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淀人物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826
作品名称: 苇淀人物
文件路径: 0206/02/object/PDF/020611020230000001/011
起始页: T00011_00.pdf
责任者: 陈子如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47
主题词: 小说-中国-当代

作品简介

郎先生 按苇淀村的习俗,对教书的、算账的、行医的,这些从事文化职业的人,或会写字有点文化的人,统称先生,以示尊重。特别是对行医的人,其尊敬之意更重,因为行医的能治病救人,所以,找人看病叫“请先生”。 这郎先生其实是个双料的先生,既教书又行医。他是邻村郎秀才的后代,不知什么原因搬到村里落了户成了苇淀人,他受过郎秀才些真传,人又聪明伶俐,在苇淀村就有了名气,后来名气越来越大。竟成了十里八村的名医。 起初,郎先生并不行医,只是被请来在村人们凑份子办的书馆里教书。有时村人们有个头痛脑热的他赶上了便摸摸脉给开个小草方,到外村去抓药,喝个一两剂就能好。找他看病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要说郎先生真正行医还得从一个传奇色彩的事件开始。 那是阳春四五月的天气。地里的羊角葱窜葶开花,绿生生的,十分招眼。房檐上的麻雀正在育雏,大麻雀叼着小虫或粮食码子从雀窝里钻进钻出,繁忙得很。麻雀小雏们从雀窝里传出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矮一声的鸣叫,等待雀爸爸雀妈妈们打回来的食物。就引得娃娃们垂涎,站在院子里屋檐下哭着闹着要小家雀。大一些的便搬梯子爬房揭瓦掏麻雀窝。古儿也是一个爱鸟的孩子,看见邻居的大娃们把掏来的小麻雀放在小盒子里喂养,甚是眼热,跑到家里抱着妈妈的大腿哼哼唧唧的磨裤裆,说下大天来也要妈妈给他掏一窝小家雀。古儿妈被磨得心烦意乱牙根痛,打吧,又舍不得。恰巧,自家的房檐下就有一窝整天叽叽喳喳叫得挺入耳的小麻雀。就立了梯子爬上房檐,仰着脸,把手伸进麻雀窝。谁知麻雀窝太深,只听麻雀叫却够不着。累得她张着嘴喘粗气。只好下了梯子找了块铁丝弯成钩子往里掏。一钩子下去,觉得钩子下肉夯夯的,她一阵高兴,心说这下掏着了。她把沉甸甸、肉夯夯的钩子往外拉,快到洞口了,她伸手去接,兀地,那肉夯夯的东西窜出洞口,不偏不斜,正好钻进她张着喘息的嘴里,原来是一条想偷吃麻雀的大花蛇,蛇的前半截身子已钻进嘴里钻进食道,后半截身子就当啷在嘴外。她也当然地从梯子上翻摔下来,吓得昏晕过去。古儿傻了,推着妈哭叫。凄厉的呼救。 听到古儿的哭叫呼救声,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都跑过来了,还有没下地的叔叔伯伯们。人们见这情景吃惊不小,忙扶起古儿妈,古儿妈醒过来后,见大花蛇在嗓子眼里卡着,就吓得浑身哆嗦,忙比划着让人们把蛇拉出来。人们试着拉了几次,根本拉不出来。一使劲,那蛇的浑身鳞片乍起,拉不动。再使大劲也容易把人拉坏,古儿爸回来了,急得在院子里转磨磨。村子里传消息传得快,一群娃娃簇拥着郎先生来了。人们给郎先生闪开一条道,郎先生踱步上前,古儿爸乞求地说,郎先生,你老快想想办法,救救俺古儿妈吧!郎先生为难的摇摇头,没有说话。古儿爸起急地说,郎先生,你老是咱村最有学问的人,你老要是没有法子,俺古儿妈就算完啦。郎先生仍是没有说话,沉思,良久的沉思。场面上鸦雀无声,人们静静地等待着郎先生的主意。又过了大约两袋烟功夫,他声音不大,不快不慢却很有力地说,古儿爸,你去洼里找几棵羊角葱的葱葶来,我有用。 古儿爸如得圣旨,忙跑到村后园田里掐来一掐羊角葱葱葶。郎先生拿起一根葱葶,那葱葶管里还粘粘糊糊地往外滴粘液,他慢条斯理地走到古儿妈跟前,喃喃地说,只能是试试吧。他把葱葶管套在蛇尾上,一直推到古儿妈的嗓子眼,由于葱葶的粘液又滑又辣,蛇的鳞片怕辣就不乍,葱液又滑,很好推。他边拉蛇尾边往里推葱葶。说也怪,葱葶往里推一段,蛇尾就往外拉一段,慢慢的从葱葶管里就把蛇身拉了出来。到最后,郎先生一使劲,大花蛇就落在地上。那蛇像也精疲力竭,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古儿爸跳上前去,一转头就把蛇砸得稀烂。围观的人们都长出了一口大气。古儿妈也好像从恶梦中醒过来,惊魂未定地擦着额头的汗珠,边在嗓眼儿里咳卡着蛇留下的异味和秽物边缓慢地从地上爬起,她没有说话,扑到郎先生面前扑通跪倒就冬冬的磕响头。郎先生忙扶起古儿妈,自己也从衣袋摸出张纸片蘸着汗津津的额头,古儿妈已是泪水满面,抽泣着说,是你老救了俺,要不就没命了。围观的村人们也都唏嘘不已,纷纷赞佩郎先生的本领。郎先生忙推辞道,小事一段,小事一段,不算什么,应该的应该的。瞅人们不注意,悄悄地溜了。 第三天的晌午,书馆里读书的娃娃们都放学回家吃饭了,门前响起一阵锣鼓声,越来越近。郎先生忙出门去观看,只见古儿爸和一群村人抬着两只中药堂里的药斗厨朝书馆走来,后面的村人还抱着一包包的中草药。郎先生还在疑惑,药厨和草药已被抬进书馆。古儿爸和村人们七长八短地劝说,郎先生,你行医吧,你老这么好的医道,苇淀村没你老不行。郎先生还能说什么呢,从此,他就在苇淀村又教书又行起医来。 郎先生之所以成为十里八村的名医,是因为有一个起死回生的故事。被人们传得有声有色。 深秋的夜,万籁俱寂。苇淀村人睡得早,二更天,就没了灯光。只有书馆里郎先生的书房亮着油灯,郎先生在灯下看着医书。门外响起急促的敲门声。郎先生合上书本,披衣去开院门,是古儿爸领着两个生人站在门前,身后还停着一挂马车。古儿爸说:郎先生,你老受累,快到陈河村救救俺古儿的小姨吧。生人听说是郎先生扑通跪倒在地,带着哭音说:你老受累,快救救俺孩子妈吧。郎先生急忙扶起生人,拿了看病的医包,跟古儿爸和生人上了马车。马车疾驰在乡村颠簸的土道上。郎先生在车上简单地问了问情况。古儿爸和来人告诉他,古儿小姨生产没出满月,受了风。这产后风可是要女人命的病。村上的李先生看了两天,吃了几剂药,没有管用,越来越重了,不省人事已有半天了。李先生已经没了办法,古儿妈让妹夫找古儿爸来请郎先生。 马车在土路上颠簸了七八里路,才到陈河村。马车在村里三拐两拐到一家挺讲究的大门口停住。古儿爸说,郎先生,到了,下车吧。郎先生拿了医包被他们引导着走进正屋,眼前的情景令人吃惊。屋里病人已被搭在床板上,鼻子里已经没有了气息,命悬一线,身旁摆着寿衣,没出满月的娃娃呱呱哭叫,一家人围着垂泪。见郎先生进屋,人们都站起身,投来渴望的目光,有的张嘴想说什么,被郎先生摆摆手拦住了。他先是里屋外屋转了两圈,又看看病人的面色,然后才坐下来把脉。把过脉,他脸色冷峻地沉思,古儿爸问,先生,还有救吗?郎先生说,已是代脉啦,难。试试吧。快,准备一盆好米醋,两个秤砣。拢火把秤砣烧红。人们动起来了,买米醋的买米醋,烧秤砣的烧秤砣。 郎先生脱掉夹袄,把米醋盆放在病人头前,用铁丝钩子勾着烧红的秤砣,轻轻的往醋盆里蘸,米醋见了红秤砣,烫得吱吱山响,醋的蒸汽滚滚往上升,扑在病人的头上脸上身上。郎先生拉开架势,吊着秤砣烫醋,这只秤砣凉了,换另一只,两只秤砣轮流使用,烫醋不停。郎先生累得浑身是汗,醋的蒸气在病人脸上头发上都结成了露珠。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夜,直到天光放亮,先是病人有了气息,慢慢的脉象好转,渐渐的睁开疲累的双眼,鼻子里哼出了微弱的啜泣。病人活转过来了。一家人这一喜非同小可,感激话喋喋不休。古儿的姨夫忙跪下给郎先生磕了个响头。郎先生拉起古儿的姨夫,说:先别忙这个,病人还得好好调理才行。快,先把病人抬炕上去,别让她再受风。返回可就没救了。我给你开方子快去抓药熬药。大家动手把病人抬进里屋炕上捂好被子,古儿姨夫拿了方子去抓药。郎先生眼盯着守护了三天,直到病人渐渐好起来,郎先生才拿着医包回家。 这件事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一溜台子八个庄。郎先生成了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到苇淀村登门找郎先生求医的人车水马龙。郎先生应接不暇,忙得天昏地暗,连书馆教书都顾不过来了。恰巧,这时村里兴办了小学,上边派来了老师,郎先生就专门行他的医了。后来,合作化期间,国家把个体行医户组织起来成联合诊所,又通过考核,把他们转成大集体性质的国家医疗人员。郎先生因为医术高,名声大,人品好,被选为十几个村联合诊所的所长。 郎先生因行医而出山,而出名,而大红大紫,十里八村谁都抬着敬着,可谓已至一时之极。谁知,物极必反,也是因为行医,却使郎先生遭了难,提前了却了一生。 文革那年,联诊所也拉起了造反队,而且一拉就是两派。郎先生是所长,成了当然的当权派。两派造反队,围绕着郎先生展开了交锋。一派是保郎先生的,说他多年救死扶伤,功绩卓著,是红色的医务人员和革命领导干部。另一派则是反郎先生的。据说这派的头头是陈河村李先生的儿子,李先生退休后由他这个儿子顶替进了联诊所。当年郎先生救了古儿的小姨使李先生很没面子。行医生意也闩渐冷落,很嫉恨郎先生。李先生儿子造反的目的,就是趁运动之机整郎先生,替父亲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李先生的儿子说郎先生是秀才后代,封建阶级的遗少,白专的权威。他救死扶伤,是没有阶级性,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特别是郎先生成名的那件事,古儿的小姨家就是地主。救地主的儿媳能算为人民服务吗?反郎先生的这派,势力大,还联合社会上许多造反派开郎先生的批斗大会。 深秋的一天下午,苇淀村的老少乡亲还在地里干活,村里没什么人,郎先生被戴上高帽拉上一辆卡车出了苇淀村。批斗郎先生的会场设在五里外开洼的一片小树林里。这是造反派的精心安排,李先生的儿子深知郎先生多年行医,救人无数,在十里八村影响颇深,整郎先生不得人心,所以特挑选了这个隐蔽的地方。李先生的儿子网罗十里八村以外的一百多名气味相投的造反派,在小树林里围成一个扇形的会场,把郎先生押在扇把处。李先生的儿子草草地念几条毛主席语录,就宣布批斗会开始。先是由几个造反派代表念了几篇驴唇对不上马嘴的批判稿,就让郎先生自我检查。郎先生像是早有心理准备,他挣脱造反派的揪扭,道: 我多年来治病救人,不辞辛苦,有求必应,父老乡亲,一视同仁,有钱的看病,没钱的送药,不偷不抢,从不干坏事,我检查什么?几个造反骨干横眉立目的叫道:你胆大包天,敢对抗革命!李先生的儿子摆一摆手,示意听他的,说道:你这一通话,正是阶级调和论的翻版。你看病不讲阶级性,就是抹煞阶级斗争。最可恨的是你给地主儿媳妇治病,还到处显摆,讨好剥削阶级,你就是剥削阶级的狗腿子,是地主的帮凶。你说是不是?郎先生怒目圆睁,毫不示弱:要说给地主儿媳妇看病,你爹在先,难道他也是地主的狗腿子,也是地主的帮凶吗?李先生的儿子一时语塞,吱晤了半天道:他没给她治好,是他阶级立场坚定,你给她治好了,你就是她家的狗腿子和帮凶。郎先生鼻子里一声不屑的哼哼:行医的治不好病,那是无能,还拿什么阶级立场遮盖,太可笑了。李先生的,儿子气急败坏:你你,你这是向革命人民反攻倒算,反革命气焰太嚣张了。还不让他接受接受革命的洗礼。听到头子的命令,一群造反队员立即涌了上来。一阵拳打脚踢之后,郎先生已是头目眩晕,他们硬把他架起来,挂上反革命当权派的牌子,逼着他认错,他喘息着说:士,士,可杀,不不,可辱。李先生的儿子喊道:听听,听听,还嘴硬,纯粹是反革命的死硬派! 这时,树林外一阵噪杂,苇淀村的村人赶来了,他们来抢救郎先生,领头的是古儿爸和古儿,全村的男人都来了,他们手执铁锨棍棒围住了会场。文革时期有句俗话,叫造反派怕贫下中农。李先生的儿子见势不妙,先是乘乱而逃,造反派们更是树倒猢狲散。跑得慢的就遭到村人的拳头棍棒,呼爷叫娘,磕头告饶。须臾,便跑了个精光。会场上只剩下倒在地上的郎先生。嘴里还在不停的念叨,士,可杀,不可辱。士,可杀,不可辱。人们心痛的用人力车把郎先生拉回家,和郎先生的家人一起给郎先生洗伤口敷药,请大夫看,安顿好后才回家。而郎先生的嘴里迷迷糊糊的就是反复的重复那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 第二天清晨,郎先生家传来不祥的哭声。听到噩耗,村人都赶了来,原来,郎先生是被人尊重惯了的人,从来没和别人红过脸,哪里经得这番侮辱,在家人们熟睡后,吞了大量的安眠药自尽了。等家人们发现后已是呼吸心跳全无,浑身冰凉了。全村人无不为之抽泣唏嘘不已。他们叹息,他们失去了一位耳鬓厮磨多年,医术高明,道德高尚,恩重如山的好先生。 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给郎先生大张旗鼓的平了反,李先生的儿子因造反夺权坑害了不少像郎先生这样的好人,被定为三种人,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知识出处

杨柳青

《杨柳青》

《杨柳青》文学期刊共分为53期,刊物内容包括小说园、散文林、诗歌廊、文艺评论、民间艺海、说唱天地、民间艺海、人物聚焦、运河记忆、庭院深深、菁菁古镇、心路历程、掌心流年、文海拾贝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子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