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庄子吹歌会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唯一号: 020631020230000733
机构名称: 凌庄子吹歌会
文件路径: 0206/01/object/PDF/020610020230000038/001
起始页: T00335_00.pdf
起始时间: 1870年

机构描述

凌庄子吹歌会 又名凌庄子歌老会,形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左右。由几位老人自发组织,演奏一些简单曲脾。不久,专请名师“张老儿”教授。张师付原籍小南河,酷爱吹歌,卖掉自家50亩地学艺,因家道衰落搬到黑牛城,此后,该会不仅能吹打完整的曲牌、套子,而且还能伴以佛经念诵。他们自己出资购置笙、管、笛、大钹、小钹、铛子、鼓、韵锣全套乐器,演奏宗教曲牌“行大章”、“燕过南楼”、“倒金灯”、“小赶子儿”和戏曲曲牌“小开门”及打击乐曲牌“老河(倒桥、正桥)”、“龙须洞”、“长行板”、“八条娥娥”等。第一代会头姓名失考。民国初年,第二代传人是村民凌玉柱、尊称“凌二爷”。解放初期,赵士清是第三代。百余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由于技艺高超、远近闻名,早期经常受邀参加各地的佛事祭典。 1966—1976年间,吹歌会解散,乐器上缴。1977年8月开始恢复,1985年逐渐走向兴旺。是年春节期间,凌庄子吹歌会受西郊区文化馆之邀,参加在杨柳青举行的正月十五花会展演。之后,每年正月都到杨柳青参加公演,并赴天津艺术馆、娘娘宫、南开公园等地巡回演出。为新年佳节增添许多喜庆气氛。

知识出处

李七庄乡志

《李七庄乡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李七庄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变迁和发展,重点描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七庄乡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就。

阅读