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1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45-2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河县的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的历史和现状,包括鱼种、鱼苗的繁育、精养成鱼、废河养鱼和排灌沟渠养鱼等淡水养殖方式,以及养殖对虾等海水养殖方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宁河县 水产养殖 渔业

内容

一、淡水养殖
  (一)鱼种、鱼苗。鱼种:1958年从南方引进青、草、鲢、鳙鱼。1976年从湖南引进团头鲂、长春鳊、镜鲤、红鲤鱼。1982年引进非洲鲫鱼。1983年引进日本白鲫鱼。到1985年全县淡水养殖鱼种有草、鲢、鳙、鲤(红鲤、本地鲤、镜鲤)、鲫(非洲、日本、本地鲫)、团头鲂、长春鳊等10余品种。鱼苗:1961年在芦台“五一”公社进行草、鲢、鳙、鲤鱼的人工孵化,改变了50年代淡水养殖鱼苗由南方调运的情况。1974年,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从河南、天津等地调进一部分鱼苗。1980年,芦台镇换新鱼种场搬迁到芦台铁路南侧,占地300亩,池塘36个,水面16亩,当年孵化鱼苗7000万尾。1979年县水产局在东棘坨乡东百村西建立国营鱼场一处,占地600亩,有池塘69个,水面190亩。第二年繁育鱼苗300万尾,除满足县内需要外,还销往邻县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后又分别在造甲乡大王台、小李乡北埋珠、潘庄镇潘庄村建起了鱼种孵化场。到1985年,全县共有孵化场5座,水面557亩,全年繁育鱼种1.5亿尾,其中大部分销往外地。
  (二)养鱼。1.精养成鱼。1957年在芦台换新渔业队(五一水产大队)利用2.2亩水面试验池养鱼,亩产达250公斤。1972年以后,精养面积逐步扩大,1975年达到0.259万亩。但由于缺乏管理,靠人放天养,平均亩产成鱼只有24公斤。1980年以后,实行了责任制,养鱼单位加强管理,实行科学饲养,提高了产量。1980年大北乡独立村4.5亩水面亩产成鱼210公斤,产大规格鱼种50多公斤。1985年,潘庄镇潘庄鱼场进行颗饵养鱼试验,50亩水面平均亩产成鱼40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废河养鱼。宁河县河湾养鱼主要在南埋珠至岳庄废河道的0.338万亩水面。1975年,由县水产局组织成立宁河、丰台、板桥河湾管理站,由于管理不善,没有成功。1984年又利用大杨至大尹闸河湾养鱼,水面0.378万亩,由县水产局组织河湾周围村队成立河湾管理站,开挖鱼种暂养池45亩,进行轮捕轮放。1985年,产鱼10万公斤。1985年任凤乡任凤村养鱼专业户利用村西150亩津唐河废河道养鱼,投放大规格鱼种,当年亩产成鱼210公斤。3.排灌沟渠养鱼。1978年,板桥公社北珠庄大队利用村南3.5亩的一段排灌沟渠养鱼,投放大规格鱼种,加强管理,投饵饲养,当年每亩产成鱼200公斤。1980年以后,沟渠养鱼面积逐步扩大,1983年已达到0.111万亩,年产鱼25吨,亩产22.5公斤。1978年,淮淀公社南淮淀大队村东的900亩洼淀,实行养鱼、养苇和蓄水相结合,靠人放天养,当年产鱼1.5万公斤。到1985年全县洼淀养鱼面积达到0.488万亩,产鱼14万公斤。任凤乡齐家埠村24户农民,1985年自愿组织养鱼专业队,承包了村北800亩洼淀养鱼,当年平均亩产成鱼45公斤,经济效益较好。1989年淡水养殖水面23141亩,淡水养殖总产2671.44吨。
  二、海水养殖
  1954年,淮淀乡北淮淀村在永定新河东岸渔港自然蓄水纳苗,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鱼、虾、蟹12万公斤左右。1958年,北京清河农场划出1万亩,使养殖面积减少到0.5万亩。到1970年,由于长年淤泥堆积,进水渠道堵死,无法纳苗纳水,于是停养。1984年在市政府和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清淤建闸涵挖塘养殖对虾,靠近永定新河两岸的南淮、北淮、冯台、付台村都先后开挖池塘养殖对虾,致使全县精养对虾达到176亩,粗养0.41万亩。1985年,全县精养0.204万亩,粗养235亩,平均亩产虾27.5公斤,其中冯台20亩精养池,平均亩产对虾6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全县精养对虾0.2650万亩,半精养、粗养0.14万亩。海水养殖产量总计258.5吨。1989年海水养殖水面4050亩,海水养殖产量296.21吨。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