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5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建材工业
分类号: F426.75
页数: 2
页码: 286-287
摘要: 本节介绍了宁河县建材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县境内建材业始于战国时期,出土了大量建筑物件。清末民初,有私人窑场,从业人员18人,资金4600元。建国初期,私营德合窑、成五窑建立,从业人员共计31人,有资金5600元。
关键词: 宁河县 工业经济 建材工业

内容

县境内建材业始于战国时期,境内古建筑物件遗址中,曾出土柱砖、筒瓦、平瓦、模印“千秋万岁”的瓦当,以及装饰门前的石狗等建筑物件。另外,大海北、张庄、桐城曾发掘出战国古城池遗址,古城呈长方形,南北约500米,东西约600米,并出土了大量建筑物残片。清末民初,较为著名的制砖业是私人经办的“公盛”窑,从业人员18人,资金4600元。建国初期,私营德合窑、成五窑建立,从业人员共计31人,有资金5600元。1951年至1954年又先后建起4家窑场。七十年代初,砖瓦生产供不应求,县航运社于1970年开始集资筹建砖瓦厂,这个厂具有现代生产的工艺和规模,年产机制砖500万块。1972年芦台建筑社开始研制水泥。1973年2月,建筑社更名为水泥厂,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89年县砖瓦厂和县水泥厂2个企业共有职工46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7.6万元,净值474.7万元,占县属工业系统固定资产总值的15.8%(原值),1988年底共完成产值314万元。
  一、砖瓦厂。县砖瓦厂位于廉庄乡大于庄北,占地面积97460平方米,建筑面积83199平方米。1989年末有职工16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9.8万元,净值133.5万元,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于1970年由县航运社集资筹建,职工共120人,投资40万元。1971年6月,建起一座48个窑室的轮窑和一个日产8.5万块砖坯的生产车间。当年投产生产红砖500万块。1972年职工人数达到350人,开始建第二制坯车间。1973年砖瓦厂对轮窑进行扩建,窑室增加20个。1975年机制砖年产量达到5548万块。
  1976年,强烈地震发生后,根据全县重建任务的需要,砖瓦厂又进行扩建,当年建起第三制坯车间,并建起一座20个窑室的轮窑,职工总数增至700人。1979年该厂生产水平达到高峰,完成产值215.7万元,实现利润69万元。利润数相当于1973年至1978年6年盈利的总和。后因制坯用土基本枯竭,1986年只生产机制砖3758万块。现正逐步转产,除利用取土后洼地从事渔业外,另行投资,于1986年就地建成造纸厂。1989年生产机制砖1033.6万块,机制纸及纸板3646吨,完成产值45万元。
  二、水泥厂。该厂位于芦汉路57号,1989年末占地面积10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498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07.8万元,净值341.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7万元,职工315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于1972年建成,它的前身是1952年合作化初期,芦台镇内78名零散瓦木工组织起的建筑工会。1956年随私营手工业的改造,改名芦台建筑生产合作社,以修缮和建房为业。1965年又转产水泥井管。到1971年制管用水泥供应出现缺口,生产极不稳定,该社决定自己动手试产水泥,自筹资金22万元,购置水泥生产设备,修建了简易厂房,于1972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1802吨。1973年2月,改名为水泥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4年4月,天津市人防办公室给县水泥厂贷款70万元,扩大生产能力,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小型水泥生产系统。1975年水泥产量10681吨,比1972年增长近5倍。1975年6月,天津市建材局与县研究决定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工程竣工后年产10万吨水泥。扩建工程总预算480万元。1976年7月遭到地震灾害。震后国家再次投资70万元,重建并恢复水泥生产。新建工程于1979年全部竣工,生产能力为年产3万吨。1983年又投资40万元,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1986年县水泥厂已经形成年生产3.5万吨新桥牌3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规模,被列为宁河县重点企业之一。1989年生产水泥4.38万吨,完成产值205.9万元,比1988年增长9.5%。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