在冬闲期间进行。
  1974年后,民兵军事训练进行重点调整,训练重点由过去的单兵训练转为干部训练(主要是连、排干部)和技术分队训练。县武装部除每年完成120至150人民兵干部、专职武装干部集训外,其它均由乡、村采用就地分散和适当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普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减轻农民负担,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1985年按中央22号文件精神改革民兵训练方法,一切从经济建设大局出发,每年训练时间由原来的30天改为20天。同时,每年训练人数比过去减少88%。民兵训练任务主要由县、乡两级武装部组织实施。
  由于民兵军事训练以集训、轮训干部为主,使宁河县民兵队伍、干部军事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截止到1989年,有85%的民兵干部、专职武装干部在军训中做到了会讲、会做、会教,并能组织训练。
  第四章 重要战事
  第一节 历史兵事
  一、刘仁恭、刘守文、刘守光父子之战
  唐乾宁元年(894年),刘仁恭因帮助唐将李克用夺取幽州有功,作了幽州节度使(后又兼卢龙节度使),在境内筑“梁城”屯兵,势力不断扩大,后来又在芦台建置“芦台军”,遂成幽燕一雄。不久,他派遣他的儿子刘守文攻打魏州(今河北魏县一带),被李恩安击溃。李恩安旋即带兵征伐刘仁恭,被刘守文的弟弟刘守光打退。刘守光自封卢龙节度使,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在芦台一带与其父刘仁恭大战并囚禁其父,遂据幽州,驻芦台,称幽州节度使。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刘守文领兵征讨其弟,被刘守光杀死在芦台。刘守光“益骄纵,讽诸镇共尊己。”
  战争期间,宁河境内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人均被强征入伍,田闾为之一空。有一人在闾里,刑无赦。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自称燕帝,改元“应天”。3年后,晋将周德威攻克芦台军,刘氏统治结束。
  二、天成之乱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澶州刺使房知温统效节军戌芦台。效节军九指挥赵在礼与后唐明宗李嗣源不睦,“明宗意在解除该部”。因而,“不发兵甲军械,军士颇自疑惑”。至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派遣大将乌震接替房知温职务。“初至,与知温会东寨”,突然,赵在礼统效节军士兵发动叛乱。“乱军击杀(乌)震,执辔留(房)知温”“知温即跃马登舟渡河入西寨,以骑军尽杀乱者”。事后明宗下令将效节军九指挥三千多家数万口,驱至漳水杀之,漳水为之变色。
  三、刘六、刘七起义
  明正德五年(1510年)10月,霸州农民刘六、刘七起义。明正德七年(1512年)攻入宁河北部地区,并“直抵城(梁城,今宁河镇)下”,“夺官军马匹”。赵本、丰台一带农民“从而附之,势张甚”。
  四、抗倭斗争
  (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倭寇侵扰沿海,一度深入宁河北部地区,威胁京师。宝坻县令袁璜,条陈蓟运河至汉沽一带设防办法,防倭人犯京师,从草头沽,历丁字沽过天津,从陆而犯;另,“从水道沽登岸,由梁城所至通州”,遂加强防务力量。
  (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8月,英国侵略军在北塘登岸骚扰,并有军舰8艘入侵大沽口。芦台“通永镇”军兵移防北塘,古北军门驻芦台,抓紧招募乡勇,并修筑墩台、炮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芦台又增加军卒3000人。清咸丰八年(1858年)秋,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重兵驻扎津沽,督办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6月17日,英国海军提督贺布率舰队驶抵大沽海口外。23日,直隶总督恒福照会各国公使,请由北塘赴京。24日,清庭命僧格林沁严守大沽海口,“勿遽开炮”。同日,贺布向大沽守将发出最后通牒。先前,清政府特使曾与英军约定:英国舰只不得驶过鸣心滩,准许由北塘登陆。17日后,又多次发出照会,“然该夷恃其骄悍,拨戍铁椿,破坏戍防具。”25日,英国军舰10多艘,连樯而来,僧格林沁“以全局悠关,不欲自我起衅”,命守将史荣椿、龙汝元二人“抚绥士卒,隐忍而待”。不料,美国军舰树起红旗,直闯河口先行开炮,守军遂开炮拒敌,酣战多时,史荣椿、龙汝元先后战死。“合营悲愤之余,勇气百倍,击沉敌船多只,浮尸海面,大快人心,该夷皆鼠窜而去。”
  (三)清咸丰十年(1860年)初,僧格林沁“为办海防,修芦台护乡河一道,围墙一道(高2.6米、顶宽2米、底宽8.3米),每五尺一垛口。东、西、南开三门。”8月1日,英法侵略军分二路进攻新河、军粮城、宁河镇等地,清军2000骑兵迎战,结果清军失利覆没。
  第二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兵事
  一、参加冀东大暴动
  民国27年(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宋时轮、邓华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出发,分两路向冀热边区挺进。是月下旬到达蓟县靠山集、将军关、下营一线。月末冀热边区特委邀请各界人士,在丰润县田家湾召开军事会议,确定7月16日举行暴动,但因行动踪迹被发觉,所以各县相继于7月6日起提前行动。
  8月下旬,日军飞机轰炸丰台镇,无辜群众死伤30多人,引起强烈民愤。宝坻、丰润、玉田相继发起暴动,在此影响下,丰台、岳龙一带率先涌起暴动风潮。
  于潮庄大乡盐务所盐警张柱民(丰润县大沽庄人)、王文章(西蛇麻港人)二人在丰台受到暴动队伍刘汝栋部影响,先后辗转于曾家庄、大良庄、小良庄、小阎庄等村,宣传抗日道理,讲述暴动形势,号召群众投身暴动行列。小阎庄刘树红、沈秀平、曾宪勇、马秀文、马秀福、王文等10多人放下锄头拿起枪。同时,东魏甸、西魏甸、东蛇麻港、西蛇麻港、屈家庄、李茂庄、岳秀庄等村160人,蓟运河东地区数百人,筹集了步枪、长矛、大刀等武器,组成第一支农民武装,在刘树红等人领导下,举起抗日旗帜参加冀东大暴动。
  后,蓟运河西岸由小刘庄侯庆兰等人,联合东已坨、俵口、大八亩坨、黄庄等地群众,组织起1700多人的暴动队伍,收缴黄庄警察所和民间的长短枪470多支,一举攻下县城宁河镇。
  二、苗庄伏击战
  民国33年(1944年)12月25日,冀东13军分区第4区队侦察员获得驻丰台伪治安军集中几十辆马车到芦台拉给养,次日返回,由丰台治安军两个营届时接应的情报,区队决定派一、三两个连各在苗庄,南珠庄伏击接应之敌。26日拂晓,部队开始战前准备,进入伏击阵地,10时30分左右,敌便衣队和尖兵已进入伏击圈,一连立即发出出击信号,战士们个个勇敢杀敌,敌人慌作一团,仓促应战,三连听到枪声迅速从敌队伍中间突破,将敌人拦腰斩断。仅20分钟,战斗就结束了。击毙治安军副团长杜绍棠等30多人,俘敌70多人,缴获迫击炮1门、轻机枪4挺,其它枪支80多支。
  三、奇袭新河机场
  新河机场位于塘沽港口附近,国民党军队在这里设有飞机场,四周建有水泥碉堡等坚固工事并架设电网,内设四座大型军火仓库,储藏的军火可供6个正规师打8个月。民国36年(1947年)4月4日午夜12时,宁河县大队500多名指战员,在队长武宏带领下,由民兵配合,出其不意插入机场腹地,迅速点燃汽油,4座军火库同时爆炸,声音传到天津。驻守塘沽的国民党军队出动坦克增援,被民兵掩埋的地雷炸毁数辆,其它也因桥梁被炸毁而束手无策。
  这次战斗共击毙美军以及国民党官兵60多人,缴获机枪2挺,卡宾枪、步枪40多支、炸药20多箱、子弹10万多发。
  四、金钟河战斗
  民国36年(1947年)5月7日,国民党宁河县长兼保安大队长王绍鹏带领150名保安队员,押运20多只装满芦苇的大船,由西引河进入金钟河,逆水行至清碱滩渡口,因落潮被迫抛锚待发。当天,宁河县大队在队长武宏率领下,夜渡金钟河,准备拔除胡张庄敌军临时据点,在于家堡村渡河后,沿南河堤行进,行至赤碱滩渡口以东时发现送苇船队,才知道与大股敌人遭遇。大队长武宏决定先发制人,当即下令向船队发起攻击,顿时机枪、手榴弹一起打向敌船,船上芦苇随即起火,保安队员没有防备,又丧失了还击能力,纷纷缴械投降。
  金种河一战,仅用10多分钟时间,即获全胜。王绍鹏带领的150多人全部被歼。缴获轻机枪10挺,小炮1门,长短枪90支。宁河县大队无一伤亡。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机构
  1969年,宁河县革命委员会战备办公室成立,办公室设在宁河县人民武装部。1972年机构充实调整后,该机构设在宁河县人民政府内,对外改称人民防空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秘书、工程、后勤3个组。1986年,县人民防空办公室由政府机关迁出办公,新址位于芦台镇北街。
  第二节 组织指挥
  为战时有效地组织城镇人民进行反空袭斗争,搞好地方人防工程建设,按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要求,宁河县组建防空指挥所和防空专业队伍,并分别设有消防、防化、抢修、抢险、运输、通信、救护等7个专业队。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平时吸收有业务专长的以及专业对口的超龄民兵,做为骨干队员,每个专业队编制10人,并设专职人员,负责平时的训练及宣传工作。战时可按建立的骨干队伍的10%扩编组建防空作战队伍,通过整组和训练,能担负战时抢修、抢险、后勤保障、警报、通信联络及消除空袭污染后果等项任务。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建立以后,不断加强并完善人民防空的组织指挥体系,并制定本县防空袭方案,战时人口疏散、救护抢修及物资保障等计划,建立健全和完善人防指挥所,进行通信警报建设,规定信号及行动程序,设置控制系统等。
  第三节 简易人民防空工事
  1969年,全县人民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挖地道备战。芦台镇几个街道分别挖筑简易地道,动手烧砖100万块,自运白灰、砂石、水泥等材料,机关团体、各街镇居民均参与。此时,为群众性构筑防空掩体时期。后由于水多、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掩体内不断渗水灌泡。至1976年遭地震灾害破坏,已全部无存。
  1972年由于人民防空机构的建立和战备工作的加强,开始进行有计划地修建质量较好的人民防空工程设施。1972年以后,成立人民防空专业施工队伍,按行业系统成立分指挥部,保证了施工技术力量和工程质量的相对稳定。施工方法从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步发展到半机械化作业,由砖石结构发展到混凝土浇灌,工程规模由小到大,由简单的坑道发展到大型的地下工程。
  第四节 主要人民防空工程
  1972年至1986年连续完成县城芦台镇的施工任务,共建成掩蔽部、指挥所、发电站、地下商店、地下餐厅、地下车间和各种类型的地下室等地下工程。工程均属五级以上标准,掩蔽部通风、滤毒、水库、厕所等各种设施比较齐全。战时可以防原子、防化学、辐射、防细菌、污染,可以防空袭,保存实力,基本上保证对战时留城人员的疏散和隐蔽,平时可为生产、生活服务。现已开办地下商店、地下餐厅、地下车间,并利用地下室作临时仓库,存放物资,解决了部分单位库房面积不足的矛盾,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节 “三防”教育
  宁河县人防办公室把配合教育部门作好宁河县初级中学“三防”(即对原子、生物、化学武器的防护)教育工作,作为长期工作内容。1972年以来,以芦台4所中学为骨干,以芦台一中师生为重点,与教育部门相结合,利用幻灯、参观、辅导、实物考察、智力竞赛等方式,使中学生对原子、生物、化学武器的防护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自我防护的方法。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守光
相关人物
刘仁恭
相关人物
聂士成
相关人物
任凤
相关人物
吕光田
相关人物
田德寅
相关人物
李振镛
相关人物
刘景星
相关人物
刘维濂
相关人物
赵化一
相关人物
张洪武
相关人物
卞华任
相关人物
郭瑞生
相关人物
杨正春
相关人物
张士英
相关人物
戈亚明
相关人物
刘征
相关人物
马良
相关人物
孙英
相关人物
郭子兴
相关人物
王全荣
相关人物
石青
相关人物
武宏
相关人物
姚立忠
相关人物
赵宝成
相关人物
王子峰
相关人物
许友
相关人物
李庆
相关人物
刘春风
相关人物
孙小川
相关人物
王杰
相关人物
于光任
相关人物
朱奎任
相关人物
陈庆喜
相关人物
刘顺华
相关人物
光绪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吴佩孚
相关人物
张宗昌
相关人物
石友三
相关人物
宋咸淳
相关人物
刘守文
相关人物
李克用
相关人物
李恩安
相关人物
周德威
相关人物
赵在礼
相关人物
赵本
相关人物
袁璜
相关人物
史荣椿
相关人物
龙汝元
相关人物
宋时轮
相关人物
邓华
相关人物
岳龙
相关人物
张柱民
相关人物
王文章
相关人物
刘汝栋
相关人物
刘树红
相关人物
沈秀平
相关人物
曾宪勇
相关人物
马秀文
相关人物
马秀福
相关人物
王文
相关人物
杜绍棠
相关人物
王绍鹏
相关人物
金钟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