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碧词社》与寇、陈、张三公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370
作品名称: 《梦碧词社》与寇、陈、张三公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27
起始页: T00004_00.pdf
责任者: 王焕墉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王焕墉,1942年生于天津,字容君,号崇斋。师从寇梦碧先生。任天津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诗词客座教授。著有《崇斋诗存》、《诗词基础讲义》等。 我少承庭训,长大后拜寇梦碧先生门下。先师是闻名全国的词家,因词宗吴文英(梦窗)、王沂孙(碧山)两家,故自号梦碧。先生以号行,天津人。 先师曾在日寇侵华时于天津南斜街倡“梦碧词社”。社友极多。有浙江大学(杭州)一代词宗夏承泰先生。著名红学家、书法家、国学大师周汝昌先生。著名词家、收藏家、戏曲艺术家,八件国宝无偿献于国家之张伯驹先生。前清进士郭则沄。著名学者黄君坦先生。天津书家、词人孙正刚先生。社中资深之学者多达四十余人。抗战中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曾致函“梦碧词社”赠诗道:“要为民族扶正气,短吟低唱化风雷”,可见词社影响 之巨。词社亦有闻名于世的实业家周学熙先生。 词社有《梦碧词刊》行世,余曾见当年刊物,报纸本每期四页,印刷精良。时洽值抗战时期,仅四期而辍。社中诸友咆濡于雁口鹑网间,虽联情发藻,不出风花,而意内言外之旨或庶几焉。当时伪政权出于对文化团体的抵制,曾派便衣混入词社,社友一望便知,几日后自动退出。先师曾与张牧石、陈机锋、赵浣菊、顾恺白、曹长河、王蛰堪和我共八人小聚联吟,即席联成《高阳台》一阕,会后照片题为“梦碧词社旧友留念(见照片)于此 可见对年轻人之提携。社中旧友已如彩云飘尽, 照片仅为词社之鸿爪而已。 先师曾带我拜见张牧石先生。初见张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待人热情、真诚,先生不但极富学识,而且十分健谈,古典诗词、金石、书法诸艺功力颇为深厚。张先生与全国一些著名词学专家及学者交往甚多。张先生与著名收藏家、词家、戏曲艺术家张伯驹(丛碧)先生过往尤密,诗词时相唱合,每年春天海棠盛开时,张伯老必来津与词友共赏海棠,每次必在牧石先生宅住几日。笔者有幸曾在牧石先生宅拜见张伯老,并一同联句。牧石先生与张伯老及诸老前辈诗家在京同赋《牡丹》,众人赋后匿名而评,最后评出两个状元,折封后一为张伯老,一为牧石先生,“牡丹两状元”在京津两地一时传为佳话。 一日我随梦碧先生在牧石先生宅,谈话间一人来访,此人正是兼工词曲的前辈诗人陈机峰先生,先师命我念日前所作七绝,并请指正。陈先生与先师同甲子,著有《琴雪斋韵语》。先师与陈老未晤面前20年,已知其人,在1960年秋,由牧石先生介绍,寇、陈二公相晤,一见如素识。先师对陈公评价颇高,在《琴雪斋韵语》的序中说道“君诚笃,博于才艺,诗、词、曲皆工妙罕俦”。 寇、陈、张三人基于对传统文化的酷爱,又意气相感,在十年浩劫中所遇同酷,当日怪云压地、惊泪浮天,斯时人人可为仇为敌,且万人自危,惟同道相濡沫,相聚时常谈及词法,切磋词学,仅此又恐泄于室外,只能苒灯窗隙,觅句河干,精神生活在槐根藕孔之间,这是何等悲哀和残酷的现实。 三位前辈诗人,在几十年交往中以酬唱、联句、诗钟、酒令为常课,三五日必一聚,十年浩劫间,也未中断。及运动高潮过后,同属逍遥派,相聚益勤。相约每年夏晚于海河边,小集纳凉,时作诗钟之戏,写劫罅以遣日,十年来所得约千条,多为分咏格,曾汇为一编,由陈公手抄名《七二钟声》,吴玉如先生亲为题斋。 《七二钟声》集中多数诗钟为分咏格,从内容上看分为托志、讽喻两类,具有时代气息。托志类,如《远山·鸡》:“纵使烟云迷秀色,不因风雨废长鸣”。诗钟中的“烟云”、“风雨”以喻十年浩劫,鸡不会因风雨而不叫,“长鸣”在风雨中比喻对古典艺术的探求是不会中断的。其志可见。先师有曹雪芹、煤球分咏一联“十年沥血《红楼梦》,一夕成灰黑太阳”。黑太阳语出《清异录》,指古时用炭末、米汁合成的燃烧物,暗指“四人帮”。“一夕成灰”是说凡是反党反人民的注定失败,用典精当,饶有寄托。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焕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