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054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8
页码: 219-236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宁河县的种植业发展情况。文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了种植业的机构和人员情况,包括沿革和下属事业单位;第二节主要介绍了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包括1979-1982年间的政策支持和生产效益提高,以及1983-1992年间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
关键词: 种植业 农业经济 宁河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 沿革
  1977年,农业局更名为农林局。1988年,将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林业局。农业局内设办公室、政工科、财经科、农业科、能源科。2014年,农业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财经科、农业科、政策法规科。下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种子管理站(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植保植检站、农业环保站、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原种场、第二良种场、蔬菜种苗场、能源服务站。14个乡镇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和农科站。
  二 人员
  1989年,工作人员22人。2014年,干部职工271人。
  第二节 粮食作物
  一 粮食生产
  1979—1982年,随着家庭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给予柴油、汽油、化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1983—1992年,投巨资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农田改造,兴修七里海水库,确保水库蓄水,水稻作物大面积生产丰收,粮食总产创新高。1986年,宁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七五”期间优质稻生产基地,建基地十万亩,配套10公顷原种田,200公顷一级种子田和年产5000吨精制米加工厂1座,形成繁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完成投资34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0万元,天津市投资160.5万元。
  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受水源限制,水稻种植和其他粮食种植大幅度减少。政府调整种植业比例,经济作物增加,其中棉花种植增速最快。2002年,种植业总产值9.42亿元,是1992年4倍;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5102元,是1992年4.7倍。201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2002年增加2950公顷;单产提高78千克,增幅22.67%;总产增加3.31万吨,增幅52.49%。
  二 主要粮食作物
  (一)禾谷类
  1.小麦
  冬小麦1979年,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1.11万公顷,平均亩产137千克,总产2.29万吨。后逐年减少种植面积,至2010年,全县冬小麦播种面积92.7公顷。2014年,仅有零星种植,无统计。
  春小麦 1979年,春小麦种植面积2881公顷,平均亩产102.5千克,总产4435吨。80年代,全县春小麦年均播种面积5834.25公顷。90年代,春小麦年均播种面积4056.67公顷。2000年,播种面积减少至878公顷。至2014年,仅287公顷。
  春大麦 1979年,春大麦种植面积783公顷,平均亩产151千克,总产1775吨。至1983年春大麦种植面积仅43公顷。后仅有零星种植,不再统计。
  2.玉米 1979年,玉米种植6563公顷,平均亩产185千克,总产1.82万吨。80年代,玉米种植年均1万公顷。90年代,年均种植7080公顷。2000年后,由于国家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提高。2010年,玉米种植1.07万公顷。2014年,玉米种植1.09万公顷。
  3.水稻 1979年,水稻种植面积1.68万公顷,平均亩产236千克,总产5.96万吨。80年代,年均种植1万公顷,年均亩产357.55千克。90年代,年均种植1.71万公顷,年均亩产516.7千克。21世纪,水稻种植有所减少,2010年3826公顷,2014年3014公顷。
  4.高粱1979年,高粱种植1.01万公顷,平均亩产120.5千克,总产1.89万吨。80年代,年均种植8353公顷,年均亩产184.15千克。90年代,年均种植2813公顷,年均亩产368.2千克。2000年后,高粱种植逐年减少,2014年高粱种植409.87公顷。
  
  
  (二)豆类
  大豆 1979年,大豆种植1000公顷,平均亩产196千克,总产2745吨。80年代,大豆年均种植1386公顷,年均亩产88.7千克。1990—1996年,大豆年均播种1193公顷,年均亩产140.43千克。2000—2010年,年均种植2000公顷,年均亩产188.27千克。2011—2014年,年均种植1008.48公顷,年均亩产159.46千克。
  杂豆 1979—1999年,杂豆种植未作统计。2000年,杂豆种植89公顷,平均亩产132千克,总产177吨。2002年未作统计。2003—2010年,年均种植17公顷,年均亩产168.5千克。2011年后,因种植太少,不再统计。
  第三节 经济作物
  一 棉花
  1979年,全县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胡麻为主,棉花面积687公顷,花生706公顷,胡麻1453公顷。经济作物总面积2847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4%。
  198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压缩至4.4万公顷,比1979年减少12.6%,而棉花等经济作物增加至3367公顷,比1979年增长25%。
  1991年,宁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八五”期间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县。1991—1992年在北部12个乡镇建成优质棉生产基地8000公顷,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完成棉花原种场、良繁区1000公顷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基地乡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及良种加工厂等5个主要项目建设任务。基地建设总投资304万元,其中农业部拨款150万元,市拨款75万元,县自筹79万元。1992年,棉花面积比1982年增加3594公顷,增长211%。2002年,经济作物以棉花和葵花籽为主,政府积极引导,棉花生产发展迅速。棉花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比1992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1.16万公顷:2004年,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2.61万公顷,亩产皮棉87千克,总产3.39万吨。2014年,棉花种植1.5万公顷,皮棉单产85千克,总产1.91万吨。
  二 油料
  80年代,油料种植以葵花籽、花生、蓖麻、芝麻等为主。90年代,蓖麻基本不再种植,芝麻种植大幅减少。2005年后,油料种植仅种植花生、葵花籽。2011年后,因种植少不再统计。
  (一)花生 1980—1989年,年均种植面积185公顷,年均亩产125.55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面积186公顷,年均亩产200.3千克。后,花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至2009年,种植面积减至58公顷,年均亩产204.3千克。2010年,由于零星种植,面积太少,无统计。
  (二)芝麻 1980—1989年,年均种植183公顷,年均亩产37.2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54公顷,年均亩产65.7千克。2005—2008年,由于零星种植无统计。2010年,种植0.5公顷。
  (三)胡麻 1979年,种植1454公顷,平均亩产33千克。1980—1984年,年均种植405公顷,年均亩产39.3千克。1985年后,基本不再种植。
  (四)蓖 麻1985—1991年,年均种植面积179公顷,年均亩产92.86千克。1992年后,基本不再种植。
  (五)葵花籽 1980—1989年,年均种植809公顷,年均亩产64.35千克。1990—1999年,年均种植591公顷,年均亩产127.1千克。2000—2003年,年均种植1632公顷,年均亩产118.5千克。后种植逐渐减少。
  三 蔬菜
  1979年,蔬菜种类以大白菜为主,部分村队菜地零星种植有芥菜、西红柿、西葫、韭菜、甜瓜、菜瓜、黄瓜等。1980年,蔬菜单产最高,亩产3133千克。1982年,蔬菜种类仍以大白菜、芥菜为主。
  1992年,蔬菜种植2607公顷。增加面积主要是丰台、岳龙开始种植露地豆角、辣椒等。
  1993年始,蔬菜种植大幅增长,全县蔬菜面积5189.2公顷,总产13.38万吨。至1998年,每年以1000公顷速度增长。2000年,蔬菜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55万公顷,总产44.08万吨。河东4镇(岳龙、丰台、板桥、苗庄)大面积种植露地黄瓜、豆角、辣椒等,板桥、丰台、宁河、廉庄子、造甲城等乡镇的一些村队开始建棚,发展设施蔬菜,建设棚室面积333公顷。2001年,宁河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露地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全县种植6642公顷,其他(西瓜等)807公顷。2006年,种植9659.2公顷,其他(西瓜等)1147公顷。2008年,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534公顷,2009年1027公顷。2010年1011公顷,建设施园区62个,占地2865公顷。2014年,蔬菜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芹菜、食用菌等十几大类1000余个品种。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 虫灾防治
  1979—1988年,有资料记载仅2年。1989—2005年,农业病虫害连年发生,采取飞机防治和地面人工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成灾程度小,实际损失少。1991年,夏粮麦蚜发生6333公顷,防治3867公顷,挽回损失1150吨,实际损失20吨;水稻稻飞虱、稻蝗(4级)偏重,二化螟(3级)中度发生,发生4.89万公顷次(2.6代),防治4.7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3.43万吨,实际损失2.59万吨;棉花棉铃虫、棉蚜(4级)偏重发生(一代),发生7067公顷,防治7067公顷,挽回损失2531吨,实际损失800吨。
  1995年,夏粮麦蚜、白粉病(3级)中度发生,发生7800公顷,防治面积7800公顷,挽回损失8280吨;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3~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5.31万公顷次(三代多),防治5.31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2万吨,实际损失430吨;玉米玉米螟(5级)重大发生,发生1.07万公顷次,防治1.0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8000吨,实际损失1000吨;棉花棉铃虫、棉蚜、棉盲椿象(5级)重大发生,发生2.7万公顷次(平均二代至三代),防治2.1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65吨,实际损失1910吨。1996年,夏粮麦蚜、白粉病(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600公顷次(1代多),防治面积7600公顷次,挽回损失9440吨,实际损失30吨;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蝗虫、稻飞虱交替(4级)中等偏重发生,发生1.29公顷次,防治6.1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2.57万吨,实际损失2316吨;玉米玉米螟、矮花叶病(5级)重大发生,发生1.73万公顷次,(2代半),防治1.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万吨,实际损失1.1万吨;1998年,夏粮麦蚜、粘虫、白粉病(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49万公顷次(2.5代),防治22.4万亩次,挽回损失2490吨,实际损失92.4吨;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稻蝗虫、粘虫、稻纵卷叶螟(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7.59万公顷次,防治10.16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86万吨,实际损失2083.7吨;玉米种植8133公顷,玉米螟、粘虫、玉米蓟马(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25万公顷次,防治1.5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280吨,实际损失1000吨。2003年,玉米玉米螟、土蝗虫、粘虫、地下害虫等(2~3级)中等发生,发生1.79万公顷次,防治9067公顷次,挽回损失47.9吨,实际损失9.4吨;棉花枯黄萎病、早衰、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白粉虱等(3~4级)中度偏重发生,发生11.07万公顷次,防治21.2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709吨,实际损失295吨;蔬菜瓜类黄瓜霜霉病,黄瓜炭疽病,白菜霜霉病,瓜类炭疽病等(2~3级)中度发生,发生3.15万公顷次,防治3.58万公顷次,挽回损失6.6万吨,实际损失4435吨。
  2005年,玉米玉米螟等(4级)偏重发生,发生4.03万公顷次,防治1.5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2209.5吨,实际损失1166.8吨;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2-3级)中度发生,发生1.2万公顷次,防治1.3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476吨,实际损失55吨;棉花棉花枯黄萎病、棉蚜、棉红蜘蛛、棉盲蝽象(3~4级)中等偏重发生,棉花铃病(5级)大发生、发生14.34万公顷次,防治15.6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7361.5吨,实际损失1.3万吨;蔬菜瓜类黄瓜霜霉病、黄瓜炭疽病、白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瓜类炭疽病、菜蚜、菜青虫、小菜蛾、白粉虱、茶黄螨等(2~3级)中度发生,番茄病毒病(包括三椒病毒病)(4级)偏重发生,发生1.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99万吨,实际损失3061.2吨。2014年,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蚜、大豆食心虫、棉铃虫等发生3480公顷次,防治2540公顷次,挽回损失234.89吨,实际损失55.4吨;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二化螟、稻飞虱、稻摇蚊(3级)等,发生1.59万公顷次,防治2.2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808.5万元,实际损失351.6吨;小麦小麦白粉病、蚜虫、金针虫等,发生1113公顷次,防治1222公顷次,挽回损失304.3吨,实际损失42.24吨;玉米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瘤黑粉、玉米螟(3级)、棉铃虫(3级)、玉米蚜虫、玉米叶螨(3级)、玉米蓟马等,发生5.06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4.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1.07万吨,实际损失5993.9吨。
  二 植物检疫
  2001年,审核上报并核发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7个,核发农药管理许可证66个。产地检疫主要应检作物有水稻、玉米、菜豆、辣椒、高粱、大葱、大豆等7种,应检合格种子678.9吨,调运检疫检29批次。应检植物包括辣椒、豆角、棉花、水稻、玉米、菠菜等8种,应检数量48.34吨。对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发放24个植物检疫证明编号,包括水稻、玉米、菜豆、大葱、高粱、大豆、辣椒等7个品种678.9吨。2010年,检查90余个品种482.6吨301个批次。实施产地检疫3个批次,检测种子为棉花、水稻和玉米,面积1474公顷,数量382.5吨。调运检疫l17批次,其中省间调出检疫23批次,检测种子和植物产品183.2吨;省间调入检疫94批次,检测种子和植物产品506.9吨。2014年,种子产地检疫实施19个批次,发放检疫证明编号19个,应检种子为棉花、水稻,应检面积337公顷,应检种子743吨。调运检疫实施128批次,其中调出检疫35批次,应检种子和植物产品35.23吨;调入检疫93批次,应检种子和植物产品131.23吨。
  三 人工影响天气
  1975年,成立人工防雹办公室,设在气象站,工作人员3人。在岳龙设立高炮发射点1个,装备有2门单管37毫米高射炮,负责县内东北路径的冰雹天气预防。1986年,在丰台镇小李庄、赵本、东棘坨增设3个炮站。每站配临时炮手4人。1989年,组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编制为9人,其中4个炮站各1人。2005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增加人工增雨(雪)抗旱并配备5部火箭发射架,增加2名火箭发射手。2010年,临时炮手增至18人,全部在岗人员25人。至2014年无变化。
  (一)人工防雹 1975年4月,岳龙防雹炮站进行防雹作业8次,防区内未发生冰雹灾害。未设炮站地区遭受冰雹侵害。1986年,增设3个炮站后,3个冰雹侵入路径得到全面封堵。1999年,更换8门高炮。2005年,4个炮站每站换装1门双管37毫米高射炮,防雹作业对空火力加强。至2014年无变化。
  (二)人工增雨 2002年,配备2部增雨火箭发射架。7月,利用人工增雨火箭与高炮联合首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域普降中到大雨,人工增雨在作业区内30万立方米。2005年,购置2部流动火箭发射架和1部固定火箭发射架,增强人工增雨能力。至2014年无变化。
  (三)人工防 霜2009年,岳龙炮站进行人工消霜喷洒实验。喷过药剂的作物,从小苗、立株到收获,无受坏影响,证明药物对农作物无害、无副作用。后,由于温室大棚及室内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防霜工作很少进行。
  第五节 科技推广
  一 农业新技术研究、引进、实验与推广
  (一)棉花、水稻、小麦等新技术运用 80年代,主要试验研究和推广实用新技术,实施完成市县农业技术项目。重点研究推广和实施以下技术:棉花“矮、早、密”栽培技术;水稻“间歇灌溉”节水技术;麦茬稻“前重后轻”施肥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施磷肥技术;小麦化学除草技术;麦棉蚜虫生态控制工程研究;水稻化学除草技术;棉花抗病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水稻模式化栽培技术;水稻缺锌缩苗与锌肥应用技术;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4.87万公顷,新增粮棉8.7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6826.4万元。
  90年代,研究和推广技术由单一技术为主向多项综合技术为主转变。重点研究、推广、实施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7.24万公顷,新增粮棉1.16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8亿元。2000—2010年,重点研究、推广、实施完成的农业新技术,市县农业技术项目和示范工程。推广应用18.3万公顷,新增粮棉2.5万吨,新增经济效益2.12亿元。2011年,继续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农业部棉花、水稻两个万亩高产创建和“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2014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
  (二)蔬菜专项技术推广 1982年,地膜覆盖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上大量应用。1986年,引进试验和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番茄套种卷心菜栽培技术、秧畦育苗技术。1989年,地膜豆角栽培在丰台、岳龙、板桥3个乡镇得到大面积推广,面积666.67公顷。1990—1992年,推广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阳畦和小拱棚育苗技术,实施“万亩菜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1993—1994年,推广营养钵、育苗盘和营养块育苗技术及地热线增温栽培技术。1995—1999年,引进推广黄瓜嫁接技术,地热线育苗等技术,实施科技项目3个。2000年,引进使用卷帘机、施肥器、微滴灌、超微喷粉等设备,推广秋大棚番茄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地膜再改良式覆盖技术及二氧化碳气肥使用等技术,实施《二代温室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3项及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示范。
  2001年,宁河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施《保护地蔬菜地膜高畦暗灌技术推广》项目。2002年,推广设施微循环调控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合理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示范推广高效蔬菜种植模式。实施《无公害蔬菜示范》等科技项目5项。2003年,推广保护地番茄再变茎技术及“施可保”抗旱剂,实施科技项目2项。2004年,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杀虫技术,推广生物农药及生物肥应用技术。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5项。2005年,示范植物声频控制技术、一体化育苗营养基技术。实施《菇菜间作套种立体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2006年,示范推广复合种植和立体种养技术及无公害产业化技术。实施《万亩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2007年,推广菌菜共育技术、营养钵育苗技术、棚室育苗露地移栽技术。第一次尝试种植越冬茄子、辣椒的茬口,茄子嫁接,高畦暗灌栽培等技术。2008年,推广高畦暗灌栽培等设施种植配套新技术。2009—2010年,继续推广高畦暗灌等蔬菜种植管理配套新技术,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2011年,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承担农业部试验项目。2012年,完成设施蔬菜高效生产技术示范6项和新品种展示试验和棉花新品种区域比较试验3项。2014年,承担“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项目。引进蔬菜新品种40个,培育番茄、黄瓜、辣椒、甘蓝、茄子等各类优质种苗2500万株。
  二 农业新品种研究、引进与推广
  (一)棉花、水稻、小麦等作物品种引进与推广 1979—2010年,农作物引进、推广的种植品种、面积、产量情况总体为10年一个周期,品种大致为10年更新一次,产量也大致在10年一个周期。单产从350千克增至500千克,再增至650千克;2000—2014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整个周期缩短至3—5年。
  1979—1989年,种植小麦品种为津春5、辽春6,水稻品种为白金、黄金、秋光,高粱品种为反修1号、晋杂4号,棉花品种为冀棉1号、黑山1号,基本应用20年时间。1989年,开始淘汰使用种植7年时间的玉米白单1号、反修1号,新品种黄417、京杂6、唐玉1号。高粱品种特殊,抗4品种已使用30年时间。1990—1999年,小麦品种北京837品种使用10年,水稻1187、中作321使用7—10年。1987年,玉米品种有沈单7,伴随黄417,使用种植10年。2000—2010年,玉米品种沈单10使用5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玉米新品种屯玉一、三北6号、天塔一号、农大108等陆续出现,产量大幅增加。棉花种子有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棉,如33B、99B、丰抗棉1号、中棉所35号等。2010—2014年,引进棉花新品种有冀优861、中3076、中1005、中61-11、中69、中棉所77等,水稻新品种有锦稻201、锦丰1号、田丰202、锦稻105、锦稻104、辽旱109、盐丰988、隆优619等,玉米新品种有迪卡517、科育186、横单456、莱农14等。
  (二)蔬菜品种引进与推广 1979年,蔬菜生产发展处在较低级阶段,蔬菜品种种植单一,主要以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为主。期间,引进天津农科院黄瓜研究所以津研四号为主的津研系列黄瓜,引进特勒皮克、强力米寿、强丰为主的番茄品种。白菜品种以玉田二包头、天津大核桃纹、天津小核桃纹、天津新核中纹为主。1985年,露地生产开始走向多元化生产。白菜、天鹰椒面积有所增加。
  1999年,在原有黄瓜、番茄、辣椒、白菜、豆角、菜花、甘蓝等蔬菜品种的基础上,引进生菜、蕨菜、荷兰豆、绿菜花、空心菜、苦瓜等新品种。2000年,引进球茎茴香、抱子甘蓝、包心大肉芥、樱桃番茄(台湾圣女果)等蔬菜新品种。2001年,引进彩色辣椒(黄金椒)、西芹(文图拉)等蔬菜新品种。2003年,引进荷兰水果、黄瓜。2006年,引进黄番茄、越夏番茄(百利)、迷你南瓜、厚皮甜瓜、荷兰乳瓜、皱叶甘蓝(CH1114)、紫菜花(紫盈)及番茄卡列琳娜、西班牙“CAROVI-TA”等蔬菜新品种。2007年,引进天津黄瓜所黄瓜津青30号、中国农科院蔬菜所210号水果黄瓜和四季瓜,引进天津德瑞农种业公司198、192、151新品种,引进青椒品种中椒9号、中椒21号,引进番茄繁荣1号、加利福、加州60、东亚粉冠等。2008年,引进的新品种有黄瓜津优35、津优36号、冀美之星、金奥运,保丰1号辣椒,番茄棚友、普罗旺斯、马丽莎、粉果510、水果番茄、傲兰6号、T优新粉、悦粉3号,青椒品种娇荣、万豪、津椒10号,平菇、香菇、双孢菇、鸡腿菇等。
  2009年,引进黄瓜津优35、36、38号,越夏番茄格雷,番茄欧美佳和彩椒,圆椒,尖椒茄子、菠菜,樱桃萝卜,结球生菜,散叶生菜厚皮甜瓜,秀珍菇等。
  2011年,引进蔬菜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品种34个。
  2014年主要蔬菜品种有黄瓜,津旺707、津优40号、盛育2号、圣剑366等;番茄,向导一号、金棚10号、完美、番茄动力、全美等;辣椒,超丰、凯地、欧宝、海丰17号、海丰25号、万豪、辽椒11号、津农5号;茄子,宝来、新选二苠、八叶丰圆茄、元宝、天元茄王、田亮;芹菜,文图拉、四季西芹、玉皇西芹;食用菌,平菇、香菇等;豆角,双丰1、2、3号、超级绿龙、长青2号等;菜花,津雪88、津松65、津雪60、津雪80;韭菜,791、汉中冬韭、平韭;大白菜,珍绿55、津秀2号、秋绿60、北京新三号、京审油绿、中白61等;西甜瓜,绿太郎、绿天使、台南香瓜、津甜100、青城。
  第六节 设施农业
  一 设施建设
  1982年,县内出现设施农业。在廉庄子乡前米厂村建设26.67公顷小拱棚,每亩地建4~5个小拱棚,种植韭菜。后在芦台镇赵家园村建设棚室面积26.67公顷,主要种植黄瓜和豆角。1988年,芦台镇曹庄村建15个冷棚,种植西红柿、黄瓜。
  1992年,板桥镇建设示范性钢筋结构中棚,北板桥村13个,占地1.33公顷;赵学庄村12个,占地1.33公顷,主要种植西红柿。是年,苗庄镇大沙窝村建造普通温室6.67公顷。1996年,丰台镇高稳村建温室10个占地0.67公顷。1997年,苗庄镇小沙窝村建棚3.33公顷。1998年,廉庄子乡高坨村建温室12个,占地2公顷。宁河镇北岳庄村建中棚24个,占地2.67公顷,主要种植西红柿;鲁庄村建温室6个,占地1.06公顷,主要种植黄瓜。1999年,造甲城镇开始发展二代温室,造甲城村发展二代温室80余个,占地20公顷;东小王台32个,占地14公顷;冯台村建造中棚13.33公顷,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芹菜、甘蓝等蔬菜。2000年,有6个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棚室面积333.33公顷。2001年,芦台镇董庄村建设温室4栋,主要种植黄瓜。2006年,芦台镇大王御史北村建设棚室30个,占地4公顷;宁河镇林庄村建设中棚54个,占地13.33公顷。2007年,设施农业掀起高潮,有12个乡镇建起棚室,至2008年,设施面积806.67公顷。2009年,达到1006.67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占地面积773.33公顷,棚室4235栋;普通温室占地面积34公顷,187栋;钢骨架大棚196.67公顷,1585个。
  至2010年,建设施园区62个,面积2826.67公顷;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013.33公顷,建筑面积223.6公顷,棚室2950个。其中,新型节能日光温室273公顷,建筑面积62.6公顷,516栋;普通温室83.33公顷,建筑面积16.2公顷,151栋;钢(复合)骨架大棚654.33公顷,建筑面积144.8公顷,2283栋。主要种植番茄、黄瓜、尖椒、茄子、芹菜、食用菌等。
  2013年,落实设施农业提升和放心菜基地提升面积309.83公顷,涉及7个乡镇9个设施农业园区。2014年,申报“放心菜”基地建设为1033.33公顷,涉及6个乡镇67个企业(合作社);申报“设施农业提升工程”面积355.6公顷,涉及10个乡镇14个设施农业园区,申请市级补助资金1600.2万元。完成上年放心菜基地建设1133.33公顷。
  二 设施农业补贴
  (一)补贴标准
  1.棚室建设补贴
  新型节能日光温室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1.33公顷。砖墙、钢骨架结构(复合墙体及骨
  架)的温室,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7000元。
  普通温室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1.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4200元。
  钢骨架(复合材料骨架)塑料大棚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3.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2500元。
  普通塑料大棚 2010年,集中连片建筑面积3.33公顷,按建筑面积每亩补贴1200元。
  2.园区基础设施补贴 2010年,在县设施农业“一点三线”(蓟运河东四镇为一点,芦玉公路、芦宝公路、津芦公路为三线)发展布局和“三个一”(规划各乡镇在两年内分别建成3个集中连片66.67公顷(1000亩)的种植业设施园区)“十个一”(苗庄、丰台、岳龙、造甲城、潘庄、宁河、东棘坨、七里海、北淮淀、板桥10个乡镇本着田林路配套、菜畜水一体的模式)园区规划范围内,达到“六有”标准(设施有配套、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检测有设备、服务有组织、销售有场地)、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设施农业园区,经验收合格后,县政府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贴。
  (1)是年集中连片占地面积33.33公顷,给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50万元,每递增6.67公顷,增加补贴资金10万元;达66.67公顷的,补贴资金不低于150万元。
  (2)对于各乡镇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给予基础设施建设补贴300万元,根据园区年度建设进度分期拨付。
  (3)万亩设施农业园区中的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设施建设,符合国家和市扶持政策的,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
  集中连片66.67公顷(1000亩)以上的招商引资建设项目,投资者可享受市、县政府在棚室及基础设施方面的补贴政策。
  (二)补贴资金至2010年,拨付设施农业建设补贴资金3059.67万元,拨付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1810万元。2014年,夏季育苗成本0.20元/株,政府补贴0.15元/株;冬季育苗期成本0.25元/株,政府补贴0.20元/株。
  三 无公害基地建设与产品介绍
  (一)无公害基地建 设1999年,实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项目建设。2001—2010年,申报认定无公害粮油产地水稻面积7966.67公顷,无公害玉米产地3320公顷。无公害基地总面积1.89万公顷。2002年,申报并审批无公害蔬菜基地533.33公顷,8个村。至2010年,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7600公顷。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7066.67公顷,涉及5个乡镇110个村。2011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认定286.67公顷,使认定面积达2.06万公顷。2012年,建成放心菜基地5个,占地866.67公顷,无公害产品认证面积112.67公顷。2013年,建成放心菜基地6个,占地1133.33公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66公顷。2014年,建成放心菜基地7个,占地1033.33公顷,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03.33公顷。是年,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35万公顷,其中蔬菜6389.13公顷,水稻4396.8公顷,粮食2292公顷,葡萄1216.67公顷,果品60公顷,食用菌1040公顷,西瓜86.67公顷。
  (二)无公害农产品 2003年,天津华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春芽”牌无公害番茄产品获农业部认证。2004年,该公司“春芽”牌无公害黄瓜产品获农业部认证。2008年,天津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津沽”牌小站米和无公害大米获农业部认证。2011年,兴达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和百利种苗培育有限公司申报无公害蔬菜单品认证11个,品种有番茄、黄瓜、辣椒等。2014年,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广,组织无公害产品复查换证2家企业(合作社)3个单品;组织6家企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单品认证15个。获得无公害认证企业5个,获证单品14个。
  附10-1:
  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创建于2009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园区总投资为1.5亿元。是天津最早应用香菇液体菌种成功单位,专业从事食用菌菌种研发、菌包制作销售、食用菌生产销售、菌丝体提取利用、农产品加工配送、有机肥生产、生物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制作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2014年,园区总面积266.67公顷,有日光温室310栋,林下建有高温香菇冷棚64栋。年产农产品6000吨,销售收入4300万元。
  第七节 农资管理
  一 农资经营与管理
  (一)种子、农药等经营与管理 1979—1980年,种子经营由县种子公司统购统销。引进、推广适宜品种,以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分配到每个农民手中。1981—1987年,农民用种自行到种子公司购买。1988—1997年,种子公司进货渠道广泛,培育适宜种植新品种。对种子市场监督和管理,负责农资打假,受理农民投诉。1998年,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15个,选育品种6个。设立种子管理举报电话,统一监制行业销售。1999年,落实种子生产面积108.33公顷。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7件。2000年,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公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由种子公司统一供种。2002年,建立种子经营档案,清理经营散包装种子。2005年,对所有种子经营单位、个人经营的棉种进行抽检,开展夏播种子抽样检查。对芽率不合格种子及时采取没收、责令退回等相应处罚措施。2007年,抽检棉种样品65个,涉及品种57个。2008年,对种子市场进行全面拉网式检查,抽检种子样品68个,涉及品种36个。2009年,对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对经营不合格产品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8件,挽回经济损失39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3起,罚款3200元。2010年,在乡镇集市开展6次送科技下乡活动,调解农资质量纠纷事件10起,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2014年,备案登记水稻品种2个、玉米34个、棉花39个。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2个,销售各类种子850吨。
  (二)良种补贴2004年,每亩补贴10元。补贴作物为水稻、大豆,其中水稻1547.45公顷,大豆1016.39公顷。2005年、2006年,补贴作物为水稻。2007年、2008年,补贴作物为水稻、玉米。2009年,增加棉花良种补贴,实行种植品种全覆盖。涉及14个乡镇和3个国有农场,补贴资金569.48万元。2010年,补贴对象为粮食、棉花生产中使用良种农户和农场职工。补贴范围是在县辖区内种植的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优良品种全覆盖。补贴品种为市农业局推介的农作物良种补贴品种。小麦、玉米各10元/亩,水稻、棉花各15元/亩。涉及14个乡镇和市、县属农场6个,253个村,5.77万户。2012—2013年,粮食直补每亩30元,生资综合补贴50元。2014年,粮食直补每亩30元,生资综合补贴53元。
  二 农资执法
  1988—1997年,开展农资打假工作。1998年,成立“供优打假”联合执法小组,对集市及3个农场进行清理。查处无证照非法经营46处,查处违规种子31.43吨,其中农作物种子27.56吨,蔬菜种子3.87吨。2000年,查处无证、无照、无种子质量合格证非法经营农作物种子48起,查处违规种子4.24吨。2001年,成立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查处违法经营种子案件28起7吨,处罚经营部门6个,处罚280元;取缔非法流动经营点5个。2003年,检查种子、农药经营单位及个人150个,给予警告和责令限期改正的15起。检查农药产品80个4.9吨;查处不合格农药产品11个2.5吨。立案查处经营单位1个,取缔无证非法经营者1个。2007年,成立执法监督领导小组,设种子、农药、肥料三个执法中队。检查农资458吨,查处不合格种子、农药、肥料17吨,罚款2.5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2009年,检查种子、农药、肥料生产企业35户次,检查经营企业923户次。检查农资5.20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7.60吨,对经营不合格农资产品的经营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68起,挽回经济损失39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3起。2010年,对5家肥料经营单位9个批次问题化肥进行查处、封存。立案并结案3起,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检查农资3.8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26.15吨,货值15.6万元,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58起,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立案并结案5起。检查农药品种160余个,下达责令改正2份。2014年,检查种子850吨,抽取种子样品57样次;检查农药200吨,抽取农药样品23样次;检查肥料50万吨。查处不合格农资12吨,收缴假劣农药310千克,收缴假劣棉种175千克。农资立案16起,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85起,调解农资纠纷18起,解决农药纠纷案件2起,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第八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建和更新农田水利设施,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改变项目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至201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5个,涉及全县14个乡镇,治理总面积6.83万公顷。投入资金7.88亿元,改造高标准产田6.83万公顷,节水示范1.02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2667.67公顷,造林1.83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7666.67公顷,新增除涝面积60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8.02万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0.02万公顷,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33万公顷,改良土壤面积2.72万公顷。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23万吨、棉花生产能力1500吨、油料生产能力7600吨、蔬菜生产能力50.26万吨。修建排灌站308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983眼,完成架设输变电线路配套工程431.2千米,开挖疏浚渠道3558千米,埋设地下管道节水工程1817.5千米,修建桥、涵、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6517座,修建田间机耕路475.3千米,农田防护林植树145.5万株。
  第九节 农场
  一 原种场
  位于苗庄镇苗枣村南侧,还乡河西岸,主要从事水稻原种繁育、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种植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2014年,有技术人员15人,土地66.67公顷,净耕地40公顷,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年生产水稻原种300吨。
  2009年,成立天津百利种苗培育有限公司,与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合作,引进优质品种,借鉴其经营管理模式。与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在多个领域技术合作,筛选出适合宁河县设施越夏栽培的硬果番茄品种,研究并制定设施番茄工厂化育苗、两网一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研究并提出出口型设施番茄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为区域蔬菜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生产模式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累计示范种植133.33公顷,番茄亩产12吨,一级果率90%以上。2011年,引进黄瓜、番茄、辣椒、茄子、生菜、西葫、西瓜、甜瓜、韭菜、小白菜等新品种80余个,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34个。利用现代化育苗设施,推广优质蔬菜种苗面积666.67公顷。至2014年,建成育苗温室9000平方米,育苗连栋棚1.2万平方米,展示棚3.5万平方米,年可供优质种苗1.2亿株,可满足4000公顷设施园区用苗。
  二 天津市实验林场
  始建于1981年,位于东棘坨镇与宁河镇交界处,土地153.33公顷。2000—2009年,种植结构调整,由单一林业苗木生产向农作物良种繁育生产延伸,向农民提供优质稻种5000余吨、棉种100余吨。为沿海地区绿化造林提供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向天津、河北等地区提供适地苗木800余万株,初步形成农作物良种、林业苗木“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链接延伸的产业格局。2010年,为国家林业局、天津市农业局和林业局的沿海地区绿化造林生产科研基地,是国家级种子工程建设实施单位。建有天津市农作物制种科研中心、天津市农业专家技术交流中心。固定资产总值1000万元。有干部职工36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6人。
  三 天津市原种场
  始建于1984年,位于廉庄子乡境内。至2010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津原”系列水稻新品种24个。其中,国审9个,市审15个;被认定为亩产800、900千克以上的超级稻新品种2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的品种4个,获国家和天津市成果转化资金品种6个,国家新品种区试对照品种2个,市审棉花新品种1个。水稻新品种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专利权3项。承担国家和天津市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项目12项,其中国家3项,天津市9项(市级重大项目2项)。“天源”牌“津原”系列水稻种子在北方稻区有很高信誉和知名度,产品覆盖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区,在天津市场占有率95%。2014年,土地453.33公顷,总资产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1300万元。有职工45人,其中技术人员25人。总场下辖种业公司、水稻研发中心、试验站2个和分场3个。
  四 宁河县第二良种场
  建于1988年,位于东棘坨镇。占地138公顷,耕地86.67公顷,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20万元。年产优质稻种650吨;养鸡存栏规模3万只、日产鲜蛋1500千克;生猪出栏1000头,可供优质商品肉100吨;养鱼水面13.33公顷,年产各类鱼20吨。
  五 天津市农机化示范推广中心
  1988年成立,原名天津市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农场。位于东棘坨镇小芦庄村、马连庄村、柳树洼村交界处,四清路东侧。占地58公顷,其中耕地46.67公顷,水面10.67公顷。有干部职工16人。建有天津市农机驾驶员智能考试基地。建有旱作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水产养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畜牧养殖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林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是农林牧副渔机械化生产的示范园区,成为各种农机人才的培训基地。至2014年,先后承担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等多项现场演示会及技术培训。
  六 天津市玉米良种场
  建于1990年,隶属天津市农业局,位于东棘坨镇。拥有土地291.33公顷。灌水系统有泵点7座、机井12眼;主灌渠全部为管道式防渗渠道;改造扬水站1座,流量3.2立方米/秒。2000年,建设国家级(天津)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每年完成国家和省级各种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2组200多个品种试验任务。年生产水稻、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种子1500吨。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志断限,上起1979年,下至2014年。为完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部分事物的记述适当上溯下延。对前志中(1979—1989年)的重大事件与续志相关联的事物做概括性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