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业
分类号:
F426.4
页数:
4
页码:
279-282
摘要:
本节记述宁河县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是零散的手工业作坊。新中国建立后,个体经营的生产作坊逐渐按门类实行合作生产,建立起集体所有制合作组织。
关键词:
宁河县
工业
机械制造工业
内容
宁河县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是零散的手工业作坊。民国25年(1936年),县内所用“农具犁、锄、轴、耙,均为本地制造”,多出自于私人铁作坊。这些作坊多以手工劳动生产,产量较低。新中国建立以后,个体经营的生产作坊逐渐按门类实行合作生产,建立起集体所有制合作组织。1954年有:光明白铁社,红旗自行车修理站、前进车辆厂、铁业生产社。1958年,一些生产合作社转化为地方国营企业。至1969年已建成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机械制造厂家有:农机厂、电机厂、水泵厂、农具厂、工农五金厂、八一修造厂、民生厂共7个企业,年总产值达272万元。
1976年后,机械行业调整,农具厂与工农五金厂合并组建运输机械厂。1981年芦台镇属企业玛钢厂,转为县办集体企业。到1989年,8个机械制造工厂(水泵厂合入缝纫机厂)的职工总数发展到2178人,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846. 8万元,工业总产值 2258. 08万元,为1969年的8.3倍。
机械工业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生产小型农具为主,60年代生产电机、水泵和一些大型农机具。70年代农业机械产品有所发展,如:500口径大泵,155千瓦电机,大型脱粒机等。80年代以后,宁河县机械行业产品种类逐年增多,如缝纫机摇杆、缝纫机架、玛钢铸件、皮带运输机、电焊机等产品先后出现,这些产品有的为外地有关厂家配套,有的出口创汇。主要厂家有:
一、天津市芦台缝纫机厂。座落在芦台芦汉路26号,占地面积7. 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36平方米。固定资产322万元,流动资金114万元。全厂共有职工688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前身为1952年芦台镇9家私营铁炉合作组建的“铁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归属县办集体企业。其厂址设在原芦台镇北街,有厂房12间,职工33人,年产值2万元左右。1954年迁厂址至芦台中街,厂房扩大到24间,职工增加到120人,厂名改为利民铁业社。1957年与“革新社”合并,改称“机铁厂”。1958年机铁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宁河县机械厂”,厂址迁到街外现址。1959年炼铁厂与该厂合并,职工人数增到630人,年产值60万元。1962年大部分职工回乡务农,职工降至94人。后改称宁河县农机厂。1975年,职工人数又上升到350人,年产值达到262.91万元。1980年农机厂正式转产缝纫机架,为天津市缝纫机厂配套,厂名改定为天津市芦台缝纫机厂。1982年6月,县水泵厂解体,产品及部分人员归并缝纫机厂,保留了水泵生产规模,全厂人数增加到760人,年产值达到628.7万元,从此成为宁河县的骨干企业。1989年这个厂的生产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值达532.6万元,实现利润87.2万元。
产品情况:1952年建厂初期,产品为锄、镰、镐等小型农具。1957年铸造产品为铁锅、炉具和各种铸铁件等。1958年,开始生产农机具,如:扬场机、锥形脱粒机等。1966年开始生产4-12、6-18型离心泵,年产量600台。1969年一度生产简易车床。1976年生产立式轴流泵、深水泵、脱粒机和产运斗等。1977年生产过柴油机连杆,同时加工柴油机配件。从1980年开始,转入缝纫机架的生产。1986年生产能力高达45万套,相当于1980年的4.5倍。
二、电机厂。位于芦台芦汉路30号,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25平方米,1989年职工210人,固定资产原值381.4万元,净值256.8万元,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该厂前身为“建华电料社”。1954年开办,当时从业人员9人,1957年发展到37人。1958年,电料社职工试制成功第一台JQ型电动机。1959年1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改名为芦台农机厂。1960年电机品种和产量有了很大发展,年产达到863台(4299瓦),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电机生产列入地方生产计划,1986年产量为10万瓦。1962年,转为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更名为芦台永安电机厂。时,原材料短缺,被迫停止生产电机,1964年恢复电机生产。1965年10月,电机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1966年7月,原“革新社”并入该厂,职工人数增到192人。1978年电机生产形势转好。1979年生产电机10520台,完成产值334万元,实现利润52.45万元。1980年始,电机产品滞销,原县运输机械厂部分职工及产品并入电机厂。1981年5月,又与天津市炉具分厂联合组建摇杆厂。1984年,天津电机厂将AX-320-1电焊机产品转让电机厂生产。年末,原运输机厂的人员和产品分出。1985年6月,这个厂试制出电焊机样机10台,经鉴定达到标准。年底,电焊机月产量达100台。
产品情况:建厂初期,即建华电料社阶段,主要生产电池。1958年开始生产JQ型电机,1959年产量为812台。1967年电机品种更新为JQ?型,淘汰了JQ?型,1969年平均月产量达到1200台15500瓦。1980年后,以生产运输机为主。至1984年末,转产天津电焊机厂AX-320-1电焊机,主要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1986年产品和产量为电机378台,电焊机149台,排风扇2400台。1989年生产电机1727台,电焊机150台。
三、芦台玛钢厂。现址座落于芦汉路63号,1989年末占地面积102665平方米,建筑面积16747平方米。该厂共有职工57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11.9万元,净值605.2万元,流动资金141.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98台(套)。该厂原由芦台公社所属修配厂和芦台二街所属的修配厂于1971年3月合并而成。合并初期,厂名为芦台公社修配厂,1975年更名为芦台玛钢厂。1972年-1980年间,平均年产玛钢铸件1100吨,年产值100万元,利润20万元。1981年,天津市外经贸委主持,会同市计委工业处、市建行和市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考察后协商决定,兴建年产量5000吨玛钢水暖铸件工厂。为此天津市先后两次提供出口工业品专项贷款577万元。1981年10月,该厂升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并与运输机厂和芦台镇五金厂合并,迁移到现址,职工总数达928名。
迁建工程于1983年12月10日经市、县两级验收合格。1985年生产水暖管件1005吨,铁道扣件570吨,产值已完成228.6万元。1986年完成产值257万元,比1985年增长12.4%。1989年完成产值479.9万元,比1988年降低4.4%。
迁建前玛钢厂主要产品为玛钢铁道扣件。1972年改进工艺,由生产珠光体玛钢改为生产铁素体玛钢,使玛钢的机械性能达到37千克/平方米,延伸率达到12%,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产品主要应用于国防建设。1984-1986年平均年产量为1100吨。1983年以后,玛钢产品以水暖件为主,其次为铁道扣件,1989年产量总计2037吨。水暖管件通过天津五金矿产出口公司远销美国、伊朗等国和香港地区。在国内也有较大市场。
四、八一修造厂。八一修造厂,又称八一石油化工机械配件厂。位于宁河县丰台镇内,距县城芦台镇25公里。1989年末全厂占地面积2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3362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3.33万元,净值46.1万元,全厂分5个生产车间,共有职工94人,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58年8月1日建厂,称八一机修厂,修理小型农机具,年产值在万元左右。1959年2月,丰台镇内的新兴木业社、利民铁业社、自行车修理铺和钉马掌铺并入该厂,职工达43人。1962年,该厂归属宁河县农机局主管,后转宁河县工业局管理,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1973年,该厂经与北京石油公司、廊坊石油管道局等单位协作,生产弯头、法兰等,年产值增至32.2万元,实现利润8万元,职工达75人。1977年,年产值突破100万元,职工人数增至144人。1986年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完成产值73万元,比1985年增长22.5%
产品情况:1958年建厂后,没有定型产品,以修理农机具为主。1959年已能生产铁制和木制小农具。70年代初期产品仍以农具为主,生产风送式锄草机、播种机、玉米脱粒机等小型农业机械,1973年以后,为北京市石油公司、安装公司、向阳化工厂、廊坊石油管道局等单位生产管道弯头、法兰和异径管等。同年,这个厂生产的玉米脱粒机通过鉴定被列为省级农机产品。
五、摇杆厂。厂址在芦台镇震新路2号。1989年末占地面积13416平方米,建筑面积3296平方米,职工人数180人,拥有主要设备67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10.23万元,净值68.9万元,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1年底天津市炉具分厂迁搬芦台,县电机厂分出的150名职工并入,于1982年1月正式建立缝纫机摇杆厂。1985年完成摇杆56.43万套,年产值达到119万元。主要产品以生产缝纫机曲柄为主,全部销售给天津市缝纫公司。1985年底,试制成功防爆灯、喇叭、开关和防爆性胶管等产品,1986年投入批量生产。1989年生产缝纫机摇杆27.5万套,转换及组合开关4340件,完成工业总产值70万元,比1988年增长9.4%。
六、运输机械厂。座落在芦台镇沿河路1号(商业道北端)。1989年末厂占地面积2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32平方米,共有职工308人,主要设备共139台(套),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7.4万元,净值99.6万元,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4年从事白铁加工的单干户组建了光明白铁社。1959年1月,光明白铁社与芦台镇内自行车修理门市部、三合补带厂以及“崔记”修车门市部4家合并建立宁河县车辆厂。1961年,在工业调整中车辆厂解体,分为白铁社和修理自行车社。后白铁社又与修笔门市部合并。1954年5月份,组建红旗自行车社。1957年,该社曾划属县供销总社。1961年又归属县手工业联社,成为独立单位。1968年9月,光明白铁社与红旗自行车社合并建立县办集体企业农具社。初期该社63人,主要生产小型农机具。1956年1月,个体磨坊组建的米面加工社和1959年6月建立的跃进车辆厂,于1968年9月合并建立工农五金厂,合并初期73人。1974年1月改称五金厂。该厂主要产品是对外加工聚流器“U”字铁。后,发展玛钢铸造,生产镀锌线路金具等产品。1974年8月,天津市运输机械厂转产,将输送机转让宁河县工业局组织生产。1975年10月,县工业局决定将前述农具社和五金厂合并组建运输机械厂。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给运输机械厂造成严重创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8.7万元;震后,生产迅速恢复。1979年完成输送机9600米,为1975年的3.2倍;完成产值312万元,为1975年的2.5倍;利润实现55.1万元,比1975年提高4.5倍。1980年产品已达到部级一级品标准。1981年8月,县筹建玛钢厂,运输机械厂被解体,小部分人员并入玛钢厂。大部分人员联同产品并入县电机厂。1985年1月,重建运输机械厂,当年完成输送机5346米,产值250万元,实现利润17.2万元。1989年完成皮带运输机3384/519米/吨,产值220.5万元,实现利润10.1万元。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