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杨柳青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476
作品名称: 童年记忆中的杨柳青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30
起始页: T00032_00.pdf
责任者: 辛学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古镇杨柳青,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无疑是美好的。不光是我,也是同龄的小伙伴们一心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阔绰的大院,高大的门楼,林林总总的商家店铺,还有戏院、说书场、洗澡堂子。特别是每逢农历一、六的大集,更是热闹繁华,吸引着十里八村和邻近乡县的人们到大集上或买或卖。小时候就知道杨柳青镇上有好吃、好看、好玩儿的地方,所以大人们一说带我到杨柳青,就早早地穿戴整齐,蹦蹦跳跳地在院外等候,跟在大人身后颠儿颠儿地走十多里路也不觉累。 农村的孩子要想洗澡,只有夏天在运河水里泡着的份儿,有的小伙伴儿,根本就不知道澡堂子的门朝那面开。我还是很幸运的,一年能到镇上洗个热水澡就很不错了。每年腊月,跟着比我大几岁的伯伯到澡堂子洗澡。 年根底下,澡堂里人满为患,进入澡堂盛衣服的箱柜早已占满,服务员一边喊着:“有情后补啦!”一边拿两个柳编的筐,递给我们盛衣服。泡在温水池里简直就是一个享受,心里美滋滋的,恨不得把身上积存的泥土都洗涮下来。在温水池里泡一会儿,伯伯就用毛巾给我搓澡。可一脖子皴儿赖在脖子上不肯往下掉,泡了几回搓了几回,把脖子搓得生疼,才把老皴儿洗净,疼得我直咧嘴。 我们洗完澡就去赶集。杨柳青的集市真大,估衣街、猪市大街、后大道、三不管都摆满了摊位。大集上分设了年画、杂货、粮食、蔬菜、苇席、日用品等诸多市场,让人目不暇接。大集上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卖槟榔糕的吆喝声最好听,远远地就能听到:“开口味儿啦!——槟——榔——糕!”我和伯伯买了槟榔糕糖含在嘴里,又到面茶摊前,每人喝了一碗面茶,然后到年画市挑选了几张年画,那张象征着连年有余的《缸鱼》画是每年必买的。我们来到玩具市场,大小的玩具枪,上发条的猴儿攀单杠,各式各样的风车,能看到大千世界的万花筒……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吸引着我,我赖着不肯走。伯伯被我磨得没法儿,只好掏钱给我买了一个带小鼓的风车。回家时,风车上的小鼓,迎着风敲着有节奏的鼓点,伴着我们走了一路。那一年我才八岁。现在知道,因为过年了,也许这大集里最幸福的要算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的许多要求和愿望在这里都能实现。 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再到杨柳青赶集就没有那么轻松了。那年夏天,刚收完土豆,爸爸让我跟着到杨柳青大集上去卖。给我拴了一副小土篮担子,装上足有三十多斤土豆挑在肩上,开始了十多里的长途跋涉。我跟在爸爸的屁股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肩上的担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时,感觉杨柳青的路是那么遥远、漫长,赶集的兴致也渐渐消失了。在大集上,我一边帮着爸爸吆喝一边帮着收钱,直到中午才把土豆卖完。爸爸说:“走吧,咱们到西摆渡口包子铺吃包子去!”西摆渡口的包子在杨柳青一带有名,这是早就听说过的,但毕竟没进过包子铺。听爸爸一说我顿时来了精神,总算有了解馋的机会。进入包子铺,跑堂的端上包子,我顾不了许多大口地吃起来,那香喷喷的包子咬一口就流油,这一顿我竟然吃了一大盘包子,撑得肚子鼓鼓地。吃完后,爸爸又给奶奶买了一些包子用荷叶包裹好,捎回家。 到家后奶奶夸奖我说:“中用啦!中用啦!我就说嘛,小男孩儿不吃十年闲饭。”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也初步尝试到种田人的艰辛。 小学毕业后,我一心向往着到唯一的杨柳青中学读书。自我感觉学习成绩还不错,何况在完小又当了几年少先队的大队长,到杨柳青中学读书还是有把握的。因此,暑假后自己到杨柳青中学门口徘徊,那时的中学在石家大院。想着不久我就是这里的学生了,越想心里越高兴。可是,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就傻了眼,竟然被静海农业技术学校录取,从此破灭了我的中学梦。入学后就参加紧张的劳动,到静海的炼钢小高炉砸矿石,到焦炭厂的焦炉前挑煤烧焦炭,到学农基地收庄稼、种小麦、架起大铁锅烧火熬狗油,做肥料。白天劳动晚上上课,十四岁的我白天累了一天,晚上就光想睡觉,老师讲的课一句也没听见。就这样,蹉跎了我的一生。 光阴荏苒一晃五六十年过去了,古镇镇杨柳青也今非昔比沧桑巨变,原来看不见楼房的小镇,现在高楼林立已初具新城规模。宽阔的广场,雄伟的明清街,古老的石家大院处处彰显着古镇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着古镇的美好!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