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庙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唯一号: 020635020230000150
作品名称: 药王庙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T00020_00.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1593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药王庙坐落在十一街药王庙大街北口,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清康熙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乾隆十八年(1755)、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八年(1892)四次重修。占地约6000平方米,是当年杨柳青一带颇具影响的大型寺庙之一。 药王庙由和尚主持,殿8楹,两院,三进院,配有山门、戏楼、牌坊等精美的古代建筑。正殿三个门的上方高悬“佑我黎民”、“妙手回春”、“万代医宗”三块匾额。殿内供奉一丈五尺高的轩辕黄帝(有熊氏)彩色塑像,冠带冕旒,手执七星板。两旁是唐代二药王孙思邈、韦慈藏的塑像。东面有与黄帝共研病理、合著《内经》的歧伯、雷公,有首创脉学、战国时期的扁鹊,有《史记》曾载其辩证论断二十五例之淳于意(仓工),有作《伤寒论》之张仲景。西面塑有首先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三国时期的华佗,有作《脉诀》的晋代王叔和,还有同作《甲乙经》为后世针灸施治指南之皇甫谧,以及作《肘后备急方》、首先发现“天花”、“羌虫病”的葛洪,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之金代李东垣。以上合称历代十大名医。 大殿中央佛像前是一丈余长的大供桌,上有香炉、香筒,烛钎、灯碗、大磬,磬上铸有“大明万历二十二年制”字样。桌后两把木椅上分别供有药王、药圣两位金面木雕神像,四肢均能转动,身着黄袍、玉带、朱履。每逢庙会之时,乘坐轿辇出巡。左边是尊为药王的刘爷(疙瘩爷),乃金代名医河间刘完素;右边是药王的弟弟,因终身随兄背药箱、采药为人治病,人称药圣。 这两位木雕神像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子牙河经常闹水患。一日,杨柳青戴、赵两养船户在河中分别捞得丈余樟木一段,闲置家中数月。一天,两块樟木同时给自家的主人托梦,诉说自己不是普通的木材,而是药王、药圣两兄弟。在戴家的是药王,在赵家的是药圣。两家随即请来能工巧匠,按梦里药王、药圣的模样,雕了两尊神像供在了药王庙中。 另外,在药王庙门西侧还有两位站神——神涂、鬱壘两位护法神,有人说是白龙、黑虎,也有人说是秦琼、尉迟恭两位门神。 在殿门抱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 援之以手,如见肺肝,是乃仁术也 泽加于民,几无疾病,与为圣人乎 东配殿供奉一位身穿盔甲、红脸恶像之神,俗称“蚂蚱神”。像前供奉的牌位上书“敕封刘猛将军之神位”。遇有蝗灾之年,人们都要来此祭拜。清末,此殿被借用为杨柳青巡检司分司办公室。民国时,该庙的最后一位住持、来自北京西域寺的和尚兆林法师曾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禅堂卧室。也有人将此殿独立为一庙,称“腊神庙”,农历腊月要在此祭全神。 东配殿门上有一副对联;“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横批为“佛法无边”。内室门口也有一副对联:“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 西配殿供奉一位身着红袍的木雕增福财神像。门口的一副对联为:“仁术参天地,神功贯古今”。民国时,该殿改为“安氏私立学校”,木雕神像被请至他处。 药王庙的正殿前有一宽大的月台,作为药王出巡时停放轿辇、仪仗执事之用。殿前一排木栅栏,与旧时署衙相似,内设钟鼓。这一景观在其他庙宇中少见。 殿门外有两根铜顶大红旗杆,甚为显赫。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庙会之日,白天可见旗杆上各挂一幡,左右分书“敕封药王”、“敕封药圣”。及至晚间,换挂红色串灯,每串约20个,人称“蜈蚣灯”。 山门的左右边有小门各一,外有神路。山门门洞六大间,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应。戏楼的前台约50平方米,出入两门,上场门书“出将”,下场门书“入相”。戏楼上悬一方匾“歌舞丹慈”,蓝匾金字,为清乾隆年间本镇名士乔耿莆所书。戏楼两侧一对联曰: 金榜题名虚富贵 洞房花烛假姻缘 山门前与戏楼相对的是一座雕梁画柱的三进门牌坊,高约一丈五左右(抱柱台高一丈二)。中间一大门,两个抱柱台上各有一门。牌坊心柱顶花上悬一块匾额: 正面书(中):保元寿世 (左)调元 (右)赞化 背面书(中)寿国寿民 (左)医宗 (右)丹圣 其中“保元寿世”匾额为本镇大户天锡堂石元熙之长子石作云所赠。光绪十八年,因其母病重来庙祈祷、许愿。两月后,其母病稍好,便来庙内还愿,除赠匾外,还捐资对该庙大加修缮,将庙内的神像重新塑彩,为十大名医像做了木隔扇承尘,并为药王、药圣更换了袍履。大殿内外山门、牌坊、旗杆等也丹塑一新。可惜,戏楼尚未来得及粉刷,其母便寿终正寝了。 当年,杨柳青一带曾流传过一句民谣:“杨柳青,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三宝之一便是药王庙前的牌坊。据说,牌坊的独特之处在于由10个角构成三个体,柱的垂头儿是每个小狮子口里含有一个小铃铛,为青铜制作十字摆。无论刮什么风铃铛都会叮当作响。清末民初,各地兴起了毁庙兴学热潮。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周学熙创办实业,办工厂,向四郊招募徒工,进行培训,就在药王庙西配殿设立了民立第三艺徒学堂。袁世凯死后停办。两次成立女子小学堂,但时间很短就搁浅了。民国九年(1920),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先躯安文忠捐资万元,办了“安氏私立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末,国民党军队党军队拆毁庙中山门及戏楼,用所拆下的物资修补庙北城壕建碉堡。工程未及竣工,杨柳青即告解放。解放后,大殿中的神像被搬出,所挂大匾及殿中木料,均改制成小条凳,作为临时礼堂。天津专区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即在此举行。后又改作电影院。五十年代初,安氏私立小学改为第二完全小学,政府投资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庙门大墙及庙中所有建筑全部拆除。至此,药王庙徒有其名了。

知识出处

杨柳青寺庙

《杨柳青寺庙》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神庙溯源,包括神鬼崇拜的形成和佛道两教尊神和民俗诸神;第二章介绍了寺庙寻踪,包括报恩寺、白衣庙和大王庙等;第三章介绍了庙会盛况,包括庙会形成与发展,以及花会表演、水会设摆和酬神唱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