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061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编 教育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54
页码: 707-760
摘要: 本编介绍了1980年-2014年天津市宁河县的教育发展情况。教育科研方面,自1980年起,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机制改革,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采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基础教育从学前做起,义务教育实行五三学制。职业教育以实用技术为主,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学历教育通过广播电视、高自考等形式,实施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
关键词: 教育 教育事业 宁河县

内容

教育科研1980年起,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机制改革,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采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规范化、现代化方式办学,注重学生素质品德教育,减轻课业负担。基础教育从学前做起,义务教育实行五三学制。高中阶段采用学分制和选修制,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以实用技术为主,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学历教育通过广播电视、高自考等形式,实施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培训,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
  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投入逐年增加,达到最好建筑是学校和教学条件现代化要求。教师由分配招录转向公开招聘,实行职称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工资待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试验,取得优异科研成果。
  第一章 教育改革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一建立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
  1981年,全县20个社(镇)设总校长、业教校长,负责领导该社镇的普通教育和工农教育工作。1985年,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逐步建立以“谁办学主要由谁管”为主要特征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两级统筹”新体制。全县各乡(镇)设立教育组和成人学校,负责管理所属中小学和成人教育。
  芦台一中、芦台二中、芦台三中、芦台四中、芦台五中、潘庄中学、丰台中学、任凤综合高中、永兴中学、县一幼、县二幼、县三幼和县四幼由教育局直接管理。
  二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始,推动教育领域体制改革,探索教育人事制度改革。1993年,实施以校长负责制为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选任制。推进实施校长负责制,学校各类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至1995年,全县中小学基本实施校长负责制,至1996年,22个乡镇和国办中学、师范、中专学校全部实行校长负责制。1997年,县教委改革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副校长及以下干部中推行选任制度。试行督学制度。
  三实行教师聘任制
  (一)岗位聘任 1980年,执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90年,采取满工作量法,对所属中小学进行定编、定岗。1993年,全面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6年,从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改革教师队伍管理,开始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8年,在董庄乡、桥北镇试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完成试点后,全县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2005年,新录用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招聘教师实施农村服务期制度。2009年,教师节实行宁河县中小学教师宣誓制度。
  (二)自主招聘 2005—2014年,教师主要来源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根据教师余缺制定招聘计划,报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通过网络公布招聘计划,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形式,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择优录用。纪检和人事部门对招聘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管理。
  四免减学杂费
  2006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统一实施“两免一补”(农村义务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中专学校学生开始享受助学金政策,至2010年受益资金437.26万元。2009年免困难学生学费29万元,2012年323.5万元,2013年274万元,2014年320万元。
  第二节 办学体制改革
  一幼儿园
  80年代初期,学前教育渐入正轨。宁河县幼儿园为国办园,其他乡镇幼儿园或学前班依托当地各小学,以小学附设形式存在。1985年,教育局接管县经委幼儿园。1988年,22个乡镇全部建立幼儿园(所)或幼儿班。1990年,有园所133所,在园幼儿4267人。1996年,因布局调整,分校合并,园所总数降至69所,在园幼儿7972人。1998年,有园所67所,在园幼儿9004人;造甲城乡大王台幼儿园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任凤乡、潘庄镇2所乡镇中心园通过市级达标验收。2000年,桥北镇、造甲城乡2所乡镇中心园通过市级达标验收。2008年,第三幼儿园落成启用。是年,有园所63所,在园幼儿8526人;潘庄镇潘庄中心园、北淮淀乡南北淮淀中心园、芦台镇北田中心园、俵口乡兴坨中心园4所中心园通过市级达标验收。2009年,县幼儿园、县第三幼儿园被评为天津市一级园;七里海镇大坨中心园、七里海镇薄台中心园、板桥镇张子铺中心园、岳龙镇岳龙中心园、东棘坨镇东棘坨中心园(民办)、廉庄子乡廉庄子中心园、俵口乡俵口中心园、大北涧沽镇中心园、丰台镇丰台中心园、苗庄镇星光中心园10所中心园通过市级达标验收。
  2010年,教育局接管桥北新区运河家园配套幼儿园,成立县第四幼儿园,北田中心园并入。是年,有国办园4所,乡镇中心园13所(含1所民办园),小学附设幼儿园47所,注册民办园2所,在园幼儿6200人。
  2012年,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3年,启动学前教育提升计划(2013—2015年)。是年,北淮淀幼儿园(国办园)投入使用。2014年,有国办园5所,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园14所,小学附属幼儿园39所,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22万人。形成国办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园为主体,以小学附属幼儿园和民办园为补充学前教育格局。
  二中小学教育
  (一)义务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简称“普九”) 1987年,对全县小学、初中学生统一卡片编号,进行学籍验印,控制流失,此经验刊登在11月《天津日报》上。1988年,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颁发《宁河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和《乡镇管理教育的意见》。芦台镇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他21个乡镇分批分期于1993年全部完成“普九”。
  办学规范化乡镇建设 1994年始,推进办学规范化乡镇建设。1994—1997年,芦台镇、董庄乡、岳龙乡、板桥乡、大贾乡;1998年,桥北镇、南涧沽乡、北淮淀乡、苗庄乡、丰台镇、大辛乡、潘庄镇;1999年,大北涧沽乡、任凤乡、造甲城乡、小李乡、后棘坨乡、俵口乡;2001年,廉庄子乡、赵本乡、宁河镇、东棘坨乡相继成为办学规范化乡镇。至此,全县22个乡镇全部达到市级办学规范化乡镇标准。
  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简称“双高普九”) 2003年,芦台镇、苗庄镇、俵口乡、板桥乡、岳龙镇、七里海镇、潘庄镇、北淮淀乡通过验收。2004年,宁河镇、东棘坨镇、廉庄子乡通过验收。2005年,造甲城镇、丰台镇、大北涧沽镇通过验收,3镇被命人为市级“双高普九”乡镇。
  现代化标准建设 2009年,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是年,6所学校达到标准。2010年,31所学校通过验收。2012年,全部义务教育学校通过验收。2013年,实施第二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和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24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第二轮现代化标准建设。2014年,义务教育45所学校和芦台一中、丰台中学2所高中学校完成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是年,首次对23所中小学进行现代化标准量化验收。
  (二)高中教育 1979年,整顿“文化大革命”遗留下的混乱的教学秩序,解决办学体制杂乱、办学水平低下问题,至1983年,逐步取消社办高中。1988年,全县有芦台一中、芦台二中、丰台中学、潘庄中学4所高中校。1995年,成立依托于芦台一中民办公助学校永兴中学。1999年,县第二职业学校转为任凤综合高中。2001年,芦台二中晋升区县级重点高中。2003年,利用原师范学校资源组建芦台四中。2004年,丰台中学、任凤综合高中晋升区县级重点高中,2005年,潘庄中学晋升区县级重点高中。2012年,以撤并停招的方式对永兴中学进行清理规范。2014年暑假,正式清理完毕,永兴中学撤销。2014年,有高中校7所:芦台一中、芦台二中、芦台四中、丰台中学、潘庄中学、任凤综合高中、永兴中学;其中芦台一中、芦台二中为完中校,永兴中学为公办民助学校。
  三职业教育
  1980年,8所农业中学开始招生。1981年,招生规模476人。1983年,由宁河中学改建宁河县第一职业学校(简称宁河一职)。1988年,新建宁河县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简称宁河中专)。1992年,由任凤高中改建为宁河县第二职业学校(简称宁河二职,1999年停办),先后开设餐饮服务、机电、计算机应用、汽车修理、数控技术应用、金属焊接等专业。1995年,实施“绿色证书工程”。12月,制定《宁河县教育事业发展“九五”规划》,提出“三加一”(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农业技术)职业班。2009年,宁河中专成立天津市青年创业中心宁河分中心。2014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宁河分中心成立,涵盖育婴师、数控车工、加工中级操作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焊工以及汽车修理等7个工种。职业及成人教育培训累计4692人次。
  第三节 素质教育
  一提质减负
  1981年始,编写各学科教材分析和教学参考资料,制定单元、篇章、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汇集成册印发各校作为教师备课的指导。1982年,各乡镇、学校恢复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1989年,出台《关于教学常规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备课、讲课、作业、课外辅导、听课、考试、考查进行细化要求。90年代初,县教研室配备高中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并指导各校相继成立教研中心,建立市、县、校三级教研网络,为教师建教研平台。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和《教学基本要求》。1996—2003年,陆续出台学科教学常规、教学工作管理常规、十条好课标准等一系列规范。1996年,对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三级课”认定。1997年,在潘庄中学召开宁河县农村高中校教学现场会。1998年,修订《“三A”评估方案(教学部分)》等管理制度。2004年12月,教育局成立高三教学指导组,由19人优秀高中教师组成。是年,出台《宁河县更新观念,决战课堂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双主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005年,教育局成立高中教学工作室,聘请县内知人退休教师专门指导高中教学。
  2000年,采取“堵、导结合,标本兼治”方法,做好“四篇文章”(限制书面家庭作业,从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上做文章;限制考试次数,从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做文章;限制考试科目,从考查科目上做文章;限制授课时间,从提高课堂效率上做文章)。2005年,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在作业总量、考试次数、在校时间、补课、规范教辅、落实文体活动等六个方面进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负责人作为减负第一责任人。2013年,出台《宁河县关于认真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的通知》,叫停义务教育阶段双休日补课和早晚自习。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负万里行”活动。2014年,在芦台一小、板桥小学、板桥中学召开“减负增效”经验交流现场会。
  二升学、考试
  (一)“小升初”考试 80代初至90年代中期,“小升初”考试兼有水平测试和选拔两个功能,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重读六年级。1996年,“小升初”只进行水平测试,取消升学卷。取消小学1~4年级留级制度。1997年,取消芦台一中初中招生。继续完善水平测试、免试就近入学制度。1998年,“小升初”实现全县免试就近入学。初中不再举行选拔性考试,所有小学毕业生按地域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合理分配到各初中校。2003年,芦台一中初中恢复招生。2004年,继续实施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依据天津市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要求,建立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继续在六年级毕业升学中实行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水平报告书制度,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等级评价。2013年,芦台一中初中部停止招生。至此,“小升初”考试的选拔性功能完全消失,完全是一次小学阶段水平测试。
  (二)高中毕业统考、毕业会考和学业水平考试 1979—1993年,高中教育阶段实行毕业统考制度,由市教委组织统一命题,各区县组织考试并阅卷,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并将高中毕业统考成绩作为向高等学校推荐保送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1991—2005年,实行普通高中会考制度,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为9科,会考成绩与学生是否毕业有关,同时作为向高等学校推荐保送新生的主要依据,作为高等院校录取学生的参考。在会考中实施英语听力考试,改变“哑巴英语”学习状况。2006—2010年,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是否毕业无关,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综合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笔试科目10科,考查科目5科,分别在高中教育阶段3年内完成。各科成绩按A、B、C、D等级划分。其中,外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物理实验考查、化学实验考查、生物实验考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科成绩均计入考生的电子档案,作为升学参考依据。根据天津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规定,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组成部分,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高考成绩处于同等的条件下,择优录取高中学业考试成绩优秀者,同时作为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主要条件。2011—2014年,全县参加化学、地理、历史、物理、思想政治、生物、语文、数学8科笔试。
  第四节 学校布局调整
  80年代初,小学布局不够合理,全县283个村有小学282所,设备简陋。至1986年,全县有小学230所,初中32所(其中乡办初中26所),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1992年,对全县初中校进行规划调整,强调一个乡镇只保留一所中学,至1995年全部调整完毕,由原来的32所调整至23所(国办2所,乡办21所),除芦台镇外,每乡镇1所。1998年,开始对小学进行布局调整,至2010年,全县233所小学调整为中心校55所,分校17所。2014年,全县有93所中小学校,其中中心小学54所,小学分校10所,初中校23所,高中校4所,完中校2所;在校生46428人,其中高中6603人,初中1.13万人,小学2.67万人。有国办幼儿园7所(其中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园14所。中专、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宫各1所。
  第二章 基础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一管理
  1995年,第二幼儿园成为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试点园。1998年,出台《宁河县学前班工作评估标准》。2006年,出台《宁河县关于推动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宁河县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五年规划》,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出台《宁河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制定出台《宁河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宁河县学前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入园率稳步提高,已经形成以国办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村办园和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新格局,实现宁河学前教育的新突破。2013年,出台《宁河县学前教育提升计划(2013—2015年)》,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是年,将学前教育纳入评估体系,依据评估结果给予奖励。出台《宁河县国办园与乡镇中心园对口帮扶方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规范办园行为,对全县乡镇中心园、学校附属幼儿园重新进行登记注册,对符合标准要求的63所幼儿园和2所民办幼儿园颁发新证。至2014年,全县有国办园5所,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乡镇中心园14所,小学附属幼儿园39所,民办一类、二类幼儿园13所。
  二师资
  每年暑假,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参培率达到95%。幼儿园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及其他帮扶活动。1987年,天津市举行幼儿教师教材教法达标考试,全县70%教师考试合格,合格率在四郊五县名列第二。1979年,全县幼儿园有在职教师78人,1989年115人,1999年348人,2009年327人。2010年,全县各注册园所有教师370人,学历水平由80年代初大专以上学历不足1%增长到65%,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达到15%。2014年,有幼儿园在职教师164人。
  三园所选介 (一)第一幼儿园 是宁河第一所国办幼儿园和市一级园,始建于1956年。1979年震后重建,园址在芦台镇育红街红枫里1排30号,占地面积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1平方米。2004年,随育红街一带城区改造拆迁。2007年11月迁入芦台镇幸福花园内,占地面积2554平方米,建筑面积2718平方米,主体3层。设有大型艺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保健室、独立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等。户外有大型体育游乐器械、塑胶活动场地。每个班配有钢琴、液晶电视、DVD、录音机、电脑、广播系统、网上监控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适合各年龄班的桌面玩具。2008年正式启用。招收3~6岁学龄前儿童,实行全日制管理。2014年,全园有教学班10个,幼儿332人,在职教职工34人。
  (二)第二幼儿园 1980年,建宁河县工业局幼儿园,坐落于芦台镇光明路风光里9排11号,占地面积185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2平方米。1985年,由教育局接管,更名为宁河县第二幼儿园,3个班配置,接收幼儿83人,在职教职工19人,均为中专以上学历。2010年,进行扩建,占地面积1888平方米,建筑面积1111平方米,有教学班4个,幼儿120人,在职教职工24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2011年,因房屋陈旧进行整体维修停办。2012年重新开园,接收时代花园幼儿园为二幼分园,坐落于芦台镇时代花园小区内,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2013年开园招生。2014年,主园有教学班4个,幼儿120人,在职教职工12人。分园有教学班3个,幼儿95人,在职教职工13人。
  (三)第三幼儿园 坐落于芦台镇金翠路与三八河路交口,青少年宫南院内,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63平方米,幼儿活动场地2500平方米。2006年动工兴建,2008年竣工,建筑工程投资900万元,室内装修170万元,教育教学设备、文化设施等建设投资210万元,总投资1280万元。2009年被评为市级一级幼儿园。2010年,有教学班13个,幼儿500余人,在职教职工60人。2013年接收龙胤溪园为分园,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开设4个班,8名在编教师。2014年,总园和分园有教学班13个,幼儿449人,在职教职工34人。
  (四)第四幼儿园 坐落于芦台镇桥北新区运河家园丽月湾小区,是运河家园小区重要配套建设项目,投资950万元,占地4300平方米,2009年竣工。2010年开园,有教学班9个,幼儿300人,在职教职员工42人。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一级幼儿园,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师德先进集体,2014年学前综合评估获得一等奖。2014年,有教学班9个,幼儿289人,在职教职员工22人。
  (五)潘庄镇潘庄中心幼儿园 前身是潘庄小学学前班,位于潘庄村西大街。1992年,正式建园,潘庄村投入20万元集资改建,占地面积2356平方米,建筑面积663平方米。1999年,潘庄中心园有幼儿教师6人,幼儿148人。2005年,园内建小餐厅、小食堂、保健室等辅助设施,增设大型活动器材2组。2008—2009年,潘庄村累计投入资金30万元,对中心园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建成标准现代农村镇级中心幼儿园。2012年,教育局对园所进行功能提升、改造,从小学剥离,园所独立。2013年,被评为宁河县一级园,获宁河县学前教育综合评估二等奖。2014年,教学班6个,幼儿126人,在职教职工3人。
  (六)大北涧沽镇大北中心幼儿园 坐落于大北涧沽镇中兴沽村西,前身是学前班。2008年8月,经中心沽村委会同意迁至中心沽小学一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800平方米,绿化面积500平方米。建园规模4个班,小、中、大班制式齐全,可容纳百名以上幼儿入园学习。是年,投资4万余元,从镇内其他学校抽调教师,达到市级乡镇达标园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7个,幼儿236人,在职教职工4人。被评为县级一级幼儿园、天津市贯彻《指南》试点园。
  (七)岳龙镇于潮中心幼儿园 1981年,建岳龙小学幼儿园,占地4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999年改扩建,占地682平方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2009年,投资10万元,改善园所条件,配齐幼儿教师。3月,更名为岳龙镇岳龙中心幼儿园。是年通过市级验收,被命名为天津市乡镇中心园达标单位。2010年,有4个班,在园幼儿123人,在职教职工7人。2011年,将坐落于岳龙镇西侧于潮村的原于潮小学改建成幼儿园,更名为于潮中心幼儿园,原岳龙中心园迁入。占地面积5864平方米,建筑面积917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1441平方米,绿化面积3506平方米。2012年开园。2014年,有教学班6个,幼儿205人,在职教职员工3人。园内有大型户外组合滑梯、旋转滑轮、儿童摇篮等大型活动娱乐场所1座,跷跷板、木马、平衡木等各类儿童玩具多套,有幼儿益智类画报书刊1630册。
  (八)北淮淀乡南淮淀中心幼儿园 位于南淮淀村北,由全村集资8.1万元兴建,1996年建成使用,占地5440平方米,为全日制三年制幼儿园。1997年首批通过市级中心园达标验收。1998年,获县级农村示范园称号,是宁河县第一所农村示范园。2012年与小学剥离,成为独立中心园。2013年,获宁河县学前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宁河县一级园。2014年,有教学班11个,幼儿461人,在职教职工5人。
  第二节 义务教育
  一学制课程
  (一)学制 1979年,义务教育实行“五三学制”,即小学修业五年,初中修业三年;1980年,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修业五年、初中修业四年。1982年始,实行学制改制,由“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即小学修业六年,初中修业三年。至1985年,全县所有学校改制完毕。部分乡镇因师资、校舍等问题实行“六三学制,五四管理”,即六年级在初中就读,评估管理归属小学。2010年,除芦台镇大艇小学六年级在赵庄中学外,其他乡镇均过渡到“六三学制”。2014年,宁河县实行“六三学制”。
  (二)课程
  小学课程 1988年,小学主要学科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一般学科为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工、手工;其他活动为科技文艺、体育活动、班队活动。1997年,小学开设英语。2004年,一至三年级开设《发现与探索》课程,有关科学普及的课程进入中小学的正规课堂在全国还属首例。2014年,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国家课程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为《快乐英语》;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国家课程为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地方课程为《天津与世界》《发现与探索》;小学三至六年级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五至六年级增开信息技术。同时一至六年级均开设校本课程。
  初中课程 1984年,初中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初一设置植物,初一、初二设置地理,初二设置动物,初二、初三设置物理,初三设置化学、生理卫生。1985年始,初三不再设历史课。1994年,中小学开设活动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个部分。2010年,初中主要学科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一般学科为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其他活动为课外活动、劳动技术。2014年,初中开设国家课程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历史、地理(九年级不开设)、化学(七、八年级不开设)、生物(九年级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八、九年级不开设);地方课程为《学习智慧》《心理健康》(七年级)、《生活科学》《法制天地》(八年级)、《科技前沿》《社会职业》(九年级);同时,七至九年级均开设校本课程。
  二学校选介
  (一)小学学校选介
  芦台镇第一小学 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名为芦台镇小学堂,为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芦台镇人,清朝光绪年间礼部主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芦台镇两等小学校。1921年,为芦台镇完全小学。1940年,更名为芦台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芦台中心完小。1976年,更名芦台镇第一小学。1978年,被确立为市重点学校,在芦台镇震新路26号建单向两层教学楼3栋,双向两层宿办楼1栋,礼堂1座,另有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2001年,在原址扩建,2002年完成,占地1.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00平方米。2005年建成塑胶操场。2009年,首批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2010年,有教学班45个,教师140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4人),学生2300余人。2014年,有教学班46个,学生1912人,教职工154人。是年,达到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桥北新区第一小学 前身为崔白赵联合办学点。1978年,组建赵庄中心小学,下辖大杨、党庄、大赵3个分校。1988年,经过功能改善,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1994年起,筹建新校。1999年,分校合并,迁入芦台镇庙东村北,更名为赵庄小学,占地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2009年,首批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赵庄小学迁址到芦台镇桥北新区,占地面积3.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后赵庄小学更名为桥北新区第一小学,通过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专项验收。是年,有教学班27个,学生1043人,教职工61人。
  北淮淀乡乐善庄小学 坐落于潮白河东岸北淮淀乡乐善庄,1949年建校,1976年地震后,由乐善村中央迁至村东南。2002年,在原址新建教学楼,2004年竣工使用。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2699平方米,配套设施齐全。2009年,首批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365人,教职工27人。
  丰台镇小学 前身为丰台镇日新文社。1980年,在丰台镇东村,东大街北侧建成新校区,合并丰台镇4个村小学。2005年,在丰台镇中学院内开辟新校址,兴建教学楼,2006年投入使用。2010年,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3年,通过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专项验收。2014年,丰台小学与丰台镇中学合并,成立丰台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教学班14个,学生522人,教职工37人。
  (二)初中学校选介
  芦台第三中学 简称芦台三中,国办初中。成立于1978年,坐落于芦台镇震新路2号,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1979年秋开学,四轨(即每个年级有4个班),教学班12个。1998—2000年进行整体改造,建教学楼2栋。2000年10月,芦台四中(初中,1985年8月成立)并入。2001年建教学楼1栋,至此建筑面积8460平方米,3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博学楼”“笃学楼”“慎学楼”。2001年,被天津市教委命名为“‘九五’期间天津市实施素质教育三A学校”;2009年,首批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3年,高标准通过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综合验收。2014年,有教学班30个,学生1317人,教职工131人。
  芦台第五中学 简称芦台五中,国办初中。始建于1992年,校址在芦台镇金翠路2号,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991平方米。是年,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35个,学生1464人,教职工128人。达到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板桥中学 乡镇办初中,前身为板桥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五年(1916),宁河县知事夏仁沂与当地乡绅出资,建成板桥区立两等小学校。1968年,在板桥小学基础上成立板桥中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成为废墟。1979年,学校全部恢复。1991年,原老家庄中学并入板桥中学。1995年,新校舍破土动工,当年竣工,位于板桥镇盆罐村南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79平方米,拥有1座3层教学楼和4栋附属平房,四轨制初中。2010年,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8个,学生254人,教职工42人。高标准通过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综合验收。
  俵口中学 乡镇办初中,始建于1967年,坐落于俵口乡洛里坨村东南。1971年,搬迁至洛里坨村东北(洛里坨小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破损严重,重建校舍。1993年,对物理、化学实验室进行维修,对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更新。1996年,在洛里坨村东南新建教学楼,1998年建成后迁入,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2003年,在教学楼西院新建7个教室。2010年,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13个,学生582人,教职工68人。同年,高标准通过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专项(减负和信息技术)验收。
  第三节 高中教育
  一学制课程
  (一)学制 1985年前,高中两年学制和三年学制并存。1986年始,高中学制为三年。
  (二)课程 1984年,高中课程设置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历史、地理、生物。高二文理分科后,其中高一不开设地理、生物;高二不开设历史,高二理科班不开设生物;高三文科班不开设物理、化学、生物;高三理科班不开设历史、地理。2000年,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保健、信息技术、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门学科。2006年秋,县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高中课改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高中生可根据兴趣选择课程,三年内修满14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116学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选修学分在28学分以上。
  二学校简介
  (一)芦台第一中学 简称芦台一中,位于芦台镇一中路1号,创建于1913年,1978年,国家投资108万元重建校园。新校园占地6.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1983届高考升学率创造79.8%记录。一中成为市级重点中学。1995年,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学校自筹,投入2500万元,对原校舍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扩建。新建6083平方米主教学楼1幢、2759平方米实验楼1幢、9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幢、2488平方米大礼堂1座。1996年,成立依托芦台一中公办民助学校——永兴中学,开始招收高一新生。1997年8月,芦台一中初中部停止招生,至1999年8月,由完中校变为高中校。1998年,成为市级“三A”学校。2000年,开始示范高中建设,至2003年,自筹资金2000万元,相继建成4000平方米图书楼1幢、4400平方米体育馆1座、2万平方米塑胶田径场1块、4000平方米综合楼1幢,扩建实验楼100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增加5000平方米。2003年,永兴中学成立初中部并开始招生。2007年,永兴中学初中部停止招生,芦台第一中学恢复初中并开始招生,成为初中六轨高中十二轨、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全日制完全中学。2004年,成为首批市级示范高中。200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初中部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2013年,为芦台一中建校100周年。2014年,有教学班60个,学生2260人,教职工289人。高标准通过天津市高中现代化标准验收评估。
  (二)芦台第二中学 简称芦台二中,国办完中校。前身为县初级师范学校,1954年师范班停止招生,开始招收初中生。1956年更名为宁河中学,1958年更名为芦台第二中学,1975年增设高中班。1976年震后在芦台镇震新路30号重建。1981年,新校舍竣工投入使用,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2001年,晋升天津市区县级重点高中。2010年,达到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14年,有教学班42个,学生1999人,教职工184人。
  (三)芦台第四中学 简称芦台四中,位于芦台镇震新路45号,国办高中。2003年,利用原师范学校资源组建。至2010年,培养5届毕业生,毕业人数2878人。2014年,有教学班24个,学生1061人,教职工136人。
  (四)丰台中学 国办高中,始建于1956年,为初中校。60年代末,形成东西两个校区,初、高中合办。1980年,搬迁至丰台镇东大街57号,校园分西、中、东三个区域。1998年,校舍改造,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2014年,有教学班16个,学生693人,教职工94人,通过天津市高中现代化标准评估验收。
  (五)潘庄中学 国办高中,位于潘庄镇潘庄村南。始建于1956年,称潘庄中学。1961年改称宁河县第五中学。1962年称宁河县潘庄中学。1968年增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建制。1987年,取消初中建制,定制为全日制普通高中。2005年晋升天津市区县级重点高中。校园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2014年,有教学班24个,学生1047人,教职工111人。
  (六)任凤综合高中 国办高中,坐落在七里海镇任凤村南,原名任凤中学。1979年为乡办完中校。1985年,高中学制改为三年。1992年,停止高中招生,在保留初中办学基础上,筹办职业教育。1993年,成立宁河县第二职业学校。1999年,初中6个班学生并入任凤乡中学,招入高一学生70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并存,学校更名为宁河县任凤综合高中,建筑面积9882平方米。2000年,职业高中学生并入宁河中专,任凤综合高中成为一所普通高中。2004年,晋升天津市区县级重点高中。2013年,因布局调整需要,任凤综合高中停止招生。2014年,仅剩高三一届学生,有教学班7个,学生292人,教职工98人。
  (七)永兴中学 是依托于芦台一中的公办民助高中学校,成立于1995年,1996年招生70人。2003年,永兴中学成立初中部,面向全县招生,是年招生180人。2007年,初中部取消。1997年,永兴中学高中扩招至300人,至2010年,招生计划一直维持在300人左右。2012年,以撤并停招的方式对永兴中学进行清理规范。2014年暑假,正式清理完毕,永兴中学撤销。
  第三章 职业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办学机构与形式
  (一)职业中学 1980年,建立初级职业学校11所,专门为流失的初中学生培训农业实用技术。1996年,农业中学有大辛中学等6所,1998年增至12所;专业包括农学、蔬菜、果树、水产养殖、农业经济等。这些农业中学,教学仍以文化课为主,专业课所占课时比例很小,学校普通教育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按照职业学校标准建设的职业中学有:1983年由宁河中学改建第一职业学校(简称宁河一职)和1992年由任凤高中改建宁河县第二职业学校(简称宁河二职)。宁河一职以服装制作和宾馆服务为特色专业,2005年,该校并入宁河县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宁河中专)。宁河二职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淡水养殖为特色专业,1999年,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入宁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宁河职专),其他专业停办,学校恢复普通高中建制。
  (二)普通中学办职业教育班 1984年,芦台二中开设工业职业班,大薄中学开设农业会计班。职业班的课程设置以普通中学课程计划为基础,取消历史、地理等学科,增加部分专业课程。
  (三)普通中专学校 1988年,新建宁河中专,为县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四)职业中专 1994年,利用宁河县师范学校办学资源增设宁河职专,开设计算机应用、涉外会计和幼儿教育专业。2003年,该校并入宁河中专。
  (五)技工学校 1997年,县劳动局成立宁河县劳动技术学校,招收5届学生,2002年转入宁河县商业学校继续招收2届学生后停办。
  (六)职业教育 1996—2002年,宁河县师范学校增设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电算化两个非师范类专业,在师范教育之外开办普通中专教育。1996—2010年,宁河县商业学校与市区、县内职业学校联合开办职业教育班。宁河县乡镇企业局培训中心也采取同样的办法与市内学校联合办学。
  (七)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 1997年4月,教育局印发《农村中学普教渗透职教的几点意见》,强调“三教统筹”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二办学条件
  随着普通中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由普通中学延伸开办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用房、图书资料、实验器材等方面也均有明显改善,各农业中学均有面积不等的实验用地。1986年,岳龙镇中学农科教实验基地达到3.53万平方米。1988年,成建制中等职业学校建筑面积4474平方米,学生人均23.5平方米,达到县内各类学校建筑密度的最高水准。各职业学校的教学用房、实验实习用房和其他辅助用房均为新建、重建或改建,全部实验实习设备均按照适度超前的标准新购。
  三建设与管理
  (一)农业中学 1980年,贯彻市教育局《关于办好农业中学的试行草案》精神,落实8所农业中学招生。1981年,招生规模达到476人。1995年,开始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一技之长的新型人才。制定《宁河县教育事业发展“九五”规划》,提出“三加一”(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农业技术)初级职校是农村智力开发的启动点,是农科教结合和依托的基地。1997年,东棘坨乡中学“农四”学生杨玉宝撰写的小论文《科学种葱成效好》和板桥中学毕业生朱秀亮发展保护地蔬菜的经验在全县交流推广。
  (二)职业学校
  办学评估1994年,制定实施《宁河县职业学校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方案(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7年,制定实施《宁河县职业学校管理规定》。1997—1998年,对全县职业学校进行“三A校”评估。
  专业设置调整 80年代后,面向普通服务业和一般操作工岗位,开设餐饮服务、机电、计算机应用等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短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陆续开设数控技术应用、金属焊接等专业。2000年始,宁河职专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班,学制4年,前3年大体按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授课,增开少量专业基础课。3年学程期满,成绩合格,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可以参加春、秋两次高考,学生可自由选择报考。未被大学录取,再学习一年专业课,成绩合格发职业中专毕业证书。2010年筹建造纸类专业。2011年,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014年,增设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教学研究和管理 1994年始,设专职教研员负责职业教育教研管理工作;组织各学科教师每月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参加1次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跨校听课和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各专业、各年级结业学科参加全市抽考,其他学科由教育局进行统考。2006年,宁河职专课程改革实验班有4名学生通过春季高考考入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宁河中专和天津市属三所高职院校开办的“3+2连读”新高职大专班,升学率一直很高。
  技能训练 1994年,宁河一职65名学生参加技能考核,合格率达到98.5%,列全市第二名。1995年,全县总合格率达到100%。是年,技工类专业的文化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从3∶3∶4调整为2.5∶2.5∶5,同时,教育局印制技能考核手册,对考核结果逐名记载。1996年始,组织参加各届天津市职业高中“做跨世纪人才”职业技能比赛。1997年,将计算机操作、普通话、外语、书法等四项基本技能纳入训练计划,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 1994—1996年,宁河一职633名毕业生被录用,其他学校毕业生基本上被抢空。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大量增加,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低谷。县各职业学校坚持“紧贴经济办学,面向市场用人”办学理念,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毕业生主要去向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经济开发区内企业,很多毕业生工作在重点岗位和关键岗位。2009年,宁河中专成立天津市青年创业中心宁河分中心。
  2011—2014年,累计毕业生2300余人,升学、推荐率达96%。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
  一概况
  天津市宁河县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宁河中专)建于1988年,位于芦台镇金华路100号,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45平方米,是一所由地方政府主办的普通中专学校。1992年,宁河中专与宁河成人中专合并。1995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并入宁河中专。
  2010年,宁河中专设有计算机、数控、电子、财会、宾馆服务与管理、汽车维修6个专业组。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00%;副高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52人;在校学生1839人,毕业生624人。拥有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3个实训车间和24间实训配套用房,建有电子专业四合一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电脑专业实训室、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焊接专业实训室,另有数控专业实习厂、中专(至上)汽车服务中心、中国青年旅行社宁河分社及天津市青年创业中心宁河分中心等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与青年创业就业指导中心。2011—2014年,投资320万元,建汽修实训基地;投资544万元,购置数控专业实训设备;投资17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打造计算机应用和汽车运行与维修2个市级骨干专业。
  二专业设置
  建校始,先后开设21个专业。1988年,开设外贸经济、财务会计、中国语言文学、工业会计统计专业。1991年,增设文牍秘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993年,增设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市场营销、外贸经济管理、农学、园艺、法律、幼儿教育专业。1994年,增设电算会计专业;1995年,增设商业会计、涉外会计、财务会计专业。1996年,增设宾馆服务专业。1997年,增设外贸英语专业。1999年,增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00年,增设电子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2010年,设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会计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焊接技术专业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天津市教委评估后确定为骨干专业。2011年,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014年,增设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
  三学历教育与培训
  建校初只有单一普通中专办学形式,后,逐步发展形成多层次办学模式,包括普通中专班、成人中专班、春季高考预科班、1+2高职高专班(和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招收高中生,三年学制,第一年在宁河中专学习,后两年在高等院校学习)、3+2连读高职高专班(和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招收初中生,学制5年,在宁河中专接受中专学历教育3年,在高等院校接受学历教育2年)、天津农学院函授班(专、本科)、南开大学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班(专、本科)和实用性技能短期培训班。2010年,开展计算机初中级、数控编程、钳工、车工、电工、无线电装接、会计等15项培训,年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2011—2014年,开展计算机系统操作、数控车工、钳工、车工、电工焊工、无线电装接、汽车维修、图形图像处理、办公软件、NIT等11个项目培训,培训6200余人次;另,承接退伍军人的专项培训。
  第三节 师范学校
  一生源
  1977年,宁河县师范学校首届招生,采取推荐和政审相结合的办法录取。后,各届除民办教师外,均通过高考或中考招生。至2005年,培养当地生源师范毕业生2690人,包括普通师范专业2584人(其中,初中生源2367人,民办教师生源217人),体育专业77人,音乐专业29人;培养外地生源师范毕业生307人。当地生源师范毕业生在县内教育系统分配工作。其中,1988—1996年,有30名毕业生被保送到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94—1996年,有50名毕业生通过参加天津市单独类高考进入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继续学习。为解决农村偏远乡镇学校教师缺编问题,1986—1996年,面向赵本、造甲城、俵口、东棘坨、北淮淀、大贾、宁河、小李、廉庄子、任凤、潘庄、苗庄等乡镇单独下达定向委托培养指标,属于计划内招生,委培生毕业后与统招生享受同样待遇,计257人。招收民办教师,报考条件是任教2年以上,年龄不超过25周岁,婚否不限,经过文化考试、政审和体检,择优录取。1986年开办的招干班,招生120人。招干班是为教育局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教师举办培训班,学制1年,没有中师学籍,不发毕业证。1991—1993年,招收高师预科班135人,高师预科班学生具有高中和中师双重学籍,在芦台一中学习,毕业后仅限报考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未被高校录取的,接受教育理论培训后分配到小学任教。1994年停止招生。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
  1979年秋季起,普通师范班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中等师范学校暂行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仍使用高中文化课教材,数学等部分学科使用上海市中等师范教材。1981年秋季起,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师教学大纲和教材。科目设置包括政治、语文基础知识、文选和写作、数学、算术理论、音乐、美术、体育、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1989年,课程设置被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4大板块,增加选修课,强化课外活动,在教学中强调4大板块的有机结合。1991年,实施市教育局《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新方案》。艺体专业班课程设置与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基本相同,但增加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科目。
  三教学能力培养
  1988年上半年,该校毕业班学生全部通过市教育局首次开展的普通话达标验收,以后各年度合格率均达到或接近100%。1988年,在市中师“三项基本功”边弹边唱项目比赛中获得第1名。系列化的基本功训练始于1989年下半年,其内容不仅涵盖各个年级和所有学科,而且还设有电化教具使用、实验操作和教学设计等专项。1989年,选送30余件教具参加市教育局举办首届中师师生自制教具展览。1984年以前,实习地点选在农村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由教师带队,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以后,只安排在芦台镇内各小学实习。实习期间,学校编印简报,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实习结束时,召开成果汇报会。
  四德育
  1989年前,学生教育以政治为主,同时强化专业思想教育。1989年,开始执行天津市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执行国家教委制定《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试行)。政治学科设有“人生与师德”科目,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率先实行德育量化考核。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管理与师资
  1981年始,县供销合作社、粮食局、工业局、水利局等配备专职教育干部。1982年,召开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职工教育工作。1983年,召开县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推广苗庄农校两级办学经验。198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高自考)和天津市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简称成人高考)宁河考区工作开始起步,先后由教育局大中专招生办公室、工农教育科和职业与成人教育科主管。1995年,大中专招生办公室升格为县教育招生考试中心,1998年正式挂牌,高自考和成人高考管理工作转入该中心。1997年,制定“燎原计划”示范乡镇考评与奖励标准。实施《促进职业学校与乡镇企业合作提高乡镇企业职工队伍素质的意见》。2010年,教育局制定《宁河县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章程》,以及相关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和办学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以提升乡镇成校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年,10所成校成为市级示范校,4所成校成为市级一类校。2010年起,天津市开展“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其中,教育承担其中“农民大专学历证书教育工程”,后称“农民红色证书”培训,先后在全县中专、电大、芦台镇成校建立培训点。至2014年,有210名农民学员大专毕业,获得市政府资金补贴。2011年起,乡镇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农民教育机构
  (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981年,苗庄乡成立县内首个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农校;1990年改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简称成校)。1983年,全县乡镇农校发展至5所,1986年16所。1989年,乡镇农校发展至22所,每个乡镇都办起农校。1985年,全县兴办229所业余农校;1986年,缩减为212所。1991年,形成县、乡、村三级办学网络。各乡镇实行农科教一体化、场站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优势互补,形成办学合力。岳龙乡是“燎原计划”示范乡,岳龙农校办起酱菜腌制厂。苗庄农校开展“三加一”(初三后加一年职业班)职业班。1995年,各乡镇成校只剩芦台镇一所独立校舍,教师被划拨到普教系统任教。至1998年,各成校只剩校长一名,全县成校教师剩4人(芦台镇成校2人,苗庄成校1人,大辛成校1人)。2005年,实施“乡镇成校上台阶工程”,22个乡镇又陆续建起成校。2008年,由于县内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成校由22所缩减为14所,均设3名编,为教育局所属正科级办学单位。
  (二)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宁河县分校 1981年,宁河县农业广播学校(后更名为天津市农业广播学校宁河县分校、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宁河县分校)成立,校址在芦台镇沿河街,后迁至新华道6号。1992年,被市教委评定为合格分校,1993年、2005年两次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先进集体。2010年,有200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66.7公顷专用或兼用实验实习用地,培训基地11个。2014年,专兼职教职工40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5人。
  二职工教育机构
  80年代,成建制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陆续建立。
  (一)师范进修学校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宁河县,进修学校房屋全部倒塌,震后陆续重建,与师范学校同址办公。学校办学任务是在职教师培训。1994年,利用原师范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办宁河县芦台职业高中。1995年,该校更名为宁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宁河职专)。2000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工作站迁至进修学校院内办公。2003年,宁河职专停办,部分专业课教师、全体在校学生和汽车维修实验设备并入宁河县中等专业学校。
  (二)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1974年,建医院卫生学校,隶属县医院。有专职教师3人,有医院委派的兼职教师。1981年,更名为宁河县卫生学校,属县卫生局直属单位。后更名为宁河县卫生干部管理进修学校,设办公室、基础教研室、临床教研室,教职员工20人。1986年,更名为汉沽卫校宁河分校,后复称宁河县卫生干部管理进修学校。至2000年,培养中专毕业生1241人,包括西医士、中医士、护士、中医护士、检验士等专业毕业生。2000年后,停止招收中专生,与天津市医科大学联合办学,招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专科班和本科班学生。2002年,校舍总建筑面积1689平方米,占地面积5696平方米。教职员工30人。能够开展实验教学,配备计算机房,设教学医院3所,成为全县中等医学教育基地。2014年,在职职工10人。
  (三)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 1979年,创建天津市广播电视函授大学宁河县工作站。1991年,经天津市二教局验收合格,更名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县工作站。2001年,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专学校合并,形成资源共享办学实体。占地2.67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综合楼1栋、实验楼2栋、学生住宿楼2栋,配置计算机房4间,有计算机129台,语音室2个及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有教职工105人。2001年,校址迁至芦台镇育红街幸福路2号,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1平方米。2002年,更名为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分校。2012—2013年,新建第四机房、视频会议室和多媒体教室1个,校内装备无线上网系统。2014年,教职工29人,在校生3000余人。
  (四)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990年成立,其前身为宁河县职工干部学校。1981年,抽调工作人员组建学校。校址位于芦台镇商业街光明区,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40平方米。全校教学班6个(高中文科班2个,高中理科班4个),学员438人。学习形式为不脱产学习,教职工15人。1984年学校改为职工中学,校址迁至芦台镇沿河路62号。占地面积897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26平方米。开设高中文科班、高中理科班,学习形式为不脱产学习。1992年,教育机构调整,学校并入中等专业学校。
  (五)供销社职工中学 1982年,商业局开办宁河县供销社职工中学,历经供销学校和商业学校两次更名,从芦台镇新生路4号迁至新华道县供销合作社原址,办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2010年,转办幼儿教育。
  (六)科技干部进修学校 1982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创办宁河县科技干部进修学校,历经宁河县科技进修学校和天津市科技进修学院宁河分院两次更名,从震新路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院内迁至县委党校继续办学。
  (七)其他职工教育学校 经县工农教育委员会立案批准建立职工中学还有以下几所:1982年成立县粮食局职工中学,1983年成立芦台棉纺织厂职工中学,1984年成立县工业局职工中学和银行职工中学,1984年成立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职工中学。这些学校为完成“文化大革命”后职工学业补习任务做出贡献,随着办学任务完成而陆续停办。
  此外,还有县内规模较大工业、商业企业自行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三专业教师配备
  (一)教师进修学校 1979年,教职工19人,2014年增至136人。1993年始,对1958年后出生教师开展持续7年基本功训练和考核,内容包括德育工作、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备课、课堂教学、辅导及考查、实验操作、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等9项37条。1988—2005年,涌现出市级创优课28节,撰写市级优秀论文90余篇。1981年,启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1983年,职称评定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师范学校划归普通中专职称系列,称号为实习教员、教员、讲师和副教授。当年,师范学校评出讲师4人、教员5人。1988年,与基础教育学校同步启动职称评定,师范学校和进修学校参评,执行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学校职称系列。1994—1998年,部分教师按中小学教师系列评定职称。1999年后,职称评定全部并入中小学教师系列。
  (二)成人学校 1986年,天津市第二教育局定向分配宁河县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1人,是宁河县专业教师配备开始。1987—1988年,分配天津农业学校(中专)和天津农学院(本科)毕业生各2人。1988年,宁河县配备成人教育专职教研员,考入天津农业学校农师班4人。1990年,4名农校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92年,考入天津农业学校农师班8人,毕业后分配在县内成校任教。1993年,招聘民办教师15人,享受公办教师同等待遇。1996年,全县成校干部、教师总数51人。2003年,解聘民办教师。2005年市教委重新启动乡镇成校建设。2014年,全县乡镇成校总编制为42人。
  第二节 学历教育
  一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教育
  1979年,成立天津市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县分校(时称天津市广播函授大学宁河县工作站),开始招生。1984年,开设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学员21人。学习形式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自学为主,每周或每两周进行1次面授辅导。至2001年,先后开设党政、汉语言文学、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工业企业管理、电子、机械、土建、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大专毕业生1440人。2001年,新增设中央电大远程教育试点专科小学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学历生623人。2002年开始举办开放教育,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远程开放式教学,开设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会计学、法学、工商管理、物流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土木工程、护理学、计算机应用等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会计学、法学、数控技术、物流、土木工程、行政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等专科专业。2004年,承接市政府一项农村培训工程,即“一村一名大学生”,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专业。128名学员毕业后全部走上村级管理岗位。2006年,承担天津市政府民心工程,即“万名农村青年培训工程”,开设6个涉及农村的专业,采取高自考的形式;2009年始,将电大开放的专业也纳入此项工程的补充范围。2006年,增设奥鹏网络学历教育,开设会计学、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力工程与管理、网络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房地产经营管理13个专业,招收学员287人。2010年,各类在籍学员总数3128人。2011年招生1326人,2012年招生1467人,2013年招生1465人,2014年招生1228人。
  2013年,实施天津市百万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培训机加工人员91人,取得中级职业技能证书。2014年,成立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技能鉴定中心分中心。进行残疾人培训(统计员和保育员、会计证的培训)。将数字化学习岗延伸到社区和老年大学。
  二天津教育学院学历教育
  1987年、1988年开办两届卫星高师教育,专科层次,学制三年。学员由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或自行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后改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并通过卫星向全国传送的授课节目,天津教育学院组织面授辅导,利用寒暑假集中安排理科实验。两届卫星高师有136名学生毕业。专科升本科教育于1987年始启动。
  三成人高考
  1983年始,成人高考考区开考专科专业,每年春季组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1986年始,宁河师范进修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开办专升本教师学历班,培养本科教师1500余人。同时,宁河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与天津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00余人。2001年开考本科专业。此前本科经宁河县报名,在市内考区考试。2003年,成人高考改为秋季(10月中旬)考试,春季入学。1998—2010年,9864名报名考试,录取4526人,平均录取率45.9%。2011—2012年,1353名报名考试,录取947人,平均录取率约70%。2013年始,由于参加成人高考的考生逐年减少,宁河县取消成人高考报名点和考点。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3年始,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下半年各开考一次。是年,210名考生参加会计、党政干部管理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1996年,增设小学教育专业。1998年,2496名考生报考5846个科次。2001年下半年始,每年1月、4月、7月、10月都开考。2008年始,由于普通高校扩招,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减少。2010年,2257人次参考,年度参加人数平均值为564人。2014年,报考总数为653人次,新生报考44人次。
  五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教育
  天津市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宁河县分校于1981年开始招生,至2010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传送等远程教育手段,辅之以面授辅导,培养中专毕业生2594人,另招收中专后继续教育648人。2014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校生599人,毕业301人,其中会计专业260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41人。
  第三节 技能培训
  一农民教育
  (一)扫除文盲 1980年,240个村成为基本无盲村,芦台、大辛、宁河、廉庄子、俵口、大贾、东棘坨等社镇达到基本无盲公社标准。1982年,开展文化普查和无盲村验收,18个公社成为基本无盲公社。1983年始,全县开办各种技术学习班239个,学员11393人,其中苗庄农校学员达到183人。1984年,农校入学人数增加至12365人。苗庄、岳龙、董庄、大北涧沽、赵庄成为市级重点农校。1985年,宁河县代表天津市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基本无盲县后,转入扫盲后的继续教育,重点是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开设小学、初中班23个,学员513人,短训学员9808人。1986年,开办223个班,培训10661人次。至1993年,市级一类校达10所。
  (二)种植养殖新技术 80年代初期,农民培训重点内容是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品种试验推广。1986年始,实施“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1988年,开始实施“燎原计划”百千万工程(在全国上千个乡、上万个村,推广上百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32万人次。
  (三)绿色证书培训 1981—2010年,累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7906人,各类岗位人员实用技术培训5500人次。开办短期培训班500期,培训农民8万人次。录制农业实用技术音像资料20余套,在县电台、电视台播出科技讲座270期。1993—1996年,14个乡镇推广农业技术500余项次。2008年,黄瓜“津优35”、西红柿“艳利”等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岳龙、后棘坨、板桥等乡镇的蔬菜亩产值超过1万元。东棘坨等乡镇奶牛业、七里海等乡镇的河蟹养殖,也得益于农民科技水平提高。
  (四)“351”培训工程 2004—2007年,完成培训10.12万人次,取证5.88万人。其中,红证工程培训2.8万人,绿证工程培训2.53万人,蓝证工程培训4.21万人,经纪人工程培训3428人,村干部培训1710人。
  (五)农民素质提高工程 2008年,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至2010年,培训3.37万人,取得证书1.98万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1.66万人,取得证书7557人;非农职培,初级培训2680人,取得证书1812人,中高级培训647人,取得证书491人;旅游执业培训376人;经纪人培训362人,取得证书180人;万名青年培训1184人,取得证书195人;村干部岗位执业培训3003人,取得证书3003人;大专培训372人;信息员执业培训342人,取得证书342人;涉农职培,初级培训5630人,取得证书4653人,中高级培训100人;农民学历培训,中专培训887人,取得证书366人,大专培训323人,取得证书69人;万名女带头人培训770人,取得证书770人;思想道德培训430人,取得证书216人。
  (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12年始,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至2014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23566人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8897人。
  二职工教育
  1980年,工业局、交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人民武装部等单位举办数学、外语等学科补习班,学员724人。1982年,开办培训班12个,学员608人。全县参加不同形式学习职工5750人,其中参加各类文化学习学员2745人,参加技术学习学员3005人。80年代中期,职工教育内容从文化补习逐步转向技术教育,目标是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1985年,7所职工中学在校学员1047人。1986年,开设文化班3个,学员82人;技术班215个,学员6889人;短训学员6973人。是年,启动职工技能证书培训。
  第五章 其他教育
  第一节 特殊教育
  宁河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于1991年,校址在芦台镇第五小学。时有教学班1个,学生总数14人,男女各半,教师2人,2001年学校随芦台五小迁至芦台镇金翠路园丁村南,学生12人,教师2人。
  1993年,有6名学生转送普教系统。1994年,招收6名新生,同时又有2名学生转送普教系统。是年,有1名学生被评为市级先进残疾学生。1995—1996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1996年,国际残联居里夫人一行20余人来校参观。2003年,参加市级残疾儿童艺术节,作品《太极功夫扇》获市级三等奖。2004年,香港建华基金会向学校捐赠价值2400元教学用品,宁河电力公司捐资2000元用于公用经费,另赠送电视机、VCD机各一台。2006年,宁河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宣传特殊教育。2008年教师节期间,拍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题片。2009年,学校代表队参加在大港区举行的滚球比赛。2012年9月,宁河县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桥北新区建成。学校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普通教室15间,专用教室7间,公共教学及康复用房7间。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高标准通过天津市现代化标准验收。2014年,有教学班8个,学生82人,教职工28人。
  第二节 校外教育
  一场馆与设施
  2004年,宁河县青少年宫落成启用,坐落于芦台镇金翠路与三八河路交口,占地面积1公顷,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活动场馆主体楼6层,建筑面积6430平方米,艺术幼儿园主体楼3层,建筑面积4160平方米,绿地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投资2200万元。设有多功能厅1个,美术室1个,电脑制作室1个;普通教室14个,专业教室21个。其中,舞蹈厅4个,钢琴练琴房9个,古筝、电子琴、笛子、架子鼓、二胡、萨克斯、琵琶、吉他声乐、棋类、小记者主持人、乒乓球、跆拳道专业教室各1个,英语教室2个,美术教室8个。天津市校外联先后调拨公益金130万元,市财政局下拨50万元,宁河县投入约30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2008年,艺术幼儿园批编为宁河县第三幼儿园。
  二管理与师资
  县少年宫办宫理念是“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学有所成,乐有所获”。设美术书法部、舞蹈部、器乐部、体育部、学前教育部等9个部,近120个培训班。2004年,借调教师1人,外聘教师25人。2014年,教职工64人,其中在编教师23人,外聘教师34人,外聘后勤人员7人。
  第六章 教师
  第一节 师资
  一来源
  1979—2004年,教师来源主要有大中专毕业生和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以及县内招收录用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和宁河县师范学校是宁河县教育系统新增教师主要来源。全额接收宁河县师范学校的中师毕业生,接收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等院校毕业生。2005—2010年,教师主要来源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育局根据教师余缺制定招聘计划,报县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通过网络公布招聘计划,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择优录用。纪检人事部门对招聘进行指导监督。2006—2007年,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7人。2007年,接收河东区对口支援教师10人。2011—2014年,免费师范生政策性安置教师13人。
  二学历
  1999年,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26.7%,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18.5%,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9.8%。2004年,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提高到58.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0%,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到72.9%。2010年,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1.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8.7%,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到94.4%。2014年,小学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4.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9.8%,高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提高到98.6%。
  三职称
  1987年,教育系统建立中小学教师考绩档案。1988年,开始改革职称制度,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定初、中、高级职称,实行职称与工资挂钩。是年,高级职称26人,中级581人,初级2152人。1994年,召开普教系统职称改革工作会议,健全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1999年,印发《宁河县1999年中小学教师职务岗位及结构比例、职务晋升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2005年始,教师职称评定、考绩卡填报采用计算机录入。2007年,开发人事微机管理系统,对全系统在职教职工建立电子数据库。2014年,高级职称972人,中级2783人,初级697人。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所占比例稳步提高,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1.51%,中级职称比例达到61.60%。
  第二节 教师培训
  一教材和教法培训
  70年代末,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教材教法培训。1982年,开始组织中小学教师过教材关考试。至1983年,小学教师过关1003人,初中教师过关413人,高中教师过关59人。1984年,组织开办小学干部教师脱产培训班,两期46人。1985年,专门培训中学化学教师30人;通过天津联合业余大学培训英语教师35人。1986—1988年继续组织教材考核,全县过关442人。1987年,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语文、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8个学科的16门课程的考试;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考试全面展开;幼儿园教师只进行教材、教法合格证书的考试。90年代初,进行与“普九”教材相适应的教法改革,多次举办各种层次教材教法的培训。21世纪,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2000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县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辅导培训,培训人次4200余人。2002年,改革培训形式和方法,以考代训,印发《关于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考试工作的安排意见》,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业务考试,将成绩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与评优、提拔任用挂钩。2013年,组织开展新教材辅导培训与教法的培训工作,有3358名参加。2014年,组织教材教法专项培训,全县约3500名参加。
  二学历培训
  80年代,宁河教师进修主要形式为在职进修,分在职脱产进修和在职非脱产进修。1983年,开设业余中师班。2000年,出台《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有关规定》,对教师学历提出具体要求。是年,教师学历与职称评聘挂钩,达不到学历规定不能晋升职称,教师在职学历进修再次掀起高潮。2004年,培训重点由学历提高逐步转为以业务培训为主,培训英语、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63所小学选派英语教师,90所中小学选派信息技术教师,参加本科学历进修。学习费用教育局承担10%,学校承担10%,教育组承担10%,个人承担70%。函授的举办单位为天津教育学院,通过卫星电视教育的形式进行,实行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乡镇教育组三级管理。1987年,要求非高等师范专科毕业、不具备国家合格学历要求以及学习某一单科课程中学在职教师参加培训。形式为卫星电视节目播出,总计开播汉语言文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高等师范专科教育7个专业14门课程。全县约500名中学教师参加卫星高师专科在职进修。90年代,开始大规模自学考试。县师范进修学校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开设专科自学考试考前培训,全县近千名中小学教师报名参加。2004年,与天津师大合作举办专升本科学历提高班,有625名毕业。与天津体育学院合作举办体育教育专科学历提高班,有69名专科毕业。与天津师大合作举办研究生课程班,有358名结业。
  2006年,幼儿园教师专科学历达69.8%,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70.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71.5%,高中教师研究生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达39.66%,基本实现“3、6、7、4”学历达标目标。2008年,组织实施中小学专升本学历进修班。全县有611名教师参加培训,2010年毕业。
  三培训
  90年代以前,干部培训一般集中安排在暑假期间,培训内容多为学校管理的实用性知识,涉及理论不多。1989—1990年,培训中学校长26人、小学校长100余人。1995年,培训干部7期2800人次。1999年,培训中小学校长100余人。
  四继续教育
  1991年,教师培训划分周期,明确使用“继续教育”提法。1991—1995年(第一周期),以课本知识延伸和拓展为主,目的在于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对学科发展动态的把握。在此周期,县师范进修学校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2981人,培训中小学干部182人。专科升本科教育,1987年首开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专业,1988年新开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专业,1999年增开艺体类专业。1996—2001年(第二周期),主要任务和总体安排与第一周期大体相同,突出变化是增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组织全员培训1518人,培训骨干教师245人,培训中小学干部90人。组织新任小学教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培训,参加人数205人。强力推进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总数达到1480人。1996年始,专升本教育在县师范进修学校开班,天津师范大学安排教师授课。该周期专升本毕业1386人。2002—2006年(第三周期),在课程编排、学程管理、校本培训等许多方面进一步体现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人数较上周期明显增加。全员培训2026人,教育理论培训1174人,信息技术培训4031人,中小学干训213人。专升本学历教育在县内开班,县师范进修学校负责二级管理,毕业学员633人。2004年,暑假首次开设研究生课程班,各专业同时开设,有358名参加学习,2006年暑假完成学业。由天津师范大学主持办学的研究生课程班,在师范进修学校授课。2005年始,天津师范大学和部分外地师范大学招收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位班,师范进修学校组织报名,各高中校均有少量教师参加。2007—2011年(第四周期),在教师培训方面,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进一步突出骨干教师培训。2008年,针对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教师和社会报考教师资格人员进行教师资格培训考核,累计440人。
  2012—2016年(第五周期),启动实施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至2014年,中学教师完成二个批次1563人培训,小学教师完成首批800余人培训。
  五专项培训
  1985年,实施“希望工程”教师培训和中学化学、英语等部分学科教师拓展性培训,培训299人次。1995年,启动宁河县教师培养“三三五”工程(在3~5年内,培养30名学科带头人、300名教学骨干、500名教学新秀)。2003年,启动名师工程,培养学者型教师。2004年,下发《宁河教育局关于培养和确认“学者型”教师的实施意见》,明确条件、标准、培养措施和确认办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2005年,12名教师被确认为宁河县“学者型”教师。2007年,出台《宁河县新课程改革培训方案》,小学、初中各学科参加市级一级培训100余次,培训骨干教师600余次;参加县级二级培训200余次,培训骨干教师1200余次,组织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全员参与的集中培训,先后有4500人次参加,培训时间为10天。2010年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达标创建培训工作,组织全县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一级培训200余次,县级二级培训80余次,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
  2003年,组织全县中学教师业务考试。496名高中教师、1697名初中教师报名参加考试。2004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考试,男55岁以下、女50岁以下38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是历次教师考试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2003—2004年,先后举办天津市中小幼教师信息技术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4031名参加市教师信息技术高级考核并结业。是年,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即继续教育补课班,1174人结业。2003—2006年,举办三期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2003年首批培训有52名结业;2005年,针对宁河县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组织培训,66名结业;2006年,对50周岁以下中小学校长进行专项培训,有158名结业。2005—2008年,5048人次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2005年,对100名班主任进行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B类)培训。2006年,对1000名班主任进行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C类)培训。2006—2010年,对3097名中小学班主任岗前培训,2043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781名参加教育理论培训,全员培训高中首批242人。2010年5月,对中小学现岗班主任进行岗后培训。
  2008年,2291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班主任岗前培训,2036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训并结业。是年,启动“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全县遴选出市级16人、县级48人、校级371名的教学骨干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遴选2名参加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由市有关办学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培养。2013年2月,参加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教师全部结业。至2014年,参加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教师结业1人,因病退出1人,在学1人。2012年,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师德专项培训,1145名参加。2010—2014年,完成267名新任教师岗前培训。2014年,开展全县小学英语教师专项培训,200余名教师接受培训。
  第三节 教师待遇
  一工资待遇
  教师工资的筹措渠道经历以县财政为主转为以乡镇财政为主再回到以县财政为主的过程。1985年,宁河县将乡镇教师工资筹措由县转移到乡镇。这种管理体制与当时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相适应。2003年,宁河县将教师工资筹措从乡镇上移到县。1985年前,教职工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根据德才和资历,将教学和行政人员分别归入不同的级别,按定级拿工资。1985年,对中小学教师工资进行全面改革,采取加、套、提等方法,初步理顺工资结构,实行工龄、教龄津贴,教师工资逐步提高。1988年始,实行工资与职称挂钩。1992年,为鼓励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普教工作,对在普教系统教师岗位从事教学工作累计男满30年、女满25年的教师,在退休时按月发给奖励金,金额为补齐退休费比例100%的数额部分。1993年,再次改革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和正常增加工资的机制。先后6次调整提高教师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费。2001年始,新增年终一次性奖金。2006年,事业单位改革工资制度,大幅提高教师工资。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对在职工作人员的津补贴进行清理,取消年终一次性奖金等项目。退休人员也取消部分生活补贴。2010年,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是年,非义务教育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13—2014年,2次提高绩效工资。
  二政治待遇
  1979年,召开第三次教师代表大会,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至2014年,教育系统评选出各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289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8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8人。1995年,天津市开展“教育世家”评选活动,宁河县3个教师家庭被授予这一称号。天津市8次评选特级教师,宁河县16名教师当选。2014年,全县有特级教师14人,其中在职教师9人。1985年9月10日,宁河县庆祝第一个教师节。至2014年,每年教师节期间,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庆祝,表彰优秀教师,慰问离退休教师。
  三生活福利
  80年代,县财政为中小学教师建房拨付专款,学校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建造教职工住宅。至2001年,建21栋教师住宅楼,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587户教师入住。为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划拨专款,对自建住房的30余户农村双教工,给予每间750元建房补助。1997年,划拨6套住房对市级先进教师予以奖励。2001年始,全县教职工先后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对于因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县财政每年划拨30万元的专款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2010年,筹措5万元,为全县2700余名女教师参加重大疾病保险。2004年始,每年划拨专款,为全体教师进行体检。为引导和促进教职员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2005年、2006年,举行第一届、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
  第七章 中小学生
  第一节 生源
  80年代,小学新生入学遵循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县城芦台镇适龄儿童按照划定学区片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其他乡镇小学面向所服务村片招生。90年代初,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聚集在县城、贸易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等地,从事外企单位工作和劳务建筑、餐饮洗浴以及小商品、早点经营等。1991年,外来人员1326人,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浙江、河北、福建、江苏、安徽等省份的农村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居住地附近小学、中学就读。2010年,全县外来人口20577人。2014年,县中小学校学生均来自县辖区内适龄儿童、青少年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
  第二节 学生组织及活动
  一团组织活动
  2009年,全县学生团员数14130人。2014年,全县学生团员数11103人,团委9个,团支部235个。是年,评选县级优秀共青团员27人,市级优秀共青团员2人。(见第二十三编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和第六节)
  二少先队活动
  (见第二十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 课外活动
  一文化活动
  进入21世纪,各学校所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依据自身条件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芦台一小抓校园环境的“三化”(净化、绿化、美化)“一建设”(教育阵地建设)和“一活动”(读书活动)。有校风、教风、学风宣传橱窗,有广播站、校报、文化长廊、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各班的外墙上有展示牌,有班规、班训、课程表、雏鹰争章获奖情况、学生佳作欣赏等版块。各班学生设计的《芦晓手抄报》,每月有主题如“诵读中华经典”“相约中国梦”等,由各班学生自由选材、绘画、制作。学校中楼一至四楼为校文化长廊,主题分别是爱国爱家乡、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艺术教育等,学校定时更换艺术作品,使其成为展现办学理念和师生风采的人文风景线。
  大八亩坨小学开展“读书伴我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坚持每周背1首古诗。学生在家自建读书角,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读2000字以上并写出读书笔记,每周每班上2节阅读课。把读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开展讲故事、读书、背诗、歌咏、讲演等比赛。
  芦台三中以“在书香中成长,在阅读中圆梦”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班级、办公室均悬挂有关古今中外读书的名人名言、警句、学生绘画作品;设置阅读课,保证阅读时间。每天早晨诵读国学经典、好词佳句、警句、诗文等。开展大阅读、第二课堂、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征文、名著情节剧表演、班级语文知识竞赛、名著插图画展、书法展等活动。2008年,芦台三中被市教科院命名为“书香校园”,2009年被命名为“天津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芦台一中开展“中华诗词朗诵赛”“读书知识竞赛”“读百家名著,摘抄名言警句”“与父母共读一本好书”等系列活动,评出“书香班级”及“校园十佳读书明星”“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2000年,潘庄中学开办“书虫”之友俱乐部,发展会员100余人,先后两次请天津日报社记者、青年作家肖秋生和宁河县青年作家王福正进行主体感受作文和读书报告会。天津电视台一套节目在12月16日、17日,播出潘庄中学读书之友俱乐部的读书情况。部分教师组织“爱书名沙龙”,师生之间的读书活动相互影响,定期出版《“主体——感受”作文指导文选》。2011年始,教育局与县文广局联合举办宁河县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选拔的优秀征文、演讲、绘画、课本剧、剪纸等作品参加“大田杯”天津市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活动,有多名学生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2012年,出台《宁河县中小学诵读经典活动指导意见》,在全县中小学校启动“经典诵读”活动。在七里海镇大八亩坨小学召开宁河县中小学“弘扬民族精神·诵读国学经典”现场推动会。“感悟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宁河县中小学生首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决赛在芦台一小举行,小学组
  22个、初中组26个、高中组11个59个作品。后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每年3月均举办,经过班级、校级和乡镇比赛,名人参与,层层选拔,推出优秀作品参加全县大赛。2014年,“美丽中国梦·伟大民族魂”——宁河县中小学生第三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先后在青少年宫和芦台一小举行,小学组36个、初中组24个、高中组11个71个作品。
  二艺术活动
  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规模的群众性文艺汇演,每学年组织1次校园艺术节。在全县范围内,每年举办1次大型歌咏比赛,每两年举办1次校园艺术节。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48名获得市级一等奖,有260名获得市级二、三等奖。参加天津市合唱节比赛,小学、初中组9次获得市级一等奖,23次获得市级二、三等奖。2001年,在天津市中小学音乐录像课评比活动中,芦台一中《瑶族舞曲》获市级一等奖。在天津市合唱节比赛中,高中组8次获得市级一等奖,32次获得市级二、三等奖。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规模的文艺展演活动,每学年组织1次县级校园艺术节,至2014年已举行24届。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比赛,48名获得市级一等奖,有260名获得市级二、三等奖。参加天津市合唱节及文艺展演比赛,小学、初中组9次获得市级一等奖,23次获得市级二、三等奖;高中组8次获得市级一等奖,32次获得市级二、三等奖。在天津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2名获市级双优课一等奖。
  三体育活动
  (见第三十编第二章第三节)
  第四节 德育教育
  一机构与队伍
  1979年,小学设大队部和教导处,中学设政教处。1988年,中学政教处更名为德育处。1993年,每月召开德育干部例会,学校设立相应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德育工作。1994年,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表彰制度。1996年,制定《宁河县“三A”学校评估方案(德育部分)》,从九个方面评估考核(总分100分),德育工作借“三A”学校创建契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注重从细、小、实抓起,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一日常规检查制度,日查周评月结,规范学生日常行为。1997年,在德育工作“三A”学校创建保级晋级检查评估的同时,加大单项评优以评促建的工作力度,开展七个德育单项达标校评选活动。全县中小学校都与当地派出所结为“警学共建”单位,聘任法制副校长,学校设立民警驻校办公室。2005年,制定《宁河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县级设有心理咨询中心。2007年,集中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有2928名教师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242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C类证书,3287名教师取得市教委首次颁发的班主任证书。2008年,制定《宁河县中小学班主任评估方案》。2009年,组织心理咨询师上岗培训,103名教师取得等级证书,对现岗班主任1098名岗后培训。
  2014年5月,开始落实市教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开展“核心价值观——我知我践行、国学有根源、身边有榜样”活动,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运用《天津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试行》),完善学生道德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内容与评定
  1981年,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中小学校以《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培养学生行为规范。1983年,中小学开展国情教育。1985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纪律,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以“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培育目标。1989年,依据天津市中学生操行等级评定标准,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与升学就业挂钩。1990年,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评选中小学行为规范县级达标校和市级示范校;开展“校风、学风、教风”三风建设,检查评估学校《中学德育大纲》落实情况。1993年,落实《小学德育纲要》学生分学段培养目标。开展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设置社会实践课程,每学年集中组织学生到宁河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中心进行1周的实践并考核。芦台一中以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工作途径,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县、校两级心理咨询热线。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进行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特色活动
  1997年,构建评价、激励、保障三套机制,启动宁河县“新三好”(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育人工程。1998年,召开宁河县“新三好”创建阶段成果现场推动会,推介芦台镇小学创建成果。1999年,县教委召开宁河县创建新三好工程暨3+X育人模式推动会,推介典型经验。1999年,落实“重在学校、根在班级”的创建思路,创建县级实验班39个。2000年6月,召开宁河县创建新三好工程暨3+X育人模式推动会,展示芦台四中(初中)育人成果。天津市教卫工委主办的《德育研究》用近16万字的专辑,全面报道宁河县“新三好”育人经验。《中国教育报》以《“新三好”,一石激起千层浪》为题做专题报道。芦台三中、岳龙中学、芦台四小、兴家坨小学夺得“新三好”杯。2004年,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及《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诚信教育,学校每年举行18岁成人仪式。2006年,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及征文、演讲活动。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在天津召开,大会专刊以《学校家庭社会共育“新三好”》为题,从“重在共建、根在班级、旨在育人”三个方面介绍宁河县育人经验。2009年,制定《宁河县德育工作检查制度》,深化“宁河县新时期学生形象塑造工程”,启动“一校一品、一班一品”创建工作。
  2014年2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宁河县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北京市中小学文化建设示范校标准制定名、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为总顾问。7月,宁河县中小学达标创特色工作推动会召开,10所学校作书面发言。芦台一小“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和板桥小学“宁河县大众教育发源地”的品牌被擦亮,芦台一小“真教育”、板桥中学“陶冶”、芦台一中“人格教育”等主题逐渐清晰、特色鲜明。
  第五节 考试升学
  一中考
  1980—1996年,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采取一次考试两类试题分别评定成绩的做法,毕业试题六科满分600分,及格为360分;升学总成绩满分640分,及格为384分。1997年,中考专指升学考试,考试科目及分数为:数学、语文、英语各120分,物理、化学各100分。毕业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政治学科改为水平考试,不计入中考总分。同时,加强实验及能力考查,物理、化学增加实验考查,区县负责管理,学校组织,成绩按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第计入学生登记表;外语在听力考试中增加听写。初中毕业标准为操行评定合格、体育合格、文化学科考试合格,文化学科成绩改为中考成绩的60%与平时成绩的40%合并计算,总分360分即为合格。1992年,体育考试成绩开始加入中考总分,分值为20分。1994年,体育考试的分值增至30分。2001年,取消体育考试。2002年,体育考试开始改为学校自行组织,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不计入升学总分,实行体育考试不合格即不能升学的“一票否决制”。2009年,恢复体育考试,分值为14分,2010年,增至22分,2011年,增至30分,并一直保持。1998年,高中招生安排20%择校生,实行限学校、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四限”政策。2002年,中考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2008年,中考取消政治学科考试,改为市级考查科目。2009年,确定芦台一中为指标定向分配的招生校。全县各初中校根据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择优推荐学生。被推荐生学业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下10分以内芦台一中录取。2010年,降分幅度由10分增加至20分。2010年,中考总分为582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体育22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为市级考查科目。2011年,由于体育成绩增至30分,中考总分为590分。其中,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体育30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为市级考查科目。2014年,普通高中择校生在全部招生计划中的比例降至5%。
  二高考
  1978—1984年,实行统一考试。1985年,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实验,进行高中毕业会考,实行保送制度。1991年,英语实行标准化考试,政治、化学、历史、地理4科实行分卷考试。1993年,进行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高考科目“3+2”方案改革,强调考查基础知识,注意考查能力。1994年,高考科目从7科减至5科。1995年,高考实行“3+2”改革。1997年,高校招生计划并轨改革,高校由国家“统招统分”改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1999年,高校扩招,天津市普通高考实行“3+X”改革试验,实行网上录取,2002年推广到全国。2000年始,天津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是年,实行春季高考招生。2001年,天津市普通高考实施“3+X”科目设置改革,即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试卷分天津卷、全国卷两种,全市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往届生均使用“3+X”的天津卷。户口在天津市,在外省市就读的学生凭就读学校证明可选用“3+X”的科目的全国卷或天津卷,两种试卷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天津考区考试时间由7月7—9日三天,改为7月7—8日两天进行。2003年,天津市考生均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3+X”科目的天津卷;普通高考考试时间由7月7—8日调整为6月7—8日。2004年,天津市高考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改为自主命题。在高考前,考生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2005年,实行高考招生阳光工程,天津市普通高考英语口语测试工作采用计算机“人机对话”的模式进行,外语科目实现网上阅卷。
  2007年,艺术类美术专业实行市统一考试,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2008年,天津市出台《天津市国家教育考试监考员管理办法》。2009年,天津市综合科目实行同场分科考试并实现网上阅卷;英语科目听力部分考试由6月8日前移至3月27日进行,试卷分值由30分调整为20分。2010年,普通高考语文科目,使用答题卡,实现网上阅卷。普通高考考生志愿填报表中,增加自主选拔录取合格考生、艺术特长生及高水平运动员志愿栏,在本科一批A类录取院校志愿栏设Ⅰ、Ⅱ、Ⅲ、Ⅳ平行院校志愿。1980—2010年全县有45216名参加高考,其中1985—2010年有42152名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8569,录取率为67.78%。2011年,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由过去估分填报志愿改为公布高考成绩之后填报志愿。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2013年,普通高考扩大平行志愿投档范围,将平行志愿扩大到本科三批和高职高专批次,进一步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2014年,天津市普通高考考生报名程序首次实行自主网上录入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报名资格审查的方式。普通高考照顾政策调整,2014年及以后的高考中,体育特长生测试项目范围内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和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得者,不再享受照顾政策。
  第八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经费
  —中小学经费
  90年代,地方财政负担预算内教育拨款及县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地方自筹经费有事业性收费、各项教育集资、捐资,勤工俭学,其他收入等。2003年,取消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1998年,学杂费每学期小学生25元、初中生40元。1999年,学杂费每学期高中生140元,择校费1500元。2002年,学杂费每学期农村小学生33元,农村中学生55元;城镇小学生60元,城镇中学生90元;高中生340元,择校费3000元。2003年,高中择校费6000元。2005年,高中生630元,择校费1.5万元。2006年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统一实施两免一补。2008年,高中择校费1.8万元。2009年全县集资支教2.7万元,2010年3.2万元,2011年435.6万元,2012年397.9万元,2013年271.2万元,2014年18.6万元。
  二职业教育经费
  (一)财政拨款 90年代,宁河县中专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为加快宁河中专发展,学校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2000年,学杂费每学期中专生2500元。2009年,利用市财政拨款200万元,加强数控实训基地建设。2010年,利用市财政拨款200万元,加强示范校建设。2011年,财政拨款322万元,其中用于抗震加固162万元,汽配实训基地建设160万元。2013年,财政拨款2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财政拨款3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二)学校收费 1996年每个学生每年收取学费1400元,1997年1800元,1999年1900元,2000年2500元。2007年学生开始享受助学金。2010年始,一、二年级免除学费。
  三教育经费落实
  1980年始,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占比逐年上升,到1997年达到顶峰,占全年财政总支出的44.66%。2003年,取消地方教育费附加、教育基金。2008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6.07个百分点,比200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929元,增长24.66%,比200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加164元,增长39.14%。2009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21.91个百分点,比2008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1519元,增长32.79%,比2008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加671元,增长115.09%。201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1.02个百分点,比2009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962元,增长15.64%,比2009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减少250元,降低19.94%。2011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1.2个百分点,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011年比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3303.42元,增长41.85%;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长,2011年比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加458.25元,增长40.80%。2012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出0.53个百分点,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012年比201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加2571.12元,增长24.96%;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长,2012年比201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支出增加3438.41元,增长236.35%。
  2013年,(一)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增长32.24个百分点。(二)各类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中等职业学校为1.2万元,比上年1.07万元增长12.22%;2.普通高中为1.27万元,比上年的1.02万元增长25.41%;3.普通初中为1.38万元,比上年1.24万元增长11.34%;4.普通小学为9935.2元,比上年的9844.84元增长0.92%。(三)各类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支出增长:1.中等职业学校为3664.55元,比上年3602.46元增长1.72%;2.普通高中为2599.55元,比上年1934.3元增长34.39%;3.普通初中为1884.52元,比上年1821.61元增长3.45%;4.普通小学为2856.95元,比上年2787.21元增长2.5%。
  2014年,(一)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降低14.84个百分点。(二)各类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1.38万元,比上年1.2万元增长14.51%;2.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4.99万元,比上年1.27万元增长291.9%;3.普通初中为2.04万元,比上年1.38万元增长47.25%;4.普通小学为1.2万元,比上年9935.2元增长20.66%。(三)各类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支出增长:1.中等职业学校为3761.85元,比上年的3664.55元增长2.66%;2.普通高中为3.57万元,比上年2599.55元增长1274.74%;3.普通初中为3829.91元,比上年1884.52元增长103.23%;4.普通小学为3098.37元,比上年的2856.95元增长8.45%。
  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同年财政支出30.88%,2008年占29.66%,2009年占28.92%,2010年占29.04%,2011年占25.56%,2012年占30.38%。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8.68%,2014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为23.40%。
  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56%,2008年占2.62%,2009年占2.6%,2010年占2.67%,2011年占2.68%,2012年占3.57%,2013年占2.81%,2014年占2.4%。
  第二节 教育设施
  一校舍场地建设
  1979年,宁河县文教局分别向县计委、财政局及基建指挥部,提出对地震损毁学校重建扩建计划。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复,分别下拨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分期开工重建扩建幼儿园、一中、二中、三中、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年,全县城乡250所中小学全部建设完成抗震简易校舍15万平方米。
  80年代初,全县283个村,有小学282所,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农村校舍墙体砌筑采用炉灰渣、白灰山皮土、泥土、电石灰炉渣等简易建筑材料,大部分校舍基础埋深不够,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1982年,全县开始危漏校舍改造。至1986年,全县有小学230所,初中32所(其中乡办初中26所),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布局基本合理。
  1988年,县政府把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教育局建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分管,建立岗位责任制。1991年初,教育局与乡镇教育组和国办学校分别签订《改造任务责任书》,并制定危改资金解决方案,保证国拨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是指各级政府教育的增长要高于同级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逐步增长),鼓励社会捐资助学。是年,改造危陋校舍,完善学校各种配套设施,完成师范教学楼工程和芦台五中新建工程基础施工。1992—1995年,对全县初中校进行规划调整,新建教学楼27栋,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投资4834.1万元。1996—2000年,对国办高中和宁河一职、宁河师范学校进行调整,新建教学楼6栋,建筑面积6.35万平方米,投资4635.23万元。另对芦台一中进行彻底改造,新建、大修改造楼房11栋,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投资7867.5万元。1998—2010年,对小学进行布局调整,新建教学楼54栋,建筑面积16.01万平方米,投资1.17亿元。2003年,建成芦台一中塑胶运动场。2004年,建成县青少年宫。2005年,建成芦台一小、芦台三中塑胶田径场。2006年,建成芦台五中塑胶运动场。
  2007年,市教委认定宁河县有薄弱校13所,其中镇办中学4所,小学9所。是年,投资388万元对上述陈旧校舍进行整体改造。2008年,宁河县对113所中小学校舍进行第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排查楼房104栋、平房2948间,查出有安全隐患的学校47所,复查后确定15所学校做抗震安全鉴定。经市房管局房屋安全检测中心鉴定,有9所学校教学楼需抗震加固,有6所学校平房校舍需拆除重建。2009年,决定对全县25所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平房校舍内3781名学生实施分流,是年完成9所学校教学楼抗震加固,6所拆除重建学校开始施工。2009—2010年,投资5570万元,对23所学校进行抗震加固,面积89530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功能提升9万平方米;拆除重建学校9所,投资3520万元,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主体完工。2011年,对岳龙中学等21所学校进行抗震加固,加固面积6.22万平方米;对苗庄中学等43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功能提升工程,确保顺利通过天津市现代化标准学校验收;对盆罐、南淮淀、北淮淀、于潮、大坨、俵口、兴家坨、丰台、廉庄、宁河、潘庄、星辰、大北等13所中心幼儿园进行改造。2012年,对造甲城、东棘坨2所中心幼儿园进行改造。2011—2014年,对西塘坨、冯家台、老安淀、李家甸、小芦庄、后棘坨、北淮淀、高景、于京、大北涧沽等10所小学进行拆除重建。2012—2014年,新建桥北新区第一小学、芦台第六幼儿园、宁河县特殊教育学校。2013—2014年,2次对芦台一中进行内部和外部功能提升。
  二设施设备与信息化建设
  (一)设施设备1979—1996年,每年投入经费约2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统一配备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椅。每年投入经费约20万元,为国办中学及中心校配备化学、物理仪器及仪器橱柜等,为芦台镇中小学及师范学校配备计算机,乡镇中学及以上配备放映机、投影机。1996—2002年,投入经费约125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配备电视机、投影机、体育用品、实验室仪器及实验桌椅。2002—2004年,为全县中小学配备计算机。2005—2007年,实施“双高普九”提升工程,为全县中小学配备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仪器,体育设备及音乐美术仪器设备,建设多媒体教室等。2006—2007年,投入资金620万元,完成教学装备建设工程。2008—2012年,每年投入资金60万元
  实施图书配送工程,标准为中学每年每生3册,小学每年每生2册,至2012年配齐。实施新增仪器配送工程,为全县中小学增补各学科仪器。2009—2012年,投资5000万元,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现代化标准配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图书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卫生仪器设备等。2013年,投资728万元,对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现代化创建达标标准配备仪器设备、图书、安防监控设备等;装备县特殊教育学校。2014年,投资2335万元,对2所高中学校和52所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现代化创建达标标准配备仪器设备、图书、安防监控设
  (二)信息化建设2003年,完成二级中心网站建设,投入使用,天津教育科研宽带网接入,24个单位实现光纤上网。为31所学校装备信息技术教室,启动宁河县“校校通”工程。2004年,新增计算机1435台,新建信息技术教室37间,信息技术教室在全县中心校以上每个单位普遍建立。所有单位实现宽带上网,“校校通”基本实现,为各中小学及所有教职员工注册开通电子信箱。“宁河教育网”引进各种教育资源,24小时开机服务,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求。2010年,全县有信息技术教室96间,电子备课室35间,专用多媒体电教室130间,30所学校建立校园网。2014年,启动宁河县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工作。全县教育系统135个单位的教育科研城域专网光纤入户,县城校、园节点千兆光口上联开通百兆,农村校、园节点百兆光口上联开通20兆,教育科研城域专网与其他网络实现物理隔离,全部采用星型数据交换方式解决,并可管可控,保障城区学校带宽不低于100M,农村学校带宽不低于20M,局直属单位办公不低于20M,并租用千兆互联网宽带,连通天津教育科研网,全区教育系统实现网络的互通互联。本项目每年投入运行资金132.24万元。每个学校均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实现百兆交换到桌面,学校现有网点均接入到新建的校园网内,使用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全县94所学校的教室及办公场所实现网络全覆盖。该项目计投入634.4万元。为全县所有学校1347个教学班全部配备超短焦电子黑白板多媒体设备,(包括2014年9月为两所高中配备157套),实现中小学班班配有高配置多媒体目标。电子白板自带资源库,能上传到县资源平台,县、校将可以通过资源管理软件对教师实时记录资源和设备使用情况统计,具有3D模型导入,在网页中对课件进行修改、编辑,并且把修改的课件保存成白板专用文件格式等功能。硬件配置均超过市颁标准。此项目投入3520.67万元。在C类标准基础上增加配置,增强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的扩展性,加大自筹资金投入,项目投入347.25万元。2011—2014年,为全县中小学更换计算机5500台,改造和提升110间信息技术教室的配套设备。
  第三节 校园安全
  2003年,为抗击“非典”,教育局和各乡镇教育组、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疫情专线电话,每天上报师生晨检“防非”情况。各校建立晨检和消毒制度,班主任每天对本班学生进行晨检,并按时填写《学生每日体温监测表》。教育系统8万余名师生员工零疫情。2009年,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防控甲型H1N1流感,实现零疫情。2005年,成立武保科,专门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2006年,各校建立校园安全组织机构,强调第一责任人是校长,建立校长为组长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1名副校长主管安全工作,确定1名安全保卫干部负责具体工作。2007年,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工作台账,分类建档,落实门卫管理制度,实行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干部教师门前值班制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检查指导。2010年,制定《宁河县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决定每年5月12日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安全工作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加大投入,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全县所有学校园所设专职保安人员160人。每所中小学、幼儿园配置一个监控平台,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个以上,全县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20个。各校正在安装一键报警电话。2011年,各学校成立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有关事项。配齐配强安全保卫人员,建立学校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2012年,进行学校安全查访,在全县通报情况。配合县综治办整治取缔校园周边流动摊点12处,清理校门占道经营14处,制止校园边占路经营行为9起,净化校园周边环境。2013年,投资110万元,为全县学校新增视频监控系统。争取资金,为各校园配备监控、安保器械、消防器材,达到监控探头、安保器械、消防器材国家要求3个100%。各学校开展防溺水教育、排查火灾隐患、接送学生车辆校车排查整治活动。排查87所中小学、幼儿园租用社会接送学生的车辆,经公安交警部门检查合格运营,未发现超载学生车辆。2014年,为全县校园保安室配备办公桌椅和文件柜1套,提高改善保安室工作环境,分三批投入资金117万元陆续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监控探头进行更新补充,实现全覆盖。召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分管安全工作领导会议,布置安全管理工作。下发《宁河教育局2014年秋季开学校园安全工作部署》。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成员单位,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突出治安问题。召开综治成员单位下半年联席会议,具体研究校园周边治安问题,在校园成立消防安全工作站。
  第四节 教育督导
  2003年,任命14名兼职督学,在全县各个乡镇和学校,承担教育督导任务,协助配合教育督导室的督导检查评估工作,形成督导评估工作网络,每年对全县近百所中小学进行1次综合督导评估和若干次专项督导评估。2008年,宁河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首批聘任10名兼职督学。2010年,有专职督学6人,选聘兼职督学30人,县政府调拨专门经费。2011年,39所中小学校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现代化建设标准达标验收。2012年,市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对通过现代化建设达标39所中小学校进行复查回访。是年,3所小学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现代化建设标准达标验收。全县77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全部通过第一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达标验收。2013年,启动第二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和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教育局督导科对申报达标学校进行指导,组织县级验收。是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对宁河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至2014年,69所义务教育和芦台一中、丰台中学2所高中学校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专家组评估验收。
  第九章 教育科研
  第一节 教学研究成果
  1979年始,教研室开展“三课”(基础课、观摩课、优秀课)活动。1982年,恢复建立各乡镇、校的教研组,组织骨干教师、校长赴天津、北京、沈阳等地听课学习。1984—1986年,开展青年教师最佳改革课评选活动。1987—1991年,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天津市下发《关于教学常规管理的暂行规定》,下发考试范围,进行教材辅导,开展命题研究。1989—1993年,开展评选中小学青年教师优秀课活动。1991年,进行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复式教学”和“五步教学法”3个重点课题实验。1992—1995年,开展中学最佳青年教师优秀课、中小学青年教师希望杯创优课、首届中年教师优秀课评选活动。1996年,小学开展“识字教学研究”,中学开展“英语情景教学研究”。
  1996—1999年,开展“目标教学实验”,确定芦台二中、芦台五中、芦台一小、丰台小学为县实验校,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分三个学段、三个层次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三级课”认定。1999年,在芦台五中举行天津市目标教学研讨会。2000—2002年,开展青年教师“双优课”活动,以“三级课”为载体,广泛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2001—2010年,进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分层组织校长、业务干部、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培训,学习新课改理论,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确定25所学校为新课改实验基地校,组织、指导、引领各基层校围绕新课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各校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及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困惑和问题,采取集中、分散、校本培训方式对参加新课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2004—2008年,召开“更新观念决战课堂”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推动会,组织“三级(县级、乡级、校级)联动”新课改培训,开展“三级联动”教研网络活动,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2006年,“高中数学四环递进教学法”在芦台一中、潘庄中学实验。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高中历史五环开放式教学和导学案教学法等各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展示研讨、座谈、总结等方式在不断探索中成熟发展并推广。
  2008—2010年,总结新课改实验经验,推广新课改实验成果,组织优秀课、示范课、研究课、双优课等展示活动及多种形式的教学评比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工程,培养优秀课教师,帮扶薄弱学科薄弱课教师。2011—2014年,开展设计一节课、展示一节课、反思一节课、评价一节课的“四个一”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县内、学区、校内三级教研联动机制。教研成果汇成《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教学评课集》《教学设计集》《宁河教研·增刊》“四册一刊”出版。分别在芦台一中、芦台一小等8所学校召开现场会,展示交流典型经验成果。全面开展探究、创建高效课堂的实践活动,进行以促进高效课堂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研究活动,每个学校每个学科推出至少一种适合该校的成熟的教学模式,芦台三中被定为“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基地校”。2013年“学案导学”阶段性成果推广会在大辛中学举行。在新技术下新的教研方式不断兴起,充分利用宁河教育网、宁河教研网开展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索;利用新的交流工具QQ群、微信群等进行网络教研。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主要采用课例研究与论文论著相结合的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识字、写字”“语言文字运用”“多读书、多积累”,针对这些要求课堂教学开始新一轮的研究,做出相应调整。各种培训不断加强,约500名教师参加“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农村千名计划培训项目、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并顺利结业。
  第二节 教育科研成果
  1987年,创办内部刊物《宁河教研》。2003年,加强教学研究,收集教育科研成果,出版《天津市宁河县教育科学优秀课题集》。1994年,承办天津市小学语文年会。2007年,芦台一中、芦台五中、小薄中学、芦台四小、赵庄小学、潘庄中学、大八亩坨小学、潘庄镇中学等8所学校被天津市教育学会确定为天津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基地校。2008年,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位”研究活动中,芦台一中、芦台三中等7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书香校园”。
  一比赛评优
  2001年,芦台一中教师童继红获全国城市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国家级指导一等奖。2004年,在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中,宁河县的8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2006年,在天津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网页(网站)评比活动中,芦台一中语文组网站、芦台一中教师乔书霞的《中学化学在线学习》获市级一等奖。在天津市语文教师读书竞赛复赛中,4名获国家级一等奖,2名获国家级二等奖,5名获国家级三等奖。2007—2009年,天津市举行3次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宁河县参赛教师370人次,获市级一等奖109人次,二等奖144人次,三等奖106人次。至2010年,宁河县有3节课获国家一等奖、2节课获国家二等奖、2节课获国家三等奖、3节课获国家优秀奖,295节课获市级奖项;26名教师被评为市级教改积极分子。参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2名获一等奖,4名获二等奖,7名获三等奖;参加全国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1名获二等奖。在天津市中小学美术、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3名美术教师获一等奖,1名音乐教师获二等奖。小薄中学教师魏巍获全国中小学五项全能(手工制作)国家级一等奖,参加河南大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美术老师基本功大赛,获得总成绩第二名,填补天津市近年来美术学科在全国比赛成绩的空白。宁河县小学语文学会,获得第一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先进区县奖和区县组织奖。2名教师的油画作品《春雪初霁》《旧梦重缘》在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参加天津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活动,9名教师作品获市级奖项,其中1个课件被天津市电教馆评为优秀课例,并被推送参加中央电教馆优秀课例评选。2012年,“第六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活动中,南涧中学刘久亮老师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2013年,北淮淀小学王华老师执教的《我们来造“环形山”》被评为优质课市级一等奖。丰台中学段玉秀老师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评为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宁河县教研室李玉萍老师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第七届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王巧云老师的《常见的技术图样——正投影与三视图》获2013年度全国劳动技术、通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国家级一等奖。天津市第十七届教学信息化课件大奖赛,大贾中学李巨清获得一等奖。是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活动中,1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4名获市级二等奖,3名获市级三等奖。教研室获组织奖。在“2013年度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2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4名获市级三等奖。在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中,1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8名获市级三等奖。天津市第八届中小学双优课评选活动中,中学2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5名获二等奖,22名获三等奖;小学1名获市级一等奖,1名获二等奖,5名获三等奖。
  二论文论著
  1999年,《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研究总结报告》被编入《天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文集》。
  至2010年,3篇论文获国家一等奖,2篇论文获国家二等奖,2篇论文获国家三等奖,417篇获市级奖项。各级各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堂实录评选活动中,1名获国家级一等奖,9名获市级一等奖,18名获市级二等奖,14名获市级三等奖;其中,2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案例》被编入《天津市小学课程改革系列丛书之课堂教学研究》。2011—2014年,全县有1000余篇论文分获天津市“教育创新”论文评奖一、二、三等奖;近3000篇论文分获县级论文评奖一、二、三等奖。10名教师获天津市“双成果”论文三等奖;第四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2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6名三等奖,教研室获优秀组织奖。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关于教育教学各种论文评比中,6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17名获三等奖。
  三课题研究
  2010年,芦台五中、南涧沽中学分别承担中国教育学会组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堂教学研究”子课题研究,形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及要求”和“新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芦台一中、芦台五中、大北中学、芦台一小等学校承担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天津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课题,全部通过专家组验收。承担天津市新课改课题23项专题研究。赵庄小学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2011年通过专家鉴定。2011年,教研室组织承担“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能力的实践研究”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至2014年,由各学科教研员引领立项的和已结题的市级课题8个。
  2011—2014年,教科室组织承担市级研究课题立项并结题61项,其中有12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县级课题立项并结题313项。
  第三节 教育学会
  1986年,县教育学会成立,为群众性教育学术团体,由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业务和组织上接受天津教育学会、教育局和县民政局指导与监督。2001年前,县教育学会会址在县教研室,日常工作也由县教研室代管,无独立机构和专人管理。2001年,教科室成立后,内设学会部,并安排专人管理县教育学会日常工作,与县教育学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2001年后,教育学会配合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推进教改工作,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组织开展新基础教育大讨论活动,在岳龙小学召开宁河县新基础教育推动展示现场会。出版《理论与信息》杂志、《教育科研优秀成果集》《教育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集》《我与新课改同行》等文集。2014年创刊《宁河教育》,出版《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方法与技巧》等刊物与文集。
  2001年始,每隔一年组织开展宁河县“青年干部学术论坛”和“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活动。推送优秀论坛人选参加市级学术论坛,有12名干部、教师获得市级论坛一、二、三等奖。2011—2014年,有12名干部、教师获市级论坛一、二、三等奖。20名教师获得天津市教育学会先进会员奖。2010年,教育学会有分支机构34个、会员单位79个、会员3100人。至2014年,会员单位增至96个,会员人数3600人。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