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田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农田灌溉
分类号: S274
页数: 10
页码: 255-264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宁河县的水利发展历史,包括在不同的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关键词: 宁河县 农田灌溉 灌溉制度

内容

第一节 历史概述
  一、清及民国时期。县志记载:元朝秦定时期(1324—1328年)虞集曾倡议:“筑堤捍水为田,以纡民力”,以军垦经营海滨水田,以减南粮北运。到元至正年,按中书承相脱脱意见“乃立分司于江南,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埝之人,各一千名为农师,岁乃大埝”。明,县知事袁了凡印《劝农书》共八卷,其中有田制、耕治、灌溉等项。并教民种田,营造水田。《畿辅安澜志》载:明臣袁黄(即袁了凡)宝坻县令,开疏沽道引潮水,用车戽灌田于壶芦窝等村教民种稻,刊书一卷,详言插莳之法,潮流灌溉滨海泄卤,渐成膏腴。清雍正四年(1726年),怡贤亲王王兄祥主张营田水利规模最大,曾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设局营田”。自雍正五年至七年(1727—1729年),委专员倡导,濒海泻卤,渐成高腴。但到后来,向所营田,率变蔬圃。沛霖所积,浸为污地。《畿辅安澜志》“宁河县营田篇”载:“东窝庄、南窝庄、岳旗(现北岳庄)、江潢口(即今江洼口)、林家庄、张家庄、齐家沽等及本城营田,引蓟运河潮水灌田。蓟运河洼广流深,潮汐最盛,沽道颇多,民间引戽以灌畦蔬。县治附近,沿河数村俱成稻田,而芦台一带民利渔盐,禾多为旱田。近县营田有二十七庄,清雍正共营治稻田三十三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田四十九顷八十亩五分三厘,清雍正七年本城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计二十顷三十九亩七分四厘。上皆京营田局倡导”。(注:清雍正五年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营田四局,隶属于水利营田府)。民国时期,1929年4月26日华北水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讨论,拟在宁河县崔兴沽筹设模范试验场。于1931年购置崔兴沽于姓土地,计0.488万亩。1933年3月施工,同年6月告竣。首先进行灌溉洗碱试验,经两年取得了丰富成果。对洗碱改良土壤最佳,效果为连续种稻三年后,土壤即可适应各种农作物。1937年“七七事变”,崔兴沽灌溉试验场毁于日军战火之中。后,田地遂荒废,现仅存一桥一闸。崔兴沽模范试验场为改良我国北方滨海盐地试验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的一次正规的农田灌溉科学试验。1938年日寇占领芦台。为供军需日伪于芦台建立“军谷公司”,为强化军用米谷生产,相继建立“米谷统制会”。1939年日军在本县设高丽区(现芦台农场)、茶淀、任凤农场,又在汉沽修建变电所。1942年兴建大艇、大薄庄扬水场,成立“水利组合”。1943年兴建大北、南涧、大尹、董庄西扬水场。至1945年先后发展电力灌溉面积近10万亩。灌水:分用干、支、斗渠、毛渠。排水:分总排干、斗排两级。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有水利工程除军粮城破坏较轻外,其它扬水场仅存基础四壁,田间涵桥也破坏殆尽。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 新中国建立时,宁河县所存较大型灌溉工程,仅为蓟运河沿岸电力扬水灌区六处。另有茶淀、高丽区和任凤庄机械扬水灌溉区各1处。而民营灌溉工程,因民力微薄,只有蓟运河沿村引潮水施车戽营稻田1部。另外,还有电力扬水营稻面积4.4万亩,民营稻面积3.9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灌溉工程建设。1949年,中央农业部渤海区农垦管理局在芦台筹设“芦台电化水利站”,并对残存扬水站进行恢复建设。至1950年春,大艇、大薄、大尹、大北、南涧、董庄(原董庄西站)6座扬水站及灌区工程全部修复就绪。同年中央农业部和蓟运河灌溉工程处主持兴建董庄扬水站,计恢复和发展灌溉面积6.51万亩。开挖渠道101723米,做土方65万立方米,修建田间闸涵桥307座,修建斗门涵管1227个,建厂房7处,安装机泵26台套,用工22.3万个,国家投资150万元。1955年,全县电力灌溉面积扩大到8.5万亩(含军粮城),连同民营非电力灌溉播种水稻16.5万亩。1956年,全县水稻生产发展到21万亩。1957年,由县低洼易涝改造办公室主持兴建电力扬水站5座,大型机械(锅驮机)扬水站7座,修建灌区闸涵桥144座,修农渠斗门1415个,开挖干支渠2837条。是年,全县水稻生产发展到24万亩。1958年,“共产主义大协作,全民办水利”,日出工4万人,兴建大型扬水站灌区两处(苗庄、皂甸),修建排水闸269座,修干支渠262条,修桥涵84座,修支渠斗门338个,国家投资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24万元,共扩大灌溉面积3万余亩。1960年,在经济较为困难情况下,由县主持兴建丰台、杨富、李自沽3座电力扬水站,干支渠工程基本配套。是年全县拥有电力扬水站25座(含军粮城、芦台农场)。1960年,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拥有职工干部近百人,并具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管理办法,当时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所辖灌区为河北省四大灌区之一。60年代之后,国办站、队办站点建设并举勃发。截止1981年,全县一二级河道共兴建电力扬水站159座,总流量为4509秒立方米,装机容量达3844.94千瓦。全县有机井2078眼,机电配套井2064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7万亩。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宁河县农业增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二节 灌溉方式
  清代以前,县境农田灌溉主要靠水车(戽斗)。清光绪年间《宁河县志》记载:“或柳筲,或水罂”。“用戽斗系以双缏,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县知事乔邦哲从南方引进“翻车”即龙骨水车,俗名水车。水车转动以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一般每槛有桩,车身用板,使龙骨板叶拦板上水。也有“筒车”。清光绪《宁河县志》载:“筒车,流水筒轮也”。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系筒于轮之一周。有竹者,有木者,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按驱动动力的不同,分为牛车、脚蹋车、手摇车和风车4种。牛车,“其车如水转卧轮之制,特去下轮,置诸车旁,岸上用牛拽轮,则翻车随转,比人蹋功将倍之”。脚蹋车,置有横轴,上装蹋轴,靠人力脚蹋驱动。或置有横轴,安装手摇曲柄,即成手摇车。清同治十年(1871年),塘沽生员井煦,由江南盐城县引进风车提水。以“布帆八面,下有铁碗,随风而行,不须骡马”,“费省功倍”。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水车还多有使用。1953年以后发展为畜力铁拉盘水车,1958年以后水车逐渐淘汰。民国时期,宁河县已有机械提水和电力提水工程。时,军粮城(原宁河县辖)已有蒸汽锅炉扬水站,提水灌溉垦种稻田。但发展慢,应用不广泛。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芦台后,为侵华军谷生产,于1942年修建大艇(日称1号),大薄(日称4号)电力扬水站两座。1943年修建大北(日称2号)、张耳沽(日称3号)、大尹(日称6号)、董庄西站(日称7号)等6座扬水站,灌溉面积65.108亩。1945年,日本侵略军战败时,所有扬水站设施破坏殆尽。宁河县解放后,1949年春,由中央农业部农垦管理局于芦台建立芦台电化水利站。是年即修复大艇、张尔沽两座扬水站。1950年相继修复大北、大薄、大尹、董庄西站4座扬水站,同年并兴建董庄东站(现董庄站),并恢复了建设芦台、茶淀、任凤等国营农场电力排灌设施,共开挖渠道闸涵307座,斗门涵洞1227个,建场房16处,安装电机16台,抽水机36台,用日工22.3万个,国家总投资150万元。
  第三节 机电排灌
  一、电力排灌站。10秒立方米以上大型排灌站分述如下:
  (一)董庄扬水站。董庄扬水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董庄村东。1950年,由中央农业部蓟运河灌溉管理处主持修建,时称:“芦台八号扬水站”。同年6月9日建成,由芦台电化水利站管理。装机容量5台机组750马力,900毫米卧式泵5台。总流量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底板高程0.5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控制面积2.9万亩。干渠长度52公里,支渠78条,长度113.4公里,进水闸24座,节制闸10座,生产桥22座,涵洞406个,该站为宁河县建国后第一座大型扬水站。1976年部分工程震毁,后修复。国家拨付震毁款1.7万元。1977年改建,并增装900毫米卧式轴流泵1台,投资80.88万元,改建后装机容量为6台机组,总功率990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6台,总出水量12秒立方米,1982年配电变压器改装1600千伏安,排灌效益3.4万亩。
  (二)皂甸扬水站。皂甸扬水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芦台镇建新村西。为有益于本地区洼改,发展稻田,于1957年冬季筹建动工。1958年5月1日建成,并于当年投入生产。该工程由县水利局主持施工,其枢纽工程由唐山建筑工程局承建,机电安装,由原河北省芦台电力灌溉处承装,灌区内工程由受益单位出工兴建。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625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底板高程为—0.2米(大沽高程),配电变压器2700千伏安,灌区内工程干渠3条,长26.8公里,支渠33条,91.7公里,节制闸两座,进水闸19座,生产桥3座,总投资6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3万元,群众投资19.87万元,控制面积8万亩,受益单位有汉沽农场、东尹、芦台镇。建站后,交由河北省芦台电力灌溉处管理。该站60年代中期水稻种植发展近2万亩。70年代由于区划变更,汉沽农场自建裴庄排灌站1座,汉沽区杨家泊乡于皂甸站北自建扬水站1座,从此皂甸扬水站弃用。
  (三)苗庄扬水站。苗庄扬水站,位于蓟运河左岸苗庄村北,为改造苗庄东北部洼地发展稻田,1957年冬由县水利局主持筹建动工。枢纽工程由唐山工程局承建,机电安装由芦台电力排灌管理站承装,灌区土木工程由受益村出工兴建。装机容量,原设计8台机组,实装7台,电机合计功率为875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7台,总出水量为14秒立方米,水泵扬程3.5米,配电变压器3台1500千伏安。干渠6条,长65.3公里,支渠43条,长190.9公里,进水闸27座,节制闸1座,生产桥4座。效益面积,排3.6万亩,灌1.9万亩。总投资金额127.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2.9万元,群众投资54.53万元。苗庄扬水站原建为单灌站,后于1966年配套为排灌两用站,后又拆调出两台机组,现实有机组5台套,1976年部分震毁。国家拨付修复款5万元。该站原系国营站,1971年下放为乡管。
  (四)杨富扬水站。杨富扬水站为国办国营站,位于西关引河南岸胡庄、杨富村之间。1960年春,由县水利局主持修建,汛前竣工当年生效。建后交由宁河县电力灌溉处管理。装机容量,3台机组,总功率为487.2千瓦。900毫米卧式轴流泵3台,总出水量为6秒立方米,扬程3.5米,底板高程为0点(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灌区内灌排干渠6条,全长5701米,节制闸25座,涵洞5座,生产桥20座,斗门63个。总投资59.5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14万元。效益面积,排2.4万亩,灌1.5万亩。1964年最高实灌面积达3.5万亩,其中稻田1.08万亩,旱田2.44万亩。建后为赵本、廉庄、宁河等乡受益单位的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丰台排灌站。丰台排灌站,位于还乡河故道孙庄村东。本工程由县水利局和原丰台工委共同筹建,1959年冬开工,于1960年汛前竣工生效。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690千瓦,水泵为900毫米,卧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扬程为3.5米,底板高程为0点,配电变压器两台,131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1.5万亩,灌1.2万亩,工程总投资为136.4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86万元,群众自投资70.55万元。建后交宁河县电力灌溉管理处管理,1968年下放原丰台公社管理。1976年震毁部分工程,国家拨付修复款3万元。该站60年代、70年代为本地区排灌水,尤以排水发挥效益大。
  (六)江洼口排灌站。江洼口排灌站为国办站,位于蓟运河右岸江洼口村北约千米处。为解决本地区除涝,灌溉兼蓄水源,于1975年春,由县水利局主持施工,同年汛前竣工。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825千瓦(单台165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为4米,底板高程-1.5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效益,排3.5万亩,灌溉2.46万亩,总投资为75万元。建后由宁河县排灌站管理。1976年强烈地震,震毁厂房楼板及进水闸反拱底板一部,翌年4月19日修复,用2920工日,投资近1.7万元。江洼口排灌站为本县第一座立式泵站,厂房结构型式亦较新颖。建后为县内抗旱调蓄水发挥了较大作用。
  (七)潮东扬水站。潮东扬水站,位居于潮白新河左岸,卫星河西首端南侧。1976年春躲军甸低水闸失利。尔后,为解决潮东、蓟西一大片排沥、兼调、输水,县拟建潮东扬水站。该站始筹建于1976年6月,7月28日因地震停办。1977年由宁河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承建,边设计,边施工,于翌年汛前建成,并于当年排涝生效,国家投资175万元。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流量为20秒立方米,配电变压器为2400千伏安,排水效益约20万亩。建后交宁河县排灌站管理。该站多年来为潮东区排蓄水,为全县调输水作用颇大。
  (八)乐善扬水站。乐善扬水站,位于潮白新河左岸乐善庄村南。为提高除涝标准,实现稳产高产,确保市委提出的1978年过“长江”的要求,经县水利局勘测设计报批并主持施工,1977年9月8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当年投入生产。装机容量,5台机组,总功率为825千瓦,水泵为900毫米轴流泵5台,扬程4米,总出水量10秒立方米,底板高程为-2.7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00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4.48万亩,灌2.72万亩,并建地下排闸,地上排闸,灌水档水闸等设施,总用工148135工日,总投资75万元(国拨)。该站采用分离式主副厂房并列及自流、机排立体交叉结构型式,结构合理,外观新颖。建后由于劳动部门劳动指标所限,故交由受益乡水利站管理。
  (九)东海北站。东海北站,又称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第二扬水站,系七里海水库配套工程。站址位于东海水库西北角。它与南站均为水库扬水站,兼排沥调输水。本工程由县水利局主持勘测设计施工,水利局修配厂承担机电装试,县电力局承负高压线路架设并配电压器安装。于1978年10月1日动工,至1979年10月1日竣工。本工程分为两期施工,1978年秋为第一期,施工单位,丰台、岳龙公社出工1000人。1979年春为第二期,施工单位,丰台、造甲、东己坨、大贾、苗庄等5个乡共出工800人。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出水量为20秒立方米,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3米(大沽),配电变压器2400千伏安。枢纽配套5座,即:进水闸、自蓄闸、机蓄闸等。总用工140124工日,总共投资199.562万元。建后交宁河县七里海水闸管理处管理,1983年冬移交俵口等受益乡水利站管理,水闸管理处由此撤销。
  (十)东海南站。东海南站,全称为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第一扬水站。站址位于东海水库西南端,潮白新河左岸,乐善闸北200米处,系东海水库配套工程。工程规模为20秒立方米,它与北站共同担负水库蓄水,兼津塘运河、曾口河排沥排咸。本工程由宁河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施工,农建第一队承担土建,水利局修配厂承担机电安装试验,县电力局承担35千伏高压线路架设。1978年10月开工,1979年8月竣工。工竣后交由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管理处管理。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10台,总功率为1650千瓦,900毫米立式轴流泵10台,总出水量为20秒立方米,水泵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0.3米(大沽),配电变压器2400千伏安。除厂房外并有自蓄闸、机蓄闸、站前闸等节制闸5座。总用工105566工日,总投资197万元(国投)。东海水库南站主副厂房并列,井柱框架基础,为县内第一座结构新颖的扬水站。1983年冬,由县水利局移交受益乡水利站管理,原宁河县七里海水库管理站撤销。
  (十一)孙庄扬水站。孙庄扬水站位于潮白河右岸孙庄村南。为提高除涝、灌溉标准,兼深渠蓄水功能,经县水利局勘测设计、报批并主持施工,1981年5月继建至汛前工竣。装机容量,165千瓦电机5台,900毫米立式轴流泵5台。总出水量为10秒立方米,扬程4米,底板高程为-2米(大沽),配电变压器1250千伏安。效益面积,排14.5万亩,灌2.2万亩。枢纽工程除厂房外并设有灌进水闸1座,地上排闸1座,地下排闸、用支分水闸两座,以及渡槽跌水等,总投资145.3万元,建后由宁河县排灌站管理。
  二、喷灌。
  宁河县使用喷灌机始于1975年,当时喷灌面积仅3950亩。1978年喷灌列入水利建设计划,并规定有关政策。1983年,春夏两旱,喷灌显示出明显的效果。7月中旬,从天津引进喷灌机16台套,用于岳龙、宁河等4个乡镇。实用考查,省水、省电、省开支,实现了增产增收。时,本县共有喷灌机械364台套。其中:天津产16台套,河南省新郑产348台套。总投资59.78万第四节 机井建设
  清代和民国时期,除宁河、芦台、丰台等大镇有饮水井,芦台火车站建蒸汽机车用水井以外,农用井很少。民国时期,经当时建设局结论:宁河县属不宜凿井区,机井建设一直没有健权,新中国建立后,有组织的人工凿井始于60年代初,由芦台建筑社经营。时,多凿饮水井且以人工竹片凿井,发展缓慢。为开发地下水源,宁河县于1964年底成立县抗旱办公室,筹划宁河县机井抗旱工作,同时筹建农林水利局打机井队,开始大锅锥凿井试验。1965年春,丰台公社东棘坨村用锅锥打了第一眼井。井眼直径1. 05米,井深22米,砖砌井取得成功。安装4寸泵,抽水四五小时不干。1966年又于东棘坨公社东棘坨村用小锅锥打了50多米深的水泥管井,麦收即获益。1966年8月,组装成功150型冲击式打井机,于苗庄倒流村试凿出水。这是县内第一台机械打井机。1967年初,成立县专业打井队。10月,组装第二台冲击式打井机。1968年,在河北省水文地质队指导下学会了电法,为观测地下水分布、动态等情况提供科学依据。1968年3月,由120型打井机发展到150型打井机6台。1973年8月,宁河县改抗旱指挥部为抗旱打 井办公室,国家拨款购买300型红星回转钻机3台套。1975年,县打井办公室成立“三八”妇女 打井队。1976年7月10日,天津市抗旱打井办公室向宁河县无偿赠送516型深井钻机6台套。自1965年至1980年,全县共打井4205眼。1976年地震灾害中,震毁机井1292眼,加之每年报废井,至1980年尚有好井2600眼。其中:深井812眼,中井1788眼。从用途看,农业生产井1974眼,生活用井408眼,工业生产用井51眼,另外两用井167眼。拥有井机58台套,其中:150型37台套,300型15台套,516型6台套。打井总投资为312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05. 62万元;社队自筹1517.58万元(未含市直拨设备、管理、试验费)。机井工人发展到2门 人。全县机井密度平均为2.51眼/平方公里,全县单井平均负担净耕地面积为342,2亩「全县机井分布很不均匀,北部、东北部密度大,西部、西南部密度小。各大队机井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大队60多眼,有的只有两三眼,同时县内机井多分布村落周围的菜地、麦田、稻田及果园地块上。距村较远旱田、大洼地区机井很少。宁河县现有机井其深度,北、东北部多在14—60米;中部多在140—180米;南、西南部多在180—350米;仅在西南部个别地区和芦台周围有部分250-350米的深井。地下水分布和淡水埋深情况,据县机井办公室1974年12月调查:中浅井区,分布在我县内东北部丰台、岳龙、大辛、赵本4个片,占地18万亩,一般深在60—100米,淡水埋深10—30米以下,可利用砂层25—40米,主要以中粗砂、卵石为主,静水位2—4米,底下水源丰富,一般可供6寸泵抽水,出水量60-80吨/时。中深区,分布在县中南部,包括板桥、苗庄、宁河、廉庄、大北、赵庄、董庄、东棘坨8个片约占地29万亩,一般井深130—150米。淡水埋深40—60米以下,可利用砂层40-50米。以中细砂粒为主,静水位5-9米,局部地区12-17米,由于水位深,一般用深井泵抽水,出水量40-60吨/时。深井区,分布在县内西南部,包括造甲、潘庄、淮淀、俵口、任凤、南涧等6个片,约占26万亩,一般井深150-200米,淡水埋深60-100米以下,以细粒砂为主,静水位7-9米,局部12米以下,用深井泵抽水,出水量为30-60吨/时。
  第五节 闸涵
  新中国建立前,宁河县仅有煤河闫庄闸1座,无农水闸涵。1960年,由县农林水利局主持修建了张彪节制闸。1963年,根治海河工程中,建闸修桥,闸涵建设才初具规模,至1985年全县已建成大中型闸涵13座(其中市管闸由县代管5座,县管闸8座),一二级河道小型闸涵近百座。多年来这些闸涵为宁河县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交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市、县管大中型闸涵分述如下:
  一、蓟运河沿岸
  (一)煤河闸:光绪七年(1881年)为了运输唐山开滦煤,由英国资本家投资兴建,俗称闫庄闸口。此闸位于闫庄村北煤河、蓟运河交汇口,西起蓟运河闫庄村北,东至胥各庄,河道长为40公里。此闸系节制煤河水位以利通航的船闸。建国前,由开滦矿务局管理。新中国建立后,由蓟运河滦河河务局管理。1954年由宁河县政府建设科管理。1958年大旱,河水干涸,煤河连年停运,船闸废弃。
  (二)张彪闸:位于西关引河中部张彪村北。1960年由县水利局主持修建。闸共5孔,每孔宽2.5米,高3米,底高程0.2米,流量4立方米/秒,1972年由县水电局主持闸改桥。
  (三)西关引河闸:位于西关村南(原设有简易石木闸),于1960年由县水利局重建。为砌石结构,5孔木制人力5吨舵轮启闭机闸门,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投资8万元。为立足长远,1978年又重建。本工程由宁河县海河工程指挥部设计并主持施工,该闸为单孔翻转式钢板电动闸门,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投资34万元。
  (四)大尹闸:位于蓟运河北岸大尹村北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裁湾结合处,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3年8月26日动工,翌年7月1日竣工,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顶为双曲拱式,单孔直升式钢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分上下两层:上层启闭机为6PQ10T单吊点;下层闸门启闭机为QPQ16T双吊点,设计流量为40立方米/秒,投资33.4万元。该闸的修建对蓟运河王御史村故道裁湾后防洪、蓄水、灌溉、通航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孟庄闸:位于蓟运河西岸孟庄村南卫星河口处。1974年12月动工,翌年7月1日建成,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设计并主持施工修建。主体为砼、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单孔翻板式电动闸门,QPQ16T双吊点起闭机。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投资29.8万元。该闸的兴建对防洪排灌均有积极作用。
  二、还乡河分洪道沿岸
  (一)丰北闸:位于还乡河分洪道右岸、丰台镇北,在还乡河分洪道的结合处,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3年3月1日动工,同年7月1日竣工。为砌石结构,单孔翻板式钢板电动闸门,QPQ16T双吊点起闭机。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110立方米/秒,投资35万元。该闸的修建对分洪、拦蓄、调水颇具作用。
  (二)西魏甸闸:位于还乡河分洪道左岸西魏甸村西。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1973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同年3月10日动工,7月30日竣工。为砌石结构,涵洞式6孔,木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因受地震影响,闸门槽不同心,故1984年更新20T电动启闭机两台,1986年又更新两台。设计流量150秒立方米,投资50万元。该闸具有渲泄小新河沥水,又能防御还乡河分洪道洪水的作用。
  三、潮白新河沿岸
  (一)淮淀乐善船闸:位于潮白河西侧,津唐运河交叉口。一闸为北淮淀村北,一闸为乐善庄村北。由河北省交通二队与宁河县联合主持施工,于1971年12月落成。该闸为通航输水闸,中心3孔采用钢质翻板闸门,四边孔采用固定门闸铪。通航标准为100T级,闸上设置生产桥为汽10T;设计流量均为80-200立方米/秒,总投资165万元。
  (二)张老仁闸:位于潮白新河左岸,张老仁村北,西关引河与潮白新河交汇处,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1971年9月15日动工,至翌年5月5日竣工。主体工程为砼石铪结构,3孔铪板手、电两用启闭闸门;主体闸门分上下两层,上闸门由10TQPQ双吊点启闭,下闸门8TQPQ单吊点启闭,西侧闸门为7号手摇启闭机。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投资25万元。该闸为西关引河西侧输水航运之枢纽,还具有防洪作用。
  (三)俵口闸:位于潮白新河左岸、俵口村西,曾口河与潮白新河交汇处,于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为砌石铪结构,3孔手电两用启闭闸门。主闸分上下两层,上闸门由10TQPQ双吊点启闭闸;下闸门由8TQPQ单吊点闸门启闭,两侧闸门由10T手摇启闭,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投资29万元,该闸具输水,防洪,通航作用,为曾口河通潮白新河之门户。
  (四)东塘坨闸:位于潮白新河右岸,东塘坨村东,青龙湾故道与潮白新河交汇处,于1971年由县海河工程指挥部主持修建。主体工程为砌石铪结构,单孔直升式双层闸门,设计流量为30立方米/秒,投资13.37万元。该闸为青龙湾故道通入潮白新河之门户。
  (五)东白进水闸:位于东棘坨乡东白村西,潮白河左岸,由宁河县海河工程指挥部承建。1975年3月28日开工,同年7月1日竣工。设计机遇:防洪30年一遇,闸孔为单孔,宽6米,高8.7米,流量60立方米/秒,底板高程-3米(黄海)。核定投资33.1万元,实际投资33.7万元。完成实际工程量,土方14444立方米,石方1314立方米,混凝土798立方米。实际用工:民工8446工日,民技工28211工日。
  四、永定新河沿岸
  造甲田辛船闸。位于永定新河西侧,造甲城西南和田辛庄东南,津塘运河与永定新河交汇处津塘运河上。永定新河左侧为造甲船闸,右侧为田辛船闸。该闸为“北四河”治理配套工程,由河北省航运局和本县联合施工,于1972年7月25日落成。两侧船闸均为100吨级标准,设计流量80立方米/秒,为钢质平面提升翻转式闸门,电动启动,总投资188万元。该闸具防洪、防咸并具排七里海、金钟河沥水入海之功能。
  附:杨花橡胶坝。该坝位于还乡河分洪道中游,杨花桥以下400米处。坝长60米,坝高3米,拦蓄量为400万立方米。该坝是宁河县和天津市引进的第一座橡胶坝。1982年由县水利局设计,当年5月15日施工,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当年就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坝上游的岳龙、板桥、丰台3个乡镇的农业生产有很大改变。建坝后当年即蓄水350万立方米,1983年蓄水320万立方米,1984年蓄水300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了凡
相关人物
崔兴
相关人物
田间涵
相关人物
任凤庄
相关人物
杨富
相关人物
乔邦哲
相关人物
张尔沽
相关人物
任凤
相关人物
高程
相关人物
赵本
相关人物
岳龙
相关人物
张彪
相关人物
黄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