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4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概述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241-2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是一个具有丰富水产资源的地区,其渔业生产历史悠久。
关键词: 宁河县 水产资源 渔业

内容

宁河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县境中部地区,曾出土战国至汉时各式“陶网坠”和“丽蚌网坠”等渔具。两千年前,境内已有人从事水产捕捞活动。明代记载:宁河“淀泊互穿引”,“鱼虾地享无穷利”,“水深鱼聚多”,“晒网家家集野汀”。因为濒临渤海,又是水乡泽国,所以渔业较为繁盛。宁河县特产银鱼、冰鲜、紫蟹,在明代已是贡品。明代通判范兆祥曾记载当时宫廷太监亲自收缴银鱼贡品时的情况:“宫厂黄旗压境开”,“弦诵喧啾”,已成百姓沉重负担。至清代,捕捞的主要鱼类已有记载:即鲤、少阳(锅盖鱼)、鲫、〓、鲇、河豚、脍残鱼(俗名葫芦鱼、面条鱼)、鳝、鱵、鳅、嘉鱼、勒鱼(俗名快鱼)、燕鱼、银鱼、鲮鱼、鰶鮬鱼、〓、刀、比目鱼、海䖳(俗名海蛰)、羊鱼、八带鱼、黄花鱼,以及虾、蟹、蠘、蚌、蛎、蛤蜊、蛏、蚶、螺蛳等30余个品种。七里海因每年秋季盛产蟹虾,“居民呼之曰蟹秋。余如鲫鲤白鱼,梭鱼,鲇、鲂、花脊鱼等,间亦产之”。明清时期,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业均常盛不衰,并以传统特产银鱼和紫蟹而闻名于世。民国25年(1936年)记载:“蓟运河所产之银鱼、紫蟹,清时曾为贡品。”
  民国时期,宁河县为华北地区重要渔业基地。渔业被称为“宁河富源之一”。民国20年(1931年)、民国25年(1936年)记载:“宁河县南临海滨,海岸线长凡百十余里”,“七里海地势洼下,为永定河浅水之地”。“内地湖泊及港淀”、“鱼虾贝蟹,出产极丰”。“全县共有渔船200余只,渔户约400余户”。“宁河县盛产淡水鱼类,为沿海各县中特异者。”“主要物产如红蚶、蛏子、刀鱼、鲤鱼、鲫鱼、快鱼、梭鱼、建子鱼、箭杆鱼、黄瓜鱼、河豚鱼、比目鱼、河虾、螃蟹、鲫头鱼、草根鱼、蟮、蛤、黑鱼、虎头鱼、白条鱼、拐子鱼等。”“咸干品:海虾、对虾、蛤、蚶、虾子、虾头、快鱼、港虾、辞暖鱼、河蟹黄。该属虾头沽专产蛏干,肉味鲜美,名曰:‘美人鲜蛏’,全国闻名。”“渔具多用张网、袖网、棍网、抢网、打网、快鱼网、地网、大网、钩网、挂网、风网、拉网、以及手钩等。”
  清代,省“开办渔业公司,以利渔户、渔商”。县“设立渔船捐局”征收船捐渔税。民国2年(1913年),前直隶劝业道时代,道署农林科内设有水产股,“专司水产行政、统计、调查、建设等事业”。“每届渔讯,即派员专赴渔区,从事调查统计工作。”时,宁河县为第五渔区。民国5年(1916年),与天津县等4县联合创办商渔联合会。民国13年(1924年),设直隶沿海渔船捐征收局。民国21年(1932年),县设建设局兼管渔业,并设有“渔业公司”、“渔会”、“渔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民国25年(1936年)统计:“海产、河产每年输出量不下1300吨”。据记载:“民国以来,沿海渔村,兵连祸结,富有渔户,转徙他方,另谋生路。贫困渔户,颠沛流离,伺机出海,官府不加保护,专恃苛敛摧残。以故渔户生计日蹙,无力捕捞,天然富源,坐而丧失。”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办理渔业货款,发放灾荒救济和成立渔业互助组、合作社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渔业生产。1953年,建国营收购站。后因区划变更较大,沿海渔村大量划出,宁河县渔业生产主要转向淡水捕捞。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水产品总量仍很高。1956年至1961年,年平均水产品产量为2250吨,虾蟹产量占35%以上。渔业产值135万元(按当时不变价格计算),其中主要是捕捞生产。1968年根治海河建防潮闸后,溯河性鱼类如刀鲚、银鱼和中华螯蟹等产量骤减,70年代基本绝迹。蓟运河上游修建水库,使河道和七里海存水期缩短,影响了鱼类繁殖,捕捞产量大幅度下降。1973年至1981年,年平均渔业总产量为233吨,比50年代下降96%,其中虾蟹下降到零。
  由于捕捞产量的下降,不得不改变渔业生产的方式,由捕捞为主改为以养殖生产为主。早在1957年,宁河县芦台“五一公社”建水产专业队(换新渔业队),从事水产养殖(兼捕捞),并于1958年开始人工孵化鱼苗。1974年,县设水产局,统一管理全县水产行政、技术指导、渔政和供销工作,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淡水养殖和海水捕捞生产。1985年开始,部分社队对渔业生产实行专业承包。1985年养鱼专业户达到233户,养鱼联合体达到1390个。
  1984年开始发展水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一、西南部地区,含任凤、南涧、淮淀、俵口、潘庄、造甲6个乡镇。有可供养鱼水面、洼淀4.5万亩,占全县水面总数的70%。其中包括:(一)1985年俵口、淮淀、任凤3乡12村,共投资65万元,对东海进行分割治理,扩展养鱼水面0.3万亩,蓄水2600万立方米,鱼产量达15万斤。(二)利用永定河两岸1.8万亩洼淀,海水养对虾、梭鱼。1986年全县建成精养虾池0.182万亩,半精养0.219万亩。对虾养殖水面达到0.401万亩,总产10.5万公斤,海鱼7.25万公斤,同时建成五百水体的对虾养殖场。建成可日产400公斤对虾饵料的工厂。二、淮淀乡南淮淀村东洼淀建900亩小水库,蓄水60万方,每年产鱼2.5万公斤。并于淮淀、潘庄、大贾等乡围堤搭埝,建季节性和永久性水库,总蓄水量达3000万方。三、建成由联合国投资的0.3万亩商品鱼基地。1984年5月,县政府成立渔牧开发办公室,领导这一工程的实施。1986年4月,建大辛渔牧开发管理站,负责本项目的建设,并于1987年10月底完成全部投产,1986年,全县养殖水面达2.5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856.5吨,渔业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5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
  1989年,全县养殖水面已达2.7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236.1吨,渔业产值已达82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

知识出处

宁河县志

《宁河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宁河县情,包括地理位置、建置、区划更易、县城、乡镇、村庄、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电力、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民俗风物、文化及人物资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