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的演变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1127
作品名称: 车水的演变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22
起始页: T00024_00.pdf
责任者: 陈子如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7
主题词: 散文-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一 种地,离不开浇水。没有水,土地无墒,小苗难出土,任何庄稼都不长,更难成熟。因此,浇地是长年累月从事农耕的乡亲们不离不弃的一项农事活动。 早年的农村,沿沟边河塄有许多码头脸。何为码头脸儿?就是沿沟边河塄凹挖进去的引水井,这井连接河道,比河道挖得深,河道里有水就能引过来。码头脸两侧用泥土打牢两个坚硬的土台,以便站人或放跳板。码头脸上方用泥土筑成宽敞的水口,铺上席头,耐冲。这种码头脸专为往田地里浇水之用。有了码头脸还得把水提上来才能把水浇到地里。 提水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用拔竿子和搬斗打水。这种方法是使用杠杆儿的原理,先在码头脸不远处立一分叉的树桩,分叉处钉一横梁,一根长长的木房檩中间刻了槽搭在分叉的横梁上,一头伸到码头脸上方,挂上拔杆和汲水的搬斗;另一头搭在地里,压上砖头瓦块或泥土等增加重量。打水人站在码头脸的跳板上,拉动拔杆子把搬斗按到水里,舀满一斗水,再拉动拔杆子往上提,由于杠杆另一头有压力,一斗水提上来不很重,倒进水口的蓆头上,水口与垄沟是有坡度的,水就顺势往前流而不倒流。这样,循环往复,水就慢慢进了地。从远处听,那起杠杆作用的房梁上下移动时支点的槽榫磨得吱呀吱呀响,就知有人打拔杆子浇水了。 另一种是打泼斗子,必须两人操作。泼斗子是柳条编成的或马口铁砸成的,一面栓两根绳子,操作的两人脸对脸站在码头脸两面的土台上,各攥各方的两根麻绳头,叫齐号猫腰把泼斗放到水里舀水,双方后仰使劲把舀满水的泼斗子抖上水口倒下水,再把空泼斗拉回水里舀水,再把舀满水的泼斗子抖上来倒水。打泼斗子浇水浇得快,但这活很累,又有技巧,还须两人的默契配合,不经练习是绝对干不了的。因此,打泼斗子有一段歌谣,干过这活的人都知道:“二人面对面,说干咱就干,一干就流水,流水就出汗,一猫腰,一仰脸,水泼蓆头湿一片。” 这大约是除了挑水点种外最原始的浇水方式了。 二 水车,作为浇水工具,虽也原始,但是一个进步。那东西结构不算复杂,两端各一木制牙轮,一挂长长的镶着水车板子的木链,套在水车箱子里。水车头架在码头脸的水口上,车尾的木轮伸进河水里,两人站在车头左右,用铁摇把摇车头的木轮,车轮转了,就带动车链和车尾的轮子转,水车板子就把水带进水箱拉上来,摇得越快,车上来的水越多,就是摇水车的人太累,一摇就是大汗淋漓。 人工车水的解脱是互助合作以后,沿河出现了许许多多畜力车水点。就是把做传动的铁轴一头穿进木制水车的上水轮,一头与牛驴拉动的转盘用牙轮连接。这样,牲畜拉动转盘,牙轮就带动传动轴转,水车上轮就转起来,水车板子就随水车链子把水送进水口,流进垄沟。 畜力车水还有另一种工具。把水车的斜拉水变成直拉水。就是在河边打一水井,井底和河水连接,把河水源源不断引进井里。井里垂直树一对手粗的铁管,井口安一铁轮,井底安一铁轮,一条铁链装一挂皮钱,挂在井上和井下的铁轮子上,再从铁管里穿过。牲口拉动铁轮一转,皮钱就从铁管里把水提上来,通过一铁簸箕送进垄沟。 畜力车水像推磨,套上牲口围着转盘拉,就可以车水浇地,只要有个小孩子赶牲口就行了,不再用人打拔杆子或泼斗子。这无疑是劳动力的一次解放。 三 五十年代末期,农村开通了农业生产用电(非照明用)。车水的动力由牲畜换成了电动机。接不通电的地方用柴油机做动力。起初,就是用电力拉加大加长的木制水车,后来,才逐步改成水泵,即抽水机。一台抽水机能浇好大一片园田,旱田过去一直是靠天吃饭,有了水泵,天不下雨,旱田也能浇上水了。由于车水条件的改变,不少地方改种了高产的稻田。当时有一首歌曲叫《小河的水呀静静地流》,述说了这一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喜悦。歌中唱道:“小河的水呀静静地流,知心的话儿藏在心头。往年天旱庄稼人发愁,老牛车水慢悠悠。辛辛苦苦半夜挑水,几千亩稻子干枯了头。如今开起了抽水机,就像龙王爷张开大口,一下子流满了两千亩地,流过了村庄绕过山头,流得庄稼刷刷长,流得稻穗像喝醉了酒……” 有了水泵,不仅解决了旱能浇,也解决了涝能排的问题。不过,水泵的抽水能力强,得有得力的沟渠做基础,以往人力、畜力车水的沟渠只能通过涓涓细流,抽水机抽上来的流量冲垮了多少老沟渠。于是各村队都对老沟渠进行了一次革命。叫做农田基本建设,也谓之改土。沟渠挖了, 地垫高了,沟渠灌溉和排涝配套,大大提 高了抵御天灾的能力。 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地块的分散,在整体电力灌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小型的潜水泵。这东西方便,电动机和抽水机一体,体积小分量轻,便于移动,严密防水,一根防水线连接电源,一根长长的水笼布输水管,泵体直接放到水里,合上电闸,水就可直接送到地里,适应了分散种植的需要,避免了大面积灌溉的浪费。过去的泵点泵站只做大面积的冬灌和排涝排咸之用了。 可以说,如今的车水,已进入了自由境界,要灌有灌,要排有排;用水量要大有大,要小有小;车水的方位,可以根据农户需求自由变换。这是近五十年,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车水的进步。 五 说到车水,也不能忘了风车车水。就象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里唱的“风儿吹得那个风车转呀,蚕豆花儿香呀麦苗鲜。” 其实,那是唱的南方的风景,在我们北方是难得一见的。因我们北方不惯于使用风车。然而,九十年代在天津津南区的传字营村看到了一片别具的风光:田野里按固定距离,遍树高大的风车,在溜溜的风吹下,风车徐徐转动。这一景观完全可与世界闻名的荷兰风车村媲美。在我们的国家,特别是北方,怎会有这样的奇观?其实,这也是在车水。风车下面装着车水设备,风车一转,带着地下的排咸设备也在缓缓转动,埋在地下的暗管里,地下咸水被不断车动排出。原来,津南、大港等地退海近海,水苗子浅,又咸又苦,庄稼扎不下根,排出地下咸水,才利于庄稼生长。这是上级农业部门搞的利用风车进行暗管排咸的试点。这完全可以和旅游一起开发,没准可以搞出一个国的风车村来。 细数车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由原始到现代车水工具一幅幅车水的画面;流动在我们耳边的是由简单落后到现代化车水工具的车水的叮咚水声;写在我们心上的是一部历史——农业进步史。这部历史还要继续写下去。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子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