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物价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5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物价管理
分类号:
F726.2
页数:
6
页码:
374-379
摘要:
本章记述宁河县物价局负责全县的物价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开展价格公共服务工作等。同时,该局也负责全县的收费管理工作。
关键词:
宁河县
经济管理
物价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清代,物价由商会议定。民国时期,县政府无统一的物价管理机构。当时的物价名义上由商会议定,实际上却操纵在少数大商户手里。新中国建立初,中央对物价实行高度集中管理。1950年国务院规定:“各地应根据中央贸易部决定的批发物价执行,不得擅加修改”。至1955年,第五次全国物价工作会议颁发规定:对国营商业牌价实行分级管理,计分中央、省市、专署和县四级。宁河县(工商科)的职责为:一、领导和管理县内市场物价;二、制定和调整上级商业行政部门和专业公司未掌握的商品的收购、批发、销售牌价;三、对于本身掌握的商品可根据省商业厅规定的批零差率,掌握零售价格,并规定批发起点;四、协同县内供销社等单位的收购、批发、零售价格。至1957年以前,县级无独立的物价机构,均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兼管,在各个企业中设专职或兼职物价员,负责本部门的物价工作。各系统有物价单位的具体工作,均按上级系统内主管部门制定的价格,通知下发后,遵照执行。1957年下半年,成立县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县的工商企业有物价单位的价格审批和管理。1968年物价工作由县生产指挥部统计组管理,后改称统计局,复改为宁河县计划委员会。1980年,按天津市人民政府指示,成立物价委员会。1984年1月,建立物价检查所,同年下半年建立物价局。
第二节 物价管理
清及民国时期,商号经营的商品价格,多根据外地行情而涨落。民国初年,物价较为稳定。后,频年战乱,经济凋敝,造币过剩,物价一日数变,坡度上升。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物价管理工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商品价格和劳务收费,均由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直接管理,部分由各专业公司或部门管理。1950年,根据中央关于稳定物价的决定,采取统一财政收支,控制货币投放,统一现金管理,回笼货币等措施,并集中大量物资投放市场,结束了通货膨胀,同时对搞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分子,根据中央有关指示,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开展“反偷税漏税和行贿受贿运动”,物价工作执行“边打、边稳、边建”方针,国营经济掌握市场领导权,打击不法商人,并调来棉布等物资,满足市场需要,使物价趋于稳定。1953年,国家对一、二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物价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时,制定统一收购和销售价格。
1956年,县内各部门配备专职或兼职物价员,物价工作逐步地转向系统化和正规化。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为提高农民收入,中央指示“继续稳定物价”,在工业品价格基本不动的情况下,有条件、有步骤地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对小农具、地产、建材等产品价格及部分收费标准,由县物价委员会核定。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物资缺少,货币流通不多,集市贸易价格暴涨,商品价格出现混乱。为平衡供求矛盾,回笼货币,根据国家规定,宁河县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供应。1963年以后,才逐渐将购销价格拉平。
1979年,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对32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每斤小站米由0.180元提到0.234元,小麦由0.137元提到0.174元,黄豆由0.132元提到0.230元,豆油由0.590元提到1.160元,棉花由每担93.60元提到138.25元,猪肉由0.75元提到0.973元,鸡蛋由0.770元提到0.930元。至此粮油出现倒挂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减少这一矛盾,同年11月,对8种副食品零售价格作相应提高。为了不影响职工生活,国家对每个职工每月发给副食补贴5元。从1982年起,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部分主要饮食商品的零售价格由县以上物价部门管理制定,余者由县有关局管理定价,同时上报物价委员会备案。是年,陆续将烟、酒类、针棉织品上调价格,化纤织品大幅度降价,农产品和工业中小商品类的价格亦陆续开放。时,撤销一、二级批发站,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商品流通变为多种渠道。至1986年底,各种商品价格已基本开放。为防止变相提价,滥收费现象,物价部门每年组织一定规模的物价大检查,仅1982年即组织了5次,参加人数达千人次;分散综合或专业性的物价检查58次,涉及工、商、粮等508个单位,检查各类商品品种达95680多种,度量衡器2520台件,查处违反物价政策的问题和案件27件,全年罚没款2220.78元。1984年正式建立宁河县物价检查所,负责物价检查的具体工作。1985年,由县政府主持召开县工商局、县供销社和物价局三个部门会议,抽调了13人组成卷烟检查小组,对22个乡、镇的商业点进行了普查,种类达74种,对不合理价格,给予纠正和处理。1986年,物价检查坚持“帮教和处罚相结合,以帮为主”的原则,突出组织节日检查,时令性检查。全年出动检查人员2197人次,查生产经营单位1444个,查处违纪问题35件,罚没处理上缴财政款579885元,退还用户11765元。同时抓好重点产品价格的调整审核工作,基本做到每月3次对蔬菜、肉、蛋等产销情况的调查,把物价检查与群众性的监督结合起来,使物价检查监督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群众化。
第三节 物价的演变
明末清初,时值战乱,商旅不行,物价变动较大。清代,实行自由价格中,物价指数因政治、经济、灾害等因素,波及物价涨落。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记载:“白面每升300钱,白米每斤600钱,玉米面每升68钱,高梁面每升65钱,江豆每升36钱,元豆每升34钱,猪肉每斤1200钱,羊肉每斤1200钱。”至光绪三十四(1908年)记载:“官米局玉米面每升40钱,白米每升90钱,高粮每升40钱,小米每升60钱。”民国初年,农村经济停滞,购买力较低,币值无大变化,物价比较稳定。民国16年至18年(1927-1929年),因国民党政权建立伊始,经济掠夺尚未完全展开,社会经济和市场物价比较稳定。民国19年、20年(1930年、1931年)市场物价上涨。民国19年(1930年),“高梁每石7.5至8元。芦席每丈0.95元至1.1元。小米每石11元。大米每石17元。玉米每斗0.70元至0.90元,面粉每斗2.7至3.6元。”民国21年至24年(1932-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和军阀混战,加上连年灾荒,社会经济衰落,资本主义各国倾销剩余产品,压低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物价下跌。民国22年(1933年)主要商品价格:“高梁每石5.5元至7.5元。芦席每丈0.7元至0.8元,小米每石6.1元,大米每石13元至14元。玉米每斗0.6至0.7元。面粉每升2.2元至2.7元。蟹每斤最高4角上下,最低3分至4分。棉花每百斤约15元至16元。鸡每只2角至3角。精盐每担约10元。纯碱每担5元至6元。”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前夕,物价则不断上涨,为历年物价上涨之高峰。日军侵华期间,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日伪又滥发储备券,进行经济掠夺,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膨胀,物价失控,经济崩溃。时,为世界物价史上所罕见。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在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些商品价格作了有升有降的调整,总趋势是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上涨幅度不大,农副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1960年至1962年,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商品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牌、市差价扩大。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又一次有计划地调整了购销价格。1966年至1976年,国务院对物价颁布了“冻结”公告,物价基本无变化。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正确利用好价值规律对生产和需求的调解作用。1982年起,宁河县对一些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实行开放,至1986年,除对主要生产资料和物资实行国家指令性价格,一般性的生产资料和物资,规定了指导性限价和浮动幅度,其它商品的价格已全部放开。1988年至1989年物价管理以严格控制价格水平,适当调整价格结构,大力整顿价格秩序,继续深化价格改革为主的方针,以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强化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掌握价格政策,以保证各项调价出台方案顺利实施。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