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7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分类号: F123
页数: 4
页码: 442-4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79年至2014年天津市宁河县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与执行等。
关键词: 经计划编制 执行 宁河县

内容

一 年度计划
  1979—1986年,年度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农业生产计划、工业交通生产计划、基本建设项目计划、商业购销计划、供销系统购销计划、外贸收购贸易计划、粮食收购计划、物资能源计划、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科研项目计划、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人口增长计划、财政收入计划等。1987—1991年,指令计划逐渐减小,计划指标大部分下达到系统。着重对工农业发展方向、比例关系、增长速度、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及项目实行全面安排;运用市场经济搞好产、供、销综合平衡;加大对农业基础项目的建设投资,采用一系列优惠投资政策,鼓励外商引进资金开发项目,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重点控制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放宽对生产型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强化用地计划管理,改革金融体制。1992年,商业购销、供销系统购销陆续退出计划系统,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由企业确定,计划委员会备案。1993—2014年,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项目计划、选择、立项和争取国家资金上,通过项目筛选,确定资金倾斜政策,体现计划管理宏观调控职能。由以前的确定具体指标,改为制定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人口等宏观指标。
  二 中长期规划与执行
  (一)“五五”期间(1976—1980年) 1978年,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农业生产责任制推动工厂、企业试行经济责任制,使企业在计划安排、产品购销、利润分配、资金运用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农业上重点下达产值和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猪、蛋、水产品产量等,工业上重点下达工业总产值和县办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均能完成计划。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36亿元,比1975年增长8.70%;粮食总产量完成13.9万吨,比1975年增长2.90%。
  (二)“六五”期间(1981—1985年) 1983年,由计委拟出草案,提出农业主要任务是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城乡互助、劳动致富、稳妥发展社队企业。1985年,国民收入1.9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年均递增16.9%,超过“六五”计划的7.2%增长速度;财政收入2725万元,年均递增23.3%;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年均递增8.4%,农村人均分配520元,年均递增30.8%。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完成13.31万吨,低于“六五”规则15万吨指标。棉花总产量完成5695吨,比“六五”规划增加4045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892万元,竣工面积为24.55万平方米,基本完成赈灾重建。
  (三)“七五”期间(1986—1989年) “七五”期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7.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1989年13.72亿元,比1987年翻一番,比1978年增长6.5倍。1987年,国民收入2.89亿元,比1986年增长26.5%;1989年4.89亿元,与1987年相比接近翻一番,比1978年增长5.8倍。工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5.6亿元增长到1989年的9.2亿元,比1978年增长5.8倍;财政收入从1987年的3714万元增至1989年的5344万元,比1978年增长2.9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987年的625元,增至1989年797元,比1978年增加983元。
  (四)“八五”期间(1991—1995年) “八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品新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强化乡村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稳步发展县办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社会保障。“八五”计划的主要经济目标: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79.4%,年均递增12.4%;国民收入9.40亿元,比1990年增长70.6%,年均递增11.3%;全县社会总产值32亿元,比1990年增长105.1%;年均递增15.5%。财政收入1亿元,年均递增9.9%。“八五”末,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1.55亿元,比1990年增长253.3%,年均增长28.7%;财政收入1.5335亿元,比1990年增长145.2%,年均增长19.6%;农村人均收入2452元,年均增长23%。
  (五)“九五”期间(1996—2000年) “九五”计划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后第一个中长期计划。1996年经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远景目标:设计为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工业集团化、农业农场化四大目标。前五年,形成具有初步雏形的轮廓框架,后十年,逐步充实、完善、提高。主要经济目标:“九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5.60亿元,人均占有2.38万元,比1995年再翻一番,年均增速31.8%。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年均增长19.6%;财政总收入3.50亿元,年均增长19.8%;地方收入2亿元,年均增长23%;人口出生率要逐年下降,“九五”末降到10‰,2000年总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九五”末,国内生产总值50.82亿元,年均增速18.7%;财政收入2.80亿元,年均增速12.8%;地方财政收入1.59亿元,年均增长13.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7亿元。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26.5∶45.8∶27.7调整为16.2∶48∶35.8。“九五”期间,内联引资完成16.14亿元,利用外资6016万美元。2000年,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16.62亿元,年均增长13.6%。经济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利用外资累计450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20亿元;工业总产值累计15.50亿元,年递增率28%;利税总额5500万元,年递增率20.1%。“九五”期间,实施科技项目143项,推广科技成果58项,申请专利28项,43个项目获市级科技成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五年累计投入1.02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2.90万平方米,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高考上线率71.8%。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累计投资7000万元,城乡卫生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县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5年的4707元和2544元增加到8268元和4249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9.97平方米增加至15.2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程控电话总容量由1995年的2.20万门提高至7.72万门,百人电话拥有量16部。
  (六)“十五”期间(2001—2005年) 2001年,经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经济发展与调整的主要目标:巩固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改造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十五”末,力争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16.2∶48∶35.8调整到12∶43∶45。经济调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的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到2005年,力争财政总收入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50亿元,比“九五”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
  “十五”末,完成生产总值112.3亿元,年均增长17.2%。财政总收入7.64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34亿元,年均增长22.2%。农民人均纯收入7091元,年均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5亿元。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形成生猪、奶牛、肉鸡、优质稻、蔬菜、特色水产六大产品基地。农民进入产业化体系比重65%。引进外资累计2.3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4.7%。60家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9%。全县住宅建设面积70万平方米,建成华翠小区、光明小区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改造和建成芦台大剧院、宁河体育馆、县体育场、青少年宫等一批社会公益设施。
  (七)“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由原来“计划”改为“规划”。2006年,经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分九个部分:发展环境与条件;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构建和谐宁河。“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唐,面向全国,建成加工制造业基地、都市型农业基地、流通服务业基地,成为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地区之一。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95.26亿元。累计建成种植业设施园区55个2400公顷,标准化养殖小区累计256个。造林面积1.2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1.9%,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全县农户进入产业化体系比重70%。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高档包装纸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85%。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全县拥有1家市级工程中心、2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县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从业人员2.52万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8.6%,比“十五”末提高2.4%。全县公路总里程961千米,逐级构筑内外路网体系。以七里海旅游新景区为核心的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业长足发展,成为拉动宁河经济新的增长点。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内资327.54亿元。实施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流工程,城区污水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日。城区集中供热率70%。天然气入宁工程覆盖52个住宅小区19848户,占城区总居民户83.5%。全县累计建成新型住宅小区24个22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4亿元,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成3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25所学校抗震加固工程,新建6所农村学校和3所国办幼儿园;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县医院外科住院楼及14所乡镇卫生院、30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及改造工程完工。卫生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乡镇文体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开展文化“三下乡”、七里海文化旅游节、社区艺术节、七里海河蟹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承办上海世博会天津活动周宁河专场文艺演出。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2008年,启动第二轮县志编修。2009年,《宁河年鉴》创刊发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0%增幅。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06万个。“五险”参保人数16.1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行。芦台清真寺建成。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99个、市级卫生村69个。
  (八)“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 2011年,经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分十三个部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深化改革;社会事业;民计民生;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自主创新;低碳生态;社会管理;规划实施。经济指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年均增长26.2%;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年均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五年累计2590亿元,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2.04万元,年均增长11.5%;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36.5%;实际利用内资450亿元,年均增长32.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8%。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依托大项目带动,宁河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各项指标占全市份额稳步上升。GDP五年翻3倍,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81亿元,是2010年的3.04倍,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GDP总量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1.78%上升至3.19%;完成工业总产值867.8亿元,是2010年的1.74倍,年均增速14.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6.45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011年的3.8%上升至2014年的5.1%;外贸出口额达到3.05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长35.7%。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宁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全县三产比例调整至6.1∶49.4∶44.5,国民经济进入新拐点。2012年,宁河农业增加值历史以来首次降至GDP的10%以内,成为传统个体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规模化大农业转型迈进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为宁河“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92万家,同比增长18.1%,其中民营企业6000家,同比增长20.8%,成为宁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内涵持续丰富。农业向规模化快速发展,2014年,农业总产值实现64亿元, “十二五”平均增速达10.4%,建成六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形成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类型。工业领域,金属制品、高档包装纸、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至201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264家,实现产值700.18亿元,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1.34%。服务业实现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41.66%,2014年实现增加值223.2亿元。旅游业发展迅猛,七里海获批国家“4A”级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文化旅游业总收入3亿元。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